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魯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 Erich Ludendorff | |
---|---|
本名 | 埃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魯登道夫 Erich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 |
出生 | 普魯士王國波森省克魯謝夫尼亞(今位於波蘭) | 1865年4月9日
逝世 | 1937年12月20日 納粹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 | (72歲)
效命 | 德意志帝國 |
軍種 | 德意志帝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883年–1918年 |
軍銜 | 步兵上將 |
參與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革命 |
獲得勳章 | 功勳勳章 一級鐵十字勳章 |
埃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魯登道夫(德語:Erich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德語發音:[ˈeːrɪç ˈfʁiːdʁɪç ˈvɪlhɛlm ˈluːdn̩ˌdɔʁf];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是德國高級將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重要主將,也是總體戰理論的奠基者。
早期生活
[編輯]魯登道夫出生於普魯士的波森省(今波蘭波茲南)附近的一個小鎮。他出生農家,雖然其母屬於貴族階級,嚴格而言他始終不屬於容克階層。他在12歲時進入陸軍幼年學校。他擁有卓越的數學能力與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後來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就讀同一間訓練出很多優秀軍官的軍校。1882年,即他17歲時他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
他18歲時就已經是軍官,表現優異,在1894年晉升到德國參謀部,在1908年成為參謀部部署部總長。後來,他參與試驗著名的施里芬計劃之細節,研究比利時的要塞城市列日。而且,他更大膽嘗試讓德軍備戰,卻為多數軍官所反對。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魯登道夫首先被任命為德軍第二軍的副參謀長,成為卡爾·馮·比洛的部下,負責攻陷列日的炮台,協助實行施里芬計劃。成功後,他被調配到東普魯士與第八軍司令保羅·馮·興登堡共事。興登堡得到魯登道夫與馬克斯·荷夫曼相助,成功在坦能堡戰役與馬祖爾湖戰役擊敗俄軍。
1916年8月,參謀部總長馮·法金漢辭職,由興登堡接任並掌管最高陸軍指揮;魯登道夫為陸軍總指揮(Generalquartiermeister),並與上司合作無間,魯氏一躍成為德軍的重要領導人。魯登道夫大力支持無限制潛艇戰,最後激發美國在1917年參戰。
魯登道夫與興登堡的所謂第三最高陸軍指揮,其實是軍事與工業之獨裁,將德皇威廉二世排出於統治階層之外。他們操控內政,甚至能夠迫使高級官員辭職,包括三度撤換總理,以及對國家的新官任命有否決權。
1916年,第三陸軍最高指揮特意讓列寧秘密乘坐火車返回俄國。結果,一如魯登道夫所願,1917年俄羅斯發生革命,東線戰事緩和。1918年,魯登道夫與列寧議和,並簽訂有利德國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同年,魯登道夫成為西線統帥,發動多次進攻(皇帝會戰),企圖突圍而出,但仍未能突破戰線。法軍的猛烈攻勢令德軍節節敗退,令魯氏十分慌張。陸軍最高指揮在9月29日把權力交還德皇,直到皇帝被迫退位為止。魯登道夫自己則逃到瑞典。
對戰爭的反思及未來展望
[編輯]流亡期間,他寫了不少文章與書籍,渲染德軍的輝煌戰績,更發表著名的刀刺在背傳說,宣稱德軍被左派政客出賣:他們以革命之刀,插入德軍之背,最終令他們戰敗。不過,魯氏本人其實也要為德國的戰敗負責。魯登道夫認為德國所打的是防衛戰爭,也指出威廉二世未能在戰時組織有效的反宣傳與有效領導國家戰鬥。他強烈譴責社會民主分子與左派出賣德國,尤其是接受凡爾賽條約。另一方面,他又注意戰時國內經濟環境,宣稱尤其以猶太人為主的商人借着操控生產與金融事業牟利,而非為國家着想。他研究德國在戰爭末段時的罷工,發覺「國內戰線」比德軍陣線還要早崩潰,讓國內動盪影響前線軍士的士氣,觸發很多士兵「暫時休假」。更重要的是,魯氏覺得德國人低估了戰爭對他們的威脅:他斷定三國協約的戰爭目的就是要打敗與肢解德國。
魯登道夫曾寫道:「德國人以德國之革命,使其變為眾國中之賤民—無以贏得盟友,只得為外國人與他們的資本為奴為婢,尊嚴盡喪。廿載之內,德國人將會咒罵那些為發動革命而自豪的人。」(我的戰爭回憶,1914-1918年)此話在後來似乎實現了。
戰後的生活
[編輯]1920年,魯登道夫以右翼政客的身份重返德國。1923年,他企圖協助希特拉發動啤酒館政變,結果失敗,但在之後的審判中被判無罪。1924年,他代表納粹黨在國會獲得議席,任期至1928年。1925年,他參加總統選舉,但敗於以前的上司興登堡。
納粹黨上台之前,德國計劃把魯登道夫與幾位出名將領派到中國,協助中國國民黨重整國民革命軍。但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以及將領非常知名、不宜受聘於人,故計劃中斷。[1]
1928年後,魯登道夫與納粹黨不和,最後他退出政壇。對於世界的問題,他斷定一切都是基督徒、猶太人與共濟會成員的錯。他與第二任妻子創立了一個隱秘的會社,德國上帝知識協會(Bund für Gotteserkenntnis),會社到今天仍然存在。有傳言指,他晚年時思想奇怪。1935年,希特拉想讓他擔任德國陸軍元帥,但被拒絕;1937年,魯登道夫逝世,獲得國葬的禮待;希特拉出席了葬禮。
傳記
[編輯]- 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自傳 My War Memoirs, 1914-1918. 2v. ("Meine Kriegserinnerungen 1914-1918", written in Sweden, 1919).
- Donald James Goodspeed, Ludendorff: Genius Of World War 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6.
- John Lee, The Warlords: Hindenburg And Ludendorff (Great Commanders S.)
- Robert B Asprey, The German High Command at War: Hindenburg and Ludendorff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Time Warner, 1994.
引用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埃里希·魯登道夫 Firstworldwar.com 的 Who's Who
- Ludendorff by H. L. Menck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ublished in the June 1917 edition of the Atlantic Monthly
- 埃里希·魯登道夫的生平 From Spartacus Educational
- 魯登道夫和他的總體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魯登道夫的戰爭理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