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直諮議局
順直諮議局原為直隸諮議局,是1909年10月至1912年5月間中國直隸省的諮議局,是當時直隸省的最高議事機構,於1909年10月14日(清宣統元年九月初一)設址在天津河北區,主要負責直隸省的政策審議、諮詢、選舉、批准預算等,共有140名議員。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5月31日被直隸省臨時省議會正式取代。[1]
籌備
[編輯]天津順直諮議局的成立是清末立憲運動的一部分。1907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在中央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又頒佈了《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全國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直隸省於1909年10月14日成立了諮議局,在諮議局的籌備期間和成立初期都被稱為「直隸諮議局」,但在1910年10月召開的二次常年會前直隸諮議局取得了對直隸境內的兩個特殊區域順天府和熱河都統轄區(即內蒙古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的行政審議權之後,又被改稱作「順直諮議局」。由於直隸省為京師要地所在,因此順直諮議局的活動容易被各方關注。[1]
成立與發展
[編輯]按照《諮議局章程》規定,各省諮議局應於每年的農曆九月召集一次例會,該例會稱為「常年會」或「年會」,會期長度一般為40天,如果有必要可以延長為10天。順直諮議局成立之後,分別於1909年和1910年舉行過兩次常年會,當時的會期都是50天。順直諮議局第一次常年會於1909年10月14日至12月3日在天津舉行。會址在天津河北新區勸業會場內諮議局大樓舉行,議案涉及教育、農業、商務等問題,會議還選舉出代表直隸省出席的資政院議員。順直諮議局設有諮議局辦事處,下分總務科、議事科、會計科、文牘科、庶務科。作為直隸省的議會機構,諮議局的權力卻比較有限,它對直隸省總督有一定的監督作用,二者相互牽制,立憲派在諮議局中佔有很大比重。[2]
解散
[編輯]1912年1月29日,辛亥天津起義爆發後,順直諮議局亦曾商議獨立事宜。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直隸省臨時省議會取代了順直諮議局,順直諮議局正式解散。[2]
順直諮議局大樓
[編輯]天津順直諮議局大樓整體兩層,局部三層,為對稱式佈局,該建築建有巨大的穹頂,造型誇張,氣勢雄偉。
議員
[編輯]順直諮議局議員共計155人,其中定額140人,京師八旗10人,駐防3人,候補2人:[3]
- 議長:閻鳳閣
- 副議長:谷芝瑞、王振垚
- 議員:李蘭增、趙雲書、高書官、張鎮詒、王邦屏、郝鴻詞、曹克祇、楊蔚林、蕭啟宗、張慶熙、張銘勛、李恭治、王汝煥、張錫光、姚翼唐、陳樹楷、李搢榮、張瑞年、張鳳瑞、丁宗嶧、劉際熙、李兆佺、崔謹、宋如璋、李渠、張照坤、王丹桂、張冠卿、孫玉峰、王錫泉、齊樹楷、田西河、石之梅、吳德鎮、仇翰垣、孔憲章、王法勤、劉續曾、翟士傑、長海、王輔仁、馬汝典、劉丕承、張其密、高錫恩、羅存瑛、董承榮、沈鳴詩、孟昭文、張澍田、胡學海、范光國、張炳麟、齊桂棻、祖興緒、張肇隆、聶丹書、李津舟、傅圻、張汝桐、賈文龍、楊籙之、劉春霖、高奎照、張書元、田啟琩、馬鑅籌、劉鍇、籍忠寅、冉漢文、陳甫傑、劉樹鑫、劉福田、李士銘、孫洪伊、胡家祺、康景昌、彭國棟、呂邦憲、李鏡蓉、商佑、馬立中、竇文光、王廷燭、於邦華、高俊浵、李諧韺、董德馨、劉壽山、賈玉鐸、王賡漢、朱丕彰、劉澄琛、張凱、王慶麣、田益錕、宋震坤、麼立祥、李清源、彭堃、陳洪範、韓有仁、張廷鈺、張瑞雲、喬培茂、郝士元、路克讓、田爾硯、呂昭祥、王庚堂、宋楨、王培心、陸爾修、王寶圭、鄭長善、張作梅、趙宜修、張同佩、張之桂、徐蓮峰、劉鉞、李培真、谷連升、郭方剛、朱培仁、崔潤之、呼九澤、王振鐸、姬治、袁華林、徐壽光、王國彥、賈睿熙、李恩澤、薛潭、王吉士、聶作賓、張秉(釒熙)、谷鍾秀、玉衡、連祺、定祿、李景芳、世英、祥俊、錫林、吉安、林莊、文成、樂紱、文敏、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