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Никола Тесла | |
---|---|
出生 | 奧地利帝國克羅地亞王國斯米連 (今 克羅地亞利卡-塞尼縣) | 1856年7月10日
逝世 | 1943年1月7日 美國紐約市溫德姆紐約客酒店 | (86歲)
死因 | 冠狀動脈血栓形成(一種心肌梗死) |
墓地 |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 44°48′18″N 20°28′15″E / 44.8051°N 20.4707°E |
民族 | 塞爾維亞族 |
公民權 | 奧地利(至1891年止)[1] 美國(1891年起) |
教育程度 | 格拉茨工業大學(輟學) |
信仰 | 東正教 |
工程簡歷 | |
工程學科 | 電氣工程 機械工程 |
重要工程 | 交流電 高壓高頻實驗 |
重要設計 | 交流電動機 碳鈕燈 死光 異步電動機 等離子燈 等離子電燈 多相系統 無線電遙控 諧振感應耦合 旋轉磁場 電磁遠程武器(死光) 電磁震動地質器 遠程操作 特斯拉線圈 特斯拉實驗基地 特斯拉振盪器 特斯拉渦輪機 特斯拉閥門 魚雷[2] 真空可變電容器 紫羅蘭射線 垂直起降 沃登克里弗塔 無線供電 世界無線系統 |
重要獎項 | 聖薩瓦勳章,二等(1892年,塞爾維亞王國) 艾略特·克雷松獎章(1894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 達尼洛一世親王勳章(1895年,黑山公國) IEEE愛迪生獎章(1916年,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聖薩瓦勳章,一等(1926年,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冠勳章(1931年,南斯拉夫王國) 約翰·斯科特獎章(1934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與費城市議會) 白鷹勳章(塞爾維亞),二等(1936年,南斯拉夫王國) 白獅勳章,一等(1937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巴黎大學勳章(1937年,法國巴黎) 奧克里達聖克萊門特大學勳章(1939年,保加利亞索非亞) |
簽名 | |
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語:Никола Тесла[3];英語: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爾維亞裔美國人[4][5][6] 、機械工程師、實驗物理學家,被認為是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並因主要設計現代交流電供電系統而最為人知。[7]特斯拉在電磁場領域有着多項革命性的發明。他的多項相關的專利以及電磁學的理論研究工作是現代的無線通信和無線電的基石。
特斯拉在歐洲奧地利帝國出生與成長,在19世紀70年代學習工程學和物理學,沒有獲得學位。19世紀80年代初,在新的電力行業背景下,特斯拉在大陸愛迪生公司研究電話通信領域,並在此期間取得實踐經驗。1884年,特斯拉移民到美國,加入美國國籍,成為一名歸化美國公民,之後在紐約市的愛迪生機械廠工作過很短的一段時間,隨後自立門戶。在合作夥伴的幫助下,特斯拉在紐約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和公司,以開發一系列的電器和機械裝置,在此期間,其合作夥伴提供資金並推銷他的想法。
在贏得著名的19世紀80年代的「電流戰爭」以及在1894年成功進行短波無線通信試驗之後,特斯拉被認為是當時美國最偉大的電機工程師之一。他的許多發現被認為是具有開創性的,是電機工程學的先驅。他的交流電異步電動機和相關的多相交流電專利於1888年被西屋電氣公司授權,這些專利為他賺取大量的資金,並成為該公司最終銷售的多相系統的基石。
特斯拉作為發明家而聞名,他經常在個人的實驗室向名人和富有的贊助人展示他的成就,並由於他在公開演講中的表演風格而出名。為嘗試開發出可以申請專利和銷售的發明,特斯拉進行過一系列的機械振盪器、發電機、放電管和早期X射線成像的實驗。他還創造過一艘無線控制的船,並進行過一次展出。
在整個19世紀90年代,特斯拉在紐約和科羅拉多泉的高電壓、高頻率電力實驗中追求他的無線照明和全球無線電力分配的想法。1891年,特斯拉在成功試驗把電力以無線能量傳輸的形式送到目標用電器之後,致力於商業化的洲際電力無線輸送。特斯拉曾一直試圖在他未完成的沃登克里弗塔項目中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但在他完成該項目之前就已經耗盡資金。[8]1893年,特斯拉宣佈通過使用他的設備進行無線通訊具有可能性。
在沃登克里弗塔項目之後,特斯拉在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進行過一系列的發明實驗,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20世紀30年代,特斯拉接近生命的尾聲,在花光大部分錢後,特斯拉住進紐約各地的旅館,此時的特斯拉一度變得深居簡出、足不出戶,獨居於紐約市溫德姆紐約人酒店3327房間之中,偶爾會向新聞界發表一些不同尋常的聲明。數家當今美國電子業龍頭的前身公司曾經聯合派出一群能言善道的律師將他的大部分專利奪走[9]。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在居住的賓館房間中去世。[10]
特斯拉的工作在他去世後陷入相對無人問津的境地,直到1960年,國際度量衡大會為紀念他,將磁感應強度的國際單位制命名為特斯拉。[11]去世之後,特斯拉的大多數成就不太為當時的人所知,直至20世紀90年代,他的成就才重現出現在世人面前,並被世人所認可,同時,人們對特斯拉的興趣再度高漲。[12]特斯拉的遺產在書籍、電影、廣播、電視、音樂、現場戲劇、漫畫和電子遊戲中經久不衰,並且有許多以特斯拉命名的事物。
早年
[編輯]東歐的年少時代
[編輯]尼古拉·特斯拉於1856年7月10日(O.S.6月28日)出生在斯米連村,位於奧地利帝國治下的構成國克羅地亞王國[14](現為克羅地亞)克羅地亞軍政國境地帶,是一名塞爾維亞族人。[15][16]他的父親,米盧丁·特斯拉(1819-1879),[17]是一名東正教會的神父。[18][19][20][21]
特斯拉的母親喬卡·曼迪奇(1822-1892),其父親也是東正教會的牧師。[22]喬卡有製作家庭手工工具和機械器具的天賦,並能背誦塞爾維亞的史詩。她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特斯拉將他的遺覺記憶和創造能力歸功於他母親的遺傳和影響。[23][24]特斯拉的祖先來自塞爾維亞西部,靠近黑山。[25]
特斯拉是五個孩子中的第四個。他有三個姐姐,分別是米爾卡、安吉麗娜和瑪麗卡,還有一個哥哥叫丹恩,丹恩在特斯拉5歲時死於騎馬事故。[26]1861年,特斯拉在斯米連上小學,學習德語、算術和宗教。[27]1862年,特斯拉一家搬到附近的戈斯皮奇,特斯拉的父親在那裏做教區牧師。在那裏,特斯拉完成小學和初中學業。[27]1870年,特斯拉一家搬到卡爾洛瓦茨,[28] 他在皇家高等體育學院上高中,那裏的課程是用德語進行的,這是奧匈帝國軍政國境地帶所有學校的慣例。[29][30]
特斯拉後來寫道,他對物理學教授的電學演示產生興趣。[a]特斯拉指出,這種 「神秘現象」的演示使他想「更多地了解這種奇妙的力量」。[31]特斯拉能夠在頭腦中進行積分計算,這導致他的老師認為他在作弊。[32]他在三年內完成四年的學期,於1873年畢業。[33]
1873年,特斯拉回到斯米連。到達後不久他就被感染霍亂,並臥床九個月,在此期間多次瀕臨死亡。在絕望的時刻,特斯拉的父親(其原本希望特斯拉進入牧師行業),[34] 承諾如果他病癒,將送他去最好的工程學校。[27][28]
1874年,特斯拉在斯米連躲避奧匈帝國軍隊的徵兵,[35]他從利卡的東南方向跑到格拉查克附近的托明加伊。在那裏,他穿着獵人的服裝在山裏探險。特斯拉說,這種與大自然的接觸使他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更加強大。[27] 他在托明加伊時閱讀過很多書,後來特斯拉說,馬克·吐溫的作品幫助他奇蹟般地從先前的疾病中康復。[28]
1875年,特斯拉進入格拉茨工業大學的帝國皇家技術學院修讀電機工程,學習交流電的應用,並獲得軍事前沿獎學金。在第一年裏,特斯拉從未錯過一堂課,並獲得過最可能高的成績,期間通過九次考試[27][28](幾乎是要求的兩倍[36]),同時他還成立過一個塞爾維亞文化俱樂部,[27] 甚至還收到過技術學院院長給他父親的表揚信,信中說:「你的兒子是一個一流的明星」。[36]在格拉茨,特斯拉被雅各布·波什爾教授講解的關於電力的深度講座所吸引。[37]
在他的自傳中,特斯拉說,他從早上3點工作到晚上11點,沒有星期天或節假日。[28]1879年他父親去世後,[35]特斯拉發現一包他的教授們寫給他父親的信,警告說,除非他被調離學校,否則特斯拉會因過度勞累而死亡。[28]一位傳記作者認為,特斯拉並沒有學習,可能因為賭博和嫖娼而被開除。[35]至少有兩份資料說明他在格拉茨工業大學得到學士學位,然而他的學校卻宣稱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學位。[38][39]
1878年12月,特斯拉離開格拉茨,並與家人斷絕關係。[35] 他的朋友們認為他在附近的穆爾河溺水身亡,但在1月份,他們中的一個人在斯洛文尼亞邊境的馬里博爾碰到過特斯拉,並向特斯拉的家人講述這次遭遇。[40][41]原來特斯拉搬到馬里博爾,並在那裏做繪圖員,每月工資60弗羅林。在這段時間特斯拉利用業餘時間與當地人在街上打牌。[35]
1879年3月,特斯拉的父親去馬里博爾求他的兒子回家,但被特斯拉拒絕。[27]特斯拉在同一時間患有一定的神經衰弱。[40]特斯拉在當月晚些時候回到戈斯皮奇,當時他因沒有居留證而被驅逐出境。[41]
1879年4月17日,特斯拉的父親,米盧丁·特斯拉,因患不明疾病而去世,享年60歲。[27] 有些資料說他去世於中風。[42] 這一年,特斯拉在戈斯皮奇的老校區給一大班學生教授過課程。[27]
1880年1月,特斯拉的兩個叔叔湊齊足夠的錢,幫助他離開戈斯皮奇前往布拉格進修。但他來的太晚,無法進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學習;他從未學習過希臘語,而這是一門必修課;而且他不懂捷克語,這是另一門必修課。不過,特斯拉確實以旁聽生的身份參加大學的哲學講座,但他沒有得到該課程的成績。[27][43][44]特斯拉在那裏度過夏季學期後,又只讀完一個學期,就再次離開大學。[45]
在布達佩斯電話交換所工作
[編輯]1881年,特斯拉來到匈牙利王國的布達佩斯,在提瓦達·普斯卡什手下的一家電報公司--布達佩斯電話交換所工作。到達後,特斯拉意識到,當時正在建設中的公司並沒有發揮作用,所以他在中央電報局擔任繪圖員。在幾個月內,布達佩斯電話局開始運作,特斯拉被分配到首席電工的位置。[27] 在他工作期間,特斯拉對中央站的設備進行許多改進,並聲稱已經完善電話中繼器或放大器,但從未獲得專利,也沒有公開描述。[28]
在大陸愛迪生工作
[編輯]1882年,提瓦達·普斯卡什為特斯拉在巴黎的大陸愛迪生公司找到另一份工作。[46] 特斯拉開始在當時還是一個全新的行業工作,以規模電力的形式在全城安裝室內白熾燈。該公司有幾個分部,特斯拉在愛迪生電氣公司工作,該分部位於巴黎郊區的塞納河畔伊夫里,負責安裝照明系統。在那裏,他獲得大量的電氣工程實踐經驗。管理層注意到他在工程和物理方面的先進知識,並很快讓他設計和建造改進版的直流發電機和電動機。[47]他們還派他去解決法國和德國周圍正在建造的其他大陸愛迪生設施的工程問題。同年特斯拉發明感應馬達並開始開發各種用到旋轉磁場的設備(於1888年取得專利)。
遷往美國
[編輯]1884年,一直在巴黎監督設施的愛迪生公司經理,查爾斯·巴徹勒,被帶回美國,被安排管理位於紐約市的愛迪生機械廠的製造部門,並要求將特斯拉也帶到美國。[49]1884年6月,特斯拉移民[50]並幾乎立即開始在曼哈頓下東區的機械廠工作,這是一個擁擠的車間,有幾百名機械師、工人、管理人員和20名「現場工程師」,正在努力完成在該城市建設大型電力設施的任務。[51]與在巴黎時一樣,特斯拉正在努力排除設施的故障並改進發電機。[52] 歷史學家 W·伯納德·卡爾森指出,特斯拉可能只見過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幾次。[51] 其中一次在特斯拉的自傳中提到,在熬夜修理俄勒岡號海輪上損壞的發電機後,他遇到巴徹勒和愛迪生,他們調侃說「巴黎人」夜不歸宿。當特斯拉告訴他們,他整夜都在修理俄勒岡號時,愛迪生對巴徹勒說:「這是個難以置信的好人」。[48]在給特斯拉的一個項目中,有一項是開發基於弧光燈的街道照明系統。[53][54] 弧光燈是最受歡迎的街道照明類型,但它需要高電壓,與愛迪生的低壓白熾燈系統不兼容,導致該公司在一些城市失去合同。特斯拉的設計從未投入生產,可能是因為白熾燈的技術改進,也可能是因為愛迪生與一家電弧照明公司達成的安裝協議。[55]
特斯拉在機械廠總共只工作6個月就主動辭職。[51]促使他離開的事件尚不清楚。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得到獎金,無論是重新設計發電機還是被擱置的電弧照明系統。[53]特斯拉以前曾因他認為自己應得的未付獎金與愛迪生公司發生衝突。[56][57]特斯拉在他的自傳中說,愛迪生機械廠的經理提供50,000美元的獎金,讓他設計 「24種不同類型的標準機器」,「但結果是一個惡作劇」。[58]這個故事的後期版本是,托馬斯·愛迪生本人提供這個交易,然後又反悔。特斯拉說,他的工作持續將近一年,幾乎將整個發電機重新設計,使愛迪生公司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和新的專利所有權。當特斯拉向愛迪生索取5萬美元時,愛迪生調侃說 「特斯拉,你不了解我們美國的幽默」。[59][60]這兩個故事中的獎金數額都被認為很奇怪,因為機械廠經理巴徹勒對工資很吝嗇,[61] 而且公司手頭沒有那麼多現金(這個金額相當於2021年的140萬美元[62])。[63][64]這筆獎金的金額相當於公司創始資本,而以特斯拉當時每周18美元的薪水,他需要工作53年才能賺到。特斯拉最後發現自己在愛迪生的公司僅僅是出賣體力,當特斯拉要求加薪至每周25美元遭到拒絕後辭職,但在這段時間裏,他開始關注於交流電系統的設計。特斯拉的日記中只有一條關於他工作結束時的評論,他在1884年12月7日至1885年1月4日的兩頁中寫道,「再見,愛迪生機械廠」。[54][65]
特斯拉電氣與製造公司
[編輯]離開愛迪生公司後不久,特斯拉就開始為電弧照明系統申請專利,[66]此專利可能就是他在愛迪生公司開發的那個系統。[51]1885年3月,特斯拉會見專利律師萊繆爾·W·塞雷爾,此人也是愛迪生曾經使用的律師,以獲得提交專利的幫助。[66]塞雷爾將特斯拉介紹給兩位商人羅伯特·萊恩和本傑明·韋爾,他們同意以特斯拉的名義資助一家電弧照明製造和公用事業公司,即特斯拉電氣與製造公司。[67]特斯拉在這一年的其餘時間裏,獲得包括改進的直流發電機在內的專利,這是美國頒發給特斯拉的第一批專利,並在新澤西州的拉威建造和安裝該系統。[68]特斯拉的新系統在科技類媒體上獲得關注,媒體對其先進的功能進行評論。
