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
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馬格德堡公國哈勒(今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 | 1685年2月23日
逝世 | 1759年4月14日 大不列顛王國東南英格蘭美度石士郡梅費爾(今倫敦西敏市) | (74歲)
知名作品 | 神劇《彌賽亞》,歌劇《里納爾多》《薛西斯》,管弦樂《水上音樂》《皇家煙火》 |
所屬時期/樂派 | 巴洛克 |
擅長類型 | 清唱劇,歌劇,協奏曲,神劇 |
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德語:Georg Friedrich Händel[1],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及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2],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韓德爾的風格明顯受到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作曲家以及德國中部傳統複音音樂的影響。音樂家溫頓·迪恩認為:「從韓德爾的歌劇中可以看出他不只是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流的劇作家。」[3]在歌劇《亞力山大的盛宴》(1736年)受到好評之後,他將合唱部份翻譯為英文。在《彌賽亞》(1742年)成功之後,韓德爾沒有再寫過意大利文的歌劇。他在英國最後的十五年幾乎眼盲,是一個受尊重的富人。韓德爾於1759年去世,人們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安葬在西敏寺。
韓德爾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煙火》和《彌賽亞》至今仍然廣為人知[4]。他創作了四首加冕頌歌,其中《牧師扎多克》(1727年)是為喬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後來在每次英皇加冕時演奏。韓德爾在三十年內創作了四十餘首歌劇,1960年代以來,巴洛克音樂及復古風格演奏的復興令人們對韓德爾的正歌劇重新燃起了興趣。
韓德爾和巴哈同年出生,只相差一個月,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巴哈一生窮困而子嗣眾多,韓德爾沒有婚姻卻一生享有盛名和榮華。可惜的是巴哈雖然很想求見韓德爾,卻因錯過機會,從未見過面[5]。
韓德爾是極少數缺乏生平相關史料記述的音樂家,他雖然在專業上成就卓著,然而關於他的個人想法、生活細節,乃至於財務狀況等,由於韓德爾本人將公開生活與私人領域劃分地極為清楚,從而少有來源可以佐證[6]。1760年(即韓德爾逝世隔年)出版的傳記,於是成為韓德爾生平歷略的主要來源。之後,則要到19世紀中期,才有其他重要的韓德爾研究成果開始問世[7]。
生平
[編輯]1685年2月23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馬格德堡公國的哈勒[8],他的父親蓋歐格·韓德爾(Georg Händel)是一個理髮師兼外科醫師[9],堅持要讓他學習法律,於是從小便禁止他學音樂。據說韓德爾早年曾於薩克森哈勒文理中學就讀。校長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但韓德爾是否真的在此就讀,以及待了多長時間仍不得而知。但根據多數傳記作家的說法,韓德爾的父親由於禁止兒子接受任何音樂教育而讓韓德爾從此中學退學。
6歲時,韓德爾無意間發現了家中的古鋼琴,便趁晚上偷偷去彈琴。直到七歲那年,韓德爾隨父親前去拜訪薩克森宮廷,無意中被阿柔夫公爵聽到他優美純熟的琴音,於是父親在公爵的指示下將他託給哈勒摯愛聖母市場教堂的管風琴手弗里德里希·威廉·查豪,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韓德爾就能嘗試創作一些為宗教禮儀和活動用的清唱劇作品。
1702年,韓德爾成為哈勒教堂的管風琴師,並順父親的遺願去念法律系,他在哈勒-維滕貝格大學註冊,在克里斯蒂安·托馬西烏茲的門下學習法律[10],兼為教堂譜寫每個禮拜天的彌撒曲,更是在1702年發表了2齣歌劇,有人要贊助他,他出於自尊而回絕。
1704年,他創作的歌劇獲得成功,後自己出錢去意大利進修,他在羅馬停留了三年[8]。曾經有一次在一名樞機的演奏會上遇見多梅尼科·史卡拉第,樞機便請他們來一場比賽,第一場不分軒輊,第二場史卡拉第表示不比所以由韓德爾獲勝。這比賽使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1710年,他回國在漢諾威擔任宮廷樂長[11]。
1712年,他到英國旅行又受到安妮女王的器重,供他200英鎊年薪,此後韓德爾便長期停留在倫敦[11],使得漢諾威選帝侯蓋歐格一世很生氣。不久後安妮女王去世,由安妮的遠親蓋歐格一世繼承英國王位,是為喬治一世。1717年,韓德爾為了泰晤士河上舉辦的王室聯歡會寫作了著名的作品《水上音樂》(1717年),喬治一世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原諒了當年他的不辭而別,韓德爾的年俸也倍增為每年400鎊[12],藉此鼓勵他繼續創作[註 1]。
他從此定居英國。兩年後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又到各地尋找歌劇歌手,這段期間不眠不休,也沒結婚,幾乎一生的青春都投注在英國,之後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寫了約46齣歌劇及36齣神劇。最著名的神劇是《彌賽亞》(1741年)、《水上音樂》組曲和《皇家煙火》(1749年)。
韓德爾晚年得了眼疾雙目失明,最後一次演奏是在考芬園的彌賽亞公演,當晚病入膏肓,一週後(1759年4月14日)病逝於布魯克街府邸。去世後以最高規格安葬在西敏寺[13],享年74歲。4月17日,《公共廣告》(Public Advertiser)刊出一則悼文,以句首字母表示了對韓德爾的敬意[14]:
He's gone, the Soul of Harmony is fled!
