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專題討論:語言學
本專題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維基專題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Dear users of the Project, can I ask you to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to Chinese? Regards, --Dmitri Lytov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54 (UTC)
I invite you to help write this article.--Kaiyr(留言) 2014年8月5日 (二) 15:04 (UTC)
Entry translated: Pre-Indo-European > 前印歐語
[編輯]Dear User:Dmitri_Lytov, I've just translated the entry en:Pre-Indo-European into Chinese, see 前印歐語. Go have a look at this new page~!--Cosinepi-fly(留言) 2019年11月12日 (二) 22:57 (UTC)
客棧升格經轉譯形成的虛構編輯手冊議案協作告知
[編輯]謹打擾諸位,現虛構編輯指南正處在可能升格階段,是以可能由電遊專案方面活躍編輯加速推進編輯規程化,翻譯、審閱和交換意見可能均有需語言方面專業同好補足之處,同時適宜協調並帶動社區和社羣內更多討論:
該手冊影響範圍可不限於由多語文環境構築起的虛擬形象和跨傳媒產生紐帶關係的課題,期待不吝協同參與,可調動和活躍多方維基人和維基計劃間的互助互利,以補足本地維基參與計劃的系統偏好運作可能遺留的不足之處。謝閱。--約克客(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9 (UTC)
補足若干語言學相關條目註釋引用但參考文獻漏列的文獻
[編輯]不少語言學相關條目中,註釋引用的文獻似乎是英文維基百科頁面搬來的,但參考文獻沒有列出完整名稱。一開始在半閉後圓唇元音發現的,爰於該條目討論頁提出,但後來發現不少條目,如明清官話、中古漢語,皆有此問題。故在語言學專題討論提出,冀能提升關注度。Young0715(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18:03 (UTC)
討論通知
[編輯]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提議:依據學術規範修正語音學術語,避免直譯英語。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09 (UTC)
提議:依據學術規範修正語音學術語,避免直譯英語
[編輯]
背景
[編輯]目前中文維基百科中的語音學術語,特別是音素名稱,多數是按英語直譯而來。然而,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漢語學術規範,也可能導致概念理解的偏差。為了提高條目的學術性和準確性,我提議將這些術語根據最新的學術規範進行修正。
權威依據
[編輯]本提議主要參考了《方言》2007年第1期第1頁刊載的國際音標中文版。該版本由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翻譯,並於2011年被國際語音學會在《國際語音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第41卷第2期正式收錄承認。這無疑是目前最權威的中文版國際音標。
以下內容引用自 unt 在知乎發佈的國際音標表(官方中文版) 一文:
國際音標的最權威中文版當屬《方言》2007 年第 1 期第 1 頁所刊載的版本,這一版本由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翻譯,之後被國際語音學會在《國際語音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2011 年(第 41 卷)第 2 期收錄承認。表格如下:
語音學術語小組成員
顧問小組:鮑懷翹、曹劍芬、黃泰翼、林茂燦、呂士楠、鄭秋豫、王洪君、王嘉齡、王理嘉、徐雲揚
工作小組:胡方、孔江平、李愛軍、麥耘、陶建華、王蘊佳、熊子瑜、朱曉農
該圖片為 unt 提取自國際語音學會官網 Translation of IPA charts 里 The ch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n Chinese (2007) 的 PDF。這個收集各語言翻譯版國際音標表的項目「Translation of IPA charts」正是受上面中譯版的啟發而設立的。
表中有一些術語值得注意,人們常常會誤用,或者使用過時術語:
- p、b 一行叫爆發音(plosive),不叫塞音(stop)。塞音可以包括爆發音(「簡單塞音」)和塞擦音(「擦除阻塞音」),而爆發音是更精確的術語
- 拍音(tap)或閃音(flap)是兩個術語,略有不同:拍音的主動調音器官的運動方向垂直於被動調音器官,閃音是平行於。通常 ɾ 是拍音,ɽ 是閃音
- ʋ、ɹ 一行叫近音(approximant),其舊稱無擦通音(frictionless continuant)已過時。原則上,無擦通音包括近音和元音。通音(continuant)是在此基礎上再包括上擦音,是含義更寬的概念
- s、z 一列叫齦音(alveolar),其舊稱齒齦音已過時。現在,「齒齦」可以指齒音或齦音。特別注意,t、d、n、l 等輔音橫跨三列,它們可以表示齒音、齦音和齦後音