投資者對特斯拉關於新型交流發電機和電力傳輸設備的想法沒有表現出興趣。1886年,公司開始運行後,他們認為業務的製造方面競爭太過激烈,於是選擇簡單地經營一家電力公司。[69]他們成立一家新的公用事業公司,放棄特斯拉的公司,這使得特斯拉身無分文。[69]特斯拉甚至失去對他所創造的專利的控制,因為他已經將這些專利轉讓給公司以換取股票。[69]特斯拉不得不從事各種電力維修工作,並擔任挖溝工,每天的工資為2美元。在後來的生活中,特斯拉回憶起1886年的那段艱苦歲月,他寫道:「我在科學、機械和文學的各個分支中接受的高等教育對我來說就像一個笑話」。[69][70]
交流與感應電機
[編輯]1886年底,特斯拉結識西聯匯款公司的主管阿爾弗雷德·S·布朗和紐約的律師查爾斯·弗萊徹·佩克。[71]這兩個人在成立公司和推廣發明及專利以獲取經濟利益方面經驗豐富。[72]基於特斯拉對電氣設備的新想法,包括熱磁電機的想法,[73]他們同意在財務上支持這位發明家並處理其專利。他們於1887年4月共同成立特斯拉電氣與製造公司,並達成協議,產生的專利利潤三分之一歸特斯拉,三分之一歸佩克和布朗,三分之一用於資助開發。[72]他們在曼哈頓自由街89號為特斯拉建立一個實驗室,他在那裏致力於改進和開發新型的電動機、發電機和其他設備。
1887年,特斯拉開發一種在交流電上運行的無電刷感應電動機,這種電力系統因其在長距離、高電壓傳輸方面的優勢而在歐洲和美國迅速擴張。該電機使用多相電流,產生一個旋轉的磁場來轉動電機(特斯拉聲稱在1882年就已經想到此原理)。[74][75][76] 這種創新的電機是一種簡單的自啟動設計,不需要換向器,從而避免火花和不斷維修和更換機械電刷的高額維修費用,並於1888年5月獲得專利。[77][78]
在為電機申請專利的同時,佩克和布朗也在安排對電機的宣傳,首先是進行獨立測試,以證實它是一種功能上的改進,然後是向技術出版物發送新聞稿,讓文章與專利的發佈同步進行。[79]物理學家威廉·阿諾德·安東尼(其測試過該電機)和《電氣世界》雜誌編輯托馬斯·康莫福德·馬丁安排特斯拉於1888年5月16日在美國電氣工程學會展示他的交流電機。[79][80]為西屋電氣與製造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向喬治·威斯汀豪斯報告,特斯拉有一個可行的交流電機和相關電源系統,這是威斯汀豪斯已經在銷售的交流系統所需要的。威斯汀豪斯考慮為類似的無換向器、基於旋轉磁場的感應電機申請專利,該電機於1885年開發,並在1888年3月由意大利物理學家加利萊奧·費拉里斯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但事實上特斯拉的專利可能會控制市場。[81][82]
1888年7月,布朗和佩克與喬治·威斯汀豪斯就特斯拉的多相感應電動機和變壓器設計的許可交易進行談判,價格為6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以及每台電動機產生的每一交流馬力2.5美元的使用費。威斯汀豪斯還以每月2,000美元(按今天的美元計算為67,800美元[83])的高額費用聘請特斯拉在西屋電氣和製造公司的匹茲堡實驗室擔任為期一年的顧問。[84]
那一年,特斯拉在匹茲堡工作,幫助建立一個交流電系統,為該市的有軌電車供電。他發現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時期,因為他與西屋公司的其他工程師在如何最好地實施交流電方面存在衝突。在他們協商後,他們決定採用特斯拉提出的60周期交流電系統(以配合特斯拉電機的工作頻率),但他們很快發現,這對有軌電車來說是行不通的,因為特斯拉的感應電機只能以恆速運行。他們最終使用直流牽引電動機來代替。[85][86]
在早期的研究中,特斯拉製造過許多實驗設備來產生X射線。特斯拉認為用他的電路「可以產生的X射線的能量比一般儀器可以產生的要大的多。」[87]
市場動盪
[編輯]特斯拉在1888年演示他的感應電機,隨後西屋公司也獲得該專利的許可,當時電力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88][89]三大公司,西屋公司、愛迪生公司和湯姆森·休斯頓公司,都在努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業務,同時在財務上相互削弱。在此期間甚至還發生一場「電流戰爭」的宣傳活動,愛迪生公司試圖聲稱他們的直流電系統比西屋公司的交流電系統更好、更安全。[90][91]在這個市場上的競爭意味着西屋公司不會有現金或工程資源來立即開發特斯拉的電機和相關的多相系統。[92]
在特斯拉簽署合同兩年後,西屋公司陷入困境。倫敦巴林銀行的近乎倒閉導致1890年的金融恐慌,使得投資者收回對西屋公司的貸款。[93]突如其來的現金短缺迫使該公司對其債務進行再融資。新的貸款人要求西屋公司減少在收購其他公司、研究和專利方面的過度支出,包括特斯拉合同中的每台電機的使用費。[94][95]當時,特斯拉感應電機並不成功,還停留在開發階段。[92][93]西屋公司每年要支付15,000美元的保證版稅,[96]儘管該電機的運行實例很少,運行它所需的多相電源系統更是少見。[77][93]1891年初,喬治·威斯汀豪斯向特斯拉嚴正解釋當前的財務困難,說如果他不滿足貸款人的要求,他將不再控制西屋公司,特斯拉將不得不 「與銀行家打交道」,並試圖收取未來的專利費。[97]讓西屋公司繼續支持電機的好處對特斯拉來說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他同意解除合同中的專利費支付條款。[97][98]六年後,西屋公司以216,000美元的一次性付款購買特斯拉的專利,作為與通用電氣(由愛迪生和湯姆森·休斯頓於1892年合併而成的公司)簽署的專利共享協議的一部分。[99][100][101]
紐約實驗室
[編輯]特斯拉從他的交流電專利許可中賺到的錢使他經濟獨立,並使他有時間和資金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物。[102]1889年,特斯拉搬出佩克和布朗租用的自由街商店,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他在曼哈頓的一系列車間或實驗室中工作。其中包括格蘭街175號的實驗室(1889-1892)、南第五大道33-35號的四樓(1892-1895)以及東豪斯頓街46和48號的六樓和七樓(1895-1902)。[103][104] 特斯拉和他僱傭的工作人員在這些車間裏進行他最重要的一些工作。
特斯拉線圈
[編輯]1889年夏天,特斯拉前往巴黎參加1889年世界博覽會,並了解到海因里希·赫茲在1886-1888年的實驗中證明電磁輻射的存在,包括無線電波。[105]特斯拉發現這個新發現「令人耳目一新」,並決定對其進行更全面的探索。在重複和擴大這些實驗的過程中,特斯拉嘗試用他一直在開發的高速交流發電機為魯姆科夫線圈供電,作為改進的電弧照明系統的一部分,但發現高頻電流使鐵芯過熱,會使線圈中初級和次級繞組之間的絕緣融化。為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特斯拉發明出他的「振盪變壓器」,在初級和次級繞組之間用空氣間隙代替絕緣材料,鐵芯可以移動到線圈內或外的不同位置。[106]後來這項發明被稱為特斯拉線圈,它將被用來產生高電壓、低電流、高頻率的交流電。[107] 特斯拉將在他後來的無線電源工作中使用這種諧振變壓器電路。[108][109]
公民身份
[編輯]1891年7月30日,35歲的特斯拉歸化成為美國公民。[110][1] 同年,他為他的特斯拉線圈申請專利,[111]並且在紐約第五大道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在那裏,他用機電振盪器進行機械共振實驗,使周圍的一些建築物產生共振,引來警方的投訴。隨着速度的增加,特斯拉用儀器測出房子的共振頻率,之後他察覺到這個實驗的危險,被迫強拆自己的房子來終止實驗,此時警察也剛剛到達。[112]他在紐約的一些地方用無線電的方式點亮那裏的電燈,這為無線傳輸的可能性提供相當的證據。[113]
無線照明
[編輯]1890年後,特斯拉嘗試通過電感和電容耦合傳輸電力,在此過程中使用他的特斯拉線圈所產生的高交流電壓。[114]他試圖開發一種基於近場電感和電容耦合的無線照明系統,並為此進行一系列公開演示,他從舞台對面點亮蓋斯勒管甚至白熾燈泡。[115]他在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在不同投資者的幫助下研究這種新的照明形式的變化,但沒有一個企業成功地將其研究成果製成商業產品。[116]
1893年,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研究所和國家電燈協會,特斯拉告訴圍觀者,他確信像他這樣的系統最終可以通過在地球上傳導「可理解的信號或甚至可能是不使用電線即能到任何距離的電力」 。[117][118] 特斯拉在1892年至1894年期間擔任美國電氣工程學會的副主席,該協會是現代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前身(與無線電工程師學會一起)。[119]
多相系統與芝加哥哥倫布博覽會
[編輯]在1893年初,西屋公司的工程師查爾斯·F·斯科特和本傑明·G·蘭姆在特斯拉感應電機的高效版本上取得進展。蘭姆找到一種方法,通過開發迴轉變流機,使其所需的多相系統與舊的單相交流和直流系統兼容。[120]西屋電氣現在擁有向所有潛在客戶提供電力的方法,並開始將其多相交流系統打造成 「特斯拉多相系統」這一品牌。他們認為,特斯拉的專利給予他們比其他多相交流系統更多的專利優先權。[121]
西屋電氣公司邀請特斯拉參加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的哥倫布博覽會,該公司在 「電力大樓 」中有一個很大的空間專門用於展示電氣展品。西屋電氣公司贏得用交流電照明世博會的競標,這是交流電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因為該公司向美國公眾成功展示交流電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並且該系統是多相的,也可以為博覽會上的其他交流電和直流電展品供電。[122][123][124]
在展會中有一個特別的展覽空間,專門為展示特斯拉感應電機的各種形式和模型而設立。通過一系列的演示來解釋驅動它們的旋轉磁場,包括哥倫布蛋,它利用感應電機中的兩相線圈來旋轉銅蛋,使其豎立起來。[125]
特斯拉在博覽會舉辦的六個月期間來過一個星期,並參加國際電氣大會,還在西屋公司的展區進行一系列演示。[126][127]在一個特別設立的黑暗房間裏,特斯拉演示他的無線照明系統,使用的是他以前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演示[128];這些演示包括使用高壓、高頻交流電來點亮無線氣體放電燈。[129]
一位觀察家指出:
房間裏懸掛着兩塊用錫箔覆蓋的硬橡膠板。這兩塊板相距約15英尺,作為從變壓器引出的電線的終端。當電流被打開時,那些放在懸掛的板子之間的桌子上的,或者可以在房間的任何地方用手拿着的沒有電線連接的燈或管子,都會變得很亮麗。這些是特斯拉大約兩年前在倫敦展示的同樣的實驗和同樣的儀器,「它們在那裏產生如此多的奇蹟和驚奇」。[b][130]
蒸汽動力振盪發生器
[編輯]在哥倫布博覽會農業廳舉行的國際電氣大會上,特斯拉介紹他當年獲得專利的蒸汽動力往復式發電機,他認為這是一種更好的產生交流電的方式。[131]蒸汽被強制送入振盪器,並通過一系列的端口衝出,推動活塞上下移動,而活塞則連接着一個電樞。磁性電樞高速上下振動,產生一個交變的磁場。這在相鄰的電線線圈中誘發交變的電流。它摒棄蒸汽機或發電機的複雜部件,但作為一種可行的發電工程解決方案,它從未受到歡迎。[132][133]
尼亞加拉的諮詢
[編輯]1893年,領導尼亞加拉大瀑布液壓動力和製造公司的愛德華·迪安·亞當斯,就何種系統最適合傳輸瀑布產生的電力,徵求特斯拉的意見。幾年來,關於如何最好地利用瀑布產生的電力,已經產生一系列的建議和公開競爭。在幾個美國和歐洲公司提出的系統中,有兩相和三相交流電、高壓直流電和壓縮空氣。亞當斯要求特斯拉提供關於所有競爭系統的現狀的信息。特斯拉告訴亞當斯,兩相系統將是最可靠的,並且已經有一個使用西屋公司系統的兩相交流電進行供電的白熾燈。根據特斯拉的建議和西屋公司在哥倫布博覽會上展示過他們可以建造一個完整的交流系統,公司授予西屋電氣公司在尼亞加拉瀑布建造一個兩相交流發電系統的合同。同時,又將另一份合同授予通用電氣,以建造交流配電系統。[134]
尼古拉・特斯拉公司
[編輯]1895年,愛德華·迪安·亞當斯在參觀特斯拉的實驗室時,對他的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同意幫助成立尼古拉・特斯拉公司,該公司的成立目的是資助、開發和銷售特斯拉以前的各種專利和發明以及新的發明。在簽約阿爾弗雷德·布朗後,其帶來在佩克和布朗手下開發的專利。董事會成員包括威廉·伯奇·蘭肯和查爾斯·F·庫尼。該公司的投資者很少;在19世紀90年代中期是公司的一個經濟困難時期,其成立的無線照明和振盪器專利從未成功過。該公司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一直處理特斯拉的專利。
實驗室火災
[編輯]1895年3月13日凌晨,安置特斯拉實驗室的南第五大道大樓起火。大火從大樓的地下室開始,火勢非常猛烈,特斯拉4樓的實驗室被燒毀並倒塌到2樓。這場大火不僅使特斯拉正在進行的項目受挫,而且還燒毀一批早期的筆記和研究材料、模型和演示品,其中包括許多曾在1893年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的作品。特斯拉對《紐約時報》說:「我現在太悲痛了,無法說話。我還能說什麼呢?」[27]火災後,特斯拉搬到東休斯頓街46號和48號,並在6樓和7樓重建他的實驗室。
X射線實驗
[編輯]從1894年開始,特斯拉開始研究他所說的 "看不見 "的輻射能量,因為他在以前的實驗中注意到實驗室里的膠片被損壞[135] (後來被認定為「倫琴射線 」或「X射線」)。他的早期實驗是用克羅克斯管,一種冷陰極熒光燈管。特斯拉可能無意中捕捉到一個X射線圖像,這比威廉·倫琴在1895年12月宣佈發現X射線要早幾周,當時他試圖拍攝馬克·吐溫被蓋斯勒管(一種早期的氣體放電管)照亮的照片。圖像中唯一捕捉到的是相機鏡頭上的金屬鎖緊螺絲。[136]
1896年3月,在聽說倫琴發現X射線和X射線成像(放射攝影)之後,特斯拉開始着手做他自己的X射線成像實驗,開發出一個他自己設計的高能量單端真空管,該真空管沒有目標電極,並通過特斯拉線圈的輸出來工作(該裝置產生的現象的現代術語是軔致輻射或制動輻射)。在他的研究中,特斯拉設計出幾個實驗裝置來產生X射線。特斯拉認為,通過他的電路,「儀器將......使人們能夠產生比普通儀器所能獲得的更大能量的倫琴射線」[137]。
特斯拉注意到使用他的電路和單節點X射線產生裝置工作的危險性。在他對這一現象的早期調查的許多筆記中,他把皮膚損傷歸結為各種原因。他很早就認為,對皮膚的損害不是由倫琴射線造成的,而是由與皮膚接觸時產生的臭氧造成的,在較小的程度上是由亞硝酸造成的。特斯拉錯誤地認為,X射線是縱波,如等離子體中的波產生的縱波。這些等離子體波可以在無力磁場中發生。[138][139]
