跳至內容

哈采格翼龍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采格翼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66 Ma
哈采格翼龍捕食查摩西斯龍的想像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神龍翼龍科 Azhdarchidae
亞科: 風神翼龍亞科 Quetzalcoatlinae
屬: 哈采格翼龍屬 Hatzegopteryx
Buffetaut, Grigorescu & Csiki, 2002
模式種
怪物哈采格翼龍
Hatzegopteryx thambema

Buffetaut, Grigorescu & Csiki, 2002

哈采格翼龍屬名:Hatzegopteryx)是屬於神龍翼龍科的大型飛行爬蟲動物。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外西凡尼亞,包含頭顱骨碎片、左肱骨、以及其他部分,這些化石顯示牠們是種大型動物,翼展可達12公尺,甚至更大。

部分研究人員發現,哈采格翼龍、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有許多符合特徵。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還沒有經過完整敘述,如果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經過正式研究後,狀態不是疑名,那哈采格翼龍可能是風神翼龍的次異名[1]

和其他神龍翼龍科物種不同的是,哈采格翼龍具有特別寬廣的顱骨讓更多肌肉得以附着、骨頭內部為海綿狀而非中空、較粗而短的頸部(僅有1.5米(5英尺)長,約為同翼展大小的其他神龍翼龍科物種的一半)。這可能是因為在哈采格翼龍所棲息的哈采格島上,缺乏大型的獸腳亞目恐龍,因此牠們成為當地的頂級掠食者,以較大體型的恐龍(例如島嶼侏儒化後的泰坦巨龍類禽龍類)為食。

發現與命名

[編輯]
哈采格翼龍的肱骨近端下方(上)、側面(下)

在2002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H. thambema,屬名意為「哈采格的翼」,種名在希臘文意為「怪物」,意指哈采格翼龍的巨大體型。

哈特茲哥翼龍的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西部的Densus-Ciula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晚期,約65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FGGUB R 1083A)是一個頭顱骨的後半段、嚴重損壞的左肱骨近端。在該地區發現的一個股骨(編號FGGUB R1625),長度為38.5公分,可能屬於哈采格翼龍。

頭骨

[編輯]

哈采格翼龍擁有寬廣、堅固的口鼻部,以及大型的下頜。哈采格翼龍的頜關節有獨特的溝槽,部分翼龍類也具有這種特徵,允許牠們將嘴巴張得更開。哈采格翼龍的許多特徵類似其近親風神翼龍,但哈采格翼龍的頭骨較大,頜關節較類似無齒翼龍。科學家將牠們的化石與其他翼龍類相比,估計哈采格翼龍的頭骨約3公尺長,這個長度可能大於風神翼龍,牠們的頭顱骨可能是非海生動物中最長的[2]

哈采格翼龍的頭骨相當重、結實,可容納大型的肌肉,而大部分翼龍類的頭骨是由輕型骨頭構成。在Buffetaut等人的2002年研究中,他們認為這些大型翼龍類必須有某種特別方式降低重量,才能夠飛行,例如:骨頭內部的空洞,這些空洞由極薄的骨梁支撐;哈采格翼龍的部分翼部骨頭也有這種特徵。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類似聚苯乙烯的結構,與其他翼龍類的頭骨不同;使哈采格翼龍的頭骨保持輕的重量,允許牠們飛行[2]

白堊紀時期的神龍翼龍科化石分佈

體型

[編輯]

根據最初的命名研究,哈采格翼龍的翼展,最初被推測約12公尺寬,而頭顱骨的長度約2.5公尺[3]。哈采格翼龍的肱骨近端長23.6公分,而風神翼龍正模標本的肱骨長54.4公分。考量到這塊肱骨的長度小於原本的一半,研究人員推測哈采格翼龍的肱骨略長於風神翼龍。在1981年的風神翼龍命名研究,風神翼龍被推測翼展有11到12公尺寬,之後研究則推測翼展有15到20公尺寬。哈采格翼龍的翼展最初被推測約12公尺寬,如果肱骨比風神翼龍還長,那哈采格翼龍的翼展應該比風神翼龍還寬。在2010年,馬克·維頓(Mark Witton)等人提出不同看法,哈采格翼龍的近端肱骨化石,在化石化過程中曾遭到扭曲,因此哈采格翼龍的翼展可能略短於風神翼龍。維頓等人估計翼展約10到11公尺[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Witton, M.P., Martill, D.M. and Loveridge, R.F. (2010). "Clipping the Wings of Giant Pterosaurs: Comments on Wingspan Estimations and Diversity."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1 Supp.1: 79-81
  2. ^ 2.0 2.1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2). "A new giant pterosaur with a robust skull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Naturwissenschaften, 89(4): 180-184. Abstract[永久失效連結]
  3. ^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3). "Giant azhdarchid pterosaurs from the terminal Cretaceous of Transylvania (western Romani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17: 91-104
  4. ^ Witton, M.P. and Habib, M.B. (2010). "On the Size and Flight Diversity of Giant Pterosaurs, the Use of Birds as Pterosaur Analogues and Comments on Pterosaur Flightlessn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LoS ONE, 5(11): e13982.doi:10.1371/journal.pone.001398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