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慶親王府

座標39°56′11″N 116°22′57″E / 39.9365°N 116.382529°E / 39.9365; 116.38252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6′11″N 116°22′57″E / 39.9365°N 116.382529°E / 39.9365; 116.382529

慶王府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西城區定阜街3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42
認定時間1984年5月24日

慶親王府,是清朝慶親王的王府,現存兩座。一座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定阜街3號,即本文所述者。

另一座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原天津英租界劍橋道)55號,是中國唯一以西式洋房為宅邸的王府,見天津慶王府

歷史

[編輯]

第一代慶親王永璘為清朝乾隆帝第十七子,嘉慶帝的同母胞弟。永璘的慶親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稱為「老慶親王府」。昭槤在《嘯亭續錄》中稱,「慶王府在三轉橋,系和珅宅。」三轉橋又稱「三座橋」、「越橋」、「海子橋」,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永璘於嘉慶四年正月獲封慶郡王。嘉慶四年四月(1799年5月),嘉慶帝在上諭中稱,「和珅之宅,已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園,已賞給成親王永瑆居住。」嘉慶二十五年三月(1820年),慶郡王永璘在臨死時晉封慶親王。其後,慶郡王綿愍、已革慶郡王奕綵鎮國將軍綿悌輔國將軍奕劻均在這座老慶親王府居住。[1][2]

本文所述的慶親王府則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定阜街3號,是清朝末年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府。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嫡孫,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由於奕劻身為輔國將軍,卻仍住在老慶親王府內,不合規制。咸豐元年(1851年),恭親王奕訢分府,咸豐元年三月十八日(1851年4月19日),清廷決定「將輔國將軍奕劻府第,官為經營,賞給恭親王居住。」由此,老慶親王府變成了恭親王府咸豐元年三月(1851年),奕劻奉旨賞換得定府大街(今定阜街)原大學士琦善的住宅居住。[1][2]

咸豐五年十二月初四日(1856年1月11日)內務府檔案記載:「劻貝子門上為呈報事,……現屆醇郡王分府需用府第,自貝子以下居住官府處所及房間數目希即詳查。……今查得本貝子現居府第系咸豐元年三月奉旨賞換定府大街官房一所,共計房一百六十餘間。今門上派委三等侍衛扎拉芬謹持門文赴貴府呈報。」同年,內務府《關於諸貝子住房調查表》載:「貝子奕劻房一百六十一間,位於定府大街。」[2]

位於定府大街的琦善住宅在琦善被革職發放外省之後一直閒置,所以咸豐帝將此宅賞給了奕劻。這所住宅在《乾隆京城全圖》上還沒有,《乾隆京城全圖》上該住宅的位置上是「崇定寺」。乾隆年間所撰的《欽定日下舊聞考》以及《宸垣識略》均未載該住宅。故該住宅應在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年間興建。如果該住宅為琦善所建,則有可能是他在道光十年至道光二十年之間,即擔任直隸總督期間所建。[2]

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先後晉封貝子貝勒。光緒十年(1884年)奉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獲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奕劻晉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命以親王世襲」,即封為世襲罔替親王[1][2]

如今的慶親王府當為光緒十年(1884年)奕劻晉封慶郡王之後,將原住宅按照王府規制進行大規模改建後而形成,始稱「慶郡王府」。《京師坊巷志稿》載,「慶郡王府在定府大街。……今王奕劻初襲貝勒,光緒十年晉郡王,府為道光時大學士琦善故宅。」光緒二十年(1894年)奕劻晉封慶親王後,改稱「慶親王府」。《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載,「到奕劻時,又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建築華麗精緻。」「其中房屋分五個大院落,大小樓房約近千間。大門口是純粹封建王朝的特殊形式,朱紅大門。院內主房有九處,高大如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該府成為當時北京城內最華麗的王府之一。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慶親王府被定為議和場所,受到了八國聯軍的保護,躲過了其劫掠。[1][2]

辛亥革命爆發後,奕劻上奏清廷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奕劻被清朝遺老視為「賊子」。奕劻遂率家人於1912年遷居天津英租界,1917年逝世。其長子載振1913年從天津回到北京後,仍在北京慶親王府內居住。1918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下令將奕劻所遺慶親王爵位「以伊長子載振承襲」,並准「世襲」。奕劻逝世後,載振對該府又進行了改造,將原府用牆分隔成了三個院落,每個院落各有大門出入。奕劻的三個兒子:載振載𢱿載掄分居王府的這三個院落,載振居西,載𢱿居中,載掄居東。1923年,載振將朱紅大門改為普通民宅大門,並拆除了府門前的「轄喝木」等全部傳統王府門外設備。不久,慶親王府發生火災,中院全部燒毀,載𢱿、載掄遂先後遷居天津。[1][2]

