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
克里米亞攻勢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次斯大林突擊的一部分 | |||||||
1943年—1944年期間蘇軍的攻勢 | |||||||
| |||||||
參戰方 | |||||||
蘇聯 |
納粹德國 羅馬尼亞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費奧多爾·托爾布欣 安德烈·伊凡諾維奇·葉廖緬科 |
斐迪南·舍爾納 厄溫·雅內克 卡爾·阿爾門丁格爾 | ||||||
參戰單位 | |||||||
烏克蘭第4方面軍 獨立濱海軍團 | 第17軍團 | ||||||
兵力 | |||||||
462400人[1] |
約165000人(德國)[2] 64712人(羅馬尼亞)[3] | ||||||
傷亡與損失 | |||||||
84819人 |
約97000人 其中羅馬尼亞士兵28835人[4] |
克里米亞攻勢,是1944年4月8日至5月12日蘇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軍團對德第17軍團發起的旨在收復克里米亞的攻勢。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軍團分別從克里米亞半島北面和克赤半島東面發起攻勢,並在15日推進至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區。5月9日,德軍在塞瓦斯托波爾外圍的防線崩潰,並被迫從海上撤離塞瓦斯托波爾。此戰結束後,蘇軍收復克里米亞半島,德第17軍團遭受重創,並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未參加任何戰役。
該攻勢是十次斯大林突擊的一部分,是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的延續。
背景
[編輯]1943年11月24日,南方方面軍收復梅利托波爾,擊穿了德第6軍團的防線。托爾布欣命令第11、19坦克軍和近衛第4騎兵軍以最快速度從諾蓋草原向克里米亞發起進攻。此時守衛彼列科普地峽的只有斯洛伐克第1師和第153野戰訓練師的一部。[5]第6軍團從沃坦防線撤退使得蘇軍有切斷克里米亞半島的危險,儘管克萊斯特、蔡茨勒和第17軍團指揮官雅內克都贊成執行從克里米亞撤退的「米高行動」,但是希特拉不予批准。28日,希特拉命令德軍不得從克里米亞撤出,並下達「即使在未來幾天內陸上通道被切斷的情況下,也要守住克里米亞半島」的命令。[6]
11月1日,蘇第19坦克軍抵達彼列科普,並迅速突破了斯洛伐克第1師的防線。但是蘇軍未能充分利用德軍的漏洞,德第81野戰補充營迅速填補了防線的缺口。同日,近衛第10步兵軍的一部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渡過錫瓦什湖,但很快就被德軍封鎖在錫瓦什湖的一個小橋頭堡。2日,蘇軍對韃靼防線發起猛烈的進攻,蘇軍儘管損失慘重,但是成功突破了韃靼牆。但是在11月3日,德軍的88炮組和3號突擊炮被部署到北面,第4航空軍開始對克里米亞北部的蘇軍進行猛烈地轟炸。根據德軍的報告,蘇軍損失了約80輛坦克,儘管德軍也損失了5門88炮和4門200mm火炮。11月6日,隨着德軍第50步兵師的到來,德軍發動反擊,但是未能重占彼列科普。雙方都停止了大規模進攻。[7]托爾布欣此時被命令優先摧毀德軍位於尼科波爾的橋頭堡。[8]
