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Z-35號驅逐艦

座標59°38.2′N 24°20′E / 59.6367°N 24.333°E / 59.6367; 24.33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納粹德國
船名 Z-35號
下訂日 1941年2月17日
建造方 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威悉船廠
船廠編號 1005
鋪設龍骨 1941年6月6日
下水日期 1942年10月2日
入役日期 1943年9月22日
結局 1944年12月12日在芬蘭灣觸雷沉沒
技術數據
船級 1936級驅逐艦
船型 1936B型英語Type 1936B destroyer
排水量
  • 標準:2,519噸
  • 滿載:3,542噸
船長 127米
型寬 12米
吃水 4.32米
動力輸出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36(67公里每小時;41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2,600海里以19節
乘員 11名軍官、320名水兵
武器裝備

Z-35號(德語:Z 35)是納粹德國海軍二戰期間建造的五艘1936B型英語Type 1936B destroyer驅逐艦首艦。它自1941年6月6日開始在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2年10月2日下水,至1943年9月22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入役後,該艦於戰爭期間一直在波羅的海執行護航德國艦船、布設水雷炮擊地面部隊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等任務。1944年12月12日,當Z-35號準備在愛沙尼亞海岸附近的芬蘭灣布雷時,因導航錯誤而誤入德國雷區。它撞上了一枚或多枚水雷後沉沒,造成大量船員遇難,僅70人倖存。艦隻殘骸於1994年被尋獲並進行了考察。

設計

[編輯]

1936B型英語Type 1936B destroyer驅逐艦保留了先前1936A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艦體設計和動力方案,但是恢復到1936型較輕的主武器配置以減輕頂部配重和改善耐波性。其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21.9米和127米,有12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32米吃水深度;艦隻的設計排水量為2,519噸,滿載時則可達3,542噸。它由兩台改良型瓦格納-德希馬格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3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其運行壓力為70標準大氣壓(7,093千帕斯卡),溫度450。動力裝置可輸出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的功率,使該艦的設計航速達到36(67公里每小時);並得益於最多835噸的燃料油貯量,它還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2,600海里(4,800公里)。[1]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1-15名軍官和305-321名水兵。[2]

艦隻的主炮為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英語12.7 cm SK C/34 naval gun,架設在帶有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部和後部各有兩門以疊加方式安置,第五門則設於在後甲板室英語deckhouse的頂部,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該艦的防空武器則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英語Funnel (ship)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十五門20毫米38式高射炮(分別安裝在三個四聯裝和三個單裝炮座中)組成。此外,Z-35號還在水上部分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裝備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均各配備一對可裝填魚雷。後甲板可安裝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和水雷導軌,最大容量為60枚水雷。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德語Gruppenhorchgerät」的被動式水聽器,並可能安裝有一套主動式聲納系統。在艦橋頂部則配備了FuMo-24/25型英語FuMO 24 radar雷達[1][3]

歷史

[編輯]

Z-35號最初是作為1938B型驅逐艦於1939年6月28日從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訂購,但隨後這款艦型設計被放棄,訂單取消,戰爭海軍遂將其改為1936A(動員)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重新訂購。至1941年2月17日,該訂單被進一步調整為1936B型,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1005。它於同年1月15日開始在威悉船廠鋪設龍骨,次年10月2日下水,至1943年9月22日在海軍少校尼爾斯·貝特格英語Niels Bätge的指揮下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經過戰備訓練後,該艦於1944年2月被編入第6驅逐區艦隊德語6. Zerstörerflottille (Kriegsmarine)服役。[4][5]

區艦隊的四艘驅逐艦和一艘魚雷艇隨即被轉移到芬蘭灣,以支援當地的布雷行動,Z-35號於2月13日抵達愛沙尼亞的雷瓦爾。它們最初的任務是為在利鮑和雷瓦爾之間航行的船隊提供護航,直到3月12日炮擊納爾瓦灣東岸的蘇軍陣地時,才在納爾瓦灣布下了第一個雷區。第6區艦隊在7月之前的任務主要都是布雷,包括在整個4月強化芬蘭灣的既有雷區。為了準備在芬蘭投降的情況下占領奧蘭島的「西方冷杉行動」,區艦隊於6月28日護送裝甲艦呂措號前往於特島英語Utö (Finland),但該行動被取消,艦艇只得返回港口。[6][7][8]