- ʃ、ʒ 一列叫齦後音(postalveolar),其舊稱舌葉音已過時。現在,舌葉性(laminal)描述的是主動調音器官(見附加符號部分),而不是調音部位
- ʘ、ǀ 一列叫嘖音(click),舊稱搭嘴音(但仍然通行),後來朱曉農又改作喌音(但尚未推廣開)
- pʼ、tʼ 一列叫噴音(ejective),其舊稱擠喉音應當過時
- ʍ、w 作唇–軟齶音(labial-velar),ɥ 作唇–硬齶音(labial-palatal),ɕ、ʑ 作齦–齶音(alveolo-palatal)。特別注意,ʍ 是擦音而不是近音
- 描述輔音的順序是調音部位+(送氣)+清濁+調音方法+「音」。語言學愛好者常常說清濁+(送氣)+調音部位+調音方法+「音」,這是中文維基百科上機械照搬英文語序的結果,不提倡使用
- 氣聲(breathy voice)和嘎裂聲(creaky voice)兩個發聲態的譯名確定了(表中是「voiced」所以是「聲性」),嘎裂聲的舊譯緊喉音、喉化音等已過時
- rhotic 譯作 r 色彩(更直接對應的英文是 r-colored),也有人作 r 音色,其舊稱捲舌(性)、帶 r 意味的、r 化、兒化等已過時
- no audible release 譯作無聞除阻,也有人作無聽感除阻,其舊譯唯閉音已過時。語言學愛好者常常說「不除阻」,是不正確的,因為爆發音不除阻的話人就憋死了。有人譯作無聲除阻也不妥當,因為「無聲」易被誤解為不帶聲(voiceless)。特別注意,漢語入聲韻尾並沒有必要加無聞除阻符號,因為漢語的鼻音韻尾也是無聞除阻的
具體修改建議
[編輯]基於以上資訊,以下條目名稱可作以下修改:齒齒齦音建議修改為 齒齦音;濁小舌塞擦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濁塞擦音」;濁小舌塞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濁爆發音」;濁小舌擦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濁擦音」;清小舌內爆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清內爆音」;清小舌塞擦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清塞擦音」;清小舌塞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清爆發音」;清小舌擦音建議修改為「小舌清擦音」;
技術方面的考量
[編輯]為了實現這些修改,似乎可以考慮利用Wikipedia:字詞轉換功能?這不僅可以保證術語的一致性,還能兼顧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習慣。
結語
[編輯]採納這一提議將顯著提升維基百科語音學相關條目的學術性和準確性。這不僅有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也能夠使我們的內容更加符合當前學術界的規範。我懇請各位編輯者認真考慮並支持這一提議。讓我們共同為提升維基百科的學術品質而努力!--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19日 (六) 18:13 (UTC)
- (+)強烈支持:很多年前就在知乎拜讀過unt的這篇文章,一直想提議大幅修改……中文維基百科學科術語的原創翻譯向來也十分猖獗,只是我最近暫時只將推進到限制專有名詞原創翻譯上面……不過,「最權威中文版」不排除可能有大陸地域中心的問題,對其他地區詞來說還需要確認一下。另外,個別名詞雖然存在學術規範,但也有其他常用名稱(比如雖然「爆發音」可能更規範,但「塞音」也顯然很常見、尤其是在和「擦音」對舉的時候),這些也可能需要額外考慮。——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0日 (日) 02:04 (UTC)
- 塞音雖然是常用名稱,但既然已經過時了,在不涉及歧義時似乎就應該儘量替換。我覺得不用太考慮和擦音對舉的問題,爆發音和內爆音還可以對舉呢。--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44 (UTC)
- 我是說(僅在)對舉/並列時使用。--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19:00 (UTC)
- 塞音雖然是常用名稱,但既然已經過時了,在不涉及歧義時似乎就應該儘量替換。我覺得不用太考慮和擦音對舉的問題,爆發音和內爆音還可以對舉呢。--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44 (UTC)
- (!)意見:直接轉換要慎重。以及有些舊稱的確更加通行到無法忽視。不過,將新譯名作為標準條目名是合理的。--The Puki desu(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0:24 (UTC)
- 很需要注意地區詞轉換及常用名稱原則等問題。——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0月20日 (日) 13:23 (UTC)
- (&)建議&(~)補充:
- 權威性和準確性:國際語音協會所接受的術語名稱應被採納,以確保術語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同時,對於常見且通用的俗稱,如生物分類學中提供學名和俗稱一樣,或許可以考慮在條目中提及或設置重定向,以幫助讀者更好理解,例如學名「齦顫音」俗稱「大舌音」;而俗稱「小舌音」可能指「小舌顫音」或「小舌擦音」,或許可以考慮重定向。
- 尊重歷史事實:為尊重歷史上廣泛使用的通用名稱,或許當將規範名稱作為標準條目名稱,但在內容中提及這些通用名稱;同時或許可以提及舊稱及已廢除術語並加以解釋,使讀者了解學術知識和思想的發展變化。