1934年7月1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表一篇關於特斯拉的文章,其中他回顧在用他的單電極真空管做實驗時偶爾發生的一件事。一個微小的粒子會脫離陰極,從管子裏出來,並對他進行物理打擊,特斯拉說,:
在它進入他身體的地方,我能感覺到一種尖銳的刺痛,在它穿出的地方,我又能感覺到一種刺痛。在將這些粒子與他的 "電槍 "射出的金屬碎片進行比較時,「力束中的粒子......將比這種粒子的速度快得多......而且它們將集中傳播」。[140]
無線電遠程控制
[編輯]1898年,特斯拉在麥迪遜廣場花園(1890時期)的一次電氣展覽中向公眾展示一艘使用基於相干器的無線電控制的船--他稱之為「telautomaton」。[142]特斯拉試圖將他的想法作為一種無線電控制的魚雷賣給美國軍方,但他們沒有表現出興趣。[143]遠程無線電控制一直是個新鮮事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一些國家將其用於軍事項目——滑翔炸彈。[144]特斯拉在1899年5月13日前往科羅拉多泉時,在芝加哥商業俱樂部的一次會議上發言,進一步演示 「遠程自動化」。[27]
無線電力
[編輯]從19世紀90年代到1906年,特斯拉在一系列項目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富,試圖開發無需電線的電力傳輸。這是對他在無線照明中展示的利用線圈傳輸電力的想法的擴展。他認為這不僅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傳輸大量電力的方式,而且正如他在早期的演講中指出的那樣,也是一種傳輸全球通信的方式。
在特斯拉提出他的想法的時候,還沒有可行的方法可以長距離無線傳輸通信信號,更不用說大功率傳輸。特斯拉很早就對無線電波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赫茲對無線電波的部分現有研究是不正確的。[145][146][147]而且,這種新的輻射形式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一種短距離的現象,似乎在不到一英里的範圍內就會消失。[148]特斯拉指出,即使關於無線電波的理論是真實的,它們對他的預期目的也完全沒有價值,因為這種 「看不見的光 」會像任何其他輻射一樣在一定距離內減少,並會以直線方式進入太空,變得 「無可救藥地消失」。[149]
19世紀90年代中期,特斯拉正在研究關於通過地球或大氣層進行長距離導電的想法,並開始着手進行試驗以測試這一想法,這期間他將一個大型共振變壓器放大發射器安置在東休斯頓街實驗室中。[150][151][152]特斯拉似乎是借用當時地球大氣層是導電這一普遍想法,他提出一個由氣球組成的系統,在海拔30000英尺(9100米)以上的空中懸掛、發射和接收電極,他認為那裏的低氣壓可以讓他遠距離發送高電壓(數百萬伏)。
科羅拉多泉
[編輯]為了進一步研究低壓空氣的導電性,特斯拉於1899年在科羅拉多泉的高海拔地區建立一個實驗站。[153][154][155][156] 在那裏,他可以安全地操作比在紐約實驗室的狹窄範圍內大得多的線圈,而且他的同事已經安排埃爾帕索電力公司免費提供交流電。[156] 為了資助他的實驗,他說服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投資10萬美元(按今天的美元計算為3,662,400美元[83]),以成為尼古拉·特斯拉公司的大股東。阿斯特以為他的投資主要用於新的無線照明系統。相反,特斯拉將這筆錢用於資助他在科羅拉多泉的實驗。[27][157]特斯拉到達後告訴記者,他計劃進行無線電報實驗,將信號從派克峰傳輸到巴黎。[158]
在那裏,特斯拉用一個在兆伏範圍內工作的大線圈進行實驗,產生由數百萬伏電壓和長達41米的電弧組成的人造閃電(和雷聲),[160] 有一次,他無意中將埃爾帕索的發電機燒毀而導致停電。[161]他對雷擊的電子噪音的觀察使他(錯誤地)得出結論,[162][163]他以為可以利用地球的整個地球來傳導電力能量。
在實驗室工作期間,特斯拉從他的接收器中觀察到不尋常的信號,他推測這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通信。他在1899年12月給一位記者的信中提到這些信號,[164] 在1900年12月給紅十字會的信中也提到這些信號。[165][166]記者們把它當作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並很快得出結論,特斯拉聽到的是來自火星的信號。[165]他在1901年2月9日的《科利爾周刊》上一篇題為「與行星對話」的文章中對他聽到的信號作出詳細說明,他說他沒有立即意識到,他看到的是 "智能控制信號",這些信號可能來自火星、金星或其他行星。[166]有人假設,他可能截獲到古列爾莫·馬可尼在1899年7月的歐洲實驗--馬可尼可能在一次海軍演示中傳送出字母S(點/點/點),也就是特斯拉在科羅拉多州暗示聽到的三個脈衝[166]--或者來自另一個無線傳輸的實驗者的信號。[167]
特斯拉與《世紀雜誌》的編輯,羅伯特·安德伍德·約翰遜,達成協議,就他的發現撰寫一篇文章。該雜誌派出一名攝影師到科羅拉多州拍攝正在那裏進行的工作。這篇題為 「增加人類能量的問題」的文章出現在該雜誌1900年6月版上。特斯拉對他所設想的無線系統的優越性進行解釋,但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冗長的哲學論文,而不是對他的工作進行可理解的科學描述,[168] 文章中有一份圖像說明,這份圖像後來成為特斯拉和他在科羅拉多泉實驗的標誌性。
沃登克里弗塔
[編輯]特斯拉在紐約四處奔走,為他認為可行的無線傳輸系統尋找投資者,通過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棕櫚園(他當時居住的酒店)、演員俱樂部和德爾莫尼科餐廳宴請他們。[169]1901年3月,特斯拉從J·P·摩根那裏獲得15萬美元的投資(按今天的美元計算為5,493,600美元[83]),代價為之後無線專利產生的的任何股份的51%,並開始計劃在紐約肖勒姆建造沃登克里弗塔,其位於長島北岸的城市以東161公里。[170]
在1901年7月,特斯拉擴大他的計劃,建造一個更強大的發射器,以超越古列爾莫·馬可尼基於無線電的系統,特斯拉認為他的系統是對自己系統的複製。[165]特斯拉找到摩根,要求其提供更多的資金來建造更大的系統,但摩根拒絕進一步提供任何資金。[171]1901年12月,馬可尼成功地將字母S從英國傳送到紐芬蘭殖民地,在第一個完成這種傳輸的競賽中擊敗特斯拉。在馬可尼成功的一個月後,特斯拉試圖讓摩根支持一個更大的計劃,通過控制 「全球範圍內的振動」來傳輸信息和電力。[165]在接下來的五年裏,特斯拉給摩根寫過50多封信,懇求並要求提供額外的資金來完成沃登克里弗塔的建設。特斯拉在1902年又繼續研究這個項目九個多月。該塔完全豎立的狀態下高達57米。[167]1902年6月,特斯拉將他的實驗室業務從休斯頓街搬到沃登克里弗。[170]
華爾街的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馬可尼的系統,而一些媒體開始反對特斯拉的項目,聲稱這是一個騙局。[172]該項目在1905年停滯不前,而在1906年,財務問題和其他事件可能導致馬克·塞弗,特斯拉的傳記作者,懷疑特斯拉精神崩潰。[173]特斯拉將沃登克里弗的房產抵押給華爾道夫酒店,以償還他的債務,這些債務最終達到20,000美元(以今天的美元計算為608,400美元[83])。[174]1915年,特斯拉在取消贖回權的過程中失去這一房產。1917年,塔樓被新主人拆除,使土地成為更加容易賣出的房地產資產。
晚年
[編輯]在沃登克里弗塔項目關閉後,特斯拉繼續給摩根寫信;在「這位偉人」去世後,特斯拉給摩根的兒子,傑克,寫信,試圖為該項目獲得進一步的資金。1906年,特斯拉在曼哈頓百老匯165號開設辦公室,試圖通過開發和營銷其專利來籌集更多資金。1910年至1914年,他又在大都會人壽保險大廈設立辦公室;之後又在伍爾沃斯大廈租聘過幾個月,由於付不起租金而再次搬去其他地方;1915年至1925年,特斯拉搬到西40街8號。在搬到西40街8號後,特斯拉實際上已經破產。他的大部分專利已經用完,在新發明的開發上也遇到困難。[175]
無葉片渦輪機
[編輯]1906年,特斯拉50歲生日時,他展示出一個200馬力(150千瓦)的16,000轉/分的無葉片渦輪機。1910-1911年期間,在紐約的水邊發電站,他的對幾台無葉渦輪發動機進行100-5000馬力的測試。[176]特斯拉曾與幾家公司展開合作,包括1919-1922年在密爾沃基為艾利斯-查爾默斯公司工作。[177][178] 特斯拉花費大部分時間與該公司的首席工程師漢斯·達爾斯特朗一起努力完善特斯拉渦輪機,但工程上的困難意味着它從未被製成實用的設備。[179]特斯拉確實將這個想法授權給一家精密儀器公司,該專利最終以豪華汽車速度表和其他儀器的形式被使用。[180]
無線專利訴訟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切斷連接美國和德國的跨大西洋電報電纜,以控制兩國之間的信息流動。他們還試圖通過讓美國馬可尼公司起訴德國無線電公司德律風根侵犯專利權來關閉德國與美國的無線通信。[181]德律風根請來物理學家喬納森·澤內克和卡爾·布勞恩為他們辯護,並以每月1000美元的價格聘請特斯拉做兩年的證人。隨後該案件陷入僵局,之後在1917年美國加入對德戰爭後變得毫無意義。[181][182]
1915年,特斯拉試圖起訴馬可尼公司侵犯其無線調諧專利。馬可尼最初的無線電專利於1897年在美國獲得,但他1900年提交的涵蓋無線電傳輸改進的專利申請被多次駁回,最後於1904年獲得批准,理由是它侵犯其他現有專利,包括1897年特斯拉的兩項無線功率調整專利。[146][183][184]特斯拉1915年的案件無疾而終,[185]但在一個相關的案件中,馬可尼公司試圖就一戰的專利侵權行為起訴美國政府,美國最高法院1943年的一項裁決恢復奧利弗·洛奇、約翰·斯通和特斯拉的先前專利。[186]法院宣佈,他們的裁決對馬可尼作為第一個實現無線電傳輸的人的主張沒有影響,只是由於馬可尼對某些專利改進的主張有疑問,該公司不能對這些相同的專利提出侵權要求。[146][187]
諾貝爾獎謠言
[編輯]1915年11月6日,來自倫敦的路透社新聞報道,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會授予給托馬斯·愛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然而,11月15日,來自斯德哥爾摩的路透社報道稱,當年的獎項被授予給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勞倫斯·布拉格,「以表彰他們利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貢獻」。[188][189][190]當時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特斯拉或愛迪生拒絕該獎項。[188]諾貝爾基金會說,「任何關於某人因公開表示要拒絕獎勵而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傳言都是荒謬的」;獲獎者只有在宣佈獲獎後才可以拒絕諾貝爾獎。[188]
其他創意、獎項和專利
[編輯]在這段時間裏,特斯拉贏得許多獎章和獎項,包括:
- 聖薩瓦勳章,二等(1892年,塞爾維亞王國)
- 艾略特·克雷松獎章(1894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191]
- 達尼洛一世親王勳章(1895年,黑山公國)[192]
- IEEE愛迪生獎章(1916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193]
- 聖薩瓦勳章,一等(1926年,南斯拉夫王國)[194]
- 南斯拉夫王冠勳章(1931年,南斯拉夫王國)
- 約翰·斯科特獎章John Scott Medal(1934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與費城市政廳)[191]
- 白鷹勳章,二等(1936年,南斯拉夫王國)
- 白獅勳章,一等(1937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195]
- 巴黎大學勳章(1937年,法國巴黎)
- 奧克里達聖克萊門特大學勳章(1939年,保加利亞王國索非亞)
特斯拉試圖在市場上通過1900年創立的特斯拉臭氧公司銷售幾種基於臭氧生產的設備。其中包括,基於他的特斯拉線圈,於1896年創造的專利設備,這種設備被用於將臭氧氣泡化並通過不同類型的油,以便製成治療凝膠。[196]幾年後,特斯拉還試圖開發一種變體,作為醫院的房間消毒劑。[197]
特斯拉有一個理論:將電應用於大腦可以提高智力。1912年,他策劃「一項計劃,通過讓學生無意識地用電飽和,使他們變得聰明起來」,通過在教室的牆壁上布線,「用高頻率振動的無限小的電波使(教室)飽和。特斯拉先生聲稱,整個房間將因此被轉換成一個有益於健康和刺激的電磁場或『浴場』。」[198]該計劃至少暫時得到當時的紐約市學校校長威廉·H·麥克斯韋的批准。[198]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特斯拉尋求海外投資者。戰爭開始後,特斯拉失去他從歐洲國家的專利中獲得的資金。
在1917年8月版的《電氣實驗者》雜誌中,特斯拉假設可以通過利用「頻率極高」的「電射線」的反射,在熒光屏上查看信號,從而用電來定位潛艇(這種系統被指出與現代雷達有表面上的相似之處)。[199]特斯拉關於高頻無線電波會穿透水的假設是不正確的。[200]埃米爾·吉拉爾多在1930年代幫助法國開發出第一個雷達系統,他在1953年指出,特斯拉關於需要非常強的高頻信號的推測是正確的。吉拉爾多說:「(特斯拉)是在預言或做夢,因為他沒有辦法實施這些預言,但人們必須補充說,如果他是在做夢,至少他是在做正確的夢」。[201]
1928年,特斯拉獲得他的最後一項專利--美國專利第1,655,114號,該專利涉及一種能夠垂直起飛和降落的雙翼飛機設計,在飛行中「通過操縱升降機裝置逐漸傾斜」,直到像傳統飛機一樣飛行。[202]特斯拉認為這架飛機的售價將低於1,000美元。[203]儘管這架飛機被描述為不切實際,但它與美國軍方使用的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有早期的相似之處。[204] 此時,特斯拉將他位於麥迪遜大道350號剩餘的辦公室關閉,而兩年前,特斯拉才搬到那裏。
生活環境
[編輯]特斯拉從1900年起住在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並積攢一大筆未付賬單。[205]他於1922年搬到聖瑞吉酒店,並從那時起遵循一個模式,每隔幾年就搬到不同的酒店,並留下未付的賬單。[206][207]