7月31日至8月1日夜間,Z-35號、Z-25號Z-28號Z-36號圖爾庫出發駛入里加灣,炮擊沿岸的蘇聯陣地以支援陸軍行動。8月5日,它們護送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攻擊薩雷馬島的目標,8月19日至20日又一同炮擊了圖庫姆斯附近的蘇軍高地。行動的最後一天,Z-35號的一副螺旋槳因觸碰到礁石而受損,不得不返回戈滕哈芬進行維修。9月,區艦隊負責為從芬蘭和雷瓦爾撤離的船隊提供掩護。10月10日,它們又為恢復了對岸炮擊任務的呂措號和歐根親王號護航,並炮擊了蘇聯在梅默爾、利鮑和薩雷馬島瑟爾韋的陣地,直到24日。10月23日,Z-35號的一枚炮彈在3號炮的炮管中過早引爆,炸傷一人,並將炮管和後膛炸出艦外。翌日,該艦又在蘇聯的空襲中被碎片擊中。次月,分艦隊還在掩護歐根親王號和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從瑟韋爾半島撤離期間,於11月20日至24日炮擊了蘇軍陣地。[9][10][11]

到12月中旬,Z-35號已成為第6驅逐區艦隊司令、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科特的旗艦。該區艦隊此時由他的旗艦、姊妹艦Z-36號和Z-43號以及魚雷艇T-23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23T-28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28共同組成,其任務是在愛沙尼亞海岸和稍遠海域的既有雷區之間布設新的雷區。T-23號負責為其餘它艦艇護航,每艘驅逐艦則裝載68枚水雷。由於天氣惡劣,任務被推遲到12月11日至12日夜間,區艦隊於11日上午啟航。一天下來,天氣逐漸惡化,浪花和雨水使航行變得困難。由於航行偏北,Z-35號和Z-36號在新雷區的預定方位以北僅2.5海里(4.6公里)處誤入了己方的「犀牛」雷區。大約在01:52聽到微弱的爆炸聲後,科特用無線電通知T-23號靠近Z-35號。幾乎緊接着,一枚水雷擊中Z-35號左舷,與4號炮並排,摧毀了左舷渦輪機,並淹沒了一個水密隔艙。到02:00,該艦本已消除了沉沒的危險,但這時Z-36號也觸雷並迅速沉沒,導致全體官兵遇難。不久之後,Z-35號的艦舯發生爆炸,可能是鍋爐爆炸所引發,還引爆了一些彈藥。船員們在沉沒之前棄艦而逃,但只有大約70人被蘇聯人救起。[12][13]

1994年,芬蘭環境部英語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Finland)59°38.2′N 24°20′E / 59.6367°N 24.333°E / 59.6367; 24.333的水深50米處對Z-35號的殘骸進行了考察。[14]

腳註

[編輯]
  1. ^ 1.0 1.1 Gröner,第79頁.
  2. ^ Koop & Schmolke,第27頁.
  3. ^ Whitley,第68, 71–73, 201頁.
  4. ^ Koop & Schmolke,第24–25, 115頁.
  5. ^ Whitley,第175–176頁.
  6. ^ Koop & Schmolke,第115頁.
  7. ^ Rohwer,第311, 318, 339頁.
  8. ^ Whitley,第173–175頁.
  9. ^ Koop & Schmolke,第115–116頁.
  10. ^ Rohwer,第351, 359, 361, 363, 373–374頁.
  11. ^ Whitley,第180頁.
  12. ^ Koop & Schmolke,第116頁.
  13. ^ Whitley,第180–187頁.
  14. ^ Saari, Jukka. Z 36. Pohjalla Ry. [2018-03-13].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