但是,蘇軍並沒有放棄對克里米亞的進攻。北高加索方面軍策劃了登陸克赤半島的行動。此時克赤半島僅有德第5軍和羅馬尼亞騎兵軍防守。儘管蘇軍的兩棲登陸能力較差,但是蘇聯最高統帥部依舊命令蘇軍發動登陸戰。[9]11月1日4點50分,蘇第318山地步兵師從埃爾蒂根登陸,當日下午蘇軍的攻勢就被阻滯了。3日,第56軍團的近衛第2步兵師和在耶尼卡萊登陸,此處德軍僅有4個營的部隊。4日,蘇軍攻佔巴克希。第56軍團於5日發動了大規模攻勢,但是未能進一步突破德軍的防線。7日,德軍發起了「彗星行動」,希望將位於埃爾蒂根的蘇軍趕下大海,但是德軍失敗了。[9][10]10日,蘇軍再度發起進攻,獨立濱海軍團[註 1]將德軍逼退了兩公里,並在12日逼近克赤城郊。14日,濱海軍團利用剛運來的T-34對德軍再度進攻,但被貝倫芬格的榴彈炮團給阻滯。蘇軍未能達成佔領克赤的目標。[11] 12月初,羅馬尼亞部隊開始向埃爾蒂根進攻。此時該橋頭堡的彈藥和糧食儲備已經越發緊張。12月6日,位於埃爾蒂根的蘇軍試圖突圍,在克赤附近被德軍阻擊,但其中一部分蘇軍成功被運輸至安全地帶。11日,埃爾蒂根易手。[12]
為了能夠打通同第17軍團的陸上聯繫,第6軍團奉命堅守尼科波爾橋頭堡。1944年1月30日,烏克蘭第3、第4方面軍對尼科波爾發起了進攻,並於2月5日攻佔重要鐵路樞紐阿波斯托洛沃。第6軍團被迫退守卡緬卡河,第17軍團已經徹底被孤立。[13]
雙方的計劃
[編輯]蘇軍
[編輯]早在1943年9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就已經提出了一個計劃:從北高加索方面軍將部隊調至南方方面軍,在德軍撤退時迅速攻佔梅利托波爾,並迅速向彼列科普和瓊加爾地峽前進。空降部隊將被投放至占科伊,內外夾攻突破地峽。[14]但是這個計劃很快被否決,理由是從北高加索方面軍調集部隊進行遠距離運輸容易被德軍發現,從克赤半島登陸是一個更好的選擇。[15]
在1944年2月,蘇軍已經擬定了一個新的進攻計劃。近衛第2軍團從彼列科普對「康拉德」軍級支隊[註 2]發起猛烈的攻勢,第51軍團從錫瓦什湖南岸的橋頭堡發起進攻,而原來被部署在瓊加爾地峽的第28軍團轉為預備役。一旦德軍的防線被突破,第19坦克軍將南下攻佔辛菲羅波爾。而葉廖緬科的獨立濱海軍團應該牽制住位於克赤的第5軍,防止其增援。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軍團分別能得到空軍第8、4軍團的支援。[16]1943年12月9日,蘇軍成功在錫瓦什湖上修建了一座橋樑;在1944年初又修建了一座橋樑。[16]
1944年3月,華西列夫斯基訪問烏克蘭第4方面軍,並在報告中指出,暴雨使道路難以通行,並摧毀了錫瓦什湖南岸的渡口,並請求將行動延遲至3月15-20日。伏羅希洛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都強調要破壞德軍的黑海運輸,因此要加強黑海艦隊的空中力量和潛艇數。由於天氣惡化,進攻被進一步推遲至4月5日,並最終延遲至4月8日。[17]
德軍和羅馬尼亞軍
[編輯]克里米亞在德軍的右岸烏克蘭防禦的計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掩護德軍的南翼。希特拉在10月25日對羅馬尼亞參謀伊萊·斯特弗萊亞說,守衛克里米亞可以防止其成為蘇聯從羅馬尼亞或保加利亞登陸的基地。[6]如果該地區被蘇聯攻佔,蘇聯就能獲得轟炸普里什蒂納油田的重要基地。[18]但是揚·安東內斯庫並不贊同守衛克里米亞,他擔心第17軍團在克里米亞重蹈第6軍團的覆轍。倘若類似的事情發生,他認為他難以承擔此時造成的政治後果。[6]而卡爾·鄧尼茨在10月27日對希特拉承諾「可以通過海運向第17軍團輸送足夠的物資」,10月29日,希特拉下達命令:克里米亞的部隊將在任何情況下都應以用任何手段進行防禦,更多的德國營正通過陸、海、空三路被派往克里米亞。[19]
蘇軍封鎖克里米亞北部之後,第17軍團所有的補給都只能從海上運輸。雅內克對第17軍團在克里米亞的防守已經幾乎不抱有信心。但是德國海軍在黑海地區的指揮官赫爾穆特·布林克曼向希特拉保證,他能無限期地向第17軍團提供補給,並在必要的時候將他們全部撤離。儘管這樣的保證取決於德軍對奧迪沙、尼古拉耶夫等港口的控制,但是這使希特拉增加了堅守克里米亞的決心。[12]1944年3月,第73、111步兵師和一個反坦克營通過黑海被運輸至克里米亞,還有大量的鐵拳和坦克殺手被運至克里米亞。[20]