特斯拉每天步行到公園去餵鴿子。他開始在酒店房間的窗口餵鴿子,並護理受傷的鴿子,使其恢復健康。[207][208][209]他說,某隻受傷的白鴿每天都來拜訪他。他花費2000多美元來照顧這隻鳥,包括他建造的一個裝置,以便它的斷翅和斷腿癒合時,可以舒適地支撐它。[35]特斯拉說:
我一直在餵鴿子,多年來餵過成千上萬隻鴿子。但有一隻,一隻美麗的鳥,純白色,翅膀上有淺灰色的尖端;那隻鴿子與眾不同。它是一隻母鴿。我只要許願並叫她,她就會飛到我身邊。我愛那隻鴿子,就像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一樣,而她也愛我。只要我有她,我的生活就有目標。[c][210]
特斯拉未付的賬單,以及顧客對鴿子造成的混亂的抱怨,導致他在1923年被趕出聖瑞吉酒店。他還被迫在1930年離開賓夕法尼亞酒店,在1934年離開 總督克林頓酒店。[207]他還一度在瑪格麗酒店居住。
特斯拉於1934年搬到溫德姆紐約人酒店。這時,西屋公司除支付他的房租外,還開始每月支付他125美元。關於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說法不一。有幾個消息來源稱,西屋公司擔心,或者說可能被警告,他們的前明星發明家所處的貧困環境可能會引起不好的影響。[211][212][213][214]這筆錢被描述為「諮詢費」,以規避特斯拉對接受慈善的厭惡。特斯拉傳記作者馬克·塞弗將西屋公司的付款描述為一種「未指明的和解」。[213]無論如何,在特斯拉的餘生,西屋公司一直在提供資金。
生日記者會
[編輯]1931年,特斯拉75歲時,他結識的一位年輕記者肯尼斯·M·斯韋茲為他策劃一場生日慶祝活動。[215]特斯拉收到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內的70多位科學和工程先驅的賀信,[216]他還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217]封面上的標題「全世界都是他的發電站」指出他對發電行業的貢獻。派對進行得非常順利,以至於特斯拉將其作為一項年度活動,在這個場合他將擺出一大堆食物和飲料,其中有他自己創造的菜餚。他邀請媒體來參觀他的發明,並聽取關於他過去的探索、對當前事件的看法,以及有時令人困惑的說法與故事。[218][219]
在1932年的聚會上,特斯拉聲稱他已經發明出一種可以依靠宇宙射線運行的馬達。[219]1933年,77歲的特斯拉在活動中告訴記者,經過35年的工作,他即將研究出一種新形式的能源證明。他聲稱這是一種與愛因斯坦物理學「激烈對立」的能量理論,可以用一種運行成本低、可持續500年的儀器進行開發。他還告訴記者,他正在研究一種傳輸個性化私人無線電波長的方法,致力於在冶金學方面取得突破,並開發一種拍攝視網膜以記錄思想的方法。[220]
在1934年的一個場合上,特斯拉告訴記者,他設計出一種超級武器,他聲稱將結束所有的戰爭。[221][222]他將其稱之為「電磁遠程武器」,但通常被稱為「他的死亡射線」。[223]特斯拉將其描述為一種防禦性武器,將沿着一個國家的邊界架設,用來對付攻擊地面的步兵或飛機。特斯拉在世時從未透露過該武器的詳細工作計劃,但在1984年,這些計劃在貝爾格萊德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檔案中浮出水面。[224]論文《通過自然媒介投射集中的非分散性能量的新方法》描述過一種帶有氣體噴射密封裝置的開放式真空管,允許粒子流出,這是一種將鎢或水銀彈頭充電到數百萬伏的方法,並將它們引導成流(通過靜電排斥)。[219][225]特斯拉曾經試圖使美國國防部、[226]英國、蘇聯和南斯拉夫對該裝置感興趣。[227]
1935年,在他的79歲生日宴會上,特斯拉談到許多話題。他聲稱在1896年發現過宇宙射線,發明出一種通過感應產生直流電的方法,並對他的機械振盪器提出許多想法。[228]在描述這個裝置時(他預計在兩年內會為他賺取1億美元),他告訴記者,在1898年,他的某個版本的振盪器在他的東休斯頓街46號實驗室和曼哈頓下城的鄰近街道引起過地震。[228]他還告訴記者,他的振盪器可以用5磅的氣壓摧毀帝國大廈。[229]他還解釋他利用振盪器開發的一項新技術,他稱之為「電磁震動地質器」,用它來向地面傳遞振動,他聲稱這種振動可以在任何距離上發揮作用,用於通信或定位地下礦藏。[140]
在1937年的紐約客酒店大宴會廳活動中,特斯拉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頒發的白獅勳章和南斯拉夫大使頒發的獎章。[219]對於有關死亡射線的問題,特斯拉說:「但這不是一個實驗......我已經建造、演示並使用它。只需要一點時間我就可以把它交給世界」。
逝世
[編輯]1937年秋天,81歲的特斯拉在一個午夜之後離開溫德姆紐約人酒店,去大教堂和圖書館餵鴿子,這是他的常規通勤。在穿過離酒店幾個街區的一條街道時,特斯拉未能躲開一輛行駛中的出租車,被撞倒在地。在這次事故中,他的背部嚴重扭傷,三根肋骨被摔斷。他的全部傷勢一直不為人所知;特斯拉拒絕看醫生,這幾乎是他一生的習慣,並且一直未能完全康復。[230][231]
1943年1月7日,86歲的特斯拉在溫德姆紐約人酒店的3327室獨自去世。女僕愛麗絲·莫納漢在進入特斯拉的房間時,沒有看到特斯拉兩天前在其門上貼的「請勿打擾」的標誌,以此,特斯拉的屍體被發現。助理法醫H.W.溫布利檢查過屍體後,裁定死因是冠狀動脈血栓形成(一種心肌梗死)。
兩天後,聯邦調查局命令外國人財產保管辦公室扣押特斯拉的物品。約翰·G·特朗普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著名電氣工程師,在美國國防部科研委員會擔任技術助理,他被召來分析被扣押的特斯拉物品。經過三天的調查,特朗普得出結論,沒有任何東西會在不友好的人手中構成危險,他說:
他(特斯拉)在過去至少15年中的想法和努力主要是推測性的、哲學性的、有點宣傳性的,往往涉及到電力的生產和無線傳輸;但並不包括實現這種結果的新的、健全的、可行的原則或方法。[d][232]
在一個據稱包含一部分特斯拉「死亡射線」的盒子裏,特朗普發現一個有45年歷史的十進電阻箱。[233]
1943年1月10日,紐約市市長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通過WNYC電台宣讀斯洛文尼亞裔美國作家路易斯·阿達米克撰寫的悼詞,背景音樂是小提琴曲《聖母頌》和《塔莫·達萊科》。1月12日,兩千人在曼哈頓的聖者約翰座堂參加特斯拉的國葬。葬禮結束後,特斯拉的遺體被送往紐約州阿茲利的芬克里夫墓園,隨後在那裏被火化。第二天,著名牧師在紐約市的三一教堂(今天的塞爾維亞東正教聖薩瓦大教堂)舉行第二次儀式。
遺產
[編輯]由於他的研究之潛在重要性,特斯拉的家人和南斯拉夫駐美大使館一直努力從美國當局取回這些物品。1952年,在特斯拉的侄子薩瓦·科薩諾維奇的壓力下,特斯拉的全部財產被裝在80個標有N.T的箱子裏運到貝爾格萊德。1957年,科薩諾維奇的秘書夏洛特·穆扎爾將特斯拉的骨灰從美國運到貝爾格萊德。在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的大理石基座上,骨灰被放在一個鍍金的球體中展示。[234]
專利
[編輯]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獲得約300項發明專利。[235]一些特斯拉的專利並沒有被計算在內,各種來源發現一些隱藏在專利檔案中的專利。至少有278項已知的專利[235]在26個國家頒發給特斯拉。特斯拉的許多專利是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其他許多專利是被全球各國批准的。[236]特斯拉開發的許多發明並沒有被納入專利保護範圍。
個人特點
[編輯]外貌特徵
[編輯]特斯拉身高1.88米,體重64公斤,從1888年到1926年左右,體重幾乎沒有變化。他的外表被報紙編輯者阿瑟·布里斯班描述為「幾乎是最高的,幾乎是最瘦的,當然也是經常去德爾莫尼科餐廳的最嚴肅的人。」[237][238]他在紐約市是一個優雅、時尚的人物,對自己的儀容、服裝一絲不苟,日常活動有條不紊,他保持這種外表是為了促進他的商業關係。[239]他還被描述為有一雙淺色眼睛,「很大的手」和「極其大的拇指」。[237]
遺覺記憶
[編輯]特斯拉閱讀過許多作品,能夠記住整本書,據說他擁有照相式記憶。[240]他是個通曉多種語言的人,會說八種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捷克語、英語、法語、德語、匈牙利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241]特斯拉在他的自傳中說,他經歷過靈感的詳細時刻。在他的早期生活中,特斯拉多次被疾病纏身。他患有一種奇特的疾病,眼前出現刺眼的閃光,常常伴隨着幻覺。[240]通常,這些幻覺與他可能遇到的一個詞或想法有關;在其他時候,它們會提供一個他遇到的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只要聽到一個物品的名字,他就能逼真地設想出它的細節。[240]特斯拉在進入施工階段之前,能夠在腦海中極其精確地想像一項發明,包括所有尺寸,這種技術有時被稱為圖片思維。他通常不用手畫圖,而是憑記憶工作。特斯拉也經常快速地回憶起發生在他早年生活的事,從他的童年開始,特斯拉就經常回想起他以前發生的事件。[240][242]
人際關係
[編輯]特斯拉終身單身,他曾解釋說他的貞操對他的科學能力很有幫助。[240]他早年曾說過,他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配得上女人,認為女人在各方面都比他優越。他的觀點在晚年開始動搖,當時他覺得女人正試圖超越男人,使自己更有優勢。這種「新女性」遭到特斯拉的強烈憤慨,他認為女性因為試圖掌權而失去她們的女性氣質。1924年8月10日,他在接受《加爾維斯頓每日新聞》採訪時說:「取代我尊敬的溫柔的女人的人是一個女人,她認為她在生活中的主要成功在於使自己儘可能地像男人,包括衣着、聲音和行動,以及各種運動和成就...... 女人把男人推到一邊,取代在所有生活事務中與男人合作的古老精神,這種趨勢令我非常失望。」[243]儘管他在晚年告訴記者,他有時覺得不結婚對他的工作做出太大的犧牲,[35]但特斯拉選擇從不追求或參與任何已知的關係,而是在他的工作中找到他需要的所有刺激。
特斯拉不愛社交,容易因工作而隱居。[142][244][245][246]然而,當他切實參與社交活動時,許多人對特斯拉的評價非常積極和讚美。羅伯特·安德伍德·約翰遜形容他達到「傑出的甜美、真誠、謙遜、精緻、慷慨和力量」。[35] 他的秘書多蘿西·斯凱里特寫道:「他和藹的微笑和高貴的氣質總是代表着他靈魂中根深蒂固的紳士特徵」。[239]特斯拉的朋友朱利安·霍桑寫道:「很少有科學家或工程師同時是詩人、哲學家、高雅音樂的欣賞者、語言學家和食品飲料的鑑賞家」。[247]
特斯拉是弗朗西斯·馬里恩·克勞福德、羅伯特·安德伍德·約翰遜、[248]斯坦福·懷特、[249]弗里茨·洛文斯坦、喬治·舍夫和肯尼思·斯韋茲的好朋友。[250][251][252]中年時,特斯拉與馬克·吐溫成為密友;他們在他的實驗室和其他地方共度過很多時光。[248]吐溫特別將特斯拉的感應電機發明描述為「自電話以來最有價值的專利」。[253]1896年,在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舉辦的一個聚會上,特斯拉遇到來自印度的印度教僧侶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維韋卡南達後來寫道,特斯拉說他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係,維韋卡南達希望這將為吠檀多宇宙論提供科學基礎。[254][255]20世紀20年代末,特斯拉結識喬治·西爾維斯特·維耶克,他是一位詩人、作家、神秘主義者,後來成為納粹的宣傳員。特斯拉偶爾會參加維耶克和他妻子舉辦的晚宴。[256][257]
特斯拉有時會很嚴厲,公開表示過厭惡超重的人,例如,他因為一個秘書的體重而解僱她。[258]他很快開始批評服裝;有幾次,特斯拉指示一個下屬回家換衣服。[240]1931年,托馬斯·愛迪生去世時,特斯拉向《紐約時報》提供過唯一的負面意見,這一意見埋沒於對愛迪生的廣泛報道之中:
他沒有愛好,不關心任何形式的娛樂,完全無視最基本的衛生規則......他的方法是極端低效的,因為,除非有盲目的機會介入,否則必須覆蓋巨大的成本才能得到任何東西,起初,我對他的行為幾乎感到遺憾,因為我知道,只要有一點理論和計算,就能為他節省90%的勞動。但他對書本知識和數學知識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蔑視,他完全相信自己的發明家本能和實用的美國意識。[e][259]
睡眠習慣
[編輯]特斯拉聲稱,他每晚的睡眠時間從不超過兩小時。[260]然而,他確實承認,他不時地「打瞌睡」,以「給他的電池充電」。[261]在格拉茨學習的第二年,特斯拉對桌球、國際象棋和紙牌遊戲產生極大的興趣,有時在賭桌上一連花費48小時以上。[262]有一次在他的實驗室里,特斯拉連續工作84個小時沒有休息。[263]特斯拉結識的記者肯尼斯·斯威茲證實,特斯拉很少睡覺。斯威茲回憶說,有一天早上,特斯拉在凌晨3點給他打電話:「我在房間裏睡得像個死人......突然,電話鈴聲把我吵醒......。(特斯拉)興致勃勃地說話,停頓了一下,(因為他)......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將一個理論與另一個理論進行比較,發表評論;當他覺得他已經找到解決方案,他突然掛斷電話。[261]
工作習慣
[編輯]在德爾莫尼科餐廳和後來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特斯拉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6點或更晚,晚上8點10分準時吃飯。然後,特斯拉將他的晚餐訂單打電話給領班,領班也可能是唯一為他服務的人。「這頓飯被要求在八點準備好......他獨自用餐,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他才會為一群人提供晚餐以履行其社會義務。特斯拉隨後繼續工作,經常到凌晨3點」。[264]
為了鍛煉身體,特斯拉每天步行13至16公里。他每天晚上每隻腳都要蜷縮100次,說這能刺激他的腦細胞。[261]
在接受報紙編輯阿瑟·布里斯班的採訪時,特斯拉說他不相信心靈感應,他說:「假設我下定決心要謀殺你」他說,「一秒鐘內你就會知道。現在,這不是很好嗎?心靈是通過什麼過程得到這一切的?」在同一次採訪中,特斯拉說,他相信所有的基本規律都可以歸結為一個。[237]
特斯拉晚年成為一名素食主義者,只靠牛奶、麵包、蜂蜜和蔬菜汁生活。[222][265]
觀點與信仰
[編輯]關於實驗與理論物理學
[編輯]特斯拉不同意原子是由更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的理論,他說不存在電子產生電荷這樣的東西。他認為,如果電子真的存在,那也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或「亞原子」,只能存在於實驗真空中,與電沒有關係。[266][267]特斯拉認為,原子是不可改變的--它們不能以任何方式改變狀態或被分裂。他信奉19世紀關於傳輸電能的無所不在的乙太的概念。
