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號防護巡洋艦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2年2月28日) |
飛鴻 Hei Hung Έλλη Elli | |
---|---|
概觀 | |
艦種 | 防護巡洋艦 |
擁有國 | 希臘海軍 |
艦級 | 肇和級防護巡洋艦 |
製造廠 | 美國紐約造船廠 |
下訂 | 1911年 |
動工 | 1911年 |
下水 | 1912年5月4日 |
服役 | 1914年 |
結局 | 飛鴻:1914年售予希臘 埃利:1940年6月10日潛艇擊沉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2600噸 |
全長 | 全長:98.14米 |
全寬 | 11.88 |
吃水 | 4.26米 |
燃料 | 燃煤:600噸 燃油:100噸 |
鍋爐 | 桑尼克羅夫特式鍋爐3座 |
動力 | 帕森斯透平機,推測為3台 3軸推進 |
功率 | 設計: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 實際:8,650匹指示馬力(6,45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設計:20節(37公里每小時) 實際:21節(39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5,200海里(9,600公里)/10節(19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232人 |
武器裝備 | 50倍徑單裝6英寸(152.4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門 50倍徑單裝5英寸(127.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門 50倍徑單裝3英寸(76.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門 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6門 37毫米馬克沁乒乓炮2門單裝 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 |
裝甲 | 裝甲甲板傾斜部分:2英寸(51毫米) 水平部分:1英寸(25毫米) 司令塔:3英寸(76毫米) |
埃利號防護巡洋艦(希臘語:Έλλη)[註 1]是希臘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購入的防護巡洋艦。本艦原為清朝末期所訂購的肇和級防護巡洋艦三號艦,原名飛鴻,辛亥革命後本艦為中華民國所繼承,繼續完成建造。但民國初年,國內動盪,海軍無力支付本艦的剩餘費用,只能將飛鴻號轉售予希臘並改名為埃利。1940年意大利在向希臘宣戰前夕,用潛艇偷襲擊沉本艦於港口。
本艦為希臘海軍中第一艘以「埃利」為名的軍艦。日後的埃利號輕巡洋艦繼承了該名。[1]
設計和概述
[編輯]1909年,清朝重啟自庚子事變以來再度停滯的海軍建設,向歐洲多國訂購了大批軍艦,其中在英國訂購了兩艘特別設計的訓練巡洋艦。按清政府的計劃,這將為日後的新式海軍提供必不可少的訓練能力[2]。清朝的大額軍購吸引了美國造船企業的注意力,在美方的積極活動下,清朝於1911年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追加訂購第三艘同級艦[3]。為了爭取到訂單,美方開價20萬英鎊,為同級三艦中最低的報價[4]。
本艦排水量2600噸,長98.14米、寬11.88米、吃水4.26米。全艦外觀接近維克斯公司承建的二號艦應瑞號,同樣採用艏艉樓設計和耳台設計[5]。外觀上為兩煙囪,在兩側的舷牆有大量開口,供火炮進行射擊用[6]。動力方面,本艦使用了帕森斯公司生產的透平機。主機數量不詳,推測可能裝備了3台透平機[7],由3座桑尼克羅夫特式鍋爐式(Thornycroft express)鍋爐提供動力[8]。設計出力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實際海試時在強壓通風狀態下達到了8,650匹指示馬力(6,450千瓦特)、21節(39公里每小時)的好成績[9]。
武器方面,本艦為標準化計,全部用英式武器;火炮與首艦肇和號均為使用阿姆斯特朗火炮[10]。主炮為兩門50倍徑阿姆斯特朗單裝速射炮,分別佈置在艦體前後中軸線上。副炮為50倍徑4英寸(10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安裝在舷側耳台上。小口徑火炮包括兩門50倍徑3英寸(76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以及37毫米馬克沁乒乓炮兩門。魚雷武器為18英寸(460毫米)魚雷發射管兩具[6]。
防護方面,裝甲甲板傾斜部分為2英寸(50.8毫米),水平部分1英寸(25毫米),司令塔3英寸(76毫米)。[9]
艦歷