- @自由雨日@The Puki desu@Ericliu1912--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0日 (日) 17:21 (UTC)
- @Ryanlo713:台灣等地地區詞我不確定,不好說。就中國大陸地區詞而言,我完全支持這一做法。我強烈地認為,在名稱常用度沒有數量級差異時,(學科術語方面)「規範性」原則應高於「常用性」原則。——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0日 (日) 18:47 (UTC)
- 如果其他地區沒有相應規範,應該可以直接按大陸規範統攝。而且這似乎也不是大陸部門的規範?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1日 (一) 11:36 (UTC)
- (~)補充:根據現有的討論,我有一些疑問,包括:
- 是否需要設置正式投票程式讓更多編輯參與表決?
- 是否需要組建一個專門的工作組來推進這項修改?工作組可以進一步研究各地區的學術規範,整理出一份詳細的修改清單,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等。
- 是否需要採取分階段實施的策略?例如:
- 第一階段:修改爭議較小的術語
- 第二階段:修改有一定爭議但多數人支持的術語
- 第三階段:處理存在較大分歧的術語
- 是否需要設置過渡期?比如過渡期內保留舊稱的重定向,並在條目中註明新舊稱謂,以便讀者適應。
- 如何將措施落到實處?可能包括:
- 需要指定一位主要負責人來協調整個過程?
- 需要制定詳細的時間表和里程碑?
- 需要利用機器人來協助大規模修改?
- 需要加強與語言學專業人士的合作,確保修改的專業性?
- 需要定期在社群中通報進展,保持透明度?
- 是否還有其他方面需要考慮?
-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2日 (二) 17:09 (UTC)
- 沒必要投票。我們幾乎都不使用投票來確定共識(而是討論),只有在涉及面非常廣的重大爭議性問題上才使用投票的方式快速徵求意見?(且最終也並非會以投票結果決定。)在「互助客棧·條目探討」這裡討論已經是涉及面非常大的討論,我覺得足夠了。如果還要繼續擴大的話,可以用{{RFC}}和{{公告欄}}。
- 也許可以進一步請對該問題感興趣的編者討論,比如語言學專題編者。
- 視爭議情況而定,確實可以這麼做。
- 重定向應該長期保留;舊稱/別稱視情況而定,單純譯法語序問題(如「清小舌塞擦音」)應該可以直接不寫,但「塞音」等別稱應該(長期)寫。
- 應該不用這麼複雜吧……大家都是志願者,有空就可以作「負責人」協調者(比如您);時間表/里程碑我想就不必了;和專業人士的合作,如果可以做到的話,我想也一定是好事兒。機器人修改的問題,如果是「清小舌塞擦音 -> 小舌清塞擦音」這類改動應該沒問題,不過有些術語(比如「塞音」)可能不適合全盤改掉(因為和「擦音」對舉時仍常稱「塞音」而非「爆發音」)。
- --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2日 (二) 17:21 (UTC)
- 我對技術實施方面不太瞭解。什麽時候方便開始?--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4日 (四) 18:21 (UTC)
- 維基百科不是官僚體系,沒這麼多繁文縟節,要改就改。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08 (UTC)
- 已通知語言學、語言兩專題,並邀請Unt Phesoca。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1 (UTC)
- unt您是怎麼邀請的😨--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9 (UTC)
用戶討論頁——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46 (UTC)- 😱她居然在這裡!--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58 (UTC)
- unt您是怎麼邀請的😨--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9 (UTC)
- 謝謝!我非常支持修改。在十幾年前,維基百科採用的術語翻譯確實是比當時大陸學界更先進的;但是近年來,大陸學界的語音學學者越來越多採用這個中譯版國際音標表里的術語了,維基百科的一些術語就顯得過時了,尤其還有齒齦音vs齒齒齦音這種腦筋急轉彎。2021年我那篇知乎文章發布後,就曾有人提議過修改條目術語(當然,當時也有人反對),但最終未能進行。我想,此時不改,更待何時--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41 (UTC)
- 關於「塞音」和「爆發音」,現在中英文學界在一般行文里仍然多是用「塞音/stop」專指「爆發音/plosive」的(即,不包含塞擦音),但是如果是專門提及音素名稱,那就要說「爆發音/plosive」而不說「塞音/stop」了,這樣顯得嚴謹。我想音素的條目名還是應該用「爆發音」,正文裡面用「塞音」倒是問題不大--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51 (UTC)
- @Unt Phesoca:謝謝大佬回復!我曾多次在其他平台以不同身份和您有過幾次小互動,在這裡見到您是最開心的。--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14:03 (UTC)
- 已通知語言學、語言兩專題,並邀請Unt Phesoca。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1 (UTC)
