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洛士
皮洛士 | |
---|---|
摩羅西亞國王及伊庇魯斯聯盟統帥 馬其頓國王 敘拉古國王 | |
統治 | (摩羅西亞國王及伊庇魯斯聯盟統帥) 前306年–前302年 前297–272年 (馬其頓國王)前288年–前285年, (敘拉古國王)前278年–前275年 |
出生 | 前319/318年 |
逝世 | 前272 BC (47/46歲) |
朝代 | 埃阿喀得斯王朝 |
父親 | 埃阿喀得斯 |
母親 | 佛提雅 |
皮洛士(古希臘語:Πύρρος,羅馬化:Pyrrhus;前319年或前318年—前272年),摩羅西亞國王,出身埃阿喀得斯家族,也是希臘伊庇魯斯聯盟統帥(前306年–前302年, 前297–272年)[1][2][3][4][5],後來成為敘拉古國王(前278年–前275年)及馬其頓國王(前288年–前284年),他也是希臘化時代著名的將軍和政治家[3][6]。皮洛士是早期羅馬共和國稱霸意大利半島的最強大的對手之一,在對抗羅馬的一些戰役中儘管獲得勝利,但也付出慘重的代價,西方諺語「皮洛士式勝利」源自於他。
早年
[編輯]皮洛士是伊庇魯斯摩羅西亞國王埃阿喀得斯和王后佛提雅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色薩利人。皮洛士的表親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他有兩個姊妹黛達彌亞和特洛雅絲(Troias)。皮洛士生於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分裂的希臘化時代,他的幼年充滿著動盪和不安。前317年當他約一歲時,他父王埃阿喀得斯遭到退位,他的家族逃到伊利里亞最大的部族革蘭提亞,接受國王格勞基亞斯的庇護。而格勞基亞斯的王后貝洛雅(Beroea)剛好也出身摩羅西亞埃阿喀得斯王族,皮洛士便由王后扶養長大[2][7]。
在前306年,格勞基亞斯扶持皮洛士成為摩羅西亞國王與伊庇魯斯統帥,但四年後在馬其頓統治者卡山德的施壓下,當他外出參加一場婚禮時遭到政變,皮洛士被踢下王位。之後,皮洛士流亡到安提柯王朝宮廷內,參與繼業者戰爭,並與姐夫德米特里一世手下擔任軍官。在伊普蘇斯戰役慘敗後,作為德米特里和埃及托勒密一世協議的一部份,皮洛士被送到亞歷山卓作為人質。在埃及,皮洛士與托勒密養女安提戈涅結婚,她是由貝勒尼基一世和前夫馬其頓貴族腓力所生。於是皮洛士靠着岳父托勒密資金和軍事的幫助下重新登上王位,並與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共治,隨後皮洛士除掉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前295年,皮洛士把他的王國首都轉移到安布拉基亞,並向他原先的盟友兼姊夫德米特里一世宣戰,成功奪取一半的馬其頓,並被擁為馬其頓國王。但在前284年,皮洛士被前盟友利西馬科斯逐出馬其頓。
與羅馬對抗
[編輯]前281年,位於南意大利的希臘城邦塔蘭托遭受羅馬侵犯,這時羅馬已經成長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勢力,並且意圖降伏大希臘所有的希臘城邦。塔蘭托人被迫與羅馬戰爭,並逐步被羅馬擊敗,因而向東方的希臘城邦和君主求援,其中也向皮洛士求援[6]。
德爾斐的神諭鼓勵皮洛士援助塔蘭托。當然,皮洛士也有自己的目的,他認為他可以在意大利為自己打下一片天下。前280年,他在與馬其頓國王托勒密·克勞諾斯結盟,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率軍前往意大利。當時皮洛士的軍事力量包括騎兵3,000人,弓箭手2,000人,投石手500人,步兵20,000人,戰象20頭,他認為這足以使羅馬屈服[6]。其中,那些20頭戰象是托勒密·克勞諾斯借他的,總共托勒密·克勞諾斯借給他5,000名馬其頓步兵、4,000名騎兵、50頭戰象,並且承諾這些部隊僅借兩年。皮洛士留一些部隊留守自己的母國。
