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
Emir Kusturica
導演
國籍 塞爾維亞
民族塞爾維亞族
出生 (1954-11-24) 1954年11月24日70歲)
職業電影導演編劇
配偶瑪雅·富斯杜利加塞爾維亞語Маја Кустурица
網站thenosmokingorchestra.com/
獎項
康城影展
金棕櫚獎
1985年爸爸離家上班去
1995年沒有天空的都市
最佳導演獎
1989年流浪者之歌塞爾維亞語Дом за вешање
費比西獎
1985年爸爸離家上班去
其他獎項
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
1998年黑貓白貓塞爾維亞語Црна мачка бели мачор
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長片銀獅獎
威尼斯影展費比西獎
1981年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塞爾維亞語Сјећаш ли се Доли Бел
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1993年亞利桑那夢遊英語Arizona Dream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Емир Кустурица塞爾維亞語拉丁字母Emir Kusturica,1954年11月24日[a],是一名塞爾維亞電影導演[1][2][3]。他曾兩度奪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也獲得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4][5]。同時,他也是搖滾樂團「艾米爾·富斯杜利加與禁止吸煙樂團英語The No Smoking Orchestra」的樂隊成員。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出生於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薩拉熱窩,其家庭有穆斯林背景[6],父母分別是Murat Kusturica(一位替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政府工作的記者)與Senka Numankadić(一位法庭秘書[7],他是家中的獨生子。

富斯杜利加在1978年從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電影學院畢業後,他開始執導電視短片。

1980年代

[編輯]

他在1981年首次執導劇情片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英語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並贏得該年度的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作金獅獎。1985年,他的第二部劇情片《爸爸離家上班去》便贏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與《爸爸離家上班去》兩作都有劇作家阿卜杜拉·西德蘭英語Abdulah Sidran的參與。

1989年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英語Time of the Gypsies》入圍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並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8],電影描述羅姆人(又稱吉普賽人)社群文化與羅姆人青年遭到剝削的故事。

從1981年到1988年,他在薩拉熱窩表演藝術學院(Akademija Scenskih Umjetnosti)及露天舞台奧巴拉(Otvorena scena Obala)分別擔任講師及藝術總監。

1990年代

[編輯]

富斯杜利加在1990年代繼續產出受到高度評價的電影。1993年的荒誕喜劇作品《夢遊亞利桑那英語Arizona Dream》,是他首部在美國製作的電影。1995年,根據著名塞爾維亞劇作家杜尚·科瓦切維奇英語Dušan Kovačević的劇本改編的黑色喜劇史詩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使他第二度獲得金棕櫚獎殊榮。[9][10]

1998年,他以電影《黑貓白貓塞爾維亞語Црна мачка бели мачор》贏得了威尼斯影展銀獅獎,劇情描述一個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的羅姆人。電影的配樂則是由貝爾格萊德樂團「禁止吸煙樂團」來作曲。

2000年以後

[編輯]
2009年

富斯杜利加在2001年執導《巴爾幹龐克英語Super 8 Stories》,這是一部關於禁止吸煙樂團的紀錄片與演唱會電影,在電影中他是樂隊的成員之一。他在2005年受邀擔任康城影展競賽長片評審團的主席。

2007年他的電影《請對我承諾英語Promise Me This》於康城影展首映[11]。同一年5月,他為阿根廷足球明星馬勒當拿拍攝紀錄片《馬勒當拿:富斯杜利加球迷日記英語Maradona by Kusturica》於意大利首映,該片在2008年康城影展上於法國首映。

富斯杜利加在2007年12月中旬宣佈成立庫斯滕多夫國際影展英語Küstendorf Film and Music Festival[11],首屆影展於2008年1月14日至21日間舉行。庫斯滕多夫英語Küstendorf是富斯杜利加為了拍攝於2004年上映的電影《生命是個奇蹟英語Life Is a Miracle》所建造的村落,又稱為「木頭村」,位於塞爾維亞的烏日策。富斯杜利加本人也長居於此。

電影之外,富斯杜利加在2007年創作歌劇《流浪者之歌》,並於2007年6月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首映。2007年7月他為歌手瑪奴喬英語Manu Chao執導單曲《Rainin In Paradize》的音樂錄影帶。富斯杜利加在2007年9月8日與安娜·伊萬諾維奇耶萊娜·揚科維奇亞歷山大·喬爾傑維茨塞爾維亞語Александар Ђорђевић (редитељ)一起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塞爾維亞國家大使。

作為演員

[編輯]