- @書畫晝盡告訴我其曾給中文維基百科增加過多個音素條目,或能協助修改。--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57 (UTC)
- 慚愧,我註冊維基賬號後最早一批編輯(2020年12月)就是對IPA表「查缺補漏」,補上實際語例或翻譯新條目。巧的是,包含創建條目在內的工作恰是在UntPhesoca的知乎文章發布(2021年2月2日)前夕完成的😂😂,是很難立刻回頭大改,於是也是成了「歷史遺留」。
- 新條目的條目名,當時是比照現有條目名譯的,而「現有條目名」本就是字字直譯,於是有了en:voiceless velar lateral fricative -> 清軟齶邊擦音等等。至於內容,現在看來實在是草草而成,也是可以藉此機會潤色、改正。
- 書畫晝盡(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01:59 (UTC)
- (+)支持 但我認為denti-alveolar consonant譯為「齒-齦音」更好,以避免譯為「齒齦音」會出現的幾個問題:①新舊術語混淆導致不必要的誤解;②後人會很難判斷近年的文章/論文中的「齒齦音」具體表示什麼;③避免使用反直覺的名稱(也能防止非專業人士望文生義),畢竟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齒齦音」明顯更容易被理解為與「齒齦」有關而非與「齒和齦」有關。--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3 (UTC)
- 另外希望可以在比較顯著的位置保留保留「清…」「濁…」的譯法,而非僅僅重定向,畢竟這種命名已經廣泛應用多年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8 (UTC)
- 「清」「濁」的位置含義自明,或許不必盡標。而且一些非語言學來源的用法是鬆散的,如加逗號作「軟齶,清,不送氣,爆發音」,似乎不當作是成詞--物靈(浪跡江關嗟路淺,周流天地覺風頻。請向我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0:53 (UTC)
- 關於連字符的使用,我認為需強調與雙重調音術語加以區分。
- 這類術語的構成是兩個形容詞的結合,應該由 「–」 (U+2013, En dash) 分隔。例如,圖表中的「唇–軟齶」指代的是 en:Labial–velar consonant,而 「denti-alveolar consonant」則不涉及雙重調音,且其構成涉及詞根併入,含義是其調音部位位於齒與齦之間。
- 另外我看圖表中的 en:Alveolo-palatal consonant 中文譯名「齦‐齶音」中的連字符和雙重調音術語的有所不同,可能是 「‐」 (U+2010, Hyphen) 或 「-」 (U+002D, Hyphen-Minus)--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53 (UTC)
- 哈哈,en:Alveolo-palatal consonant用的是en:Hyphen-minus,明顯是錯誤的,竟然一直沒人發現。我舊號丟了,現在沒有移動頁面的權限,誰有空可以改一下。
- Alveolo-palatal consonant和齒-齦音都應該用en:Hyphen。--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10 (UTC)
- (補充:我不確定英維中Hypen-Minus是不是acceptable的)--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24 (UTC)
- @Sihjee:英維要求使用hyphen-minus,禁止用hyphen,見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Hyphens。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4 (UTC)
- 中維我記得也是禁止了?--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6 (UTC)
- 明白了,一直誤解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7 (UTC)
- 另外我發現一文:MOS:連接號--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8 (UTC)
- 連接號區分了多個排版符號--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40 (UTC)
- 就是Hypen和emdash,中文不用endash有點可惜…--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58 (UTC)
- 連接號區分了多個排版符號--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40 (UTC)
- 另外我發現一文:MOS:連接號--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8 (UTC)
- 另外希望可以在比較顯著的位置保留保留「清…」「濁…」的譯法,而非僅僅重定向,畢竟這種命名已經廣泛應用多年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8 (UTC)
- 以下內容與語言和其分類命名相關,雖然與語音學術語無關,但或許可一同解決。
- 我想或許能邀請黑之聖雷和H Zhang加入討論(如果可能);兩位都曾提及過一些小語種的命名問題,例如(不一一列舉):
-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09 (UTC)