和聲之主,他已離開人世。
And warbling Angels hover round him dead.
天使飛繞在他身邊,哀傷啜泣。
Never, no, never since the Tide of Time,
太初伊始,
Did music know a Genius so sublime!
他是唯一的音樂奇才。
Each mighty harmonist that's gone before,
Lessen'd to Mites when we his Works explore.
只要他的音律一響,所有的樂人都要因之失色。
影響
[編輯]18世紀有二個人保存及收集韓德爾的作品,一位是鄉紳塞繆爾·赫利爾爵士,他的收集後來形成肖-赫利爾音樂收藏的主軸[15],另一位是廢奴主義者格蘭維爾·夏普[16]。國家肖像館在韓德爾誕生三百週年的紀念展,其目錄有列出這兩位18世紀末的人物,稱他們是「藉由他們積極的熱情,留給我們(有關韓德爾)確實的證據」[17]。
在韓德爾死後,他的意大利歌劇幾乎消失,只剩下像《塞爾斯》中的《懷念的樹蔭》等。韓德爾的神劇繼續演出,但在他死後不久,人們認為需要再做一些調整,莫扎特編寫了《彌賽亞》及其他作品的德雲版。在19世紀及20世紀的前半,特別是在英語世界中,韓德爾的稱譽主要是因為他的英文神劇,常常是由許多的合唱團由業餘聲樂家所演唱。在韓德爾逝世一百年的1859年,在水晶宮演出了《彌賽亞》,有2765名聲樂家及460名演奏家參與,聽眾約有一萬人。
在早期音樂復興時期,韓德爾的許多歌劇在歌劇院及音樂廳中演奏。像《朱利奧·凱撒》(作品HWV 17,1724年)、《塔梅拉諾》(1724年)及《羅德琳達》(1725年)各有不同的風格,都認為是傑作。海頓、莫扎特及貝多芬等人都研究過韓德爾的作品。
作品節選
[編輯]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音代替。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韓德爾作品全集
[編輯]- 德國的韓德爾協會(Händel-Gesellschaft)在1858年至1902年期間,製作發行了《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作品》(Georg Friedrich Händels Werke),包括正文99卷、補述6卷,共105冊的巨製。為求方便,這一版本經常以其德雲簡寫HG代稱之。
- 1952年,哈勒辦理了第一屆「韓德爾節」(Händel-Festspiele)[18]。1955年起,協會與貝倫賴特出版社合作,為HG版作品集的部分內容進行補充與重製。這一版本名為《哈勒版韓德爾作品集》(Hallische Händel-Ausgabe,簡記為HHA),原來的用意是作為HG的附屬內容,不過在1958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出版品。HHA版全部的出版工作預計在2031年完成。
錄音推薦
[編輯]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軼事
[編輯]-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據聞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其他人也一同站立[註 2][19]。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參考資料
[編輯]- 註腳
- 參照
- ^ "Hand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try i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8.
- ^ British Citizen by Act of Parliament: George Frideric Handel. parliament.uk. 2009-04-14 [201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4).
- ^ Dean 1969,第19頁.
- ^ George J. Buelow (2004). "A History of Baroque Music". p. 476.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 ^ Dent 2004,第23頁.
- ^ Schonberg 1985,第78頁.
- ^ 村原京子 1985,第105頁.
- ^ 8.0 8.1 Schonberg 1985,第80頁.
- ^ Deutsch 1955,第1頁.
- ^ Keates 1985,第17–8頁.
- ^ 11.0 11.1 Schonberg 1985,第81頁.
- ^ Schonberg 1985,第82頁.
- ^ Young 1966,第60頁.
- ^ Schonberg 1985,第90頁.
- ^ Best, Terence, ed. Handel collections and their history, a collection of conference papers g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f distinguished Handel scholars. Clarendon Press, 1993
- ^ Prince Hoare (編). Memoirs of Granville Sharp. Colburn. 1820: XII.
...he had a voluminous collection of Handel's scores...
- ^ p 239. Handel, a celebration of his life and times, 1685–1759. Jacob Simon,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Great Britain), 1985.
- ^ 村原京子 1985,第106頁.
- ^ Guerrieri, Matthew. Rise and say "Hallelujah". The Boston Globe. 2009-12-19 [201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透過boston.com (美國英語).
- 專書
- Dean, Winton. Handel and the Opera Ser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ISBN 978-0520014381.
- Dent, Edward Joseph. Handel. R A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ISBN 1-4191-2275-4.
- Deutsch, Otto Erich. Handel: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1955.
- Keates, Jonathan. Handel: The Man and His Musi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 Mainwaring, John. Memoirs of the Life of the Late George Frederic Handel. London: R. & J. Dodsley. 1760.
- Young, Percy Marshall. Handel. New York: David White Co. 1966.
- 雜誌
- Schonberg, Harold C. 韓德爾生平. 全音音樂文摘. Vol. 9 no. 9. 由李鴛英翻譯 (台北市: 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 1985.
- 村原京子. 研究韓德爾的過去與現況. 全音音樂文摘. Vol. 9 no. 9. 由黃玉嬌翻譯 (台北市: 全音音樂文摘雜誌社). 1985.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Handel Reference Databa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 互聯網檔案館上與韓德爾有關的書籍
- 古騰堡計劃上的韓德爾傳記(Edward Dent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韓德爾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韓德爾傳記(Friedrich Chrysander著)(德文)
- 韓德爾的生平細節資料(英文)
- 韓德爾故居:
樂譜和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