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英語:Humanism)是對古典時代的研究,而對古典時代的研究也象徵着,中世紀的人們從研究了解神,轉變為對自身的研究與了解,思想也逐漸從「神本」思想轉變為「人本」思想,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最初起源於意大利,隨後擴展到全歐洲。這是一套關於古希臘和羅馬的教學方法的集合體,由那些在今天被人們廣為熟知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所傳承發展,這些人包括學者、作家和公民領袖。文藝復興發端於意大利,此後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1]14和15世紀的得到發展,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教育所帶來挑戰的回應。文藝復興重視對實踐和專業性和科學性知識的學習。 經院哲學致力於把人塑造為醫生、律師或是職業神學家。通過學習邏輯、自然哲學、醫學和神學文本而培養。[2]

人文主義者反對功利主義和狹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們試圖使用一種市民化的方法,引導包括女子在內的市民採用文雅和謙卑的方法表達和書寫,以此參與到所在共同體的公民生活中,並且勸導他人過一種向善的生活,謹言慎行。這些需要通過學習人文學而獲得, 這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文主學科:包括語法學、修辭學、歷史,詩歌和道德哲學。

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在某些方面延續了中世紀的語法學和修辭學的傳統,不僅僅只是用一種新型且更新穎的方法來命名古老的三學科,(人文學科), 而是不斷提升它在學校、大學和廣泛的文學衍生物中的實際範圍、內容和重要觀點的應用。這種人文學科 包括邏輯學,不僅在傳統語法和修辭學加入了歷史、古希臘和道德哲學,而且使得詩歌經過一系列語法和修辭學的裝飾即可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部分。[3]

作為對文化,特別是古典道德學遺產的復歸,人文主義即是一種普遍化和大眾化的文化模式而非僅僅針對小部分精英團體。在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威尼斯熱那亞曼圖亞費拉拉烏爾比諾出現了眾多人文主義中心。

人的尊嚴是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熱衷的主題,例如,佩脫拉克、瓦拉、皮科·米蘭多拉。對他們來說,人只有通過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那就是通過古典的和文學的—即人文的-學科。[4]

起源

[編輯]

一些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包括彼特拉克薩盧塔蒂波焦·布拉喬利尼都是古典手稿的收藏家。其中彼得拉克因其對古希臘和羅馬經典古卷研究所做的貢獻而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許多人文主義者都供職於教會並依照神序而排定所處位置(如同彼得拉克所做的那樣)。而其他一些人文主義者則是意大利各城市的執政官或裁判官,例如彼得拉克的弟子-薩盧塔蒂就是佛羅倫薩的執政官。他們有權進入古籍抄寫工坊,並獲得很多圖書研究資源。

在意大利,人文主義教程迅速被人們接受。直到15世紀,許多上層人士已經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作為人文主義者,一些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利用掌握的各種資源而建立了大量重要的圖書館。例如從希臘東正教轉至天主教會,曾被認定為教宗繼任人的貝薩里翁樞機即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博學的學者。而在15和16世紀也出現了很多人文主義教宗。[5]其中,教宗庇護二世就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並且創作了「男孩的教育」專著[6]這些內容因被稱為人文學而被廣為熟知,而它們引發的風潮就被稱為人文主義運動。

隨着古印本(1501年之前印刷出版)時代結束,大量印刷技術廣為盛行,意大利人文主義向北傳播至法國、德國、荷蘭和英國,由此促成了清教徒宗教改革。在法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紀堯姆·比代(1467–1540) 把意大利文藝復興所採用的文獻學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古典造幣術和法律史的研究中,並由此形成了關於民法大全的詳細評述性著作。儘管作為一個皇室專制主義的支持者(而非像早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那樣主張共和制), 比代積極投身於公民生活而擔任弗郎索瓦一世的外交官,並幫助籌建了法蘭西公學院。此外,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瑪格麗特·德·那瓦爾作為一位詩人、小說家和宗教神秘主義者,[7] 圍繞在她周邊的即是一群本地詩人和作者,包括克萊芒·馬羅比埃爾·德龍沙弗朗索瓦·拉伯雷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影響

[編輯]

這裏,人感受不到超自然的力量壓在人心之上所要求人的敬意和虔誠。人文主義者們把包括能力、天賦、憂愁、問題和可能性在內的獨特特質一起作為人類興趣的中心。據說這些中世紀的思想者們不斷進行着哲學思考,並依靠新的研究成果來不斷提升,他們敢於站起來並得到完滿的地位。[8]