基本有共識,建議再討論一下「denti-alveolar consonant」是「齒-齦音」還是「齒齦音」。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8日 (一) 16:44 (UTC)
- 個人無條件聽從Unt Phesoca的意見。--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10月28日 (一) 16:49 (UTC)
- 確實有一點討論需要。用新術語的教材對於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加不加連字符也並不一致:
- 江荻譯《國際語音學會手冊》(2008)齦-齶(該書未出現denti-alveolar)
- 張維佳譯《語音學教程》(2011)齦齶(該書未出現denti-alveolar)
- 朱曉農《語音學》(2010)齒-齦、齦齶
- 張維佳、田飛洋譯《世界語音》(2015)齒-齦、齦-齶
- 按我的理解,英文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的連字符僅僅是起到分隔語素的作用,不具有特別的語義,也有零星著作使用的是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用漢字書寫不存在「分隔語素」的必要,單從這個角度看,就沒必要加連字符。不過,從實用的角度看,如上面Sihjee所說,「齒-齦」作為條目名更明確,我個人是贊同加連字符(另外,中譯版國際音標表alveolo-palatal也譯成帶連字符的齦-齶,按這個體例denti-alveolar也要帶連字符)--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0:47 (UTC)
- 確實有一點討論需要。用新術語的教材對於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加不加連字符也並不一致:
一週無新意見,可認爲有共識。建議先移動各輔音條目,以及涉及的發音頁面、發音方法條目,並修改IPA條目和相關模板。至於其他頁面提及、鏈入的舊術語的替換,經過站外(ac羣)討論,建議手動修理,而且這次沒有新舊術語衝突,應該不會造成太大問題。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5日 (二) 06:16 (UTC)
- 至於其他地區的地區詞,仍然沒有編者提出其他地區有相關標準的證據,可以暫時認爲跟從IPA官方中文版的用詞(用詞按照正常繁簡轉換)。如果後來發現其他地區使用不一樣的用詞,建議再討論使用字詞轉換。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5日 (二) 06:18 (UTC)
執行修改
[編輯](一)音素
?
(二)調音方法和調音部位
現標題 | 建議標題 |
---|---|
塞音* | 爆發音 |
閃音 | 拍音與閃音 |
齒齦音 | 齦音 |
齒齒齦音 | 齒-齦音 |
齒齦後音 | 齦後音 |
搭嘴音 | 嘖音 |
擠喉音 | 噴音 |
唇軟齶音(重定向) | 唇-軟齶音 |
唇硬齶音 | 唇-硬齶音 |
齦齶音 | 齦-齶音 |
日化元音 | R色彩 |
無聲除阻 | 無聞除阻 |
- 其中塞音應該儘快改寫為包含爆發音和塞擦音的術語。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6日 (三) 15:06 (UTC)
- 「r色彩」似乎是小寫?--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6日 (三) 19:42 (UTC)
- 不區分連字符的類型嗎--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7日 (四) 19:57 (UTC)
- 肯定是短橫線啊(另外漢語叫連接號) ——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7日 (四) 21:14 (UTC)
- 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連接號,構成複合名詞,均用連字暨減號(U+002D)。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8日 (五) 02:12 (UTC)
- 意思是 labial–velar 和 denti-alveolar 的處理方式都一致?如果按複合名詞的話後者不算複合名詞,因為 denti- 是不成詞語素。--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9日 (六) 18:24 (UTC)
- 唇軟齶音 唇硬齶音 齦齶音 應該不需要用連字符,望斟酌。
- 另外,拍音或閃音作標題似乎有些奇怪,拍音/閃音是否更好?這樣在中文語境裡更像個標題,也不影響實際意思。--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7日 (四) 21:07 (UTC)
- 為何不用?這裡討論的就是依照官方中文版 ——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7日 (四) 21:15 (UTC)
- 2.我寫的是拍音與閃音。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8日 (五) 02:14 (UTC)
- 還要修改Module:IPA_symbol/data。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13日 (三) 11:20 (UTC)
- 我已經處理(二)中的頁面。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2月2日 (一) 19:12 (UTC)
- 塞音這樣寫可否?
