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 (雜誌)
進步(雜誌) | |
---|---|
主編 | Ruth Conniff |
類別 | 政治、文化 |
發行周期 | 每月 |
發行者 | Progressive, Inc. |
創辦者 | Robert M. La Follette, Sr. |
創刊日期 | 1929 (當時名為The Progressive) |
首發日期 | 1909 (當時名為La Follette's Weekly) |
創刊地區 | 美國 |
總部所在地 | 威斯康辛州麥迪遜 |
語言 | 英語 |
網站 | www.progressive.org |
ISSN | 0033-0736 |
OCLC 編號 | 531780706 |
《進步》(英語: the Progressive),是一部有關美國的政治、文化以及進步主義的月刊,其立場自由而不受拘束。雜誌成立於1909年,參議員羅伯特·馬里昂·拉·福萊特(其暱稱為「戰鬥鮑勃」;Senator Robert "Fighting Bob" La Follette)創辦。
原先的名字叫做《拉·福萊特的每周期刊》(La Follette's Weekly,簡稱 La Follette's)。[1]1929年,雜誌進行了資產重組,並更名為《進步》。在一段時期內,《進步》是拉·福萊特家族(the La Follette family)和William Evjue共有的首都時報。[2][3]總部在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4]
該雜誌以其強烈的和平主義而聞名。它將大部分時間致力於對抗戰爭、軍國主義和企業實力。它支持公民權利和公民自由、婦女權利、同性戀權利、移民權利、勞動權利、人權、環保、刑事司法改革和民主改革。
露絲·康尼夫(Ruth Conniff)為現任主編。先前的編輯包括有:羅伯特·馬里昂·拉·福萊特、其子Robert Jr.、William Evjue、Morris Rubin、Erwin Knoll、和Matthew Rothschild。
歷史
[編輯]在第一期的第一頁,拉·福萊特在雜誌的介紹中寫道(下含翻譯,但一切以英語版為主):
“ | In the course of every attempt to establish or develop free government, a struggle between Special Privilege and Equal Rights is inevitable. Our grea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re] in control of politics, gover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y manage conventions, make platforms, dictate legislation. They rule through the very men elected to represent them. The battle is just on. It is young yet. It will be the longest and hardest ever fought for Democracy. In other lands, the people have lost. Here we shall win. It is a glorious privilege to live in this time, and have a free hand in this fight for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 ” |
中文翻譯:
“ | 在建立或發展自由政府的每一個嘗試中,特權與平等權利之間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偉大的工業組織控制政治,政府和自然資源。 他們管理公約,制定平台,制定立法。他們控制了通過選舉當選並代表他們的人。 戰鬥剛剛開始,它(美國民主)還年輕。 對民主來說,爭鬥是十分長也是十分困難的。 在其他地方,人民已經失敗了。 而在這裏,我們將會贏得勝利。 在這個時期生活是一個莫大的榮幸,放開手腳在這場對政府鬥爭中,為人民而戰鬥。 | ” |
《進步》的一些運動,包括遠離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進步》反對帕爾默·瑞茲(Palmer Raids),並呼籲在大蕭條期間採取行動打擊失業。拉·福萊特和其妻子貝拉參與編輯了出版物的婦女向部分,並撰寫了譴責種族隔離的出版文章。
在1940年代,《進步》採用了反斯大林主義者對蘇聯的看法。[5][6]
在1940年代早期,該雜誌認為美國應該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在偷襲珍珠港事件後,進步宣佈支持美國加入戰爭。
然而,《進步》也譴責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以及其他國家和新共和國對原子彈轟炸的支持。《進步》轉載《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中的一篇由理查德·李·斯特勞特寫的文章,他認為「投擲原子彈,美國會發生一場可怕的歷史責任;但不幸的是,現在已經無法後悔」。
1947年,《進步》的編輯宣佈暫停出版。然而,在「家庭」雜誌的讀者籌集了40,000美元拯救了《進步》之後,《進步》雜誌重新出版,並發表了一個關於「雜誌非盈利化」的承諾。
在1950年代,儘管《進步》認為美國政府有權將共產黨的成員加入黑名單,但《進步》依然致力於打擊麥卡錫主義,《進步》發行特刊批評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1954年的紀實記錄」;部分議題更在美國參議院大聲朗讀,並且成為該雜誌最暢銷的議題。[7]《進步》還批評美國核政策,以及在那段時期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動作。
在1960年代,《進步》作為美國民權運動的平台,五次發表了馬丁·路德·金的著作,並出版了詹姆斯·鮑德溫的一封公開信——《我的地牢搖籃——在解放一百周年時寫給我侄子的信》(My Dungeon Shook - Letter to my Nephew on the One 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Emancipation)的第一部分:〈下一次的戰爭〉(The Fire Next Time)。
《進步》還把大部分文章用於譴責美國參與「印度支那戰爭」,即「越南戰爭」。