[編輯]1910年8月23日,清政府應美國邀請,派出載洵率領的海軍代表團赴美,考察美國的造船能力和海軍實力。同年12月21日,中方同意向美國公司訂購一艘肇和級巡洋艦,但要求與前兩艦一樣,完全使用英制武器[10]。本艦的具體動工日期不詳,但美國紐約造船廠可能在1911年才開始正式興建本艦。1912年5月4日,本艦建成下水,1913年11月進行了海試,測試結果順利超過設計值[11]。此時清朝早已覆滅,取代清朝的中華民國因囊中羞澀,希望和肇和級前兩艦一樣,以國庫券貼息的方式延期支付飛鴻號所剩下的貨款。然而民國初年國內時局動盪,到約定的1914年3月依然未能兌現國庫券[11]。另一方面,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希臘圖謀擴張海軍,維護自己的地位,也在多方尋求購買軍艦。無力承擔造艦費用的民國政府只好同意將飛鴻號轉售予希臘。希臘海軍獲得飛鴻號後,改名為「埃利」[1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國內各方圍繞是否加入戰爭的問題,發生了尖銳的對立,甚至一度導致嚴重的國家動盪。法國海軍為避免希臘海軍加入同盟國陣營,強行控制了希臘海軍艦艇,埃利號也因此有一段時間改掛法國旗幟。1917年,希臘終於向同盟國宣戰,埃利號才重新回到希臘海軍內[13]。
1922年8、9月間,第二次希土戰爭末期,土耳其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9月,潰退的希臘軍隊從士麥拿撤出土耳其,當時保羅王子在埃利號上目睹了撤退行動。
1926年,埃利號到法國濱海拉塞訥的地中海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這次改造拆除了艉樓,外觀變成長艏樓艦型;前桅改成三角桅樣式;拆除舷側耳台、舷牆、帆具。主機重新進行翻修,鍋爐改為3座亞羅式重油專燒鍋爐;艦橋部分的上層建築進行改建,安裝了一套Vicero式火控系統。原4英寸炮和機關炮全部拆除;在中部甲板的空間加裝一門和主炮相同型號的6英寸炮;尾部甲板室附近加裝兩門3英寸高射炮;中部主甲板兩舷的魚雷發射管前移到原本的4英寸炮位置處;另外還增加了布雷能力,可攜帶110顆水雷。改造後噸位下降到2115噸。[14][15]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8月15日,意大利海軍為在開戰前削弱希臘海軍實力計,派出潛艇海豚號,趁聖母安息日對停泊在蒂諾斯島的埃利號發動攻擊[16]。08:25,海豚號前部21英寸魚雷管發射的魚雷,擊中了埃利號的鍋爐艙,埃利號迅速沉沒[1]。這次偷襲使得埃利號艦上9人死亡、24人負傷。
希臘政府為避免與意大利直接發生衝突,宣稱埃利號是被不明國籍的潛艇擊沉[1]。然而希臘政府的退讓並沒能帶來和平,兩個多月後的1940年10月28日,希意戰爭即告爆發。
註釋
[編輯]腳註
- ^ 本艦希臘艦名Έλλη,拉丁轉寫為Elli,當音譯為「埃利」;但有些西文資料會按老式拼法寫成Helle(如Conway系列),故一些中文出版物亦從此名而音譯為「赫勒」(如陳悅的著述)。本條目從希臘名,統一作「埃利」處理。
引用
- ^ 1.0 1.1 1.2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72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1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2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3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6頁
- ^ 6.0 6.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7頁
-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27
- ^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96
- ^ 9.0 9.1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26
- ^ 10.0 10.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1頁
- ^ 11.0 11.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7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9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70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70-371頁
- ^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85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7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Randal Gray.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ISBN 0-85177-245-5.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陳悅. 清末海军舰船志.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4-0534-5.
- 陳悅.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458-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