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四號坦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號坦克

[編輯]
四號坦克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嗯。大幅擴充。目標FA。—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3月30日 (五) 06:31 (UTC)[回覆]
評審期︰2012年3月30日 06:31 (UTC) 至2012年4月30日 06:31 (UTC)

內容與遣詞

[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1. 「二戰前德軍生產的211輛四號戰車,其中真正參與波蘭戰役的有198輛,其餘則留在裝甲學校或預備隊等」,「真正」有些多餘,因為和總數相差不算大,無須用此詞強調之,「裝甲學校」建議置換為「裝甲兵學校」。
  2. 「波蘭中能擊毀德國裝甲化部隊的戰車只有不到200輛,相反,反戰車炮所做成的威脅更大。」,這裏的波蘭不是指「波蘭」這個戰地,也不是波蘭戰役這個作戰,而是指波軍,所以建議改為「波軍具有擊毀德軍裝甲部隊能力的戰車不足200輛,反倒是其反戰車砲對後者造成的威脅較大。」
  3. 「此亦使德軍官兵對步兵支援戰車-四號戰車的期望更大[7]:33。」此役?此亦,接續上段?
  4. 「德軍只帶523輛一號戰車...」,用「只帶」一詞不恰當,用「僅投入523輛一號戰車、955輛二號戰車、349輛三號戰車、278輛四號戰車、106輛LT-35戰車及228輛LT-38戰車於西線」較為合適,且LT-35戰車LT-38戰車各有內連。
  5. 「該戰車的裝甲厚達78毫米[5]:31,最低也到65毫米」,用「最薄」較佳
  6. 「參與法國戰役中的德國戰車的質素明顯不及英國及法國」,「質素」原要打成「素質」吧?但這裏用「性能」比較好,「素質」通常用在形容人身上。
  7. 「戰損率為所有戰車中最高」,改為「戰損率為德軍各類型戰車中最高」
  8. 「因為法國戰役的成果太優良,最終還是不了了之」用「優良」很奇怪,應該說「因為德軍在法國戰役的成果太輝煌」。
  9. 「儘管四號戰車相對英軍戰車對比不大甚至有所領先」,「儘管四號戰車相較英軍戰車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份領域上有些優勢。」較佳。
  10. 「但憑其短炮管不能打穿馬提爾達二型步兵戰車厚達80毫米的裝甲,甚至連穿透力較高的三號戰車也不能」盡量避開連續兩個「不能」這種連用的中文字句,第一個「不能打穿」改為「無法擊穿」較為合適。
  11. 「閃擊戰後期,就1940年的戰車團編制來說...」閃擊戰後期?這是哪個時間段??
  12. 「由於非洲運輪和補給很困難,隆美爾直到1942年才...」突然迸出一個隆美爾不太好吧?不知道的讀者還以為是哪裏的地名,建議改為「由於非洲的運輪與補給作業之困難,德軍指揮官隆美爾將軍直到1942年才...」
  13. 「此射程在沙漠中優勢十分明顯」其實是指在沙漠戰中,武器的射程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因為沒有多少掩體),所以建議改成「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為主要地形的北非戰場中具有相當的優勢」
  14. 「此時英軍又將這種戰車稱為「四號特殊型」」,「此時」與「又」字多餘。
  15. 「然而美國大量提供給英軍的M3李戰車和QF 6磅炮仍使德軍落入劣勢,最終落敗」,建議斷句,「然而美國大量提供英軍M3李戰車和QF 6磅炮,使德軍仍居劣勢,最終戰敗。」

先這樣。…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3日 (二) 16:20 (UTC)[回覆]