塞音(英語:stop)廣義上指氣流受到阻礙的音,可能包括爆發音、塞擦音、噴音、嘖音、鼻音、內爆音等。
狹義上,塞音指爆發音(plosive)。
(參照楊新璐《新疆維吾爾語方言語音類型比較實驗研究》p.73-74)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2月2日 (一) 19:21 (UTC)
- 塞音已由重定向改為以上文本。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PJ:NEW23] 2024年12月8日 (日) 10:21 (UTC)
- 關於(一)的操作,{{輔音}}並沒有列出所有輔音,也許應該按照輔音列表來處理?大概不會有遺漏,也有條理可循。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PJ:NEW23] 2024年12月16日 (一) 01:15 (UTC)
次閉元音
[編輯]- 又發現了一個問題,「次閉後圓唇元音」明顯存在錯誤,似乎應改為「次閉次後圓唇元音」,其他此類條目同理。--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00:46 (UTC)
- 我沒有移動頁面的權限,只能拜託大家改了。--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00:48 (UTC)
- @Sihjee:能否給用例?《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年版)》寫的是「後近高圓唇元音」(p.23),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對/ɪ/的描寫是「前、次高、不圓唇」(p.40)。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20日 (三) 06:37 (UTC)
-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9), pp. 13, 170, 180.」 與它不同的表述都應該看作錯誤的或過時的。
- 另外,其他語言(如英語)的維基百科都是同樣的描述。--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24日 (日) 18:54 (UTC)
- ping移動ɪ、ʊ、ʏ到現名的@TongcyDai詢問移動原因。 ——魔琴[身份聲明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 2024年11月26日 (二) 12:18 (UTC)
關於術語 accent、stress 和「重音」、「重讀」的分歧
[編輯]- 在語言學中,術語術語 accent、stress 和「重音」、「重讀」常常引起混淆。以下是對這兩個術語的定義和區別的探討。
- 以下例子來自《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百科全書詞典》
重音 stress 語音學術語。指相連的音節中某個音節發音突出的現象。重音有通過增加音強來表示的力重音和通過音高的變化來表示的樂調重音。重音還可以分為詞重音和句重音。❶詞重音,指具有區別詞彙意義的重音。多音節詞中各音節的輕重往往確定不變。例如,英語begin[bɪˈgɪn]中,第二音節必須讀重音;英語中,ˈrecord表示名詞義,reˈcord表示動詞義。輕重音有時候和語法也有關,在以多音節為主的語言中,重音的作用較為明顯,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固定重音指有的語言中重音總落在詞的同一位置上,如捷克語重音總在詞的第一個音節上,波蘭語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法語和維吾爾語的大多數詞則在最末一個音節上。自由重音指有的語言中重音不限定於落在詞的某一個音節上,不同的詞重音位置各不相同,稱為自由重音,如英語中的詞重音。根據詞重音的突顯程度,詞重音可以分出主重音和次重音。主重音的突顯程度最高,次重音低於主重音但高於非重讀音節。英語次重音一般只在詞單說或在句尾才比較明顯,在語流中和非重讀音節差別不大。❷句重音,指在一個語句中突顯程度最高的重音。句重音的分類在研究界沒有統一意見,但一般至少有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兩種。語法重音是指由句法結構和語義特點決定的重音,即不表現特殊的思想感情的自然重讀。常念語法重音的如一般短句的謂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修飾語,動詞後由形容詞或其他動詞充當的補語,表示指代、詢問或任指的代詞等。邏輯重音是表現特殊的思想感情的強調重讀。邏輯重音重於語法重音。有的學者認為邏輯重音是對比重音,有的學者認為邏輯重音是強調重音,有的則認為邏輯重音包括對比重音、強調重音等。參見「音高重音」。