特斯拉對有關物質轉化為能量的理論普遍持反對態度。[268]他還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批評,說:
我認為,空間不可能是彎曲的,原因很簡單,它不可能有任何屬性。換句話說,這意味着上帝有屬性。但他沒有,所謂的這些屬性只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關於屬性,我們只有在處理填充空間的物質時才能說。說在大型物體的存在下,空間變得彎曲,相當於說有東西可以作用於不存在的東西上。就我而言,我拒絕認同這種觀點。[f][269]
特斯拉聲稱,他已經開發出他於1892年開始研究的他自己的關於物質和能量的物理原理,[268]1937年,在81歲時,他在一封信中聲稱已經完成「動態重力理論」,「(將)結束空洞的猜測和錯誤的概念,如彎曲的空間的概念。」他說這個理論「在所有細節上都已完成」,他希望很快就能將其公諸於世。[270] 在他的著作中從未發現對其理論的進一步闡釋。[271]
關於社會
[編輯]特斯拉的傳記作者廣泛認為他是一名具有哲學觀的人文主義者。[272][273]特斯拉像他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是選擇性育種版優生學的支持者。
特斯拉表示相信,人類的「憐憫」已經干擾自然的「無情的自然運作」。儘管他的論證並不依賴於「主種族」的概念或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固有優越性,但他主張優生學。在1937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說:
......人類新的憐憫感開始干擾大自然的無情運作。唯一符合我們的文明和種族觀念的方法是通過絕育和有意引導交配本能來防止不合適的人的繁殖......。優生論者的意見傾向是,我們必須使婚姻更加困難。當然,不適合做父母的人不應該被允許生育後代。從現在起的一個世紀裏,一個正常人與一個在優生學上不合適的人交配,不會比與一個慣犯結婚更容易發生。[g][274]
1926年,特斯拉評論婦女在社會上屈從的弊端以及婦女為實現性別平等而進行的鬥爭,並表示人類的未來將由「蜂后」來管理。他認為,婦女將在未來成為主導性別。[275]
特斯拉在一篇題為《科學和發現是導致戰爭結束的偉大力量》(1914年12月20日)的印刷文章中對一戰後環境的相關問題進行預測。[276]特斯拉認為,國際聯盟不是對時代和問題的補救措施。[28]
關於宗教
[編輯]特斯拉從小就是一個東正教的基督徒。後來他不認為自己是「正統意義上的信徒」,他說他反對宗教狂熱,並說「佛教和基督教是門徒人數和重要性都最偉大的宗教。」[277]他還說「對我來說,宇宙只是一台偉大的機器,它從未出現過,也不會結束」,「我們所說的『靈魂』或『精神』,不過是身體功能的總和。當這種功能停止時,『靈魂』或『精神』也同樣停止。」[277]
文學作品
[編輯]特斯拉寫過很多書,也為雜誌和期刊寫過很多文章。[278]他寫的書中有《我的發明:尼古拉·特斯拉的自傳》,這本書是在1983年由本·約翰斯頓根據1919年特斯拉在雜誌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匯編和編輯,這些文章於1977年重新出版;《尼古拉·特斯拉的神奇發明》(1993年),由大衛·哈切·柴爾德里斯匯編和編輯;以及《特斯拉論文》。
特斯拉的許多著作都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得,[279]包括1900年發表在《世紀雜誌》上的文章《增加人類能量的問題》,[280]以及發表在《尼古拉·特斯拉的發明、研究和著作》一書中的文章《高電位和高頻率的交替電流的實驗》。[281][282]
遺產與榮譽
[編輯]特斯拉的遺產在書籍、電影、廣播、電視、音樂、現場戲劇、漫畫和電子遊戲中經久不衰。特斯拉的發明或設想的技術對現實的影響是幾種類型的科幻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紀念物
[編輯]- 2001年7月,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在溫德姆紐約人酒店的外牆上安裝一個紀念尼古拉·特斯拉的紀念牌[283]
- 位於克羅地亞斯米爾揚的尼古拉·特斯拉紀念中心於2006年開放。該中心有一座由雕塑家米勒·布拉澤維奇設計的特斯拉雕像[13][284]
- 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的舊市政廳上有一塊描繪尼古拉·特斯拉浮雕的牌匾,以紀念他向市議會提出的建造交流發電站的建議。[285]該牌匾引用特斯拉於1892年5月24日在該建築中的發言,「作為這個國家的兒子,我認為我有責任以各種方式幫助薩格勒布市,無論是通過諮詢還是通過行動」[286][287]
- 2006年7月7日,在薩格勒布下城區馬薩里克和普雷拉多維奇娃街的拐角處,一座特斯拉的紀念碑揭幕。這座紀念碑由伊萬·梅斯特羅維奇於1952年設計,並從薩格勒布的魯傑·博斯科維奇研究所轉移過來,它曾在那裏放置幾十年[288]
- 在紐約的尼亞加拉瀑布有一座特斯拉紀念碑。這座描繪特斯拉閱讀一組筆記的紀念碑是由弗蘭諾·克爾希尼奇雕刻而成。它於1976年由南斯拉夫贈送給美國,與矗立在貝爾格萊德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前的紀念碑完全相同[289]
-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亞加拉瀑布的維多利亞女王公園有一座特斯拉紀念碑,其位於在一台交流發電機的一部分上。該紀念碑於2006年7月9日特斯拉誕辰150周年之際正式揭幕。紀念碑由尼亞加拉瀑布的聖佐治塞爾維亞教堂贊助,由安大略省咸美頓的萊斯·德里斯代爾設計。[290][291]德賴斯代爾的設計是國際競賽中的獲勝設計[292]
- 2013年,位於巴庫的特斯拉紀念碑揭幕。伊利哈姆·阿利耶夫總統和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總統出席揭幕儀式[293]
- 2012年,非營利組織特斯拉沃登克里弗科學中心的主席簡·阿爾科恩和網絡動畫片《燕麥》的創作者馬修·英曼總共籌集2220,511美元,其中137,511美元來自一項運動,85萬美元來自紐約州的撥款,用於購買沃登克里弗塔曾經所在的房產,並最終將其變成一個博物館。[294][295] 該組織於2012年10月開始談判,從愛克發公司購買長島的房產。[296]該項購買於2013年5月完成。[297]特斯拉活動家/電影製片人約瑟夫·西科爾斯基拍攝的紀錄片《人民之塔--特斯拉在沃登克里弗的夢想在繼續》對這一保護工作和瓦登克里夫的歷史進行講述[298]
- 在紐約市西26街20號的塞爾維亞東正教聖薩瓦大教堂(原名三一教堂)外有一個紀念特斯拉的半身像和牌匾[299]
- 2013年12月7日,一個全尺寸的、眾籌的紀念特斯拉的雕像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謝里丹大道260號)揭幕,雕像上有免費Wi-Fi和一個時間膠囊(將在特斯拉去世100周年,即2043年1月7日打開)[300]
以特斯拉命名的事物
[編輯]- 安大略省咸美頓的尼古拉·特斯拉大道[301]
- 一個以特斯拉命名的十字路口,尼古拉·特斯拉角,位於紐約市曼哈頓第六大道和第40街,在布萊恩特公園外。該標誌的放置是紐約克羅地亞俱樂部與紐約市官員以及紐約特斯拉紀念協會的柳博·武約維奇博士共同合作的努力成果[302]
獎項
[編輯]企業與組織
[編輯]- 特斯拉,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家電氣技術聯合企業
- 特斯拉公司,美國的一家電動汽車製造商
- 尼古拉公司,美國的一家氫氣和電動8級卡車製造商
- 愛立信尼古拉·特斯拉,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的克羅地亞分公司[304]
- 特斯拉電燈與製造業
- 特斯拉,美國搖滾樂隊,1982年底在加州薩克拉門托成立
節日與活動
[編輯]- 科學日,塞爾維亞,7月10日[305]
- 尼古拉·特斯拉日,禾獲甸拿教師協會,7月4日至10日[306]
- 尼古拉·特斯拉日,尼亞加拉大瀑布,7月10日[307]
- 尼古拉·特斯拉日,克羅地亞,7月10日[308]
- 尼古拉·特斯拉年度電動車集會,克羅地亞[309]
計量單位
[編輯]場地
[編輯]- 尼古拉·特斯拉紀念中心,位於克羅地亞斯米爾揚
- 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機場[310]
- 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位於貝爾格萊德[311][312]
- 尼古拉·特斯拉技術博物館,位於克羅地亞薩格勒布,於2015年以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 尼古拉·特斯拉發電廠,位於塞爾維亞,是當地最大的發電廠,於1970年首次投產
- 截至2008年11月,克羅地亞有128條街道以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使他成為該國第八個最常見的街道名稱來源[313]
- 特斯拉隕石坑,月球遠端的一個26公里寬的火山口[314]
- 2244 特斯拉,一顆小行星[314]
學校
[編輯]- 特斯拉STEM高中於2012年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市創建,是一所專注於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的選擇學校。這個名字是由學生投票決定的[315]
船舶
[編輯]- SS Nikola Tesla,一艘自由輪,1943年8月31日鋪設,1943年9月25日下水,1947年從政府服務中出售,1970年報廢
計算機
[編輯]貨幣
[編輯]遊戲
[編輯]- 遊戲《紅色警戒》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武器「特斯拉線圈」,也被譯為「磁暴線圈」
- 遊戲《刺客信條2》中的「真相」指出,特斯拉擁有能給人類帶來先進科技的4號金蘋果,並計劃讓世界有用之不盡的能源,特斯拉因此成為聖殿騎士們(愛迪生等人)攻擊的對象
- 線上遊戲《王者之劍》中,副本「混沌之塔」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怪物「特斯拉線圈」,以釋放強力電擊攻擊玩家
- 遊戲《王國保衛戰系列》中,由矮人工程師所製造以釋放電擊來攻擊敵人的塔被命名為「特斯拉X104 (TESLA X104)」
- 遊戲《MouseHunt》中,一款限量版的捕鼠陷阱被稱為「Chesla Revenge」。Chesla意指Cheese(乳酪)與Tesla(特斯拉)。它釋放強大的電力來攻擊老鼠
- 遊戲《軍團要塞2》的官方數位漫畫中提及,特斯拉為1850年代的藍組工程師,並使用一袋藍圖以建造輔助建築物
- 手機遊戲《部落衝突》、《皇室戰爭》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築設備「特斯拉電磁塔」
- 遊戲《The Order: 1886》中,提供主角的團隊各種武器
- 手機遊戲《勇者的盆栽》Heroes Flick中,有以他和摩根的故事作藍本的角色 - 科研之子達士拿
-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中,以「Archer」的職階登場,擁有EX寶具「人類神話‧雷電降臨」
- 遊戲《守望先鋒》中,猩猩科學家「Winston」所使用的武器電機槍被命名為「特斯拉電磁炮」
- 遊戲《Robocraft》中,創建機械人的裝備選項有「特斯拉刀」
- 遊戲《They Are Billions》中有功能為無線輸電的「特斯拉塔」
- 手機遊戲《夢界物語》中其中一位導靈
- 手機遊戲《造物法則》中主角夜北的載體(主角夜北的前載體為愛迪生,後為特斯拉)
- 手機遊戲《崩壞3rd》中的登場角色及聖痕,改編自現實的特斯拉
- 遊戲《荒野大鏢客:救贖2》中,有他的支線故事〈聰明的天才男孩〉,在1898年,特斯拉曾展示可遠端操控的船模通過無線電波來操作螺旋槳和燈光,當時船模配有多塊大號電池以及無線電信號控制器遠端控制(或遠端自動化)的理念至今也被人們廣為應用
- 手機遊戲《CODE:SEED 星火之歌》中的一名攻擊型遊戲角色,特斯拉 模組為3D角色並攻擊招式都為電系招式
影視作品
[編輯]- 2006年電影《頂尖對決》提到特斯拉,片中他發明的放大發射器能夠多次複製各種物體(包括生命體)
- 2008年電影《K20:怪人二十面相》中虛構出特斯拉的「特斯拉裝置」。該裝置可以使電器不藉助電線便運行起來,比如在數米之外運行特斯拉裝置,可以使一顆沒有放入枱燈中的枱燈燈泡發光
- 2008年電視劇《異形庇護所》中,他被描述為擁有血族的天才科學家,由於注射遠古血族的血液而覺醒為世界上最後一個血族(特裔)
- 2015年電影《明日世界》將特斯拉與愛迪生、艾菲爾和凡爾納視為明日世界的創造者
- 2019年電影《電流大戰》描述喬治·威斯汀豪斯與愛迪生為爭取美國最大供電商的稱號所引發的商業競爭
- 2020年電影《特斯拉》描述特斯拉的生平故事,包括交流電的發明以及與愛迪生的激烈對抗
- 2020年電視劇《神秘博士》第十二季第四集《尼古拉·特斯拉驚魂夜》中,特斯拉偶然發現一外星記錄儀並對其回複信息,信息被另一外星種族截獲,後者的女王以地球生命安危要挾特斯拉為其修理損壞的太空飛船
漫畫作品
[編輯]- 漫畫《造物法則》中作為主角的載體登場
- 漫畫《終末的女武神》中作為人類參戰方之一的鬥士
參見
[編輯]- 特斯拉電燈與製造公司
- 以尼古拉·特斯拉命名的事物清單
- 大眾文化中的尼古拉·特斯拉
- 查爾斯·普羅透斯·斯泰恩梅茨——同時代的交流電和高電壓研究的電氣先鋒
- 米高·法拉第
註釋
[編輯]- ^ 特斯拉沒有提到這是哪位教授的名字,但一些資料認為這是馬丁·塞庫利奇教授。
- ^ 原文:Within the room were suspended two hard-rubber plates covered with tin foil. These were about fifteen feet apart and served as terminals of the wires leading from the transformers. When the current was turned on, the lamps or tubes, which had no wires connected to them, but lay on a table between the suspended plates, or which might be held in the hand in almost any part of the room, were made luminous. These were the same experiments and the same apparatus shown by Tesla in London about two years previous, "where they produced so much wonder and astonishment".