1924年,溥儀馮玉祥國民軍驅逐出北京故宮後,北京的滿族貴族大為震動。載振弟兄三人先後遷居天津,「留下一部分老傭人看房」,看守北京的慶親王府。載振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購買了太監小德張蓋的舊英租界三十九號大樓」,作為天津慶王府。1925年以後,載振以慶親王的身份居住在天津慶王府。1948年載振逝世,天津慶王府傳給其三個兒子:溥鍾溥銳溥銓,當地居民乃稱該府為「鍾銳銓公館」。[1][2]

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設司令部於北京慶親王府,佔用該府一年左右。「民國十七年方振武軍隊設司令部於慶王府內,佔據年余,走時將所有家具物品攜帶一空。」為使該府不再被別人強佔,載振乃讓親戚朋友入住該府。1940年左右,載振將北京慶親王府「售與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售價偽幣約四十五萬元,三房平分」,即載振兄弟三人均分得款。[1][2]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慶親王府被國民政府接收,設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審會、國軍空軍北平地區司令部於此。

現狀

[編輯]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司令部設在慶親王府內,聶榮臻在此指揮了解放華北的戰鬥。1950年代初,慶親王府改由北京衛戍區所屬機關使用,並於王府中部建起樓房,東部也被改建。[1][2]

1984年,慶親王府西院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至2000年代,慶王府內有居民100戶,已拆除非文物建築總面積1350多平方米,並且拆除了高架電線和電纜。[1]

建築

[編輯]

慶親王府東側有濤貝勒府恭親王府,西側隔德勝門內大街北京梅蘭芳故居。慶親王府位於定阜街以北,德勝門內大街以東,松樹街以西,延年胡同以南,佔地呈長方形。慶親王府南側的院牆上設有一座隨牆門,卷棚頂,門簪四個,目前為鑄鐵鐵藝大門。進門之後,迎面有一座影壁。如今東側還有一門,主要供車輛出入。[1][2]

慶王府坐北朝南,自西向東分為五套並排的院落,大小樓房近千間。在五套院落中,奕劻原來就住在靠西的兩套院落。主體殿堂在東部,屋面為灰筒瓦,而非琉璃瓦。東部和中部建築大部分已不存在,僅留後寢一座。[1][2]

西部是王府主要的生活居住區,建築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有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原來各個廳堂均有名稱,門上各懸匾額,比如「承蔭堂」、奕劻居住的「宜春堂」、作為客廳的「契蘭齋」、載振居住的「樂有餘堂」(載振為此常署名「樂有餘堂主人」)等等,清朝以後,這些匾額全部遺失。西部屋宇錯落,迴廊曲折。最後是一座二層小樓,俗稱「繡樓」或「梳妝樓」,至今保存完好。該繡樓呈倒「凹」字形,中間圍成一個三合院,建有一座小平房,房頂設有女兒牆,可眺望二樓,該繡樓雕鏤彩繪細膩精緻,形制設計新穎獨特。該繡樓是奕劻為其格格們所建,融合了西洋風格,造型十分獨特。[1][2]

靠西牆是後園,園內舊有一座戲樓,樓為二層,面積約1300平方米,能容納約三、四百人,奕劻每逢生日或喜慶,均大擺宴席演戲三天。京劇演員譚鑫培王瑤卿陳德霖楊小樓王鳳卿等都曾到府唱過戲。據載振之子溥銓稱,載振五十大壽時,曾經邀請眾多親友在該戲樓設宴慶壽,並召來「貴胄班」在該戲樓唱京劇[1][2]

1971年2月4日晚,在該戲樓演出京劇紅燈記》時,劇務人員在後台吸煙,引燃幕布,至道具等可燃物陰燃,散場之後火勢擴大蔓延,戲樓被焚毀。[3]後來在戲樓遺址上興建了一座禮堂。[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慶親王府,北京清代王府建築與文化,於2013-02-26查閱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1-1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許放,慶王府的變遷,載 近代京華史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12-120頁
  3. ^ 新中国成立来古代建筑火灾案例,楚天消防网,2011-09-22. [201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