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
特點
[編輯]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射擊時多人操作(2-5人),炮管後座能量通過底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炮管、底座鈑、瞄準具可分解。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毒氣彈等特種炮彈。
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班、排、連、營)作戰,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歷史
[編輯]迫擊炮由臼炮演變而來。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順攻城戰中,日軍官兵離俄軍戰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機槍無法發揮威力。俄國炮兵軍官、旅順要塞炮兵技術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利用臼炮彈道高、射程近的特點,和旅順城防司令康德拉堅科將軍一道設計出了第一門迫擊炮,其炮身為海軍的47毫米海軍炮,安裝在輪式炮架上,便於推行,發射超口徑長尾迫擊炮彈,彈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是世界上裝備迫擊炮最多的國家,共34.8萬門。蘇聯政府設有迫擊炮裝備人民委員部。
世上最大的迫擊炮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厘米。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1]。
進入現代後。迫擊炮又出現了可以後膛裝填的線膛炮、可以曲平射兩用、或可以自動連發的新種類;大口徑型也正趨向可自力移動的自行火炮。另外,迫擊炮由於使用簡單,除了正規軍隊外,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分類
[編輯]迫擊炮有多個分類方法:
桿式迫擊炮
[編輯]桿式迫擊炮(英語:spigot mortar)主要由一根帶插頭的,有時末端空心的發射桿組成。在發射時炮手會把炮彈的空心底端套在這根桿子上,而不是像在發射傳統迫擊炮那樣把炮彈放入炮管里。發射桿的頂端和炮彈的外殼一起構成了一段較短的空心炮管。所以桿式迫擊炮的結構是顛倒的,不是炮管環繞着炮彈,而是炮彈環繞着炮管。通常在桿子的底部內置一個觸發機構,擊發時長的撞針沿桿向上撞擊,從而激發彈丸內部的底火並引爆炮管內的發射藥。
桿式迫擊炮的優勢在於,與同等有效載荷和射程的常規迫擊炮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發射桿)更小、更輕,製造也比較簡單。此外,大多數桿式迫擊炮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口徑,這意味着可以從同一門迫擊炮發射幾乎任何重量和直徑的彈藥。缺點是,儘管大多數迫擊炮彈的後部呈流線型,非常適合改造為桿式迫擊炮炮彈,但讓炮彈的尾端具有空心炮管會讓浪費體積和質量,進而減小彈丸的有效載荷。如果士兵僅攜帶少量彈藥,則重量缺點並不明顯。但是,一旦大量攜行彈藥,桿式迫擊炮在彈藥上浪費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優點了。
有些桿式迫擊炮被設計為無聲迫擊炮。每發炮彈的炮管上內部都有一個緊密配合的滑架,該滑架可以緊緊地套在發射桿上。開火時,滑架和發射桿之間的火藥燃氣膨脹將彈丸從桿上推出,而滑架在和發射桿徹底分離之前則會被卡住。這樣發射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就會被滑架捕獲,從而實現無聲的設計。二戰後的比利時Fly-K無聲迫擊炮是此類設計的典型例子。
隨着時代發展,桿式迫擊炮逐漸被常規設計的小口徑迫擊炮所取代,變得十分少見。 典型的桿式迫擊炮設計有:
- 英國二戰時期丘吉爾 AVRE上搭載的230毫米帕塔德迫擊炮[2]
- 日本在沖繩戰役和硫磺島戰役中使用的320毫米九八式臼炮
- 布萊克爾迫擊炮和PIAT在二戰中被英軍用作反坦克武器。
- 刺蝟彈發射器使用了24門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反潛桿式迫擊炮。開火時刺蝟炮會將24枚深水炸彈同時射出。
較常見的迫擊炮口徑
[編輯]- 60毫米:
- 81毫米:
- 此口徑為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量產使用的尺寸,後來被大部份國家接受成為標準營級迫擊炮的技術規格標準。包括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美軍M1迫擊炮、日本九七式迫擊炮。英國二戰期間使用的ML3吋迫擊炮的口徑為81.5毫米,但在冷戰中期開發的L16式迫擊炮回歸81毫米。
- 82毫米:
- 4.2吋(107毫米):
- 最初為化學兵部隊使用,又稱化學迫擊炮。後來轉型為步兵團級支援兵器,知名的包括美國M2型4.2吋迫擊炮、英國4.2吋迫擊炮。
- 120毫米:
- 法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炮系列口徑最大的系列,後授權給芬蘭量產,蘇聯也依照該口徑標準製造了120毫米迫擊炮,同樣為步兵團級支援武器。冷戰期間除了蘇聯與共產國家,以色列也獲得芬蘭授權在國內產製,並獲得部分西方國家運用。美國則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進測評後接受了120毫米迫擊炮的規格,捨棄了4.2吋標準。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常和 著:《武器百科》,漢宇,2008年。第52頁。ISBN 9789866678615
- ^ "Tank Hurls Flying Dust Bins and Lays Track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3-20..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1944, p. 7.
來源
[編輯]- Ryan, J. W., Guns, Mortars and Rockets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publishers, London,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