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朗寧
切斯特·朗寧(穰傑德) CC AOE | |
---|---|
出生 | Chester Alvin Ronning 1894年12月13日 大清湖北省襄陽縣樊城[1] |
逝世 | 1984年12月31日 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姆羅斯 | (90歲)
國籍 | 加拿大 |
母校 | 阿爾伯塔大學 |
職業 | 外交官、教育家 |
切斯特·朗寧(英語:Chester Ronning,1894年12月13日—1984年12月31日),漢名穰傑德或應傑德[1],加拿大教育家、外交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2]。
生平
[編輯]切斯特·朗寧的父親哈爾沃·朗寧(中文名穰福林)是挪威裔美國牧師,1891年到襄陽地區傳教,為豫鄂信義會、鴻恩會傳教士。1897年在樊城創辦鴻文書院[3]。
1894年12月13日,切斯特生於湖北省襄陽府襄陽縣樊城。幼年在樊城小學學習,後到北京讀中學。1907年,他的母親丹納病故,葬於樊城福音堂墳墓院(今米公小學內)。1908年,他隨父親回國。先後在美國和加拿大上學。1921年返華,後在襄陽鴻文書院任教,主教英語和音樂[4]。1922年任院長。1927年,書院被國民政府查封,他回到加拿大,任卡姆羅斯路德學院院長。期間加入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阿爾伯塔農民聯盟,1932年當選阿爾伯塔省議會議員。1945年抵達重慶,任加拿大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一等秘書,1946年隨使館遷至南京,擔任臨時代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命留駐南京,與黃華等談判建交事宜。1951年將明義士在回國前寄存在加拿大大使館的2390片甲骨交南京博物院收藏[5],回到加拿大後任外交部美洲及遠東司司長。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任加拿大代表團副團長。1954年至1957年,任加拿大駐挪威大使。1957年至1964年,任加拿大駐印度高級專員。1966年,任加拿大大使級特別代表,出使西貢和河內。1970年為加拿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做出巨大貢獻。1972年獲授加拿大同伴勳章。1984年12月31日在艾伯塔省卡姆羅斯逝世[6]。
阿爾伯塔大學奧古斯塔那校區建有從事宗教和公共事業研究的「切斯特·朗寧中心」。它的前身是卡姆羅斯路德學院,即切斯特·朗寧1927年至1942年擔任院長的地方。
著作
[編輯]- 切斯特·朗寧. 朗宁回忆录: 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 由孫法理翻譯.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08-3960-6.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416.
- ^ 朗宁先生葬礼在加拿大举行. 人民日報. 1985-01-07: 6 [202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 ^ 朗宁后裔来襄寻根. 華夏經緯網. 2012-04-24.[失效連結]
- ^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襄樊市志.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4: 973. ISBN 9787507406955.
- ^ 明义士旧藏甲骨研究. 江南時報. [202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 ^ 加拿大友人朗宁逝世. 人民日報. 1985-01-02: 7 [202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