在導演工作之外,富斯杜利加也作為演員參與電影演出。2000年,他在法國導演派提斯·勒貢英語Patrice Leconte執導的電影《雪地裏的情人英語The Widow of St. Pierre》中首次扮演要角。2002年,他在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執導的電影《義賊鮑伯英語The Good Thief (film)》中飾演一位電結他音樂家

爭議

[編輯]

富斯杜利加本人與他的電影,在經歷南斯拉夫解體的過程中,面臨很多政治相關的爭議。富斯杜利加的個人族群認同和皈依東正教的選擇,遭到來自其出身地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一些人士的抨擊[12]。1995年[b]的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在奪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榮譽的同時,編劇杜尚·科瓦切維奇的立場、以及部分資金來自塞爾維亞國家電視台,也引發了各界的議論。該片劇情影射了南斯拉夫的歷史,一些批評家聲稱富斯杜利加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南斯拉夫戰爭的觀點親近塞爾維亞[13]。而一些知識分子宣稱,電影包含親塞爾維亞觀點的宣傳[14][15]。法國哲學家伯納德-亨利·列維則拍攝一部電影批評《沒有天空的都市》[14]

家庭

[編輯]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與瑪雅·富斯杜利加目前育有二個子女[16]

宗教信仰

[編輯]
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長Alfonso Petersen在2009年3月贈送市鑰予艾米爾·富斯杜利加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在2005年於黑山靠近新海爾采格薩維納修道院英語Savina Monastery (Montenegro)接受塞爾維亞東正教洗禮,並以尼曼雅·富斯杜利加(Nemanja Kusturica)的名義成為東正教教徒[17][18]

政治觀點

[編輯]

富斯杜利加在2007年塞爾維亞議會選舉英語2007 Serb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中表態支持塞爾維亞總理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與他所屬的塞爾維亞民主黨。他在2007年也支持塞爾維亞運動團結-科索沃屬於塞爾維亞英語Kosovo is Serbia,反對科索沃單方面脫離塞爾維亞[19]

作品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儘管中文譯名「富斯杜利加」見於多處,塞爾維亞語中「ca」並不發作「卡」,比較接近現代標準漢語中的「擦」。
  2. ^ 當時仍處在波斯尼亞戰爭期間。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ovie-maker, musician, architect: Emir Kusturica is coming to Lond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Serbian movie-maker has built his own village and starred with the No Smoking Orchestra" by David Hutcheon, TIMES, May 2, 2009
  2. ^ Finding roots in a reel Balkan village - Bosnian-born director Emir Kusturica builds a small town celebrating his embrace of a Serbian ident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Tracy Wilkinson, August 13, 2007
  3. ^ Kustu.com - Official Web 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iography
  4. ^ Politika. Politika.rs.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1). 
  5. ^ Ministere de la culture. Culture.gouv.fr.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4). 
  6. ^ Halpern, Dan. The (Mis)Directions of Emir Kusturica. The New York Times. 8 May 2005 [29 March 2010]. 
  7. ^ Croatia. INTERVIEW: EMIR NEMANJA KUSTURICA, ''Globus'', February 2009. Globus.com.hr. [2010-04-02]. [永久失效連結]
  8. ^ Festival de Cannes: Time of the Gypsies. festival-cannes.com. [2009-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9). 
  9. ^ Festival de Cannes: Underground. festival-cannes.com. [2009-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10. ^ Biography. Kustu.com.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11. ^ 11.0 11.1 Festival de Cannes: Promise Me This. festival-cannes.com.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12. ^ Emir Kusturica: Encyclopedia II - Emir Kusturica - Controversy. Experiencefestival.com.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13. ^ Emir Kusturica: Encyclopedia II - Emir Kusturica -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festival.com. [2010-04-02]. [永久失效連結]
  14. ^ 14.0 14.1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4/may/15/film.cannes200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rb director tries for third triumph
  15. ^ http://www.nytimes.com/1995/12/05/movies/dispute-leads-bosnian-to-quit-films.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ispute Leads Bosnian to Quit Films
  16. ^ Halpern, Dan. The (Mis)Directions of Emir Kusturica. The New York Times. 8 May 2005 [29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17. ^ Article about Kusturica's religion on. Pionirovglasnik.com. 2005-07-26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6). 
  18. ^ News of Kusturica's baptism on passagen.se. Hem.passagen.se.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7). 
  19. ^ Iva Martinović. Radio Slobodna Evropa article. Slobodnaevropa.org. 2007-11-12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參考書目

[編輯]
  • Gocic, Goran: "The Cinema of Emir Kusturica: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Wallflower Press, London, 2001.
  • Irodanova, Dina: Emir Kusturica.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2.
  • Imsirevic, Almir: "Based on a Truth Story", Sarajevo, 20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