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維爾·莫特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內維爾·莫特爵士 Sir Nevill Mott | |
---|---|
出生 | (1905-09-30)1905年9月30日 里茲, 英格蘭 |
逝世 | 1996年8月8日(1996歲—08—08)(90歲) 米爾頓凱恩斯, 白金漢郡, 英格蘭 |
國籍 | 聯合王國 |
母校 |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
獎項 | Hughes Medal (1941) 皇家獎章 (1953) 科普利獎章 (1972) Faraday Medal (1973)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7)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機構 | 曼徹斯特大學 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 布里斯托大學 |
博士導師 | 拉爾夫·福勒 |
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爵士,CH,FRS(英語:Sir Nevill Francis Mott,1905年9月30日—1996年8月8日),英國物理學家,1977年,因為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與菲利普·安德森、約翰·凡扶累克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教育和早期生活
[編輯]內維爾1905年出生於利茲,父母是查爾斯·弗朗西斯·莫特和莉蓮·瑪麗·雷諾茲,是約翰·理查森爵士的孫女,也是第一代從男爵約翰·亨利·佩利爵士的曾孫女。雷諾茲小姐是劍橋大學數學Tripos (Mathematical Tripos) 的畢業生,也是劍橋大學當年最好的女數學家。他的父母在卡文迪什實驗室相識,當時兩人都在 J·J·湯姆生的指導下從事物理研究。
內維爾首先在約克郡西瑞丁的吉格斯威克村長大,他的父親是那裏吉格斯威克學校 (Giggleswick School) 的高級科學教師。他的母親還在學校教數學。由於他父親的工作,全家首先搬到了斯塔福德郡,然後搬到了切斯特,最後搬到了利物浦,他的父親被任命為那裏的教育總監。莫特最初是在家裏接受母親教育的。十歲時,他開始在布里斯托的克利夫頓學院接受正規教育,隨後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在那裏他在拉爾夫·福勒 (RH Fowler) 的指導下學習了劍橋數學Tripos課程。
職業和研究
[編輯]莫特於1929年被任命為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講師。他於1930年返回劍橋,擔任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研究員和講師,並於1933年轉到布里斯托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梅爾維爾·威爾斯教授。
1948年,他成為布里斯托的亨利·奧弗頓·威爾斯物理學教授和亨利·赫伯特·威爾斯物理實驗室主任。 1954年,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物理學教授,一直擔任該職位直至1971年。由於粒子加速器成本極高,計劃中的粒子加速器被痛苦地取消,他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9年至1966年,他還擔任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
他的早期工作是對氣體碰撞的理論分析,特別是電子與氫原子的自旋翻轉碰撞,這將激發安德烈·布蘭丁 (André Blandin) 和近藤淳的後續工作,研究傳導電子之間的類似效應以及磁性在金屬中。這種活動促使莫特寫了兩本書。第一本書是與Ian Sneddon共同編輯的,對量子力學進行了簡單明了的描述,重點是實空間中的薛定諤方程式。第二本書描述了氣體中的原子和電子碰撞,使用哈特里-福克方法(Hartree–Fock method) 中電子態的旋轉對稱性。
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莫特的興趣已經擴大到包括固態,從而又出版了兩本書,對二戰前後該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1936年, 《金屬和合金特性理論》 (與瓊斯 H. Jones 合着)描述了一個簡化的框架,該框架導致了快速進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莫特加入了雷達研究人員的「陸軍小組」。他被任命負責獲取陸軍的GL Mk. II 雷達在工作時存在嚴重的校準問題,導致測量結果隨着天線跟蹤目標而發生變化。他通過設計圍繞雷達構建的大型金屬絲墊來解決這個問題,以提供非常平坦的參考平面。
戰爭期間,莫特研究了塑性變形在斷裂裂紋進展中的作用。戰後回到布里斯托時,他結識並聘用了弗雷德里克·查爾斯·法蘭克 (Frederick Charles Frank),使他們兩人在法蘭克·納巴羅(英語:Frank Nabarro) (Frank Nabarro) 和艾倫·科特雷爾(英語:Alan Cottrell)等人的幫助下,在位錯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布里斯托成為該主題的重要研究中心,尤其是在1940年代末。如果莫特只是在該領域做出了早期的、稍微次要的貢獻,特別是在與納巴羅的合金硬化方面以及在位錯網絡的拓撲結構上降低了晶體的表觀彈性常數方面,那麼毫無疑問,莫特的熱情在這三個主要領域中發揮了作用。 FC Frank 在晶體生長和可塑性方面取得了進展,後來在劍橋,P. Hirsch 在薄膜電子顯微鏡方面取得了進展。
然而,與此同時,莫特對電子相關性 (Electronic correlation) 及其在維韋化合物 (Verwey's compounds)(例如氧化鎳)中可能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很多思考,這些化合物可以在各種物理條件下從金屬轉變為非金屬絕緣體 - 這被稱為莫特轉變。莫特絕緣體一詞以及他引入的莫特多項式(英語:Mott polynomials)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個人生活
