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紐依斯峭壁
特紐依斯峭壁(Rupes Tenuis)拉丁語之意為「陡崖」,是火星北極的一段綿延的懸崖[1],其範圍為北緯74.94度到北緯82.2度、東經242.12度至東經300.77度(西經59.23°至西經117.88°)[2],中心坐標位於北緯81.6度、西經85.47度處[2]。它標誌着北極高原東經242.12度到東經300.77度的外側邊沿,而邊沿下方的奧林匹亞凹地—一系列狹長深邃,向東延伸的局部槽溝和窪地合併形成了特紐依斯峭壁構造[3]。該峭壁位於北極高原底部的北極峽谷西面[4],其落差從數百米到最大1000米不等[4][5][6]。它的名稱取自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2],1988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採納。
局部地形
[編輯]緊鄰特紐依斯峭壁南側,大約在東經285度處[7],坐落着阿瓦洛斯桌山,一座跨度約180公里的凸形構造,從上方看呈楔形狀[3][7]。而阿瓦洛斯沙場沙丘則出現在一道分隔特紐依斯峭壁與阿瓦洛斯桌山的狹溝西端,並繼續向西南方延伸[3]。
特紐依斯峭壁附近分佈有兩座已命名的撞擊坑,分別是位於北緯82.2度、東經290度,直徑6.4公里,坐落在分隔峭壁與阿巴洛斯桌山溝壑中的克羅托內隕擊坑(Crotone);而在北緯81.1度、東經254.2度的特紐依斯峭壁西側邊界附近,可找到直徑17公里拉隕擊坑(Boola crater)[3]。在阿瓦洛斯桌山以西,與特紐依斯峭壁平行的南面,有一片狹窄的低海拔平原,稱作特紐依斯桌山,呈現為向南延伸的斜坡[5]。
侵蝕特徵
[編輯]一般認為極地基底層,尤其是紐依斯峭壁的侵蝕機制,主要來自下坡風(源於希臘語:卡塔巴西斯(katabasis)-「下降」,即從北極高原下刮的強風)以及太陽消融的作用[6][3]。這些機制也被認為造成了如今特紐依斯峭壁的侵蝕和消退、崖邊附近錐形丘和岬角的出現以及形成將阿巴洛斯桌山與峭壁分開的狹道[6]。從理論上講,這一侵蝕過程自火星晚亞馬遜紀時期就已存在,並被認為是導致極地峭壁從以前更往南的北緯74度不斷向後消退的原因[6]。
進一步的理論認為,特紐依斯峭壁地層單元可能曾是一座古高原,比現在的特紐依斯峭壁更往南傾斜[6]。峭壁附近的地質構造,如土丘,被認為是由侵蝕機制而非火山活動所形成[6]。特紐依斯峭壁單元各層的水平姿態(傾斜度)進一步表明了這些地層的非火山成因,因為火山形成的地層通常不呈水平狀[6]。而附近的地層如一群由五座高不足700米,直徑不到1公里的平頂或凹頂小丘組成的阿瓦洛斯丘群,被認為曾是一塊連續的地層單元[5]—特紐依斯峭壁單元的侵蝕殘餘物[6]。
美國宇航局和歐空局圖像
[編輯]-
圖像中間帶為特紐依斯峭壁,極冠位於圖像上部,而底部的高度則較低。
-
許珀耳玻瑞亞舌狀地南緣裸露的特紐依斯峭壁
-
特紐依斯峭壁
參考文獻
[編輯]- ^ Tenuis Rupes. NASA.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2.0 2.1 2.2 Rupes Tenui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 ^ 3.0 3.1 3.2 3.3 3.4 Template:Rupes Tenuis cite journal
- ^ 4.0 4.1 Kenneth L. Tanaka, James A. Skinner, Jr., and Trent M. Hare. Geologic Map of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PDF). USGS. [2022-04-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0-09).
- ^ 5.0 5.1 5.2 Kenneth L. Tanaka and Corey M. Fortezzo. Geologic Map of the North Polar Region of Mars (PDF). USGS. [2022-04-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1-2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Matthew R. Balme. Martian 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11: 257 [2022-04-03]. ISBN 978-1-86239-3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 ^ 7.0 7.1 T. C. Brothers, J. W. Holt, A. Spiga. ABALOS MENSA, PLANUM BOREUM, MARS: A CONSTRUCTIONAL, AEOLIAN HISTORY DERIVED FROM RADAR AND OPTICAL STRATIGRAPHY, REINFORCED BY ATMOSPHERIC MODELING. (PDF). 4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2012). [2022-04-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