顯而易見的是,古典哲學和科學的復歸最終挑戰了傳統宗教信仰。

1417年,波吉奧·布拉喬里尼發現了盧克萊修的手稿物性論,該手稿它包含有伊壁鳩魯享樂主義的理念闡釋但卻遺失多年。儘管當時並未有人文主義者對此做過多關注評述,因為他們僅僅把關注點聚焦於對盧克萊修的語法和句法的研究。[9] 洛倫佐·瓦拉則以他的對話集的交談者的口吻來捍衛伊壁鳩魯享樂主義的理念。[10] 瓦拉對伊壁鳩魯理念的捍衛(或者說是改寫)後來被 "人文主義王子"伊拉斯謨看做是伊壁鳩魯主義的公認準則,他這樣寫道:

如果人們享樂地生活即被稱為伊壁鳩魯主義,那麼沒有比虔誠地信仰上帝更稱作伊壁鳩魯主義的了。如果這個概念容易產生誤導的話,沒有比基督教哲學更加配的上稱為伊壁鳩魯之名了。在希臘語裏,伊壁鳩魯意思為"幫助者"。當自然律被良心所主宰、摩西律法被煽動性言論而非用來治療傷病、撒旦通知恐怖的黑暗世界,毀滅人類以此犯下滔天大錯。因此那些以無知愚蠢的方式討論基督教悲傷和鬱悶的人格特質,呼喚我們遵循生活在一種慘澹無趣的生活方式。但與此相反,伊壁鳩魯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愉悅的生活方式,探尋一種快樂的真諦。(Erasmus 549)

這篇文章向我們陳述了一種人文主義者合理看待經典作品,例如與基督教相融合的伊壁鳩魯哲學的方式。

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例如所翻譯的柏拉圖著作直至十九世紀仍廣為使用的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在早期基督教父例如拉克唐修聖奧古斯丁的引導下試圖調和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義的矛盾。以這種精神來看,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即不算做真正的人文主義者[需要解釋] 但卻在巴黎接受過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教育、他試圖創建一種[融合多種宗教的[融貫論]]哲學,但卻不被教會所相容。

歷史學家斯蒂芬·克里斯闡明了一種普遍化的觀點(該觀點來源於十九世紀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他這樣寫道:

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人們普遍尋求個體的解放。意大利北部的市鎮不斷接納來自東部民俗的融合,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品味和衣着的融入。但丁的作品特別是彼得拉克的學說,以及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利都在強調理性自由和個人表達的美德。在蒙田的文章裏,他表達的一種對於生活的個人主義態度被看做是是文學藝術和哲學歷史發展中最具說服力和雄辯技術的論點。[11]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最顯着地兩個趨勢即是文藝復興的新柏拉圖主義英語Platonism in the Renaissance赫爾墨斯主義,經過例如庫薩的尼古拉, 吉奧納多·布魯諾, 科尼利厄斯·阿格里帕, 康帕內拉皮科·德拉·米蘭多拉這些人的努力,人文主義逐漸接近形成了一種新的自身的宗教思想。在這兩個趨勢中,赫爾墨斯對西方思想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前者則被看做是驅散了理智主義傳統,由此引導了西方密意主義英語Western esotericism神智學新世紀思潮的產生。[12] 聖方濟各會堅持認為在墮入塵世之前,神秘的文藝復興思想引入了一些對科學方法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概念,儘管這些僅停留在爭議階段。

儘管人文主義者一直堅持秉承對教會的極大虔誠但直至16世紀,這種伴隨着清教徒革命的激烈、帶有極大爭議性的宗教氛圍引發了反革命浪潮,作為對天主教神學進行無聲的抗議。[13] 此外清教會也在進行同樣的努力。 隨着特利騰大公會議引發的反革命的進行,建立在經院哲學基礎上的哲學思想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而一些人文主義者甚至是謙遜的天主教徒例如伊拉斯謨 冒着被斥為異端之名的危險而對教會進行批判和鬥爭。[14]

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約翰·比格爾·黑爾英語John Rigby Hale警示大家注意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現代對該詞的用法之間的聯繫。該現代的用法即是: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必須擺脫在理性主義、面向生活本身的非宗教途徑的現代意義用法上的「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痕跡... "人文主義"行將走上誤導之途... 如若該詞置入一個基督徒視域中,那麼它的學生將經過不斷耐性心挖掘古老神諭智慧的過程中,以強烈的意願去擴充人文主義內涵而非片面牴觸。[15]

