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畿內亞島

座標5°20′S 141°36′E / 5.333°S 141.600°E / -5.333; 141.6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畿內亞島
New Guinea
新畿內亞島在馬來群島的位置
地圖
自然地理
新畿內亞島 New Guinea的位置
坐標5°20′S 141°36′E / 5.333°S 141.600°E / -5.333; 141.600
所處海域澳洲北面
總面積785,753平方公里(303,381平方哩)
最高海拔4,884米(16,023呎)
最高點查亞峰
管轄
 印度尼西亞
省份巴布亞省
西巴布亞省
中巴布亞省
高地巴布亞省
南巴布亞省
西南巴布亞省
 巴布亞新畿內亞
省份中央省
欽布省
東高地省
東塞皮克省
恩加省
海灣省
赫拉省
吉瓦卡省
馬當省
莫雷貝省
北部省
南高地省
西部省
西高地省
桑道恩省
米爾恩灣省
國家首都區
居民
人口1,400多萬人(西元2,020年)

新畿內亞島(英語:New Guinea巴布亞皮欽語:Niugini;印尼語Papua)位於澳洲北面,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與最高島嶼。有時,本島亦被稱為「巴布亞」,但有時巴布亞亦單指本島的一部份。此外,印尼官方過去稱呼本島為「伊里安島」(印尼語Pulau Irian),至2002年開始才稱為巴布亞島印尼語Pulau Papua)。

19世紀受歐洲國家殖民侵略,國界大致上沿用昔日佔領地一分為二:位於東經141度以東的,屬於巴布亞新畿內亞,由1975年開始脫離澳洲成為獨立的國家;位於東經141度以西的,屬於印尼巴布亞省西巴布亞省。這部份一直都有分離活動,要求從印尼獨立。

語源學

[編輯]

在與西方接觸之前,巴布亞這個名字曾被用來指代島嶼的一部分。[1]其詞源尚不清楚;[1]一種理論指出,它源於蒂多雷語英語Tidore language蒂多雷蘇丹國使用的語言),該語言控制了該島沿海地區的部分地區。[2]該名稱似乎來自「巴布」(統一)和「亞」(否定)兩個詞,意思是「不統一」或「地理上相距遙遠(因此不統一)的領土」。[2][3]

伊里安這個名稱在印度尼西亞語中被用來指該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省,即西伊里安Irian Barat)省。該名稱由後來的州長Frans Kaisiepo英語Frans Kaisiepo的兄弟[1]Marcus Kaisiepo於1945年提出。它取自比亞克島比亞克語言英語Biak language,意為「崛起」或「上升精神」。

歷史

[編輯]

本島從4萬五千年前已開始有人類居住,島上約有1,000多個不同族群,都屬於美拉尼西亞人種,都講巴布亞諸語言

新畿內亞以前與澳洲東北部相接,直到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形成托雷斯海峽分開兩地。

本島的歐洲殖民歷史始於1828年,當時荷蘭人佔領了本島的西半部,並相繼於1895年設立貿易站,及於1910年建立省城Hollandia(即今日的查亞普拉)。

1883年,法國佔領了本島的東南部,改名為新愛爾蘭,但很快又被昆士蘭自治殖民領佔領。英國在1884年反對昆士蘭佔據新愛爾蘭,並把當地變成由英國直接管轄。餘下本島的東北部亦於同年被德國佔領,並宣稱為其保護地

1906年,英國把新愛爾蘭的管轄權交給澳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洲強行奪取德國在新畿內亞的屬地,並於1920年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

1942年,日本軍隊南下至本島,同時入侵荷屬新畿內亞及東部澳洲的領土,使本島東部和北部的高地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南太平洋的主戰場。盟軍和日軍各自動員所屬佔領區內的原住民協助軍事行動,這種動員有時會造成相同的族群在同時間為交戰雙方所徵召。這種割裂和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帶給了原住民嚴重的傷害。[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畿內亞西部於1959年舉行選舉,成立巴布亞議會,並籌備於1961年4月5日獨立。當時議會已決定了新成立的國家的國號為新巴布亞、訂立了新的國徽、新國歌,以及以晨星為圖案的新國旗。新國旗於1961年12月1日升起,並與荷蘭國旗並排。1961年12月18日,印尼入侵西巴布亞,結束了它短暫的獨立。

1975年,澳洲正式給予新畿內亞東部全面獨立的地位,成立了巴布亞新畿內亞

地理

[編輯]

新幾內亞在七千年前仍與澳洲相連,後由於海平面上升,使兩者被海水分隔,形成了今日的托列斯海峽

毛克山脈馬勒山脈橫貫全島,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查亞峰高達4,884米,南部的里古-弗萊平原為最大平原,沿海多沼澤和紅樹林。

地處赤道南側,東南沿海屬熱帶草原氣候,海拔1,000米以上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北半部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南部1,000-2,000多毫米,1月-4月常受熱帶颶風襲擊。

生態

[編輯]

在大約786,000平方公里熱帶土地當中,新幾內亞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共有11,000種植物;將近600種獨特的鳥類,包括極樂鳥;超過400種兩棲類動物;455種蝴蝶哺乳動物種類包括樹袋鼠長吻針鼴、高山鼠、斑袋貂袋貂有袋動物,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哺乳動物。在島上大多數物種的起源,至少是與直到相當最近一次地質時期與其相連的澳洲大陸相同(豬和狗,貓則是被引入)。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自1964年起前往新畿內亞島及周邊島嶼研究鳥類生態和演化,與當地土著部落多有接觸,並在這段經歷的啟發下,撰寫了知名的跨學科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Pickell, David; Kal Müller. Between the tides: a fascinating journey among the Kamoro of New Guinea. Tuttle Publishing. 2002: 153 [2020-10-14]. ISBN 978-0-7946-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 ^ 2.0 2.1 Bilveer Singh. Papua: geopolitics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hood.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8: 26 [2020-10-14]. ISBN 978-1-4128-120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 ^ Tarmidzy Thamrin. Boven Digoel: lambang perlawanan terhadap kolonialisme. Ciscom-Cottage. 2001: 424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印度尼西亞語). 
  4. ^ Brij V. Lal,Kate Fortune, The Pacific Islands: An Encycloped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p243~248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