由於皮洛士的騎兵部隊擁有優勢,又有戰象助陣,在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亞戰役中,他擊敗了由執政官布利烏斯·瓦萊里烏斯·拉埃維努斯率領的羅馬軍隊。根據當代希臘歷史學家卡迪亞的希洛尼摩斯描述,羅馬損失7,000人,皮洛士損失3,000士兵,其中包含皮洛士精銳。而哈利卡納蘇斯的戴歐尼修斯則說羅馬損失15,000人,皮洛士損失13,000人。戰後,盧查尼爾人、布魯蒂伊人、梅薩比人(Messapii)等意大利部族和克羅托內、洛克里(Locri)等希臘城邦都加入了皮洛士一方。皮洛士隨即向羅馬提供了一個和約,但是立刻被拒絕。當年冬天,他在坎帕尼亞越冬[6]。
前279年,皮洛士入侵阿普里亞,在阿斯庫路姆戰役中再次擊敗羅馬軍隊,但是自身也損失慘重。這場戰役羅馬損失6,000人,皮洛士聯軍損失3,500人,戰後部下在對皮洛士表示慶祝時,皮洛士說道:「再來這樣一次勝利,我自己也完了。」後人遂稱此類得不償失的勝利為「皮洛士式勝利」[6]。儘管羅馬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德西烏斯·穆斯的軍隊雖然戰敗,但他們優異的表現,迫使皮洛士的希臘聯軍退回,保全了他們的城市,並且暗示羅馬軍團體系崛起,就算往後希臘化繼業者國家的軍隊數量或裝備更優異,羅馬軍團體系仍可以擊敗他們。
主政西西里
[編輯]前278年,皮洛士同時接到兩封求援信,一封來自西西里,當時迦太基是西地中海除了羅馬外另一股主要勢力,而那裏的希臘城邦請求他協助把迦太基的勢力逐回北非,加上敘拉古的前國王阿加托克利斯過世後政局陷入不穩,因此他們邀請皮洛士來當敘拉古國王。另一封來自馬其頓,原來國王托勒密·克勞諾斯新近被高盧人擊敗陣亡,希望皮洛士接受王位回國平亂。他認為出兵西西里比回師馬其頓更有利可圖,於是帶着軍隊和其子亞歷山大轉進西西里[6]。
皮洛士隨後被擁戴為敘拉古國王。前277年,皮洛士攻佔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最強大堡壘厄瑞克斯(Eryx),這使島上其他迦太基控制下的城市都投靠他,除了迦太基的港口要塞利利俾(Lilybaeum)以外。
前276年,皮洛士同迦太基和談,皮洛士要求迦太基退出西西里的希臘城市。而迦太基也傾向談和,一旦談和成功他們願意提供皮洛士足夠的金錢和船艦送他回去。但西西里的希臘城市反對皮洛士與迦太基談和,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迦太基人仍控制島西部的堅固要塞城市利利俾,皮洛士只好把西西里希臘人的要求納入條約,要求迦太基人完全退出西西里島,並將利比亞以北的地中海作為迦太基和希臘世界的界限。迦太基拒絕與其達成任何協議,戰事持續。皮洛士的軍隊於是開始圍攻利利俾,在兩個月無效的猛攻城市後,皮洛士了解到除非成功海上封鎖,不然他沒辦法攻下這座城市,甚至他更想直接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人投降。於是皮洛士要求各西西里的希臘城市提供金錢和人力來建造強大的艦隊,當西西里的希臘人不想要為此勞力傷財時,皮洛士則對強徵,這方式讓皮洛士開始對西西島施行軍事獨裁統治,並且在各城市駐軍[8]。
由於皮洛士在西西里諸希臘城邦中獨斷專行,引起了普遍的反感,同時皮洛士也疏遠那些願意與他一同進攻迦太基的西西里希臘人。迦太基得知情形,派出另外一支軍隊前去對付皮洛士,但皮洛士再一次擊敗迦太基軍隊。儘管皮洛士再一次獲得勝利,但西西島希臘人對皮洛士的敵意仍持續上升並爆發大規模叛變,使皮洛士開始考慮放棄西西里。這時,薩莫奈人和塔蘭托人的使者來到皮洛士處,並告訴他意大利的希臘城市除了塔蘭托外,都快被羅馬征服了。於是皮洛士決定離開西西里,在他臨走之際,他暗示了布匿戰爭將會發生,當時他向他的夥友說:「我們留下多麼美好的戰場呀,我的朋友,就留給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去玩吧[9]。」
從意大利撤退
[編輯]當皮洛士與迦太基對決期間,羅馬人趁機徵召新兵,以重新組建他們的軍隊。當皮洛士從西西里返回,他發現羅馬的兵力已經遠遠多於自己的部隊。皮洛士曾經要求希臘和馬其頓以及更東方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和托勒密埃及求援,希望對他提供更多軍事和經濟援助,但他們都沒回應。前275年,皮洛士在南意大利的貝內文托戰役進行了最後一場會戰,這一場戰役羅馬人獲得勝利,儘管皮洛士還有力量,但他再也沒有多餘的軍資繼續戰爭,他不得不放棄先前的戰果,黯然離開意大利半島。他留下一部份軍隊協助當地希臘城市防守,自己回師伊庇魯斯[10]。