完成-都弄好了。其中質素是香港用(口)語,素質應該是台灣的(因為倉頡預定了?),不過還是改了。然後就是小弟的翻譯功力還有待改進,但似與每次還是這樣說?不過戰爭的知識等就只好多譯文了(誤。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4月4日 (三) 05:05 (UTC)[回覆]
  1. 「亞柏丁戰車博物館」非英國,而是美國。
  2. 「1943年,德國軍方打算停止生產四號戰車,全力量產豹式戰車,然而當時位居裝甲兵總監的古德林大加反對,指若真的如此,前線將沒有任何一輛戰車可以正常運作[5]:184」這裏可以多加琢磨些,為何「前線將沒有任何一輛戰車可以正常運作」?因為當時德軍戰車產能甚低,豹式戰車生產線未建,虎式戰車月產只有25輛,如果四號戰車又停產了,全德軍的戰車兵力就只能倚賴這25輛虎式,這些訊息都可見於古德林的回憶錄,應不難找其資料。
  3. 「為了設計未來裝甲的裝甲部隊,海因茨·古德林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1]:43。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三號與四號戰車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戰車,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戰車[2]:4。四號戰車除了主炮之外,其它皆與三號戰車相似,例如包含五名乘員,並配搭無線電系統以便於溝通,同時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3]:79。」這些適合融入「後來則改以「營指揮車」[5]:17(Bataillonsführerwagen,BW[6]:1)為代號繼續研發...」下段進行改寫,不適宜放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之前提及
  4. 「1935年10月15日德軍成立了第一隊裝甲師」,第一「批」的三個裝甲師。
  5. 「但由於三號戰車仍在試製階段,故四號戰車的生產進程被迫延後」,這兩者的因果關係令人匪夷所思,三號還在研製,為何四號生產就要延後?應該要趕緊催生出來才對。
  6. 「以至於直至戰爭開始後其生產效率仍維持較低水平,甚至到了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在開戰初期只有幾輛四號戰車可供調派的境地[12]:57。」,「以至於」不同「以致於」(REF)、「直至」贅字、半形標點、「較低水平」不必用「較」,因為現在沒有和它者相比,用「很低」即可。另外接連兩次的強調口氣不好,「以至於....甚至...」,改成「以致於戰爭開始後其生產效率仍維持很低的水平,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在開戰初期也僅有數輛四號戰車可供調派。」較佳。
  7. 「四號戰車在德軍的預想中不會在戰爭中發揮極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產的時間表裏沒有佔據較前的位置,以致其在初期只有一個生產商」,改為「德軍原預想四號戰車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大,故列為武器生產順位較後者,這也是為何戰爭初期四號戰車只由一個廠商負責生產的原因。」較佳。
  8. 「其對原材料的需求如下所示....」這邊直接併為鐵:39,000公斤、橡膠:116公斤、....不必分兩段式那麼開,而且39.000公斤→這是指只花費39公斤?「.」和「,」要細分,而且有些有用有些無用,像是上段「只有約1200人在克虜伯...」、「每輛四號戰車約需花2000小時來組裝」這裏沒有,「各部件生產時間的完整生產週期更高達15,000小時左右」則有。
  9. 「尼貝龍根工廠亦加入參與生產」、「只剩下尼柏龍根工廠繼續生產4號戰車」、「尼貝龍根工廠亦遭到轟炸而嚴重損壞」請用同一種譯法,而且這個詞應取自「尼伯龍根的指環」或「尼伯龍根之歌」,那建議選字用大眾較常用的「尼伯龍根」。
  10. 「生產能力只達合同中約定的35%」「約定」?應該是「估計」吧?
  11. 「1937年10月推出的第一款四號戰車-四號戰車A型」,後面的「四號戰車」贅字
先這樣—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4日 (三) 06:29 (UTC)[回覆]
  • ,及.在德語中是剛好相反,這是我先前未掃清。至於但由於三號戰車仍在試製階段,故四號戰車的生產進程被迫延後我記得參考資料是這樣寫的,我可以再去翻一翻,尼貝龍根同樣,但已改。合同不是定好某一數目,然後去完成的嗎?不管怎樣,改了。古德林的要等一下。
  • 另外,我跟Dragoon16c又吵起來了,又是譯名問題。Zimmrit他說要改作防磁塗料,但我認為會有歧義,況且他給的網站有各種不同譯名。我決定先移到Zimmrit,等可靠來源再說,不知你有沒有類似的資料?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4月4日 (三) 08:10 (UTC)[回覆]
我這裏沒有介紹這東西的資料,不過google一下都知道,任何一種具有防磁效果的塗料都能叫「防磁塗料」,那為何這種德軍專用的車輛塗料要轉向這種大眾化的東西?連中國生產的幾種油漆都能叫「Zimmerit」?想當然爾不是。至於「Zimmerit」,是從吉瑪公司(Zimmer AG)命名來的,那叫「吉瑪防磁塗料」是比較合適的。—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4日 (三) 08:46 (UTC)[回覆]
  1. 「近逼防禦武器」?這什麼?
  2. 「軍方認為四號戰車而到了其改裝極限[7]:9。」,應為「軍方認為四號戰車已到其改裝極限[7]:9。」—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5日 (四) 05:45 (UTC)[回覆]
據我的認知為虎式上5支en:S-mine一樣的防止近身武器。然後就是從資料中翻出這個詞,改寫語句填上去。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4月5日 (四) 06:55 (UTC)[回覆]
建議翻作「人員殺傷雷發射器」,然後內連S型地雷(不確定是否只發射這種,不過建議先內連它)。—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08:43 (UTC)[回覆]
另外,「此時的戰車團只有在第3及第6連配有四號戰車,合共22輛[5]:141。」這時是何時?北非戰場結束前還是後?如果是前,就應該一開始交待,併在「四號戰車亦隨德意志非洲軍到達北非」之後。—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09:23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