重讀 accent 語音學術語,亦稱重音。一種語音現象,指在語流中對某些語音或語段以明顯的偏高音調、較大音量和較長發音時間的方式進行強調。重讀既可指單詞發音中的重讀音節。例如,英語名詞import的重音音節落在第一音節上,讀作/ˈɪmpɔːt/,而動詞import的重音音節落在第二音節上,讀作/ɪmˈpɔːt/;也可以指一個句子中被突出強調的詞,即句重音。例如:She was waving a yellow handkerchief. 此句中,重音落在不同的詞上會對句子語義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重音落在yellow上,說明她所揮動的是一塊黃色而非其他顏色的手帕;如果重音落在handkerchief上,則說明她揮動的是一塊手帕而不是其他東西。重音也經常用於節律學中對重讀度的描寫。例如,在對政治家的演說中進行相關分析時可以發現其重讀度較一般話語強。
音高重音 pitch accent; musical accent 語音學術語。通過音高變化體現差異的一種單詞重音形式。這種變化一般分布在多個音節上。在音高重音的語言中,音調的變化可以是詞的結構的一部分,用以區分不同的詞義,塞爾維亞和瑞典語中就是如此。例如,瑞典語中的tanken一詞,如果第一音節讀成降調銳重音時,則為英語tank的意思;如果第一音節讀成降升調鈍重音時,則為英語thought的意思。參見「聲調重音」。
樂音重音 chromatic accent 語音學術語。參見「音高重音」。
音調重音1 chromatic accent 音系學術語,亦稱音高重音(pitch accent)。指語流中某一部分的音高與其周圍的音高不同,從而形成了音調重音。
聲調重音 tonic accent 語音學術語,亦稱音調重音或音高重音。指在一個由相連的聲調所組成的聲調群中,使其中某一部分的聲調突出從而形成的重音。在一些語言中,聲調重音可以存在於某個詞的發音中,並用來區分不同的詞義。譬如,瑞典語tanken,若將第一音節發成降調銳重音,則表示「坦克」;若將第一音節發成降升調鈍重音,則表示「思想」「想法」。
搭配重音 collocation accent 語音學術語。指對於具有相同詞項的結構區別意義的不同的重音模式。例如:[1]ˈthree-hundred-meter-wide walls(寬三百米的牆) [2]three ˈhundred-meter-wide walls(三堵寬一百米的牆) [3]three hundred ˈmeter-wide walls(三百堵寬一米的牆) 三個例子中,分別通過重音確定了walls的定語,從而消除了歧義。
逆行重音 recessive accent; recessive stress 語音學術語,亦稱詞首強重音。指音節的強重音由詞尾向詞首第一音節移動的過程。在歷史音變過程中,逆行重音是英語名詞的顯著傾向。例如detail、cigarette、magazine、research等詞原先的重音都在詞末,但現在為詞首重音。
重讀力 accentual force 語音學術語。指發音時形成重讀音節的空氣動力。
重音系統 accentual system 音系學術語。指一種語言中有關重讀的全部體系,包括重音級別、重音模式和重音的語義功能等。因重音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語調結合而起作用,故亦稱「重音語調系統」。
重音音位 accentual phoneme 音系學術語。超音段音位的一種。當重音成為區別詞義的唯一手段時,重音模式就成為語義上的區別性特徵,即起到音位的作用。例如,suspect一詞,當重音在第一音節上,其為名詞,意即「嫌疑人」,而當重音在第二音節上,其為動詞,意思是「懷疑」「猜想」。
重音模式 accentual pattern; accentuation 音系學術語。指一個語段中輕重讀的結構型。有語言學意義的重音級別一般有三級:主重音、次重音、弱音。在英語單詞的發音中,單音節的詞無重音標記,含有兩個音節的詞會有重音,含有三個音節的詞會有主重音,含有三個以上音節的詞可能會有次重音。例如,work是單音節詞,其讀音中無需重音標記;begin和apple是雙音節詞,重音模式分別為「輕—重」和「重—輕」;超過三個音節的詞一般會涉及次重音。例如,transformation和nationality的重音模式都為「次重—輕—重—輕」。
動力重音 dynamic accent; dynamic stress 語音學術語,亦稱為吐氣重音(expiratory accent)、加重重音(stress accent)或音勢重音(intensity stress)。指以音強強調出來的重音,也就是以呼氣強度強調出來的重音,如英語的詞重音。現代語言中動力重音型語言比較普遍,如英、俄、德、法等語言皆是。廣義上的重音(stress;accent)包括動力重音和音調重音(pitch accent)兩種基本類型。音調重音指因話語中某一部分的音調和緊密相臨的部分音調不同而造成的該部分的突出,如瑞典語和古希臘語。
