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邦
吳曉邦(1906年—1995年),男,江蘇太倉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舞蹈家、舞蹈教育家。[1]
生平
[編輯]吳曉邦出生於一個殷實家庭。早年留學日本,但並非研修舞蹈專業。一次,他偶然觀看舞蹈《群鬼》,受到震撼,遂投身舞蹈事業。1929年至1932年,吳曉邦三度赴日本,先後向師承德國表現派舞蹈體系的高田雅夫、江口隆哉、宮操子等人學習芭蕾及現代舞。同時,吳曉邦還重視學習中國傳統藝術。歸國後,他在上海開辦舞蹈學校。此外,他還先後於1935年、1937年舉辦了兩次作品展示會,演出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十餘個反映社會現實的舞蹈。他主張「為人生舞蹈」。[1]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曉邦輾轉中國各地。該時期,他創作了近百個舞蹈作品,主題包括抗擊法西斯,反對封建禮教,喚起民眾等等。代表作有以聶耳的同名歌曲創作的獨舞《義勇軍進行曲》(1937年),以賀綠汀的同名歌曲創作的群舞《游擊隊員之歌》(1938年)。吳曉邦在回憶錄中寫道:「……一腔熱血和一顆丹心交織在一起,才能產生出那樣神奇的力量。」1942年,吳曉邦自編自演了獨舞《飢火》。1945年,在周恩來的支持下,吳曉邦與妻子盛捷(舞蹈家)一起赴延安,此後隨軍轉戰。[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曉邦主要從事於舞蹈教學、理論研究、組織領導工作。[1]1951年3月17日起,在中央戲劇學院分別開辦了崔承喜的「崔承喜舞蹈研究班」 、吳曉邦的「舞蹈運動幹部訓練班」,它們「對今後中國舞蹈領域的重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1960年代,創辦了集教學、創作、演出於一體的「天馬藝術工作室」,以探索中國現代舞及新古典舞。1980年代,吳曉邦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辦了中國內地唯一培養舞蹈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還出版了總計數百萬字的著作。[1]
1995年,吳曉邦逝世。[1]
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 於平、馮雙白主編,百年吳曉邦,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