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摩拉維亞弟兄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溫斯頓-撒冷的摩拉維亞教會教堂內的教會標誌

摩拉維亞教會捷克語Moravská církev,英語:Moravian Church)也稱摩拉維亞兄弟會捷克語Moravští bratři,英語:Moravian Brethren),或譯作莫拉維亞弟兄會,正式名稱為合一弟兄會拉丁語Unitas Fratrum[1][2],是一個西方基督教新教教派。該教派發源於14世紀末的神聖羅馬帝國波希米亞王冠領地(包含摩拉維亞波西米亞捷克西里西亞,今在捷克境內),受到此前反對天主教會的做法和教義的胡斯運動的影響。其名字源自於1722年為逃避反宗教改革而從摩拉維亞逃到薩克森選侯國的流亡者,他們建立了黑恩胡特的基督教社區。因此它在德語中也被稱為黑恩胡特弟兄團結會(德語:Herrnhuter Brüdergemeine)。

如今摩拉維亞弟兄會在全球擁有約一百萬名成員,他們繼續在美洲和非洲等地傳教,其廣泛的全球分佈也反映了這一傳統。摩拉維亞弟兄會延續了許多18世紀確立的習俗,包括高度重視個人皈依基督(稱為新生)和虔誠、善行、傳福音(包括建立傳教團)、基督教和平主義、普世主義和音樂。摩拉維亞教會的徽章是上帝的羔羊(Agnus Dei)和勝利旗幟,周圍環繞着拉丁銘文「我們的羔羊已征服;讓我們追隨他」(拉丁語Vicit agnus noster, eum sequamur

歷史

[編輯]

胡斯改革

[編輯]
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是一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主教

摩拉維亞弟兄會起源於14世紀末的揚·胡斯運動,胡斯反對羅馬天主教的一些習俗、作法,希望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教會回到他認爲的初期教會更簡單的傳統:禮儀使用本地語言,平民信徒同領餅和酒(天主教會只給平民餅),以及摒棄煉獄的思想。這個運動得到王室的支持,但最終在羅馬教廷的權威下屈服。胡斯被處以火刑。1457年,他的追隨者在庫恩瓦爾德(德語:Kunwald,捷克語:Kunvald)組織了波希米亞弟兄會。他們在馬丁·路德之前一百年已經開始反對羅馬天主教。

1618年以後,由於反宗教改革而引發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隨後造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與當地新教領主的衝突,進而引發三十年戰爭的波希米亞階段。白山戰役後,先前支持他們的當地貴族被處決或驅逐,由親天主教的領主所取代,弟兄會被迫轉入地下,散佈到低地國家,主教夸美紐斯在那裏嘗試指導一次復興。殘餘的最大的一個波希米亞弟兄會位於波蘭的萊什諾(德語:Lissa),那裏在歷史上與捷克聯繫密切,在摩拉維亞還有一些孤立的小團體。

定居薩克森

[編輯]

1722年,已經在地下狀態中在摩拉維亞生存了100多年的波希米亞弟兄會的一個小團體來到了樂於幫助窮人的德國虔信派貴族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德國東部的土地,得到同意在那裏定居,在距離貝特爾斯多夫三公里處建立了一個村莊,名為「主護村」(Herrnhut,直譯黑恩胡特)。後來也有路德會浸信會、和其他宗會來避難的人。在1727年他們由於宗教方面的爭執分裂為對立的派別,但是在1727年8月13日,主護村的居民們在禱告之後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改變,學習彼此相愛,他們歸因於聖靈的澆灌,類似於使徒行傳中記載的五旬節的經歷。

此後主護村迅速成長為18世紀基督徒復興運動的中心:

  1. 開始長達100年的一天24小時的不間斷守望禱告(continuousprayer)
  2. 夜間報時歌(DailyWatchwords)
  3. 開始海外的宣教運動

全球傳教

[編輯]

摩拉維亞傳教士與丹麥皇家傳教學院一起,構成了第一個大規模的新教傳教運動。當黑恩胡特只有300名居民時,他們就派出了第一批傳教士。30年間,教會派遣了數百名基督教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包括加勒比海地區、北美洲和南美洲、北極、非洲和遠東。他們是第一批派遣普通信徒作為傳教士的教派、第一個向奴隸傳教的新教教派(儘管一些社區也擁有奴隸)以及第一個在許多國家存在的新教教派。

由於辛岑多夫與王室的私人聯繫,第一批摩拉維亞使團被派往丹麥-挪威王國。1730年,在參加丹麥-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的加冕典禮時,辛岑多夫對漢斯·埃格德在格陵蘭傳教的兩名因紐特人皈依者以及一名來自西印度群島的非洲人深感震驚。第一個摩拉維亞傳教團於1732年在加勒比海的聖托馬斯島上建立,由一位名叫約翰·萊昂哈德·多伯的陶工和一位名叫大衛·尼奇曼的木匠建立。格陵蘭的第一個摩拉維亞傳教團,這裏成為了現代首都努克的核心。