重音轉移 reverse stress; stress shift 語音學、音系學術語。指某些單詞或合成詞在用於連續話語時所發生的重音變化,這一變化取決於該單詞或合成詞後是否緊跟有重讀名詞。一般而言,此類單詞和合成詞都有一個次重音(secondary)和一個主重音。例如,indeˈpendent。在連續性話語中,如果該單詞或合成詞帶有語調重音,則該單詞或合成詞保持其原有的重音模式。例如:[1]Frank was ˈvery independent. [2]This window is ˈplate-glass.如果independent和plate-glass後面的名詞帶有主重音,或者帶有語調重音,那麼independent第三個音節上的主重音和plate-glass上的主重音就會失去,第一個音節上的次重音就會變成主重音。例如:[3]Frank has ˈindependent means. [4]It's a plate-glass ˈwindow(↘)
重音移位 stress shift 參見「節奏規則」。
固定重音 fixed accent;fixation accent;fixed stress 音系學術語。指語言中所有的詞的重音總是落在固定音節上的現象。如法語的重音總是落在最後音節;匈牙利語通常重讀單詞的第一個音節;波蘭語和威爾士語是在倒數第二音節上重讀;拉脫維亞語和捷克語的重音落在第一音節。固定重音可以用來以音節為單位劃分詞的界限,如捷克語重讀音節標誌詞的開始,波蘭語每一重讀音節後再隔一個音節標誌詞的結束,但當詞末輔音與後一個詞的首元音連讀而組成一個音節時,詞的界限就難以按固定重音準確劃分。與自由重音(free accent)相對立。參見「自由重音」。
詞末重音 final accent 語音學術語。指落在單詞最後音節上的重音。
——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百科全書詞典
- 英語維基詞典將 unstressed 定義為 not stressed or accentuated;stressed 又能翻譯為「帶重音的」和「重讀的」。
- 但就單詞 stress 在語音學的用途而言,具有兩個不同含義,一個寬鬆一個嚴格。
6. (countable, phonetics, loosely) A suprasegmental feature of a language having additional attention raised to a sound, word or word group by means of of loudness, duration or pitch; phonological prominence.
Synonym: accent
Some people put the stress on the first syllable of 「controversy」; others put it on the second.
7. (countable, phonetics, strictly) The suprasegmental feature of a language having additional attention raised to a sound by means of of loudness and/or duration; phonological prominence phonetically achieved by means of dynamics as distinct from pitch.
Synonym: stress accent
Antonyms: pitch, pitch accent
——Wiktionary
- 在這兩種意義中,前者與 accent 同義,而後者則應視為 accent 的一種,前者有時被翻譯為「力重音」。
- 使用「重音」和「重讀」哪個更為合適?或者兩者有不同分工?或者有其他更具體的翻譯建議?--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10日 (日) 19:54 (UTC)
- 就這兩個詞而言:重音通常是語音層面的、結構性的,表示語音單位的突出。而重讀更多是語用層面的,與說話者的意圖有關(主觀性較強)。二者的側重點有所區別。
- 如果你要編輯條目的話,我的建議是條目名使用重音,可以在詞條內分出力重音。重讀重定向即可,可以在條目內描述一下二者的區別。--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1日 (一) 20: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