據喬治·馬克迪西的研究,我們了解到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一些特定方面深植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包括拉丁語口授技藝,聽寫測試和人文主義者對待古典語言的態度,特別是針對阿拉伯古典主義的研究。[16]

參考引用

[編輯]
  1. ^ 人文主義並不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該詞的拉丁詞彙[h]umanista在15世紀是作為一個意大利學術術語,用來指代學習古典文學和相關藝術學科(包括修辭學)的學生或者教授這類學科的老師。16世紀末出現的英文對應詞humanist意思與之大致相同。直到19世紀,該詞於1809年首次在德語里出現,從此形容詞轉變為名詞humanism,開始意指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學以及源於此的人文價值。 (Nicholas Mann "The Origins of Humanism",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umanism, Jill Kraye, edi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2).
  2. ^ Craig W. Kallendorf, introduction to Humanist Educational Treatise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Craig W. Kallendorf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I Tatti Renaissance Library, 2002) p. vii.
  3. ^ Paul Oskar Kristeller, Renaissance Thought II: Papers on Humanism and the Arts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65), p. 178. See also Kristeller's Renaissance Thought I, "Humanism and Scholasticism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Byzantion 17 (1944–45), pp. 346–74. Reprinted in Renaissanc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61.
  4. ^ 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艺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8: 6. ISBN 978-7-5060-3188-2. 
  5. ^ 他們包括教宗諾森七世, 教宗尼各老五世教宗庇護二世教宗思道四世教宗歷山六世教宗儒略二世教宗良五世。其中作為萊奧納多·達文西資助人的的教宗諾森七世被公認為首位人文主義教宗。詳情請見James Hankins, Plato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New York: Columbia Studies i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1990), p. 4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其餘可參見their respective entries in Sir John Hale's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6. ^ See Humanist Educational Treatises, (2001) pp. 126–259. This volume (pp. 92–125) contains an essay by Leonardo Bruni, entitle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on the education of girls.
  7. ^ 她是一個罪惡靈魂的鏡子這本書的作者,該書同她卓越的詩歌作品一起在其死後公開出版。詳情請見 "Marguerite de Navarre: Religious Reformist" in Jonathan A. Reid, King's sister--queen of dissent: Marguerite of Navarre (1492-1549) and her evangelical network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12-13. (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formation traditions, 1573-4188; v. 139). Leiden; Boston: Brill, 2009. (2 v.: (xxii, 795 p.) ISBN 978-90-04-17760-4 (v. 1), 9789004177611 (v. 2)
  8. ^ Humanism.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97 quotation:
    這些大膽發掘支持古典著作研究復興的人文主義者對文藝復興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9. ^ 直到1564年,一位法國的評論家Denys Lambin (1519–72)在他的著書前言裏宣稱:「他把盧克萊修的伊壁鳩魯享樂主義觀點看待為'稀奇古怪、荒誕和反基督教主義'的東西以後直到19世紀,這篇前言才成為標準。(詳見 Jill Kraye's essay, "Phil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enaissance Humanism [1996], p. 153.) 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成為不太普及哲學理念的最高代表(Kraye [1996] p. 154.)
  10. ^ Charles Trinkhaus把瓦拉的「伊壁鳩魯享樂主義」看成一種策略型但卻沒有瓦拉所賦予的強烈蘊意。Trinkhaus以此來反駁斯多葛主義。在他看來,斯多葛主義和伊壁鳩魯主義都被看作為劣於基督教主義的學說。詳見 Trinkaus, In Our Image and Likeness Vol. 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p. 103–170
  11. ^ Kreis, Steven. Renaissance Humanism. 2008 [200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10-04). 
  12. ^ Plumb, 95
  13. ^ Rome Reborn: The Vatican Library & Renaissance Culture: Humanis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2-07-01 [200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14. ^ Humanism.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Religion F–N. Corpus Publications: 1733. 1979. ISBN 0-9602572-1-7. 
  15. ^ Hale, 17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e also Davies, 479-480 for similar caution.
  16. ^ Makdisi, George. Scholasticism and Humanism in Classical Islam and the Christian We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pril–June 1989, 109 (2): 175–182. JSTOR 604423. doi:10.2307/60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