德軍在彼列科普地峽和錫瓦什湖構築了三道防線,並在依順也修築了一道防線。儘管希特拉並不允許德軍撤退,但是厄溫·雅內克依舊在塞瓦斯托波爾周圍構築了「格奈森瑙防線」,但是該項工作進展緩慢。同時,雅內克指示他的參謀修訂先前的從海上撤退的計劃。「康拉德」軍級支隊負責防守克里米亞北部,第5軍防守克赤半島,羅馬尼亞山地軍在半島南部清剿蘇聯的游擊隊。[21][17]
從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第11軍團花了近250天才攻克塞瓦斯托波爾,並為此承受了慘重的代價。希特拉認為,哪怕半島大部分被蘇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也可以作為一個進攻的跳板,在西方同盟國的進攻被粉碎後即可着手反攻克里米亞。但是希特拉的想法和實際情況相差極大。原先強大的要塞群已經被炸毀,在1943至1944年,德軍並沒有修復位於塞瓦斯托波爾的要塞群。[22]德軍沒有修復碉堡和炮台,而是將其作為野戰醫院、總部等防彈場所。儘管塞瓦斯托波爾主防線得到了加強,但是沒有戰略縱深,沒有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線。由於該地區堅硬的石灰岩,無法挖掘很深的戰壕。防線最完善的地區是後方的赫爾松涅斯角。[23]
雙方的部隊
[編輯]德軍
[編輯]第17軍團下轄3個軍:「康拉德」軍級支隊、羅馬尼亞山地軍和第5軍,羅馬尼亞騎兵軍由康拉德指揮。截止至4月1日,第17軍團共有64712羅馬尼亞士兵,[3]約165000德軍士兵,共12個師和兩個突擊炮旅。[2]
第17軍團(由厄溫·雅內克指揮)在1944年4月初的戰鬥序列[24] | |||
---|---|---|---|
軍 | 軍長 | 附屬單位 | 師 |
「康拉德」軍級支隊 | 魯道夫·康拉德 | 原第49山地軍 | 第50、336步兵師,第279突擊炮旅 |
羅馬尼亞騎兵軍 | 羅馬尼亞第10、19步兵師,羅馬尼亞第9騎兵師 | ||
第5軍 | 卡爾·阿爾門丁格爾 | 第73、98步兵師,羅馬尼亞第3山地師,羅馬尼亞第6騎兵師,第191突擊炮旅 | |
羅馬尼亞山地軍 | 雨果·施瓦布 | 羅馬尼亞第1、2山地師 | |
預備隊 | 第111步兵師 |
蘇軍
[編輯]烏克蘭第4方面軍共擁有18個步兵師、2個炮兵師和1個坦克軍,並得到空軍第8軍團的支援,共計278400人;獨立濱海軍團擁有12個步兵師,得到空軍第4軍團的支援,共計143500人;黑海和亞速海艦隊共40500人參與戰鬥。合計462400人。[1]
烏克蘭第4方面軍(由費奧多爾·托爾布欣指揮)在1944年4月初的戰鬥序列[25][26][27] | |||||
---|---|---|---|---|---|
軍團 | 軍長 | 軍 | 師 (旅) | ||
近衛第2軍團 | 格奧爾吉·費多羅維奇·扎哈羅夫 | 近衛第13步兵軍 | 近衛第3、24、87步兵師 | ||
第54步兵軍 | 第126、315、387步兵師 | ||||
第55步兵軍 | 第87、347步兵師 | ||||
直屬 | 近衛第2炮兵突破師 | ||||
第51軍團 | 雅科夫·克雷澤 | 近衛第1步兵軍 | 第91、346步兵師,近衛第33步兵師 | ||
第10步兵軍 | 第216、257、279步兵師 | ||||
第63步兵軍 | 第263、267、417步兵師 | ||||
直屬 | 第77步兵師、第26炮兵師、近衛第32坦克旅 | ||||
空軍第8軍團 | 蒂莫菲爾·赫留金 | 第7強擊航空兵軍 | 第206、289強擊航空兵師,第236殲擊航空兵師 | ||
第3殲擊航空兵軍 | 第265、278殲擊航空兵師 | ||||
直屬 | 近衛第6轟炸航空兵師、近衛第1強擊航空兵師、近衛第6殲擊航空兵師、近衛第2夜間轟炸航空兵師 | ||||