最後一役與死亡
[編輯]皮洛士從意大利帶回的8,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急需軍餉[11],因此皮洛士需要另一場戰爭來養他的軍隊。隔年,前274年,在新添一支高盧傭兵後,皮洛士入侵馬其頓並透過掠奪來充實他的財庫,並在一場戰役中擊敗了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二世,再一次攫取了馬其頓。然而,安提柯因為還擁有一支艦隊以及一些馬其頓、希臘沿海城市,於是皮洛士以希臘解放者名義南下希臘,希望透過此舉能讓希臘城邦加入其陣營,提供艦隊。
前272年,一個心懷怨恨的斯巴達王族克利奧尼穆斯請求皮洛士幫助他奪取斯巴達的王位,皮洛士答應了他的請求,計劃藉此機會奪取伯羅奔尼撒。但是出乎其預料,斯巴達對他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於是他轉向利用阿爾戈斯內部糾紛而偷襲該城。當他率軍進入城市後,卻意外地陷入了巷戰中。在一片混亂之中,有一個老婦人從屋頂上用一塊磚石砸暈了皮洛士,使得他莫名其妙地死於阿爾戈斯士兵之手。另有一種說法,說皮洛士是被侍從毒死的。之後伊庇魯斯的王位由其子亞歷山大二世繼承。
同年,當皮洛士死訊傳到大希臘的塔蘭托,塔蘭托人向羅馬投降。
影響
[編輯]皮洛士性格善變而不沉穩,並不能被稱為是睿智的君主,但是他的軍事才能無疑是傑出的,是那個時代軍事家中的佼佼者。普魯塔克記載,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與西庇阿對談,認為皮洛士是古今第二偉大的將領。在阿庇安的版本裏,漢尼拔排第一是亞歷山大大帝,第二是皮洛士[12],第三才是自己。普魯塔克著作<希臘羅馬英豪列傳> 亦採此說。[13]
皮洛士還以仁慈著稱。但是他在戰略層面上有兩大弱點:一是沒有固定的戰略目標;二是由於部隊裝備昂貴,原因在其軍隊很多是由傭兵組成,他始終無法保持穩定的經費來源。 他又因「皮洛士式勝利」一語因其得名,在阿斯庫路姆戰役之後,當獲知自己以很大的代價取得勝利後,他喟然長嘆:「再來這樣一次勝利,我自己也完了」(希臘語: Ἂν ἔτι μίαν μάχην νικήσωμεν, ἀπολώλαμεν.)
皮洛士和他的意大利遠征是希臘世界最能有效防止羅馬崛起、稱霸地中海的大好機會。然而當時的希臘人並沒有團結起來,皮洛士的國家充其量只能算希臘世界的二流國家,那些希臘主要強權如托勒密埃及、塞琉古帝國只顧互相攻打,其他希臘勢力也對皮洛士遠征不感興趣。結果,持續的內鬥令到希臘世界的經濟、軍事力量逐漸衰弱。當羅馬完全擊敗迦太基,稱霸西地中海後,希臘人仍沒有團結起來:馬其頓在前197年在庫諾斯克法萊戰役戰敗;前188年塞琉古帝國敗於羅馬,並割讓大部份小亞細亞領土;而在前146年科林斯屠城後,羅馬君臨希臘世界,隨後把整個希臘世界併入羅馬領土當中。
皮洛士撰寫過回憶錄和一些關於兵法的書籍。據信漢尼拔深受其影響[2],西塞羅也對此大加讚揚[14]。可惜至今均已散佚。
家庭
[編輯]皮洛士結過五次婚:他第一任王后安提戈涅為他生下一位女兒奧林匹亞絲,安提戈涅在前295年生兒子托勒密時死去,其子托勒密在皮洛士晚年時戰死。皮洛士後來娶敘拉古國王阿加托克利斯的公主拉納莎,並生下兩個兒子亞歷山大二世[15]、赫勒諾斯(Helenus)。拉納莎後來離開皮洛士。於是他第三任王后是培奧尼亞國王奧達勒翁(Audoleon)的女兒,第四位王后是伊利里亞公主比爾肯娜(Bircenna),她是國王巴爾德里斯二世(Bardylis II)的女兒。第五位王后是馬其頓國王托勒密·克勞諾斯的女兒,這段婚姻於前281/280年開始。
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Grant 2010,第17頁; Anglin & Hamblin 1993,第121頁; Richard 2003,第139頁; Sekunda, Northwood & Hook 1995,第6頁; Daly 2003,第4頁; Greene 2008,第98頁; Kishlansky, Geary & O'Brien 2005,第113頁; Saylor 2007,第332頁.