- ^ 原文:I have been feeding pigeons, thousands of them for years. But there was one, a beautiful bird, pure white with light grey tips on its wings; that one was different. It was a female. I had only to wish and call her and she would come flying to me. I loved that pigeon as a man loves a woman, and she loved me. As long as I had her, there was a purpose to my life.
- ^ 原文:His [Tesla's] thoughts and efforts during at least the past 15 years were primarily of a speculative, philosophical, and somewhat promotional character often concern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power; but did not include new, sound, workable principles or methods for realizing such results.
- ^ 原文:He had no hobby, cared for no sort of amusement of any kind and lived in utter disregard of the most elementary rules of hygiene ... His method was inefficient in the extreme, for an immense ground had to be covered to get anything at all unless blind chance intervened and, at first, I was almost a sorry witness of his doings, knowing that just a little theory and calculation would have saved him 90 percent of the labor. But he had a veritable contempt for book learning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rusting himself entirely to his inventor's instinct and practical American sense.
- ^ 原文:I hold that space cannot be curved,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it can have no properties. It might as well be said that God has properties. He has not, but only attributes and these are of our own making. Of properties we can only speak when dealing with matter filling the space. To say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large bodies space becomes curved is equivalent to stating that something can act upon nothing. I, for one, refuse to subscribe to such a view.
- ^ 原文:... man's new sense of pity began to interfere with the ruthless workings of nature. The only method compatible with our no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ace is to prevent the breeding of the unfit by sterilization and the deliberate guidance of the mating instinct ... The trend of opinion among eugenists is that we must make marriage more difficult. Certainly no one who is not a desirable parent should be permitted to produce progeny. A century from now it will no more occur to a normal person to mate with a person eugenically unfit than to marry a habitual criminal.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Carlson 2013,第138頁.
- ^ Jonnes 2004,第355頁.
- ^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 ^ Burgan 2009,第9頁.
- ^ Electrical pioneer Tesla honoured. BBC News. 2006-07-10 [2013-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0).
- ^ No, Nikola Tesla's Remains Aren't Sparking Devil Worship In Belgrade.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15-06-09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 ^ Laplante, Phillip 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1999. Springer. 1999: 635 [2021-10-10]. ISBN 978-3-540-6483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Tesla Tower in Shoreham Long Island (1901 - 1917) meant to be the 'World Wireless' Broadcasting system.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201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2-10).
- ^ 加來道雄 《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世茂出版社 (2009): P. 337.
- ^ O'Shei, Tim. Marconi and Tesla: Pioneers of Radio Communication. MyReportLinks.com Books. 2008: 106. ISBN 978-1-59845-076-7.
- ^ Welcome to the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Website.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201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 ^ Van Riper 2011,第150頁
- ^ 13.0 13.1 Pictures of Tesla's home in Smiljan, Croatia and his father's church after rebuilding..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 ^ Dommermuth-Costa, Carol, Nikola Tesla: A Spark of Genius, pp. 11-12. 1994. ISBN 0-8225-4920-4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第143頁.
- ^ O'Neill 2007,第9, 12頁.
- ^ Carlson 2013,第14頁.
- ^ Dommermuth-Costa 1994,第12頁,"Milutin, Nikola's father, was a well-educated priest of the Serbian Orthodox Church.".
- ^ Cheney 2011,第25頁,"The tiny house in which he was born stood next to the Serbian Orthodox Church presided over by his father, the Reverend Milutin Tesla, who sometimes wrote articles under the nom-de-plume 'Man of Justice'".
- ^ Burgan 2009,第17頁,"Nikola's father, Milutin was a Serbian Orthodox priest and had been sent to Smiljan by his church.".
- ^ O'Neill 1944,第10頁.
- ^ Cheney 2001.
- ^ Seifer 2001,第7頁.
- ^ O'Neill 1944,第12頁.
- ^ Carlson 2013,第21頁.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Nikola Tesla Timeline from Tesla Universe. Tesla Universe. [2017-01-16].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Tesla, Nikola. My inven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Nikola Tesla. Eastford: Martino Fine Books. 2011. ISBN 978-1-61427-084-3.
- ^ Tesla, Nikola; Marinčić, Aleksandar. From Colorado Springs to Long Island: research notes. Belgrade: Nikola Tesla Museum. 2008. ISBN 978-86-81243-44-2.
- ^ Budiansky, Stephen. Journey to the edge of reason : the life of Kurt Gödel First. New York, NY. 2021. ISBN 9781324005452.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ustria produced a remarkable number of talented theorists and experimentalists. The electrical genius Nikola Tesla, from Croatia, studied in Karlovac at one of the rigorous German-language high schools, the Gymnasiums, established throughout the Austrian Empire.
- ^ Carlson 2013,第32頁.
- ^ Tesla Life and Legacy – Tesla's Early Years. PBS. [201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 ^ O'Neill 1944,第33頁.
- ^ Glenn, Jim (編). The complete patents of Nikola Tesla.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1994. ISBN 1-56619-266-8.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Seifer 2001.
- ^ 36.0 36.1 O'Neill 1944.
- ^ Carlson 2013,第35頁.
- ^ Wysock, W.C.; J.F. Corum, J.M. Hardesty and K.L. Corum(October 22, 2001). "Who Was The Real Dr. Nikola Tesla?(A Look At His Professional Credentials)". 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 posterpaper.
- ^ "The Book of New York: Forty Years' Recollections of the American Metropolis" [says he matriculated 4 degrees(physics, mathemat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 40.0 40.1 Seifer 2001,第18頁.
- ^ 41.0 41.1 Carlson 2013,第47頁.
- ^ Timeline of Nikola Tesla.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
- ^ Mrkich, D. Nikola Tesla: The European Years 1st. Ottawa: Commoner's Publishing. 2003. ISBN 0-88970-113-X.
- ^ NYHOTEL. Tesla Society of NY. [2012-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 ^ Seifer, Marc (1996). 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Biography of a Genius. Secaucus, NJ: Carol Publishing Group. ISBN.
- ^ Nikola Tesla: The Genius Who Lit the World. Top Documentary Films.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 ^ Carlson 2013,第63–64頁.
- ^ 48.0 48.1 Carlson 2013,第70頁.
- ^ Carlson 2013,第69頁.
- ^ O'Neill 1944,第57–60頁.
- ^ 51.0 51.1 51.2 51.3 Edison & Tesla – The Edison Papers. edison.rutgers.edu. [202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1).
- ^ Carey, Charles W. American inventors, entrepreneurs & business visionaries. Infobase Publishing. 1989: 337 [2010-11-27]. ISBN 0-8160-455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0).
- ^ 53.0 53.1 Carlson 2013,第71–73頁.
- ^ 54.0 54.1 Radmilo Ivanković' Dragan Petrović, review of the reprinted "Nikola Tesla: Notebook from the Edison Machine Works 1884–188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SBN 86-81243-11-X, teslauniverse.com
- ^ Carlson 2013,第72–73頁.
- ^ Seifer 1996,第25, 34頁.
- ^ Carlson 2013,第69–73頁.
- ^ Nikola Tesla, My Inven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Nikola Tesla, originally published: 1919, p. 19 (PDF). [2021-10-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12).
- ^ O'Neill 1944,第64頁.
- ^ Pickover 1999,第14頁
- ^ Tesla's contemporaries remembered that on a previous occasion Machine Works manager Batchelor had been unwilling to give Tesla a $7 a week pay raise (Seifer – 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p. 38)
- ^ US$50000 (1884 US dollars). Wolfram Alpha. [202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 ^ Jonnes 2004,第109–110頁.
- ^ Seifer 1996,第38頁.
- ^ Carlson 2013,第73頁.
- ^ 66.0 66.1 Jonnes 2004,第110–111頁.
- ^ Seifer 1998,第41頁.
- ^ Jonnes 2004,第111頁.
- ^ 69.0 69.1 69.2 69.3 Carlson 2013,第75頁.
- ^ Account comes from a letter Tesla sent in 1938 on the occasion of receiving an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mmigrant Welfare – John Ratzlaff, Tesla Said, Tesla Book Co., p. 280.
- ^ Charles Fletcher Peck of 恩格爾伍德 (新澤西州) per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d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72.0 72.1 Carlson 2013,第80頁.
- ^ Carlson 2013,第76–78頁.
- ^ Networks of Power: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1880–1930. JHU Press. March 1993: 117 [2021-10-29]. ISBN 978-0-8018-461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Thomas Parke Hughes, Networks of Power: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1880–1930, pp. 115–118
- ^ Ltd, Nmsi Trading; Institution, Smithsonian. Robert Bud, Instruments of Science: An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1998: 204 [2013-03-18]. ISBN 978-0-8153-15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77.0 77.1 Jonnes 2004,第161頁.
- ^ Henry G. Prout, A Life of George Westinghouse, p. 129
- ^ 79.0 79.1 Carlson 2013,第105-106頁.
- ^ Fritz E. Froehlich, Allen Kent. The Froehlich/Kent Encyclopedia of Telecommunications: Volume 17. December 1998: 36 [2012-09-10]. ISBN 978-0-8247-29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Jonnes 2004,第160–162頁.
- ^ Carlson 2013,第108–111頁.
- ^ 83.0 83.1 83.2 83.3 1634–16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ddenda et Corrigenda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7. 1700–17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2. 1800–pres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Consumer Price Index (estimate) 1800–. [2024-02-29].
- ^ Klooster 2009,第305頁.
- ^ Harris, William. William Harris, How did Nikola Tesla change the way we use energy?. Science.howstuffworks.com: 3. 2008-07-14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Munson, Richard. From Edison to Enron: The Business of Power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of Electricity. Westport, CT: Praeger. 2005: 24–42. ISBN 978-0-275-98740-4.
- ^ N. Tesla,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S FOR ELECTRO-THERAPEUTIC AND OTHER PURPOS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Page 25.
- ^ Quentin R. Skrabec (2007). George Westinghouse: Gentle Genius, Algora Publishing, pp. 119–121
- ^ Robert L. Bradley, Jr. (2011). Edison to Enron: Energy Markets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John Wiley & Sons, pp. 55–58
- ^ Quentin R. Skrabec (2007). George Westinghouse: Gentle Genius, Algora Publishing, pp. 118–120
- ^ Seifer 1998,第47頁.
- ^ 92.0 92.1 Skrabec, Quentin R. George Westinghouse : gentle genius. New York: Algora Pub. 2007. ISBN 978-0-87586-506-5.
- ^ 93.0 93.1 93.2 Carlson 2013,第130頁.
- ^ Carlson 2013,第131頁.
- ^ Jonnes 2004,第29頁.
- ^ Thomas Parke Hughes, Networks of Power: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1880–1930 (1983), p. 119
- ^ 97.0 97.1 Jonnes 2004,第228頁.
- ^ Carlson 2013,第130–131頁.
- ^ Cheney 2001,第48–49頁.
- ^ Christopher Cooper, The Truth About Tesla: The Myth of the Lone Genius in the History of Innovation, Race Point Publishing. 2015, p. 109
- ^ Electricity, a Popular Electrical Journal, Volume 13, No. 4, 4 August 1897, Electricity Newspaper Company, pp. 50 Google Boo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ikola Tesla: Scientific Savant from the Tesla Universe Article Collection. 2011-12-23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6).
- ^ Carlson, W. Bernard (2013). Tesla: Inventor of the Electrical 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18
- ^ Laboratories in New York (1889-1902). Open Tesla Research.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0).
- ^ Carlson 2013,第120頁.
- ^ Carlson 2013,第122頁.
- ^ Tesla coil. Museum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Center for Learning.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website, Florida State Univ. 2011 [2013-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Carlson 2013,第124頁.
- ^ Burnett, Richie. Operation of the Tesla Coil. Richie's Tesla Coil Web Page. Richard Burnett private website. 2008 [2015-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0).
- ^ Naturalization Record of Nikola Tesla, 30 July 1891. [202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Naturalization Index, NYC Courts, referenced in Carlson (2013), Tesla: Inventor of the Electrical Age, p. H-41
- ^ Uth, Robert. Tesla coil.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PBS.org. 2000-12-12 [200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 ^ O'Neill, "Prodigal Genius" pp 162–164
- ^ Krumme, Katherine, Mark Twain and Nikola Tesla: Thunder and Lightning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9-28.. 4 December 2000(PDF)
- ^ Tesla, Nikola. 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Very High Frequenc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ethods of Artificial Illumination. 1891-05-20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the 美國電氣工程學會, Columbia College, New York. Reprinted as a book of the same name by. Wildside Press. 2006 [2021-11-03]. ISBN 0-8095-01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 ^ Carlson 2013,第132頁.
- ^ Christopher Cooper (2015). The Truth About Tesla: The Myth of the Lone Genius in the History of Innovation, Race Point Publishing, pp. 143–144
- ^ Carlson 2013,第178–179頁.