烏克蘭第4方面軍直屬 | 第19坦克軍 | 第79、101、202坦克旅,第26摩托化步兵旅 | |||
近衛第6坦克旅,近衛第4迫擊炮師,第35反坦克炮兵旅,近衛第4摩托化旅 |
獨立濱海軍團(由安德烈·葉廖緬科指揮)在1944年4月初的戰鬥序列 [25][28] | |||||
---|---|---|---|---|---|
軍團 | 軍長 | 軍 | 師 (旅) | ||
第3山地步兵軍 | 近衛第128山地步兵師、第242山地步兵師、第318步兵師 | ||||
近衛第11步兵軍 | 近衛第2、32步兵師,第414步兵師 | ||||
第16步兵軍 | 第339、383步兵師 | ||||
第20步兵軍 | 近衛第55步兵師、第20山地步兵師 | ||||
直屬 | 第89、227步兵師 | ||||
空軍第4軍團 |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 直屬 | 第214、230強擊航空兵師,第229、329殲擊航空兵師,第132夜間轟炸航空兵師 |
戰役過程
[編輯]地峽防線的突破和康拉德軍級支隊的撤退
[編輯]1944年4月8日上午8點,烏克蘭第4方面軍對德軍陣地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10點半,蘇軍發起了攻勢。第51軍團的第91步兵師和近衛第32坦克旅對錫瓦什湖西南的羅馬尼亞第10步兵師發起了猛烈的攻勢。但是,在地雷和反坦克炮的幫助下,蘇軍未能取得進展,坦克旅的53輛坦克有27輛被德軍摧毀。[29]而在羅馬尼亞第19步兵師的防區,蘇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蘇軍未能從正面擊穿羅馬尼亞的防線,但蘇第848步兵營從後方渡過艾古利西克湖並迫使羅馬尼亞第94步兵團後撤到第二道防線。於是,蘇軍開始向該橋頭堡調兵,預備發起一場猛烈的攻勢。[30]
而在另一側,近衛第2軍團僅派遣近衛第13步兵軍率先衝擊德軍的防線,而近衛第19坦克軍則作為預備隊。蘇軍採取了全新的戰術:炮兵先發射煙霧彈干擾德軍的視線,然後步兵發起衝鋒。配備了16輛OT-34噴火坦克的獨立第512坦克旅和擁有KV-85坦克、SU-152自走炮的第1452自走炮團也投入戰鬥。德軍防線迅速被撕裂,蘇軍攻佔亞美尼亞斯克。[30]德軍被迫投入了包括第123擲彈兵團在內的預備隊,但僅僅是阻止了蘇軍的前進。[31]
9日,蘇軍繼續發動猛烈的進攻。羅馬尼亞第19步兵師在BM-31火箭炮和伊爾-2的轟炸之下被迫後撤。而在彼列科普一側,第50步兵師的防線在下午4點被突破。[32]4月10日清晨,第1271步槍團的第2營在彼列科普地峽後方登陸,德軍未能將他們趕下大海。儘管這個登陸點遠遠不能威脅到位於地峽的德軍,康拉德依舊選擇將部隊撤回到依順防線。但是第50步兵師的部分部隊已經被蘇軍繞過。由於第51軍團在錫瓦什湖的突破,康拉德進一步命令他的部隊撤回格奈森瑙防線,依順實際上只被堅守了幾個小時。[33][34]12日上午,蘇軍收復依順。[35]
克里米亞北部的防線被突破意味着德軍要進行超過160公里的撤退,第19坦克軍開始追擊。11日,蘇軍收復托馬舍夫卡,並於11點攻佔占科伊。[36]13日,第19坦克軍攻佔辛菲羅波爾和葉夫帕托里亞,此時康拉德的部隊才剛剛撤到格奈森瑙防線,第17軍團位於辛菲羅波爾的指揮部在蘇軍到來前12小時才倉皇撤走。[37]14日,第19坦克軍抵達巴赫奇薩賴,距離塞瓦斯托波爾僅18哩。但是由保羅·貝茨指揮的要塞守備部隊設法堅持了12小時,使康拉德軍級支隊得以撤回到塞瓦斯托波爾。然而,一些羅馬尼亞的營投降或是被蘇軍摧毀。 [38][39]
第5軍的撤退
