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政府
外觀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國 前206—前111 | ||||||||
西漢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鄧讓割據) 8-30 | ||||||||
東漢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據)191—226 | ||||||||
孫吳廣州 226—280 | ||||||||
晉朝廣州 280—420 | ||||||||
劉宋廣州 420-479 | ||||||||
蕭齊廣州 479-502 | ||||||||
蕭梁廣州 502-557 | ||||||||
陳朝廣州 557-589 | ||||||||
冼馮政權 589—689 | ||||||||
唐朝嶺南道 689—907 | ||||||||
後梁嶺南道 907—917 | ||||||||
南漢 917—971 | ||||||||
宋朝廣南東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權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1917–1921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1921–1922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1925 • 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 1931–1936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 1949至今 |
廣東省自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置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以來,其地方政府組織形式歷經多次變化。
-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衙門(1376年-1646年)
- 廣東巡撫衙門(1645年-1911年10月)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 北京政府
- 南京國民政府
- 廣東省臨時政治委員會(1926年11月12日-1927年2月20日)
- 廣東省政府(1927年2月20日-1937年)
- 重慶國民政府
- 廣東省政府(1938年-1945年8月)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廣東省政府(1945年8月-1948年5月20日)
- 中華民國政府
- 廣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6月17日-1955年2月)
- 廣東省人民委員會(1955年2月-1968年1月)
- 廣東省革命委員會(1968年1月-1979年12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1979年12月恢復設置至今)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 如果您是透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