- ^ Orton, John. The Story of Semiconductors.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3.
- ^ Corum, Kenneth L.; Corum, James F. Tesla's Connection to Columbia University (PDF).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0-23).
- ^ Carlson 2013,第166頁.
- ^ Carlson 2013,第167頁.
- ^ Moran, Richard. Executioner's Current: Thomas Edison, George Westinghous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Electric Chair.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07: 222.
- ^ Rosenberg, Chaim M. America at the Fair: Chicago's 1893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Arcadia Publishing. 2008-02-20 [2022-01-04]. ISBN 9780738525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4).
- ^ Bertuca, David J.; Hartman, Donald K.; Neumeister, Susan M. The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A Centennial Bibliographic Guide. 1996: xxi [2012-09-10]. ISBN 978-0-313-2664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Hugo Gernsback, "Tesla's Egg of Columbus, How Tesla Performed the Feat of Columbus Without Cracking the Egg" Electrical Experimenter, 19 March 1919, p. 774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eifer 2001,第120頁.
- ^ Thomas Commerford Martin, The Inventions, Researches and Writings of Nikola Tesl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Work in Polyphase Currents and High Potential Lighting, Electrical Engineer - 1894, Chapter XLII, page 485 [4]
- ^ Cheney 2001,第76頁.
- ^ Cheney 2001,第79頁.
- ^ Barrett, John Patrick. Electricity at the Columbian Exposition;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Exhibits in the Electricity Building, the Power Plant in Machinery Hall. R. R. Donnelley. 1894: 268–269 [2010-11-29].
- ^ Carlson 2013,第182頁.
- ^ Carlson 2013,第181–185頁.
- ^ Reciprocating Engine, 美國專利第514,169號, 6 February 1894.
- ^ Carlson 2013,第167–173頁.
- ^ Tesla, Nikola. X-ray vision: Nikola Tesla on Roentgen rays 1st. Radford, VA: Wiilder Publications. 2007. ISBN 978-1-934451-92-2.
- ^ Cheney 2001,第134頁.
- ^ Tesla, Nikola.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s for Electro-Therapeutic and Other Purpose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1898-11-17: 25 [201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ISBN 0-13-805326-X and Jackson, John D.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ISBN 0-471-30932-X.
- ^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American Electrotherapeutic Association. 1899: 16 [201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140.0 140.1 Anderson, Leland. Nikola Tesla's teleforce & telegeodynamics proposals. Breckenridge, Colo.: 21st Century Books. 1998. ISBN 0-9636012-8-8.
- ^ W. Bernard Carlson, Tesla: Inventor of the Electrical 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13, p. 231
- ^ 142.0 142.1 Jonnes 2004.
- ^ Singer, P. W. Wired for War: The Robotics Revolu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enguin. 2009 [2012-09-10]. ISBN 978-1-440-6859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透過Google Books.
- ^ Fitzsimons, Bernard, ed. "Fritz-X", in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Weapons and Warfare (London: Phoebus, 1978), Volume 10, p.1037.
- ^ Carlson 2013,第127頁.
- ^ 146.0 146.1 146.2 Nikola Tesla: The Guy Who DIDN'T "Invent Radio". earlyradiohistory.us.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Tesla's own experiments led him to erroneously believe Hertz had misidentified a form of conduction instead of a new form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 incorrect assumption that Tesla held for a couple of decades.(Carlson, pp-127-128)(White, Nikola Tesla: The Guy Who DIDN'T "Invent Radio")
- ^ Brian Regal, Radio: The Life Story of a Technology, p. 22
- ^ Carlson 2013,第209頁.
- ^ My Inven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Nikola Tesla, Hart Brothers, 1982, Ch. 5, ISBN 0-910077-00-2
- ^ "Tesla on Electricity Without Wires," Electrical Engineer – N.Y., 8 January 1896, p. 52. (Refers to letter by Tesla in the New York Herald, 31 December 1895.)
- ^ Mining & Scientific Press, "Electrical Progress" Nikola Tesla Is Credited With Statement", 11 April 1896
- ^ Uth 1999,第92頁.
- ^ PBS: Tesla – Master of Lightning: Colorado Springs. pbs.org.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7).
- ^ Carlson 2013,第264頁.
- ^ 156.0 156.1 Nikola Tesla On His Work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Wireless Telegraphy, Telephony, and Transmission of Power, Leland I. Anderson, 21st Century Books, 2002, p. 109, ISBN 1-893817-01-6.
- ^ Carlson 2013,第255–259頁.
- ^ Cheney 2001,第173頁.
- ^ Carlson 2013,第290–301頁.
- ^ Gillispie, Charles Coulston,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Tesla, Nikola.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 ^ SECOR, H. WINFIELD. TESLA'S VIEWS ON ELECTRICITY AND THE WAR. The Electrical Experimenter. August 1917 [201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0).
- ^ Carlson 2013,第301頁.
- ^ Cooper 2015,第165頁.
- ^ Daniel Blair Stewart (1999). Tesla: The Modern Sorcerer, Frog Book. p. 372
- ^ 165.0 165.1 165.2 165.3 Carlson 2013,第315頁.
- ^ 166.0 166.1 166.2 Seifer 1998,第220–223頁.
- ^ 167.0 167.1 Seifer, Marc. Nikola Tesla: The Lost Wizard. ExtraOrdinary Technology (Volume 4, Issue 1; Jan/Feb/March 2006). [2012-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 ^ Research of Nikola Tesla in Long Island Laboratory.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 ^ Tesla Wardenclyffe Project Updat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www.teslascience.org.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1).
- ^ 170.0 170.1 Broad, William J. A Battle to Preserve a Visionary's Bold Failure.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5-04 [2013-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 ^ ExtraOrdinary Technology – Vol 4 No 1 – Nikola Tesla: The Lost Wizard. teslatech.info.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 ^ Malanowski, Gregory, The Race for Wireless, AuthorHouse, p. 35
- ^ Childress, David Hatcher. The Fantastic Inventions of Nikola Tesla. 1993: 255. ISBN 978-0-932813-19-0.
- ^ Tesla, Nikola. Nikola Tesla on His Work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Wireless Telegraphy, Telephony, and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 Extended Interview. 21st Century Books. 2017-12-08 [2022-01-06]. ISBN 978-1-893817-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透過Google Books.
- ^ Carlson 2013,第373–375頁.
- ^ Carlson 2013,第371頁.
- ^ Seifer 2001,第398頁.
- ^ Carlson 2013,第373頁.
- ^ [Projekat Rastko] John J. O'Neill: Prodigal Genius – The Life of Nikola Tesla (1944). www.rastko.rs.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第115頁.
- ^ 181.0 181.1 Carlson 2013,第377頁.
- ^ Seifer 2001,第373頁.
- ^ Howard B. Rockm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John Wiley & Sons – 2004, p. 198.
- ^ Marconi Wireless Tel. Co. v. United States, 320 U.S. 1 (1943). Justia Law.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5).
- ^ Carlson 2013,第377-378頁.
- ^ Redouté, Jean-Michel; Steyaert, Michiel. Jean-Michel Redouté, Michiel Steyaert, EMC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2009-10-10: 3 [2013-03-18]. ISBN 978-90-481-323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Sobot, Robert. Robert Sobo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Introduction to RF Circui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2012-02-18: 4 [2013-03-18]. ISBN 978-1-4614-111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188.0 188.1 188.2 Cheney 2001,第245頁.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nobelprize.org. [201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第120頁
- ^ 191.0 191.1 Goldman, Phyllis. Monkeyshines on Great Inventors. Greensboro, NC: EBSCO Publishing, Inc. 1997: 15 [2022-01-08]. ISBN 978-1-888325-0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英語).
- ^ Acović, Dragomir. Slava i čast: Odlikovanja među Srbima, Srbi među odlikovanjima. Belgrade: Službeni Glasnik. 2012: 85.
- ^ IEEE Edison Medal Recipient List (PDF).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2022-06-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28).
- ^ Culture. www.eserbia.org.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 ^ Cheney 2011,第312頁.
- ^ Anand Kumar Sethi (2016). The European Edisons: Volta, Tesla, and Tigerstedt, Springer. pp. 53–54
- ^ Carlson 2013,第353頁.
- ^ 198.0 198.1 Gilliams, E. Leslie. Tesla's Plan of Electrically Treating Schoolchildren. Popular Electricity Magazine. 1912 [201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透過teslacollection.com.
- ^ Margaret Cheney, Robert Uth, Jim Glenn,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pp. 128–129
- ^ Coe, Lewis. Lewis Coe (2006). Wireless Radio: A History. McFarland. p. 154. 2006-02-08 [2022-01-09]. ISBN 978-0-7864-26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Cheney 2001,第266頁.
- ^ Tesla, Nikola. TESLA PATENT 1,655,114 APPARATUS FOR AERIAL TRANSPORTATION.. U.S. Patent Office. [201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 ^ Cheney 2001,第251頁.
- ^ A.J.S. RAYL Air & Space magazine, September 2006, reprint at History of Flight. airspacemag.com.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第125頁.
- ^ Carlson 2013,第467-468頁.
- ^ 207.0 207.1 207.2 O'Neill (1944), p. 359
- ^ About Nikola Tesla.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5).
- ^ Tesla Life and Legacy – Poet and Visionary. PBS.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 ^ About Nikola Tesla. Tesla Society of USA and Canada.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5).
- ^ Jonnes 2004,第365頁.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第149頁
- ^ 213.0 213.1 Seifer 2001,第435頁
- ^ Carlson 2013,第379頁.
- ^ Kent, David J. Happy Birthday, Nikola Tesla – A Scientific Rock Star is Born. Science Traveler. 2012-07-10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6) (美國英語).
- ^ Time front cover, Vol XVIII, No. 3. 1931-07-20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Nikola Tesla | 20 July 1931. Time. [201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8).
- ^ Cheney 2001,第151頁.
- ^ 219.0 219.1 219.2 219.3 Carlson 2013,第380–382頁.
- ^ Tesla Predicts New Source of Power in Year,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9 July 1933
- ^ Tesla's Ray. Time. 1934-07-23.
- ^ 222.0 222.1 Seifer, Marc. Tesla's "Death Ray" Machine. bibliotecapleyades.net.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5).
- ^ Cheney, Margaret & Uth, Robert (2001).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Barnes & Noble Books. p. 158
- ^ Carlson 2013,第382頁.
- ^ Seifer 1998,第454頁.
- ^ "Aerial Defense 'Death-Beam' Offered to U.S. By Tesla" 12 July 1940
- ^ Seifer, Marc J. Tesla's "death ray" machine. [2012-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5).
- ^ 228.0 228.1 Earl Sparling, NIKOLA TESLA, AT 79, USES EARTH TO TRANSMIT SIGNALS: EXPECTS TO HAVE $100,000,000 WITHIN TWO YEARS, New York World-Telegram, 11 July 1935
- ^ Carlson 2013,第380頁.
- ^ O'Neill 1944,第?頁.
- ^ Carlson 2013,第389頁.
- ^ The Missing Papers. PBS.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1-24).
- ^ Childress 1993,第249頁
- ^ Urn with Tesla's ashes. Tesla Museum.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5).
- ^ 235.0 235.1 Šarboh, Snežana. Nikola Tesla's Patents (PDF).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Nikola Tesla. Belgrade, Serbia: 6. 18–20 October 2006 [2010-1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30).
- ^ Cheney 2001,第62頁.
- ^ 237.0 237.1 237.2 Brisbane, Arthur. OUR FOREMOST ELECTRICIAN.. The World. 1894-07-22.
- ^ O'Neill 1944,第292頁.
- ^ 239.0 239.1 O'Neill 1944,第289頁.
-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Cheney 2001,第33頁.
- ^ O'Neill 1944,第282頁.
- ^ Cheney, Margaret, "Tesla: Man Out of Time", 1979. ISBN
- ^ Nikola Tesla-"Mr Tesla Explains Why He Will Never Marry". An Engineer's Aspect. [2016-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9).
- ^ Malanowski, Gregory. The Race for Wireless: How Radio was Invented (or Discovered?). AuthorHouse. 2011: 36. ISBN 978-1-4634-3750-3.
Tesla was definitely asocial, a loner. Although in his younger years he was immensely popular and admired by many rich, socialite women, there were no women in his life.
- ^ Cheney, Uth & Glenn 1999,Preface.
- ^ McNichol, Tom. AC/DC: The Savage Tale of the First Standards War. John Wiley & Sons. 2011: 163–64. ISBN 978-1-118-04702-6.
Tesla's peculiar nature made him a solitary man, a loner in a field that was becoming so complex that it demanded collaboration.
- ^ Cheney 2001,第80頁.
- ^ 248.0 248.1 Famous Friends.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8).
- ^ Stanford White.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8).
- ^ Swezey, Kenneth M., Papers 1891–1982 47,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Tribute to Nikola Tesla.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 ^ Nikola Tesla at Wardenclyffe.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 ^ Nikola Tesla: The patron saint of geeks?. News Magazine (BBC). 2012-09-10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0).
- ^ Kak, S. (2017) Tesla,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Vivekananda. Current Science, vol. 113, 2207-2210.
- ^ Paranjape, Makarand R. Swami Vivekananda: A Contemporary Reader edited by Makarand R. Paranjape. 2015-06-12 [2022-01-10]. ISBN 978-1-317-4463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 ^ Cheney, Margaret; Uth, Robert.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Barnes & Noble Books. 2001: 137.
- ^ Johnson, Neil M. George Sylvester Viereck: Poet and Propagandist. Neil M. Johnson.
- ^ Cheney 2001,第110頁.
- ^ Biographiq. Thomas Edison: Life of an Electrifying Man. Filiquarian Publishing, LLC. 2008: 23. ISBN 978-1-59986-216-3.
- ^ O'Neill 1944,第46頁.
- ^ 261.0 261.1 261.2 Seifer 2001,第413頁.
- ^ O'Neill 1944,第43, 301頁.
- ^ O'Neill 1944,第208頁.
- ^ O'Neill 1944,第283, 286頁.
- ^ Gitelman, Lisa. Reconciling the Visionary with the Inventor 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technology review (MIT). 1997-11-01 [201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O'Neill 1944,第249頁.
- ^ "The Prophet of Science Looks Into The Future," Popular Science November 1928, p. 171. November 1928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268.0 268.1 O'Neill 1944,第247頁.
- ^ 紐約先驅論壇報, 11 September 1932
- ^ Prepared Statement by Nikola Tesla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7-24. downloadable from http://www.tesla.h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Cheney 2001,第309頁.
- ^ Jonnes 2004,第154頁.
- ^ Belohlavek, Peter; Wagner, John W. Innovation: The Lessons of Nikola Tesla. Blue Eagle. 2008: 43. ISBN 978-987-651-009-7.