[編輯]4月9日19點,雅內克在未經過OKH同意之下啟動阿德勒計劃,第5軍開始從克赤半島撤退。[36]德軍撤退極度倉皇,沒有進行戰略誘騙即開始撤退。11日,蘇軍收復克赤。由於從克赤向西只有一條主幹道,空軍第4軍團得以對德軍進行大規模轟炸,而由於德軍的大炮大多由馬牽引,無法快速撤退。12日,德軍撤退到帕爾帕奇地峽,但是由於第19坦克軍的突破有可能切斷第5軍的退路,第5軍被迫繼續撤退。雅內克命令第5軍向費奧多西亞或是蘇達克撤退,這樣他們可以被海軍疏散到塞瓦斯托波爾。[40]在第5軍撤退的時候,由於北面蘇軍推進過快,蘇軍的東翼極有可能遭到第5軍的反擊。因此,蘇軍決定在祖亞鎮對德軍進行阻擊,因為第5軍只有兩條退路:通過祖亞鎮或是走濱海公路撤往塞瓦斯托波爾。儘管在12日阿爾門丁格爾已經下令第5軍撤往蘇達克,有部分部隊未能接到指令而向祖亞撤退。13日凌晨,德軍遇上了蘇軍在祖亞的部隊。儘管德軍迅速奪得了祖亞河上的橋樑,並向祖亞推進,但被該鎮北面的蘇軍的反擊所阻止。[41]
13日,蘇軍收復費奧多西亞,並在舊克里木追上了第5軍。第198反坦克營和華瑟·珂普的克里米亞擲彈獵兵團阻擊了蘇軍,使第5軍成功撤退至蘇達克。由於蘇軍的轟炸,只有10000人從海路撤往巴拉克拉瓦,其餘部隊則要穿過蘇聯游擊隊所在的克里米亞山脈。[37]對德國人而言幸運的是,蘇聯的游擊隊沒有阻礙第5軍的撤退。羅馬尼亞山地軍派出了兩個營掩護德軍的撤退,這兩個羅馬尼亞營作戰十分英勇。14日,第5軍抵達阿盧什塔。儘管德軍表明會帶着這兩個營撤退,但是實際上,這兩個營被德軍拋棄,並被蘇軍殲滅在山區中。15日,第5軍撤退到雅爾達,並作短暫的休息。施瓦布十分生氣,因為德軍不僅拋棄了羅馬尼亞的部隊,還在他們犧牲的時候在後方休息。 [42]最終,16日,第5軍撤退至塞瓦斯托波爾的東南面。第5軍損失慘重,70%的火炮和重武器被丟棄,並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38]
軸心軍隊從海上撤退(4月12日至27日)
[編輯]在短短的九天內,第17軍團戰鬥減員29,873人。[43],羅馬尼亞部隊減員17,652人。[44]為了將儘可能多的部隊撤出,德軍在梅肯齊耶夫山脈、白糖帽子山和薩蓬山佈防,試圖阻礙蘇軍的前進。由於撤退至塞瓦斯托波爾的德軍過於混亂,實際上構建塞瓦斯托波爾第1道防線的是羅馬尼亞山地軍。15日,蘇軍發動了一次試探性進攻,但被羅馬尼亞部隊擊退。由於德軍在1942年付出極大的代價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托爾布欣擔心他的部隊損失過重,因此命令第19坦克軍暫緩進攻。[45]
4月12日,雅內克已經被允許將非戰鬥人員、後方人員和羅馬尼亞傷員撤往康斯坦察。羅馬尼亞新式的瑪利亞號和費迪南德國王號驅逐艦和駐紮在羅馬尼亞的Bf-110戰機也加入對該航線的護航。在第1周,軸心國成功疏散了約20000人。4約18日11點,兩艘羅馬尼亞運輸船被蘇聯L-6潛艇發現。但是蘇軍的攻擊並未成功,L-6被德UJ-104的深水炸彈炸沉。12點37分,4架A-20G發現了船隊,阿爾巴尤利亞號商船被兩枚炸彈命中,該船上有500名蘇聯戰俘死亡。次日,該船被拖回康斯坦察繼續參與運輸。[46]22日,蘇軍出動兩個A-20編隊進行轟炸,將奧薩格1號油輪擊沉,並且成功使一枚炸彈命中費迪南德號驅逐艦,但是沒有爆炸。4月23日,一艘MFP登陸艇被伊爾-2擊沉,但是艇上的一千餘人有三分之二被救起。4月27日,兩隻從塞瓦斯托波爾出發的船隊在據該港11哩處遭到5艘蘇聯魚雷艇的圍堵。德軍一艘S艇擊沉了蘇聯一艘魚雷艇,從而掩護了軸心部隊的撤退。共72,000人次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包括28,394名德軍士兵。[47]羅馬尼亞騎兵軍共27140人從克里米亞撤出,僅剩下3894人;其山地師也只剩下9436人。斯洛伐克和高加索志願部隊、志願助手、戰俘和平民優先被運輸至羅馬尼亞。儘管如此,仍有約2000人的部隊被運往克里米亞。[48]
蘇軍收復塞瓦斯托波爾
