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匈人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匈人語
區域來自於歐亞大草原後入歐洲
滅亡6世紀之後
語系
未明,可能是突厥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xhc

匈人語是歷史上匈人帝國匈人所使用的語言,匈人帝國是異質的多民族部落聯盟,4-5世紀間入侵中東歐,並統治的潘諾尼亞平原大部。關於該語言的記錄非常零散,只有留有少數單詞。匈人帝國內部的語言很多樣,[1]:377當時學者普利斯庫斯指出,匈人帝國內匈人語、哥德語和其他被征服部落的語言一起使用。[1]:382

由於沒有保留任何匈人語的銘文或整句,該語言的書面證據非常有限,幾乎完全是希臘語和拉丁語資料中轉寫的專有名詞[1]:376

匈人語目前還無法分類,[2]:201[3]:58但由於這些專有名詞的來源,可將它與突厥語系蒙古語系葉尼塞語系語言相比較。[3]:58[4]:30[5]大多數學者支持突厥語。[6]許多學者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確定系屬。

語料

[編輯]

當時歐洲匈人的觀察家,如普利斯庫斯和6世紀史學家約達尼斯記錄下來匈人語3個詞:

在村莊裏,我們得到了食物--小米而不是玉米--以及當地人所稱的medos。我們的隨從得到了小米和一種大麥飲料,野蠻人稱之為kamos。[1]:424[3]:58

匈人以這樣的哀鳴來悼念他[阿提拉]時,在他的墳墓上舉行了他們稱之為strava的慶祝活動,並大肆歡慶。[1]:425

medos是一種類似於蜂蜜酒的飲料;kamos是一種大麥飲料;strava是一種葬禮宴席,這些詞都來自印歐語系[1]:424–426它們可能是斯拉夫語、日耳曼語和/或伊朗語來源。[1]:424–426[3]:58[7][8]Maenchen-Helfen認為strava可能來自講斯拉夫語的線人。[1]:425

所有其他匈人語信息都在人名和部落名稱中。[1]:376

可能的系屬關係

[編輯]

無法分類

[編輯]

鑑於語料庫過小,一些學者認為匈人語不可分類。[9]:50[10]:136–137[2]:201–202[11]:148[12]:209András Róna-Tas指出,「非常少的信息來源往往是相互矛盾的。」[13]:208

突厥語系或阿爾泰語言聯盟

[編輯]

Karl Heinrich Menges、Omeljan Pritsak等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們認為,這些專有名詞只允許將匈人語定為阿爾泰語系語言。[14]:17雖然Menges對語言證據持保留態度,但他對匈人的看法是:「有民族學理由認為他們是突厥人或接近突厥人。」[14]:17作為進一步的可能性,Menges認為匈人語可能是蒙古語系滿-通古斯語系,也可能是介於蒙古語和突厥語間的語言。[14]:17Pritsak分析了33個現存已知匈人語人名後得出結論:「它不是突厥語,而是一種介於突厥語和蒙古語間的語言,可能比後者更接近前者。與保加爾語和現代楚瓦什語有很強聯繫,但也與奧斯曼土耳其語雅庫特語有詞彙和形態上的聯繫。」[15]:470

傳統和普遍的觀點是,匈奴人和/或匈人是講突厥語的。[6]Otto Maenchen-Helfen認為,匈人許多部落和專有名詞似乎源於突厥語,就表明該語言是突厥語。[1]:392–411金尹真同樣認為,「從我們所知道的專有名詞來看,似乎極有可能大部分人講突厥語,至少匈人精英主要是講突厥語的。」[4]:30丹尼斯·塞諾雖然不大認可將匈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類,但他指出,部分匈人精英可能講突厥語,儘管部分匈人的名字不可能是突厥語。[2]:202歷史學家Peter Heather雖然在1995年支持突厥假說為「最佳假說」,[16]:5此後卻轉而表示懷疑,[11]:1482010年說「事實是我們不知道匈人說什麼語言,而且可能永遠不會知道。」[12]:209Savelyev和Jeong同樣指出,「以前提出的大多數匈人名字的突厥詞源遠非明確,所以還不能從這類數據中得出定論。」[6]

葉尼塞語系

[編輯]

一些學者--最著名的是Lajos Ligeti(1950/51)和蒲立本(1962)--聲稱西伯利亞的語言,特別是凱特語--葉尼塞語系的成員--可能是匈奴和/或匈人語的主要來源(甚至可能是語言核心)。[17][18]:4, 14, 48, 103–6, 108–9, 130–1, 135–6, 182, 204, 263, 286, 310匈奴語為葉尼塞語系說最早由蒲立本提出,後來由於科特語、Pumpokol詞表的完善,亞歷山大·沃文利用這些詞表進行了更準確的重建,從而加強了這一理論。[19]金尹真2013年提出,匈奴人經歷了像察合台汗國那樣的語言翻轉,在吸收了丁零敕勒人後從葉尼塞語變為烏古爾語支[4]:20–30

