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經濟
秘魯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2010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723(高).[1],2010年人均收入折合為5,195美元[2],31.3%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包括9.8%人口非常貧窮。[3] 在歷史上,秘魯十分依賴出口賺取外匯,以進口物資及償還外債,整體經濟表現也與出口息息相關。[4] 雖然出口為國家帶來龐大的收入,但秘魯無法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經濟,收入分配仍然不均。[5]
直到90年代,秘魯經濟是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加工和出口為基礎的。主要的自然資源是礦業、農業和漁業資源。在50、60和70年代遭受產業化政策的嚴重後果後,在80年代末,巨大經濟危機又加上了這些問題,以及在阿普拉黨第一屆政府(1985-1990)和阿爾韋托·藤森政府(1990-1995)第一年的惡性通貨膨脹。
在經濟停滯之中,1990年8月8日,阿爾韋托·藤森在第一屆執政期宣佈經濟衝擊,名為藤森衝擊(Fujishock):秘魯印地幣貶值了227%、通貨膨脹率上升到7694.6%、汽油價格提高了3000%、頒佈了提高主食價格的法令,從160%到300%。從1991年起,超貶值的秘魯印地幣更換成新貨幣:秘魯新索爾,一直沿用到今日。
在南美洲,秘魯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2002年和2013年間,有利的國際環境、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政府的社會政策,加強了增長和公平間的聯繫的,在低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平均2.6%),達到6.1%的平均增長率。
外幣的流入和在全國創造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國內需求。建築業一直是最有活躍的行業。
在2014年,由於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下降,受惡劣的氣象條件影響的捕魚業,公共投資的下降,導致了秘魯經濟放緩, 私人投資收縮1.6%和出口下滑0.3%。
2014年的時候,出口累計金額為381.62億美元而進口達到399.37億美元。秘魯與世界貿易達到780.99億美元。這意味着17.75億美元的貿易赤字,相比於2013年,銷售下降6%。然而,國內生產總值(2.4%)的增長數字仍高於區域平均水平(0.8%),通貨膨脹稍微高於秘魯中央儲備銀行所建立的目標(3.2%)。
在未來三年,鑑於大型礦業項目的生產階段與反周期的財政政策即將開始,秘魯政府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保持穩固和可持續性的增長,保持在在4%以上。
因此秘魯政府去年批准一項名為生產多元化的國家計劃。這項嚴謹專業的計劃尋求解決目前的問題,並改善秘魯的經濟條件來達到增長和發展。
另一方面,就業機會和收入的迅速增長,加上社會融合在公共政策中的經濟增長的觀點大大地減低人類貧困指數,並提前完成大部分的千年發展目標。
2005年至2013年, 人類貧困指數下降了一半以上,從55,6%下降到23,9%。此外,極端貧困線人口的比例有一個明顯下降,從15,8%下降到4,7%。
雖然在經濟發展和扶貧方面,有一個重大的進步。然而秘魯的挑戰是鞏固可持續增長,繼續滿足教育,健康和基本需求的國家需求,同時發展戰略基礎設施。
秘魯經濟的弱點
[編輯]由於司法制度的弱點,競爭力和生產力受到基本經濟權利保證的影響。
仍然很高的非正規就業指數,機構的協調能力不足和社會排斥指數都引起國家的不穩定和衝突。這些原因降低了原本能擴大的國內市場的發展速度。
實際匯率的下降增加了非傳統出口產品的價格,這導致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在國內方面,國家缺乏機構化、投資領域的障礙、交易成本和成本超支迫使大型投資項目停滯。
主要是由於債權人權利的保障不足(因為司法制度的弱點)、擔保制度的缺陷和中長期融資工具的不穩定發展,造成金融體系依然困難和昂貴、內在經營風險很高。
2014年外商直接投資(FDI)下降18%。
在2016年,稱為標準普爾的評級機構(Standard and Poor's)降低了對五家秘魯銀行的信貸評級:秘魯信貸銀行、秘魯BBVA大陸銀行、秘魯BanBif銀行、秘魯國際銀行和秘魯MiBanco銀行。
經濟改革
[編輯]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發達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6]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托·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7]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8]
產業
[編輯]第三產業占秘魯國內生產總值的53%,第二產業佔22.3%,第一產業佔15%,稅收佔9.7%。[9]
近年秘魯的經濟增長受惠於宏觀經濟穩定、貿易條件改善以及投資和消費的增加。[10]2006年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後,兩國雙邊貿易額預期將會提高。[11]
秘魯的主要出口貨物有銅、黃金、鋅、紡織品、魚產品等;2016年,秘魯成為全球第二大銅礦產品生產國[12]。秘魯最大貿易夥伴依次為美國、中國、巴西和智利。[13]
註釋
[編輯]-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PDFRetrieved November 5, 2010.
- ^ Peru.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May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 ^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e Informática, Evolución de la Pobreza en el Perú al 2010, p. 38.
- ^ Rosemary Thorp and Geoffrey Bertram, Peru 1890–1977,第4頁
- ^ Rosemary Thorp and Geoffrey Bertram, Peru 1890–1977,第321頁
- ^ Rosemary Thorp and Geoffrey Bertram, Peru 1890–1977,第318-319頁
- ^ John Sheahan, Searching for a better society,第157頁
- ^ Producto bruto interno por sectores productivos 1951–2006.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200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0).
- ^ 2006數據。《Memoria 2006》第204页.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2007-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7).
- ^ 《Memoria 2006》第15及203页.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2007-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7).
- ^ United States and Peru Sign Trade Promotion Agreement. 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2006年4月4日 [200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6).
- ^ 秘鲁成为世界第二大铜矿产品生产国.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 ^ 2006年數據。《Memoria 2006》第60页. 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2007-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