This was Tesla: a scientist, philosopher, humanist, and ethical man of the world in the truest sense.
- ^ A Machine to End War.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February 1937 [2010-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1-24).
- ^ Kennedy, John B., "When woman is bo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 interview with Nikola Tesla." Collier's Weekly, 30 January 1926.
- ^ Tesla, Nikola. Science and Discovery are the great Forces which will lead to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War. Rastko. [2012-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277.0 277.1 Tesla, Nikola. George Sylvester Viereck , 編. A Machine to End War. PBS.org. February 1937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1-24).
- ^ Nikola Tesla Bibliography. 21st Century Books. [201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 ^ Selected Tesla writings. Nikola Tesla Information Resource. [200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30).
- ^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HUMAN ENERGY.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1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0).
- ^ Tesla, Nikola.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High Potential and High Frequency, by Nikola Tesla. Project Gutenberg. [201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6).
- ^ Tesla, Nikola. 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HIGH POTENTIAL AND HIGH FREQUENCY.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1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 ^ A hotel's unique direct current (dc) system. IEEE. [201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 ^ Nikola Tesla Memorial Centre. MCNikolaTesla.hr. [201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0).
- ^ Szabo, Stjepan. Nikola Tesla u Zagrebu. ABC Tehnike (Zagreb: Hrvatska zajednica tehničke kulture). April 2006 (克羅地亞語).
- ^ Croatian: "Smatram svojom dužnošću da kao rođeni sin svoje zemlje pomognem gradu Zagrebu u svakom pogledu savjetom i činom
- ^ Milčec, Zvonimir. Nečastivi na kotačima: Civilizacijske novosti iz starog Zagreba. Zagreb: Bookovac. 1991: 25. OCLC 439099360 (克羅地亞語).
- ^ Weekly Bulletin (PDF).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2012-07-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2).
- ^ Niagara Falls and Nikola Tesla. www.teslasociety.com.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9).
- ^ Tmsusa.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8).
- ^ Niagara Falls.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Y. [201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 ^ Roberts, Andrew; Kennedy, Marc; Nequest, Alex. Tesla Honored With Niagara Falls Monument (PDF). IEEE Canada. [2012-07-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1-09).
- ^ Ilham Aliyev and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Serbia Tomislav Nikolic attended a ceremony to unveil a monument to outstanding Serbian scientist Nikola Tesla. Official web-site of President of Azerbaijan Republicen – president.az. [202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 ^ Frum, Larry. Backers raise cash for Tesla museum honoring 'cult hero'. CNN. 2012-08-21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7).
- ^ Let's Build a Goddamn Tesla Museum. indiegogo. [201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30).
- ^ Broad, William. Group Buying Long Island Estate for Tesla Memorial.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0-05 [201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1).
- ^ Rodriguez, Salvador. Web campaign to build a Tesla museum succeeds in purchasing lab. Los Angeles Times. 2013-05-09 [201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 Langfield, Amy. Tesla: An underdog inventor finally gets his due with museum. Cnbc.com. 2014-10-18 [2016-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 ^ Edith Wharton was unhappy here. Lost City. [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 ^ Here's a first look at the Tesla statue in Palo Alto. VentureBeat. 2013-12-07 [202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 ^ Craggs, Samantha. Part of Burlington Street is now Tesla Boulevard – but why Hamilton?. www.cbc.ca. 2016-07-10 [2016-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Proposal for proclamation of "Nikola Tesla Day" on 10 July by United Na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Retrieved 21 September 2014.
- ^ Vujovic, Dr. Ljubo. Tesla Biography NIKOLA TESLA THE GENIUS WHO LIT THE WORLD.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2012-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 ^ Margerison, Charles. Amazing Scientists: Inspirational Stories. Amazing People Club. 2011 [2015-04-28]. ISBN 978-1-921752-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Nacionalni Dan nauke: Program obeležavanja rođendana NIKOLE TESLE!. Srbija danas. 2015-09-07 [202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 ^ Dan Nikole Tesle. Vojvodina Onli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5) (塞爾維亞語).
- ^ Radulovic, Bojan. Srpska škola. www.srpskaskola.ca. 2016-01-02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 ^ National Day of Nikola Tesla – Da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July 10. DZIV.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2015-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
- ^ Nikola Tesla EV Rally – Croatia 2015 – Electric Rally – Mixture of Excellence and Technology. www.nikolateslaevrally.com.hr. Kilovat Media. [2015-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1).
- ^ Belgrade Nikola Tesla Airport. airport-desk.com. [2010-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 ^ Memory of the World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3).
- ^ Tesla Memorial Society of New York Homepage. Teslasociety.com. [2016-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7).
- ^ Letica, Slaven. Bach, Nenad , 編. If Streets Could Talk. Kad bi ulice imale dar govora.. Croatian World Network. 2008-11-29 [2014-12-31]. ISSN 1847-3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6).
- ^ 314.0 314.1 Schmadel, Lutz D.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Springer. 2003: 183 [2010-11-28]. ISBN 3-540-0023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 ^ STEM High School formally named after Nikola Tesla | Redmond Reporter. Redmond Reporter. 2014-03-21 [2017-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參考文獻
[編輯]- Burgan, Michael. Nikola Tesla: Inventor, Electrical Engineer. Mankato, Minnesota: Capstone Publishers. 2009 [2022-01-10]. ISBN 978-0-7565-408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 Carlson, W. Bernard. Tesla: Inventor of the Electrical 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22-01-10]. ISBN 978-1-4008-465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Cheney, Margaret. Tesla: Man Out of Time. Simon & Schuster. 2011 [2022-01-10]. ISBN 978-1-4516-748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Cheney, Margaret. Tesla: Man Out of Time. Simon & Schuster. 2001 [1981] [2022-01-10]. ISBN 978-0-7432-153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Cheney, Margaret; Uth, Robert; Glenn, Jim.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Barnes & Noble Books. 1999 [2022-01-10]. ISBN 978-0-7607-100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Cooper, Christopher. The truth about Tesla : the myth of the lone genius in the history of innovation. New York. 2015. ISBN 978-1-63106-030-4.
- Dommermuth-Costa, Carol. Nikola Tesla: A Spark of Genius.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1994 [2022-01-10]. ISBN 978-0-8225-49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Jonnes, Jill. Empires of Light: Edison, Tesla, Westinghouse, and the Race to Electrify the World.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4 [2022-01-10]. ISBN 978-0-375-7588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Klooster, John W. Icons of Invention: The Makers of the Modern World from Gutenberg to Gates. ABC-CLIO. 2009 [2022-01-10]. ISBN 978-0-313-3474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O'Neill, John J. Prodigal Genius: The Life of Nikola Tesla. Ives Washburn. 1944 [2022-01-10]. ISBN 0-914732-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reprinted 2007 by Book Tree, ISBN 978-1-60206-743-1)
- Pickover, Clifford A. Strange Brains and Genius: The Secret Lives Of Eccentric Scientists And Madmen. HarperCollins. 1999 [2022-01-10]. ISBN 978-0-688-1689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Seifer, Marc J. 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biography of a genius. Citadel. 2001 [2022-01-10]. ISBN 978-0-8065-19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Seifer, Marc J. 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Citadel. 1998 [2022-01-10]. ISBN 978-0-8065-355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 Van Riper, A. Bowdoin. A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tists and Inventors in American Film and TV since 1930. Scarecrow Press. 2011 [2022-01-10]. ISBN 978-0-8108-812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延伸閱讀
[編輯]關於尼古拉·特斯拉 的圖書館資源 |
尼古拉·特斯拉的作品 |
---|
書籍
- Tesla, Nikola, My Inventions, Parts I through V published in the Electrical Experimenter monthly magazine from February through June 1919. Part VI published October 1919. Reprint edition with introductory notes by Ben Johnson,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1982; also online at Lucid Ca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t cet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 My Inven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Nikola Tesla, 1919. ISBN 978-0-910077-00-2
- Glenn, Jim (1994). The Complete Patents of Nikola Tesla. ISBN 978-1-56619-266-8
- Robert Lomas (1999). 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Nikola Tesla, forgotten genius of electricity. London: Headline. ISBN 978-0-7472-7588-6
- Thomas Commerford Martin (1894, 1996 reprint, copyright expired), The Inventions, Researches, and Writings of Nikola Tesla, includes some lectures, Montana: Kessinger. ISBN 978-1-56459-711-3
- McNichol, Tom (2006). AC/DC The Savage Tale of the First Standards War, Jossey-Bass. ISBN 978-0-7879-8267-6
- Peat, F. David. In Search of Nikola Tesla Revised. Bath: Ashgrove. 2002. ISBN 978-1-85398-117-3.
- Trinkaus, George (2002). Tesla: The Lost Inventions, High Voltage Press. ISBN 978-0-9709618-2-2
- Valone, Thomas (2002). Harnessing the Wheelwork of Nature: Tesla's Science of Energy. ISBN 978-1-931882-04-0
出版物
- A New System of Alternating Current Motors and Transformers, 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May 1888.
- Selected Tesla Writings, Scientific papers and articles written by Tesla and others, spanning the years 1888–1940.
- Light Without He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Manufacturer and Builder, January 1892, Vol. 24
- Biography: Nikola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entury Magazine, November 1893, Vol. 47
- Tesla's Oscillator and Other Inven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entury Magazine, November 1894, Vol. 49
- The New Telegraphy. Recent Experiments in Telegraphy with Spa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entury Magazine, November 1897, Vol. 55
期刊
- Pavićević, Aleksandra. From lighting to dust death, funeral and post mortem destiny of Nikola Tesla. Glasnik Etnografskog instituta SANU. 2014, 62 (2): 125–139. ISSN 0350-0861. doi:10.2298/GEI1402125P .
- Carlson, W. Bernard, "Inventor of dreams".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2005 Vol. 292 Issue 3 p. 78(7).
- Jatras, Stella L., "The genius of Nikola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American, 28 July 2003 Vol. 19 Issue 15 p. 9(1)
- Lawren, B., "Rediscovering Tesla". Omni (magazine), March 1988, Vol. 10 Issue 6.
- Rybak, James P., "Nikola Tesla: Scientific Savant". Popular Electronics, 1042170X, November 1999, Vol. 16, Issue 11.
- Thibault, Ghislain, "The Automatization of Nikola Tesla: Thinking Inven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onfigura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lume 21, Number 1, Winter 2013, pp. 27–52.
- Thomas Commerford Martin, "The Inventions, Researches, and Writings of Nikola Tesla", New York: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1894 (3rd Ed.); reprinted by Barnes & Noble, 1995
- Anil K. Rajvanshi, "Nikola Tesla – The Creator of Electric Age", Resonance, March 2007.
- Roguin, Ariel, "Historical Note: Nikola Tesla: The man behind the magnetic field unit".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19:369–374. 2004 Wiley-Liss, Inc.
- Sellon, J. L., "The impact of Nikola Tesla on the cement industry". Behrent Eng. Co., Wheat Ridge, Colorado. Cement Industry Technical Conference. 1997. XXXIX Conference Record., 1997 IEEE/PC. Page(s) 125–133.
- Valentinuzzi, M.E., "Nikola Tesla: why was he so much resisted and forgotten?" Inst. de Bioingenieria, Univ. Nacional de Tucuman;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IEEE. July/August 1998, 17:4, pp. 74–75.
- Secor, H. Winfield, "Tesla's views on Electricity and the War", Electrical Experimenter, Volume 5, Number 4 August 1917.
- Florey, Glen, "Tesla and the Military". Engineering 24, 5 December 2000.
- Corum, K. L., J. F. Corum, Nikola Tesla, Lightning Observations, and Stationary Waves. 1994.
- Corum, K. L., J. F. Corum, and A. H. Aidinejad, Atmospheric Fields, Tesla's Receivers and Regenerative Detectors. 1994.
- Meyl, Konstantin, H. Weidner, E. Zentgraf, T. Senkel, T. Junker, and P. Winkels, Experiments to proof the evidence of scalar waves Tests with a Tesla reproduction. Institut für Gravitationsforschung (IGF), Am Heerbach 5, D-63857 Waldaschaff.
- Anderson, L. I., "John Stone Stone on Nikola Tesla's Priority in Radio and Continuous Wave Radiofrequency Apparatus". The AWA Review, Vol. 1, 1986, pp. 18–41.
- Anderson, L. I., "Priority in Invention of Radio, Tesla v. Marconi". Antique Wireless Association monograph, March 1980.
- Marincic, A., and D. Budimir, "Tesla's contribution to radiowave propagation". Dept. of Electron. Eng., Belgrade Univ.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in Modern Satellite, Cable and Broadcasting Service, 2001. TELSIKS 2001. pp. 327–331 vol.1)
視頻
- Nikola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77 ten-episode TV series featuring Rade Serbedzija as Tesla
- Tajna Nikole Tesle (The Secret of Nikola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80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Krsto Papić, featuring Petar Božović as Tesla and Orson Welles as J.P. Morgan
- Tesla: Master of Lightn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2003 Documentary by Robert Uth, featuring 史戴西·奇屈 as the voice of Tesla
- Tesla (2016 film) – a 2016 documentary film by David Grubin presented 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series
- Tesla (2020 film) – a 2020 biographical film by Michael Almereyda presented at the 2020 Sundance Film Festival#Premieres
外部連結
[編輯]外部影片連結 | |
---|---|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Jill Jonnes on Empires of Light, 26 October 2003, C-SPAN |
- 來自尼古拉·特斯拉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互聯網檔案館中尼古拉·特斯拉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Debunking the Tesla Myth (opinion pie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omas H. White - Nikola Tesla: The Guy Who DIDN'T "Invent Radi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sla Science Center at Wardenclyf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sla memorial society by his grand-nephew William H. Terb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Nikola Tesla Museum
- Nikola Tesla Niagara Falls Pow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sla Resource Surrounding the PBS "Master of Lightning" document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orld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ikola Tesl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Wolfram Research
- Nikola Tesla 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sla's grand-nephew William H. Terbo's 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ikola Tesla, Forgotten American Scienti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sla Wardenclyffe Project, Long Island New Yor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ssion is the adaptive reuse of the Wardenclyffe laboratory building.
- Nikola Tesla's Father: Milutin Tesla
- Tesla: The European Years
- Jim Bieberich's The Complete Nikola Tesla U.S. Patent Colle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nline archive of many of Tesla's writings, articles and published papers
- Seifer, Marc J., and Michael Behar, Electric Mi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ired Magazine, October 1998.
- Nikola Tesla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Nikola Tesla's FBI 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pdf
- Nikola Tesla Complete Pate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pdf
- Kenneth M. Swezey Papers, 1891–1982, Archives Center,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archival resources.
- The Case Files of Nikola Tesla, Frankli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