[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1. 第一段「為了設計未來裝甲的裝甲部隊,海因茨·古德林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1]:43。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三號與四號戰車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戰車,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戰車[2]:4。四號戰車除了主炮之外,其它皆與三號戰車相似,例如包含五名乘員,並配搭無線電系統以便於溝通,同時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3]:79。」這部份可以融到發展之下,因為它不是一個總論,完全是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2. 圖片需要做刪減和修改,比方說「四號戰車大量使用的邁巴赫12缸汽油引擎」,為何要放在出口的章節?而且還被擠到作戰歷史的部份?「四號潛水戰車越過的巴格河。」這條河的照片放上來意義不大,建議刪除。「索米爾一間博物館中的灰熊式突擊砲。」現在擺的位置讓它太上面了。「使用底盤」一章節,其實很多項目都有連帶關係,建議合併寫入,「犀牛式驅逐戰車」則與「野蜂式自走炮」、「四號驅逐戰車」有所關係,大致可拆成「四號突撃戰車」(因為它的研發原因與其他者不同,性質很獨立)、「四號突擊砲」、「四號驅逐戰車、犀牛式驅逐戰車與野蜂式自走砲」三部份來寫,集結成較為厚實的段落後,「四號驅逐戰車、犀牛式驅逐戰車與野蜂式自走砲」再加入gallery模板放入最下方放三張照片(或直接連灰熊和四突一起擺進gallery為一組),會美觀得多。「使用底盤的原型」則維持現狀即可。
  3. 「外國部隊」與「出口」其實可以合併為「他國的使用」,無須拆成兩部份短小的段落,中間又隔著作戰歷史,不是很奇怪嗎?合併後可以用gallery模板放出他國的四號戰車照片,最好一國家一張,建議以芬蘭西班牙(這輛還有一個小故事,參見日文維基)、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加入中東戰爭的說明)這幾張。
型號圖片還在想辦法。—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09:23 (UTC)[回覆]

部分段落(包括首段)需進一步維基化。--達師218372 2012年4月13日 (五) 02:18 (UTC)[回覆]

完成Justincheng12345留言2012年4月13日 (五) 06:39 (UTC)[回覆]
小小修改了一下,另外我找到這個,你可以此進行大小量的補充。—Ai6z83xl3g留言2012年4月13日 (五) 08:58 (UTC)[回覆]

參考與觀點

[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