- ^ 2.0 2.1 2.2 普魯塔克. Parallel Lives, "Pyrrh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3.0 3.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pirus") 2010.
- ^ Borza 1992,第62頁.
- ^ Jones 1999,第45頁; Chamoux 2003,第62頁;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1960,第196頁.
- ^ 6.0 6.1 6.2 6.3 6.4 6.5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yrrhus") 2010.
- ^ Wilkes 1995,第124頁.
- ^ Garouphalias 1979,第97–108頁.
- ^ Garouphalias 1979,第109–112頁.
- ^ Garouphalias 1979,第121–122頁.
- ^ 普魯塔克,《皮洛士》.26
- ^ 阿庇安 敘利亞戰爭史, §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和 §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lutarch <希臘羅馬英豪列傳 II> P693起
- ^ Tinsley 2006,第211頁.
- ^ Bennett 2001–2010.
來源
[編輯]-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Numismatic Literature, Issues 50-57.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1960 [2012-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Anglin, Jay Pascal; Hamblin, William James. HarperCollins College Outline World History to 1648. New York,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3 [2012-03-04]. ISBN 00646712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Bennett, Chris. Antigone (Egyptian Royal Genealogy - The Ptolemaic Dynasty). Tyndale House. 2001–2010 [2012-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Borza, Eugene N. In the Shadow of Olympus: The Emergence of Macedon (Revised Edi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12-03-04]. ISBN 0691008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Daly, Gregory. Cannae: The Experience of Battle in the Second Punic War. New York, New York and London,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3 [2012-03-04]. ISBN 02039875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Chamoux, François.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Oxford,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2012-03-04]. ISBN 0631222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pirus"). Epirus. www.britannica.com. 2010 [24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yrrhus"). Pyrrhus. www.britannica.com. 2010 [24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1).
- Garouphalias, Petros. Pyrrhus: King of Epirus. London, United Kingdom: Stacey International. 1979 [2012-03-04]. ISBN 09057431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Grant, R. G. Commanders: History's Greatest Military Leaders. New York, New York: DK Publishing. 2010 [2012-03-04]. ISBN 0756673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Greene, Robert. The 33 Strategies of War. London, United Kingdom: Penguin Books Limited. 2008 [2012-03-04]. ISBN 01431127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Jones, Christopher Prestige. Kinship Diplomacy in the Ancient Worl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12-03-04]. ISBN 06745052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Kishlansky, Mark A.; Geary, Patrick; O'Brien, Patricia.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 (Volume 1, Parts 1-12). London, United Kingdom: Pearson Longman. 2005 [2012-03-04]. ISBN 0321236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 Richard, Carl J. Twelve Greeks and Romans who Changed the World. Oxford, United Kingdo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2003 [2012-03-04]. ISBN 0742527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2).
- Saylor, Steven. Roma: The Novel of Ancient Rome. New Yor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7 [2012-03-04]. ISBN 0312328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Sekunda, Nick; Northwood, Simon; Hook, Richard. Early Roman Armies. Oxford, United Kingdom: Osprey Publishing. 1995 [2012-03-04]. ISBN 18553251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2).
- Tinsley, Barbara Sher. Reconstruct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Irreverent Essays on Antiquity. Selingsgrove, Pennsylvani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12-03-04]. ISBN 15759109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Wilkes, John. The Illyrians. Oxford,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ers Limited. 1995 [1992] [2012-03-04]. ISBN 06311980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延伸閱讀
[編輯]- Abbott, Jacob. Makers of History: Pyrrhus. New York, New York and London, United Kingdom: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01 [2012-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Winkes, Rolf. The Pyrrhus Portrait. The Age of Pyrrhus,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at Brown University April 8–10, 1988 (Archaeologia Transatlantica XI) (Providence). 1992: 175–188.
外部連結
[編輯]- Plutarch's biogra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yrrhus of Epir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ticle from Livius.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detailed biography of Pyrrh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統治者頭銜 | ||
---|---|---|
前任: 阿爾塞塔斯二世 |
摩羅西亞國王及伊庇魯斯聯盟統帥 |
繼任: 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
前任: 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
摩羅西亞國王及伊庇魯斯聯盟統帥 (第二次在位) |
繼任: 亞歷山大二世 |
前任: 德米特里一世 |
馬其頓國王 與利西馬科斯分治 |
繼任: 利西馬科斯 |
前任: 寡頭政治 索西斯特拉都斯(Sosistratus) |
敘拉古國王 前278年 – 前275年 |
繼任: 遭推翻,下一位同頭銜者 希倫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