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商品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的肉類市場,這是傳統最基本的商品經濟型態
東京證交所股票市場等於一種把投資機會和未來概率當作無形商品交易的市場,是商品經濟的終極演化

商品經濟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商品經濟也是一種社會經濟模式,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相對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特點是大分工,大交換,專業化強,效率高。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社會前的商品經濟

[編輯]

隨着手工業和商人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初具規模的商品經濟,他們以交換需要的商品或貨幣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種商品經濟以及幾千年後直至機器化大生產普及之前的商品經濟被歸為「小商品經濟」,以區別於現代的商品經濟。

這段時間的商品經濟有如下特點:

  • 生產商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現代商品經濟那樣以不斷進行商品交換來獲取經濟利益而從事商品交換。
  • 商品生產的規模受到風俗文化、自然經濟的抵制而難以擴大。從而淪為自然經濟的附庸。
  • 大多數商人通過商品交換獲得利益很少用於擴大再生產,而是購田置地,阻礙了商品經濟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資本主義誕生後的商品經濟

[編輯]

在資本主義以追求剩餘價值的利益驅動下,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使得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開始不斷擴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通過商品交換取得的利潤大多用於擴大再生產,這一行為成為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下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一時期(包括以後的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經濟)以後的商品經濟,被稱為「現代化商品經濟」。

與小商品經濟有如下區別:

  • 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從而不斷進行生產擴展,極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 以現代化機器為生產工具,提高了商品的生產率,為擴大的商品交換提供可能。
  • 由於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需要調動社會大量的資源與部門,出現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在這一情況下,商品經濟的發展開始提高市場在商品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