[編輯]在軸心部隊撤退的同時,蘇軍也在試圖突破德軍的防線。4月16日,葉廖緬科調任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司令,獨立濱海軍團由烏克蘭第4方面軍指揮,指揮官變更為梅利尼克。19日,獨立濱海軍團對巴拉克拉瓦地區發起進攻,第51軍團對防線中部發起進攻,但是未能突破防線。[49]蘇軍的炮兵此時缺乏足夠的彈藥,在沒有有效的炮火壓制之下,德軍和羅馬尼亞軍能夠有效利用崎嶇不平的陣地。[50]4月23日,蘇軍再度發起猛攻,近衛第2軍團攻佔梅肯齊耶夫山脈,但是第19坦克軍被德軍的雷區所阻礙。蘇軍攻勢再度停滯。[49]德軍得以將部隊重組,「康拉德」軍級支隊轄第50、336步兵師,羅馬尼亞第1、2山地師,第5軍轄第73、98、111步兵師和羅馬尼亞第3山地師。[49]
4月29日,希特拉在貝西特斯加登接見第17軍團指揮官雅內克。雅內克當着希特拉的面表明除非向第17軍團提供大量的增援,否則該軍團必須撤退。希特拉承諾增援克里米亞,但是只同意增援4個營。雅內克當即表示,如果這樣的話,他希望第17軍團能由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希特拉很生氣,並對雅內克大發雷霆。在希特拉像往常一樣宣講堅守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後,雅內克徑直離開,摔門而出,並對旁邊的警衛說:「告訴希特拉我離開了。」隨後,雅內克乘坐的飛機被逼停在羅馬尼亞,雅內克本人被逮捕,但在古德林的干預下,雅內克得以免除死刑。第17軍團指揮官由第5軍軍長卡爾·阿爾門丁格爾接任,而第5軍由弗雷德里希-威廉·米勒指揮。[51][52]
5月1日,烏克蘭第4方面軍再次發起進攻。近衛第2軍團向別利別克河南岸的德軍陣地發起攻擊,而獨立濱海軍團向巴拉克拉瓦發起攻擊,並將其攻佔。但是位於防線中部的白糖帽子山和薩蓬山依舊被德軍牢牢控制,每當蘇軍對薩蓬山發起進攻,就會遭到白糖帽子山上德軍的反擊。但一支潛入德軍陣地的突襲小隊在一名死去的德軍士兵身上發現了一張地圖,上面清晰地描繪了薩蓬山的防禦陣地。於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將正式總攻定為5月7日,並在5日先發動一次攻勢。[53]
5月5日上午9點30分,烏克蘭第4方面軍對德軍發起了兩個小時的炮擊,隨後近衛第2軍團發起總攻,但僅僅成功推進了1公里。6日,近衛第1步兵軍成功突破了白糖帽子山的防線,極大程度上為接下來的攻勢掃清了障礙。5月7日上午9點,第51軍團對薩蓬山發起炮擊,並在10點半轉入進攻。儘管蘇軍已經獲得了地圖,但是炮擊對德軍陣地的損傷有限。蘇第63步兵軍經過了一整天的奮戰,在晚18點時推進至離山峰僅一二百碼的位置,但是彈藥幾乎耗盡。德軍在此時誤判了局勢,將部隊後撤準備反攻。因此第63步兵軍成功攻佔薩蓬山,為了防止德軍反攻得手,第10步兵軍也很快被蘇軍調至薩蓬山。[53]7日晚,阿爾門丁格爾調集兩個戰鬥群對薩蓬山反攻陣地,攻勢在次日12點達到頂峰,但是由於反擊缺乏協調,德軍未能佔領山頭。阿爾門丁格爾向舍爾納提出,塞瓦斯托波爾已經無法堅守。1944年5月8日23點,希特拉終於下令,允許第17軍團撤出克里米亞。[54]
7日,獨立濱海軍團的第16步兵軍向德第73步兵師發起猛攻,德軍第170擲彈兵營的防線被蘇聯海軍第83步兵旅擊穿,當日第16步兵軍推進了1500碼,接近了第5軍炮兵所在的卡蘭。第5軍被迫撤退到第二條防線。近衛第2軍團沿着貝爾貝克河緩慢向前推進,並終於抵達塞維納亞灣外圍陣地。[55]5月8日晚,被近衛第2軍團圍困在塞維納亞灣的第50步兵師殘部通過海上向南撤退。在第19坦克軍被調至獨立濱海軍團後,該軍團繼續發起進攻,裝甲部隊擊穿了第73步兵師的防線,並迫使他們撤往赫爾松涅斯角。此時德軍剩餘的部隊均向該半島撤退,此處擁有大量的補給和最後的機場。5月9日下午16時,塞瓦斯托波爾市區被第51軍團攻佔。此時托爾布欣決定讓獨立濱海軍團清理最後的德軍。此時德軍的防線僅有875碼,因而蘇軍的攻勢難以展開。但是蘇軍的炮兵對德軍猛烈開火,迫使德國空軍決定將飛機全部撤出克里米亞。[56]最終,5月11日晚,防線被蘇軍逐步摧毀,德軍向灘頭的撤退點撤退。[57]
軸心聯軍從海上撤退(5月8日至5月12日)