Vajda (et al. 2013)提出,匈人精英講葉尼塞語,並影響了該地區的其他語言。[5]葉尼塞人後來可能被突厥和蒙古群體同化。

Alexander Savelyev和鄭聰元批評了蒲立本的葉尼塞說,指出葉尼塞詞彙可能來自匈奴人和葉尼塞人都不具備的共享文化詞彙。[6]

印歐語系

[編輯]

所有3個被古代文獻描述為「匈人語」的詞似乎都來自印歐語。[1]:424–426

一些學者認為,一種日耳曼語,可能是哥德語,可能與另一種匈人語共存,充當匈人帝國的通用語[20]:254[21]:142[12]:329Maenchen-Helfen認為medos和kamos這兩個詞就可能是日耳曼語的。[1]:424–426他認為Attila、Bleda、Laudaricus、Onegesius、Ragnaris和Ruga這些人名都是日耳曼語的,[1]:386–389Heather還加上了Scottas和Berichus這兩個名字。[22]:329金尹真對這樣的方法提出質疑,認為有「更可能的突厥語來源」。[4]:30在其他地方,他認為匈人名字的日耳曼化可能是帝國西部的匈人精英們一項有意識的政策。[23]:111

Maenchen-Helfen還將一些名字歸類為伊朗語支[1]:390–391Christopher Atwood認為,作為他提出的「匈」人詞源的一種解釋,「他們的國家或聯盟必須被視為粟特語/巴克特里亞語[講伊朗語]領導和組織的結果。」[24]:47匈奴人的對象包括操伊朗語支語言的奄蔡薩爾馬提亞人[22]:146–167Maenchen-Helfen認為,伊朗語支名字可能是從波斯人那裏借來的,而且不早於5世紀;他認為這意味着奄蔡在阿提拉帝國內部的影響力很小。[1]:443金尹真則認為匈人中有許多人講伊朗語支語言。[23]:4, 8

strava一詞被認為是斯拉夫語族來源,表明匈奴人中存在講斯拉夫語的人。然而,Peter Heather認為,這個詞「當然是一個非常小的樁子,可用來證明本無記載的斯拉夫人在阿提拉帝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說法。」[12]:39419世紀,一些俄國學者認為,匈人作為一個整體都使用斯拉夫語。[25]:223

烏拉爾語系

[編輯]

19世紀,德國漢學柯恆儒認為匈人語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並將他們與古馬扎爾人相聯繫。[26]:87–89

可能的文字

[編輯]

匈人語的書面形式是有可能存在的,可能還能從文物中識別出來。普利斯庫斯記載,匈人秘書用一份名單讀出了逃犯的名字。[4]:204Franz Altheim認為這不是希臘語或拉丁語,而是一種類似保加爾人烏古爾語支的文字。[4]:204他認為,這種符文是由匈人從中亞帶入歐洲的,是適應匈人語(烏古爾突厥語)的古粟特字母[4]:55, 204Zacharias Rhetor在507/508 AD寫道,阿蘭Qardust主教到高加索匈人土地上待了7年,回來時帶着用匈人語寫的書。[4]:204關於匈奴-鮮卑的符文系統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是否是更廣泛的歐亞文字的一部分,它們與8世紀產生的突厥字母的關係,尚存在一些爭議。[4]:205

腳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Maenchen-Helfen 1973.
  2. ^ 2.0 2.1 2.2 Sinor 1990.
  3. ^ 3.0 3.1 3.2 3.3 Pronk-Tiethoff 2013.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Kim 2013.
  5. ^ 5.0 5.1 Vajda, Edward J. (2013). Yeniseian Peoples and Languages: A History of Yeniseian Studies wit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nd a Source Guide. Oxford/New York: Routledge.
  6. ^ 6.0 6.1 6.2 6.3 Savelyev & Jeong 2020.
  7. ^ Schenker, Alexander M. The Dawn of Slavic: an introduction to Slavic philolog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6 [2015-11-22]. ISBN 97805200159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3). 
  8. ^ Vékony, Gábor. Dacians, Romans, Romanians. Matthias Corvinus. 2000: 236 [2020-03-04]. ISBN 9781882785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9. ^ Doerfer 1973.
  10. ^ Golden 2006.
  11. ^ 11.0 11.1 Heather 2006.
  12. ^ 12.0 12.1 12.2 12.3 Heather 2010.
  13. ^ Róna-Tas 1999.
  14. ^ 14.0 14.1 14.2 Menges 1995.
  15. ^ Pritsak 1982.
  16. ^ Heather 1995.
  17. ^ E. G. Pulleyblank, "The consono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t 1], Asia Major, vol. IX (1962), pp. 1–2.
  18. ^ Vajda 2013.
  19. ^ Vovin, Alexander. Did the Xiong-nu Speak a Yeniseian Language?.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2000, 44 (1): 87–104. 
  20. ^ Wolfram 1990.
  21. ^ Wolfram 1997.
  22. ^ 22.0 22.1 Heather 2005.
  23. ^ 23.0 23.1 Kim 2015.
  24. ^ Atwood 2012.
  25. ^ Maenchen-Helfen 1945.
  26. ^ Wright 1997.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