1984年,《進步》發佈在薩爾瓦多的艾倫·奈恩(Allan Nairn)著作——《敢死隊的背後》(Behind the Death Squads)以批判美國政治屆。
《進步》反對海灣戰爭,並指責喬治·布什政府拒絕任何方式的和平談判以結束海灣戰爭。在譴責薩達姆·侯賽因政府濫用人權的同時;也都指責布什政府的虛偽,不採取行動反對其他國家的政府也濫用人權。[8]該雜誌還反對海灣戰爭。[9]
美利堅合眾國訴《進步》案
[編輯]1979年,《進步》發表了一篇由霍華德·莫蘭(Howard Morland)編寫並吸引了全國矚目的文章由——《氫彈的秘密:我們是如何得到它的資訊以及為甚麼我們要討論它》(The H-bomb Secret: How we got it and why we're telling it)。美國政府封殺了這篇文章六個月,因為文章內部包含了許多機密信息。
但最終,《進步》贏得了在事先限制的的情況下,在憲法第一修正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利堅合眾國訴《進步》案。
100周年紀念
[編輯]為其出版100週年紀念,《進步》出版了一本書——《一些在1909年至2009年中〈進步〉最好的作品》,並命名為《已出版的民主》(Democracy in Print),並由威斯康辛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出版。[10]
顯著著作
[編輯]多年來,《進步》發表了珍·亞當斯、詹姆斯·鮑德溫、路易斯·布蘭迪斯、諾姆·喬姆斯基、克拉倫斯·丹諾、約翰·加爾布雷斯、Charles V. Hamilton[11]、Nat Hentoff、西莫·赫許[11]、Molly Ivins、June Jordan、海倫·凱勒、馬丁·路德·金、Sidney Lens、[12]傑克·倫敦、Milton Mayer、A.J. Muste、George Orwell、Marcus Raskin[12]、伯特蘭·羅素[13]、愛德華·薩義德、卡爾·桑德堡、厄普頓·辛克萊、林肯·斯蒂芬斯、以撒多·史東、諾曼·湯瑪斯、喬治·沃爾德[12]、 James Wechsler[11]和霍華德·津恩的文章。
它也發表了自由政治家的文章,例如拉斯·芬格爾德、J·威廉·傅爾布萊特、丹尼斯·庫辛尼奇、喬治·麥戈文、伯尼·桑德斯、阿德萊·史蒂文森、和Paul Wellstone。[14]
發行量
[編輯]雖然發行量下跌至1999年的27,000本。但至2004年8月,隨着海灣戰爭的爆發,上升至65,000本。至2010年,發行量已穩定至47,000本。[來源請求]
資料來源
[編輯]- ^ Jon Bekken. Progressive. Stephen L. Vaughn (編).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Jour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422–3. 2008. ISBN 978-0-415-96950-5.
- ^ "Timeline", The Progressive magazine May 1, 2004.
- ^ Bernard A Weisberger, The La Follettes of Wisconsin : Love And Politics in Progressive America Madison, Wis.
- ^ Bill Bigelow; Bob Peterson. 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Teaching for Justice in an Unjust World. Rethinking Schools. 1 January 2002: 380 [5 December 2015]. ISBN 978-0-942961-2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Boller, Paul F. Hiroshima and the American Left. Memoirs of An Obscure Professor and Other Essays. Fort Worth: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 c. 1992. ISBN 0-87565-097-X.
- ^ O'Neill, William L. A Better World: Stalinism and the American Intellectual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0: 86. ISBN 1412816025.
The Progressive, an anti-Stalinist monthly
- ^ Robert Griffin, The Politics Of Fear : Joseph R. McCarthy and the Senate (Second Edition).
- ^ Gibson, Donald. Wealth, Power, and the Crisis of Laissez Faire Capital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ISBN 0-230-34750-9.
- ^ The Case Against the Iraq War, A Speech by Matthew Rothschild, Editor of The Progressive Magazine. The Progressive. August 28, 2002 [August 2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Ivey, Mike. Rebel with a cause. The Cap Times. April 29 – May 5, 2009.
- ^ 11.0 11.1 11.2 Advertisement for The Progressiv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December 1971: 42.
- ^ 12.0 12.1 12.2 Advertisement for The Progressive, Mother Jones magazine, August 1976, p.4.
- ^ Bertrand Russell, "Who Is It That Wants War?"
- ^ The Progressive Magazine to Celebrate Its 90th Anniversary in January. Common Dreams NewsWire. October 18, 1998 [July 9,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