[編輯]在9日蘇軍突破第73步兵師防線之後,赫爾松涅斯角已經被納入蘇軍的火炮射程。在希特拉下令撤退後1個小時,一個船隊攜帶2887人撤離了塞瓦斯托波爾。10日凌晨兩點,帕特里亞船隊抵達塞瓦斯托波爾。8點30分,該船隊向康斯坦察駛去,但是遭到了蘇聯轟炸機的襲擾。9點30分,21架伊爾-2對船隊轟炸,托提拉號被命中3枚100公斤炸彈並沉沒。5個小時後,泰加號被A-20G炸沉。兩艘船共載有9000人,其中約有8000人死亡。[58]11日清晨,羅馬尼亞號掃雷艇和達努比烏斯號運輸船被蘇聯空軍擊沉。德國的海爾加號運輸船起初逃過一劫,但很快也被擊沉。費迪南德國王號也成了蘇聯的空襲目標。一枚炸彈命中了船體並殺死了11名船員,但是沒有爆炸,最終該船被迫在10點30分撤出克里米亞海域。[59][58]
5月11日晚,防線上的部隊被命令前往海灘進行最後的撤離,但是負責協調的奧托·舒爾茨乘坐的巡邏艇出現無線電故障,導致一些船隻行駛到了錯誤的海灘,船上僅有少數士兵,而其他海灘上的士兵只能等待。第98步兵師的殘部在凌晨3點成功登上小艇被全部疏散,但是其他步兵師只有少部分人能夠上船,第111步兵師甚至完全未被疏散。[60][61]瑪利亞皇后號護送着船隊離開,但是杜羅斯托爾號商船還是被炸沉了。[62]12日,德軍防線被徹底摧毀,部分德軍,特別是第73步兵師仍在抵抗,直到他們被海水淹沒。12日晚,德國和羅馬尼亞海軍救起了約800人,他們大多數是從海上游到灘頭的。[61]5月13日凌晨3點30分,奧托·舒爾茨下令終止從克里米亞的撤退行動。幾個小時後,德軍最後的抵抗被擊潰。[57]
從5月10日至13日,德軍共疏散了47,825人,包括德軍28,992人和羅馬尼亞軍15,078人。在戰役結束後,儘管包括阿爾門丁格爾在內的部分陸軍將領對此十分不滿,布林克曼和舒爾茨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63]
戰役之後
[編輯]雙方的傷亡
[編輯]德第17軍團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德軍五個步兵師共兩個師長死亡、一個師長受傷、一個師長被俘。儘管有相當一部分部隊成功抵達了羅馬尼亞,但是他們損失了全部的重武器,需要經過數周的補充才能再度上戰場。德國和羅馬尼亞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羅馬尼亞正嘗試向蘇聯進行和談。[63][64] 烏克蘭第4方面軍共傷亡63,830人,包括13,332人死亡;獨立濱海軍團和空軍第4軍團共傷亡20,501人,包括4,196人死亡;黑海和亞速海艦隊傷亡488人,包括226人死亡。總計傷亡84,819人,包括17,754人死亡,死亡人數約佔參戰人數的3.8%。[1]羅馬尼亞的部隊共傷亡28,835人,其中在從海上及空中撤退時減員6,313人。[4]
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遭遇
[編輯]在塞瓦斯托波爾被蘇聯收付兩天後,斯大林簽署了國家國防委員會第5859號法令,該法令強調「許多克里米亞韃靼人背叛了祖國,拋棄了保衛克里米亞的紅軍部隊並站到了敵人一邊,加入了德國人組建的志願軍部隊與紅軍作戰[65]」,並指出所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應被遷移至烏茲別克。5月18日,由貝利亞率領的NKVD部隊開始圍捕韃靼人。在3天之內,NKVD抓捕了約15萬人。5月底,NKVD在報告中表明他們已經抓捕了183155名克里米亞韃靼人。然而,仍有部分人成功逃脫,包括韃靼人領袖穆斯塔法·埃迪格·基里馬爾。至少有6,400人在運輸中死亡,在抵達烏茲別克的韃靼人中,第一年即有約30,000人死亡。[66]
註釋
[編輯]腳註
[編輯]- ^ 1.0 1.1 1.2 Krivosheev 2001,第294頁.
- ^ 2.0 2.1 Frieser 2017,第483頁.