[編輯]莫特與露絲·埃莉諾·霍德結婚,育有兩個女兒:伊利沙伯和愛麗絲。愛麗絲是一位教育家,曾與克勞斯·莫澤共事,並與數學家邁克·克拉平結婚,後者是開放大學的數學教授。內維爾·莫特退休後居住在米爾頓凱恩斯 (Milton Keynes)阿斯普利吉斯 (Aspley Guise)的克蘭平斯 (Crampins) 附近,並於1996年8月8日去世於米爾頓凱恩斯,享年90歲。他的自傳《科學人生》於 1986 年由泰勒與弗朗西斯 (Taylor & Francis) 出版。他的曾祖父是約翰·理查森爵士,北極探險家。
參閱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1901年-1925年 | 1901年:倫琴 / 1902年:勞侖茲、塞曼 / 1903年:貝克勒、皮耶·居禮、瑪莉·居禮 / 1904年:瑞立 / 1905年:菲利普·萊納德 / 1906年:湯姆生 / 1907年:邁克生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馬可尼、布勞恩 / 1910年:范德華 / 1911年:維因 / 1912年:達倫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勞厄 /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紀堯姆 / 1921年:愛因斯坦 / 1922年:玻爾 / 1923年:密立坎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法蘭克、赫茲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考克饒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爾 / 1953年:澤爾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蘭姆、庫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 /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 / 1958年:切倫科夫、法蘭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張伯倫 / 1960年:格拉澤 / 1961年:霍夫施塔特、梅斯堡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維格納、梅耶、延森 / 1964年:湯斯、巴索夫、普羅霍羅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費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貝特 / 1968年:阿爾瓦雷茨 / 1969年:蓋爾-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庫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賈埃弗、約瑟夫森 / 1974年:賴爾、休伊什 / 1975年:玻爾、莫特森、雷恩沃特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齊亞斯、威爾遜 / 1979年:格拉肖、薩拉姆、溫伯格 / 1980年:克羅寧、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錢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魯比亞、范德梅爾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魯斯卡、賓寧、羅雷爾 / 1987年:比得諾茲、米勒 / 1988年:萊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貝格爾 / 1989年:拉姆齊、德默爾特、保羅 / 1990年:傅里德曼、肯德爾、泰勒 / 1991年:德熱納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爾斯、泰勒 / 1994年:布羅克豪斯、沙爾 / 1995年:佩爾、萊因斯 / 1996年:戴維·李、奧謝羅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諾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韋爾特曼 / 2000年:阿爾費羅夫、克勒默、基爾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康奈爾、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維斯、小柴昌俊、賈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茲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婁斯、波利策、韋爾切克 / 2005年:格勞伯、霍爾、亨施 / 2006年:馬瑟、斯穆特 / 2007年:費爾、格林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爾、高錕 / 2010年:海姆、諾沃肖洛夫 / 2011年:珀爾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羅什、瓦恩蘭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爾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魯、斯特里克蘭 / 2019年:皮布爾斯、奎洛茲、麥耶 / 2020年:潘洛斯、根策爾、蓋茲 /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爾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勞澤、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勞斯、呂利耶 / 2024年:霍普菲爾德、辛頓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1951年至200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國際 | |
---|---|
各地 | |
學術 | |
人物 | |
其他 |
這是一篇與英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這是一篇與物理學家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eopoldi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全部小作品
- 英國人物小作品
- 字數已超過3000位元組的小作品
- 物理學家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