摩拉維亞教會也在莫希干人(十三個殖民地中紐約殖民地的一個講阿爾岡昆語的部落)中建立了傳教團。例如,他們於1740年在現在的紐約州達奇斯縣的莫希幹村莊謝科梅科建立了一個傳教團。皈依基督教的莫希干人組成了現今美國第一個本土基督教會。由於紐約人對莫希干人的敵意,摩拉維亞教會對莫希干人的支持導致有傳言稱他們是秘密的耶穌會士,試圖在正在進行的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讓莫希幹人與法國結盟。1744年底,位於紐約州波基普西的殖民政府將摩拉維亞教會驅逐出紐約省。

1741年,大衛‧尼奇曼(David Nitschmann)和辛岑多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帶領一小群人在北美殖民地的賓州殖民地建立了一個傳教團。該傳教團於聖誕節前夕成立,並以聖經中猶太城鎮的名字「伯利恆」命名這座城市。在那裏,他們為講阿爾岡昆語的萊納佩人提供服務。伯利恆如今已經賓州第七大城市,在19世紀和20世紀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工業城市。1772年,摩拉維亞傳教士約翰·埃特溫牧師帶着241名皈依基督教的萊納佩人來到這裏,這裏成為了賓夕法尼亞州龐克瑟托尼鎮的第一個歐洲裔美洲原住民定居點。

1771年,摩拉維亞教會在拉布拉多內因建立了定居點,後來該定居點成為永久定居點和摩拉維亞教會在拉布拉多的總部。傳教站擴展到奧卡克(1776年)、霍普代爾(1782年)、考爾德盧克索克灣的希伯倫(1830年至1959年),也服務於納帕托克灣和賽格萊克灣、佐爾(1864年至1889年)、拉瑪(1871年至1908年)、馬克科維克(1896年)、奇德利角島上的基利尼克(1905年至1925年)。此後又增加了兩個定居點,分別位於古斯貝附近的快樂谷(1957年)和西北河(1960年)。

隨着歐洲人開發北卡羅來納,由主教奧古斯特·戈特利布·斯潘根貝格領導的摩拉維亞教會從第二代格蘭維爾伯爵約翰·加特勒手中購買了98,985英畝(40,058公頃)土地。這片大片土地被命名為瓦豪(die Wachau,指奧地利瓦豪河谷)或瓦霍維亞(Wachovia),以紀念下奧地利州多瑙河畔辛岑多夫家族的祖傳莊園之一。其他早期定居點包括伯大巴拉(1753年)、伯大尼亞(1759年)和塞勒姆,現稱為北卡羅來納州溫斯頓塞勒姆的老塞勒姆(1766年)。

1801年,摩拉維亞教會於現今的喬治亞州默里縣建立了向切羅基族傳教的斯普林普萊斯傳教團。隨着切羅基人被迫遷往俄克拉荷馬州,該傳教團於1842年被位於俄克拉荷馬州奧克斯的新斯普林普萊斯所取代。

而在澳洲格陵蘭,摩拉維亞傳教團分別被轉移到當地的長老會和路德會。

現狀

[編輯]
位於南非的摩拉維亞會堂

全世界現有信徒大約825,000人。摩拉維亞弟兄會仍然熱心於傳教,例如在加勒比地區。在德國的摩拉維亞弟兄會,中心仍然位於主護村,在教育和社會工作方面仍很活躍。在美國的摩拉維亞弟兄會主辦摩拉維亞學院和神學院。現在世界上摩拉維亞弟兄會最大的集中地位於坦桑尼亞

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格言:

  •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 (拉丁文)
  • 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and in all things, charity. (英文)
  • 在根本的事上合一;在非根本的事上自由;在所有的事上有愛心。 (中文)

組織

[編輯]

教省

[編輯]

南亞地區的教會,還在不列顛教省的監管之下[5]

儀式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http://www.unitasfratrum.org/. [200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2. ^ 與德克薩斯州的Unity of the Brethren不同
  3. ^ 3.0 3.1 Congo and Zambia were added at a Unity Board meeting in May 2007.
  4. ^ 4.0 4.1 4.2 Affiliated Province - not a voting member of the Unity Board.
  5.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Almanac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來源

[編輯]
書籍
  • Gollin, Gilliam Lindt. Moravians in Two Worlds (1967)
  • Langton; Edward. History of the Moravian Church: The Stor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rotestant Church (195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