- ^ 3.0 3.1 Axworthy 1995,第133頁.
- ^ 4.0 4.1 Axworthy 1995,第136頁.
- ^ Forczyk 2014,第243-244頁.
- ^ 6.0 6.1 6.2 Frieser 2017,第461頁.
- ^ Forczyk 2014,第247-249頁.
- ^ Buttar 2020,第312頁.
- ^ 9.0 9.1 Forczyk 2014,第251頁.
- ^ Frieser 2017,第463頁.
- ^ Forczyk 2014,第257頁.
- ^ 12.0 12.1 Buttar 2020,第316頁.
- ^ Frieser 2017,第467-468頁.
- ^ Buttar 2020,第310頁.
- ^ Buttar 2020,第311頁.
- ^ 16.0 16.1 Forczyk 2014,第270&272頁.
- ^ 17.0 17.1 Buttar 2020,第330頁.
- ^ Glantz & House 2015,第247-248頁.
- ^ Frieser 2017.
- ^ Buttar 2020,第319頁.
- ^ Forczyk 2014,第271頁.
- ^ Buttar 2020,第335頁.
- ^ Buchner 1995,第113-114頁.
- ^ Forczyk 2014,第311頁.
- ^ 25.0 25.1 Gurkin et al. 1988,第110-111頁.
- ^ Porter 2009,第130-131頁.
- ^ Forczyk 2014,第311-312頁.
- ^ Forczyk 2014,第312頁.
- ^ Forczyk 2014,第272頁.
- ^ 30.0 30.1 Forczyk 2014,第272-273頁.
- ^ Forczyk 2014,第274頁.
- ^ Forczyk 2014,第275頁.
- ^ Buttar 2020,第333頁.
- ^ Forczyk 2014,第276頁.
- ^ Buchner 1995,第103頁.
- ^ 36.0 36.1 Buttar 2020,第332頁.
- ^ 37.0 37.1 Forczyk 2014,第278頁.
- ^ 38.0 38.1 Forczyk 2014,第280頁.
- ^ Buttar 2020,第338頁.
- ^ Forczyk 2014,第277頁.
- ^ Buttar 2020,第336頁.
- ^ Forczyk 2014,第279頁.
- ^ Forczyk 2014,第281頁.
- ^ Axworthy 1995,第134頁.
- ^ Buttar 2020,第339頁.
- ^ Forczyk 2014,第282頁.
- ^ Forczyk 2014,第283頁.
- ^ Buttar 2020,第342頁.
- ^ 49.0 49.1 49.2 Forczyk 2014,第285頁.
- ^ Buttar 2020,第341頁.
- ^ Forczyk 2014,第286頁.
- ^ Buttar 2020,第343頁.
- ^ 53.0 53.1 Buttar 2020,第346頁.
- ^ Forczyk 2014,第288頁.
- ^ Forczyk 2014,第287頁.
- ^ Forczyk 2014,第289頁.
- ^ 57.0 57.1 Forczyk 2014,第291-292頁.
- ^ 58.0 58.1 Forczyk 2014,第290頁.
- ^ Buttar 2020,第351頁.
- ^ Forczyk 2014,第292頁.
- ^ 61.0 61.1 Buttar 2020,第352頁.
- ^ Forczyk 2014,第291頁.
- ^ 63.0 63.1 Forczyk 2014,第293頁.
- ^ Buttar 2020,第353頁.
- ^ Forczyk 2014,第294-295頁.
- ^ Forczyk 2014,第295頁.
參考書目
[編輯]- Forczyk, Robert. Where the Iron Crosses Grow: The Crimea 1941-44. Osprey. 2014. ISBN 9781782006251.
- Glantz, David M.; House, Jonathan M.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Osprey. 2015. ISBN 9780700621217.
- Axworthy, Mark. Third Axis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5.
- Buchner, Alex. Ostfront 1944:The German Defensive Battles on the Russian Front 1944. 1995. ISBN 9780887402821.
- Frieser, Karl-Heinz (編).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II: 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 in the East and on the Neighbouring Fro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07]. ISBN 9780198723462.
- Gurkin, Vladimir; et al. Боевой состав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Часть IV (Январь — декабрь 1944 г.) [Combat Composition of the Soviet Army, Part IV (January–December 1944)] (PDF). Moscow: Voenizdat. 1988 [2021-08-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8-19) (俄語).
- Porter, David. Order of the Battle:The Red Army in World War II. Amber Books. 2009. ISBN 9781906626525.
- Krivosheev, G.F.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2001. ISBN 5224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