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遂安縣城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獅城水下古城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清
編號6-108
認定時間2011年1月

遂安縣城為原遂安縣縣治所在,因北依五獅山又名獅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築城牆,城內占地面積約0.432平方公里。1959年因新安江水電站庫區蓄水被淹沒,現址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西南湖區茅頭尖水域、五獅島南,距千島湖鎮約40公里,為著名的水下古城。2011年1月以獅城水下古城一名列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民國十九年(1930)《遂安縣誌》遂安縣全圖。

建置史

[編輯]

遂安縣又名遂陽縣,位於江西和安徽去往浙江的交通要道上,為浙西重鎮。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分歙縣南鄉(武強鄉)安定里置新定縣,屬新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縣名遂安,郡名新安,隋開皇九年(589)併入新安縣,仁壽三年(603)復立,屬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屬嚴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清屬嚴州府[志 1]。1958年10月併入淳安縣。

明初於城內設里,轄東南、西北二里,清宣統二年(1910)實行城鎮鄉自治制,城內及附城統稱城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設建制鎮獅山鎮,1949年後稱獅城鎮[1]

城市史

[編輯]

縣城最初位於安定里木連村溪北(今淳安縣西南汾口鎮仙居村、童家塢村一帶[1]),唐武德四年(621)徙治五獅山南今址。明正德八年(1513)王浩八兵亂波及遂安,平亂後由時任知縣容九霄主持修築城牆[志 2],萬曆二年(1574)知縣吳撝謙主持向北拓建[志 3],將西北角及北半段築於五獅山上,地勢高峻,尤為壯觀,清光緒九年(1883)和民國二十四年(1935)均有重修,其中民國時於城垣四周添設八座碉樓。至1956年有城鎮居民1347戶5371人[2],主要姓氏有王、姚、余、方、胡、汪、黃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滿足華東電力供應,1957年4月開始動工建設當時華東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壩址位於淳安縣和建德縣交界處的銅官峽。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按照初步設計,水庫正常壩前水位為108米(黃海高程),遂安、淳安[注 1]兩座縣城與茶園、港口、威坪等27個鄉鎮、1377個村莊處於淹沒區,29萬移民遷至浙皖贛3省50餘縣[3],其中遂安縣城內大部分居民被安置到北側5公里之外的姜家村,即今日的姜家鎮[4]

在清庫[注 2]過程中淳安縣城基本被平毀,遂安縣城則因為水位上升較快,搬遷時間倉促,再加上當時大躍進政治壓力[注 3]和運輸條件[注 4]的影響,一些移民除了少量必要的家具和生產資料外幾乎什麼都沒帶走,[5]城內許多文物古蹟來不及搬遷、搶救,也來不及徹底清庫,因此城牆、絕大多數民房和尚存的歷史古蹟被基本保存了下來[6],且拆除時北少南多,北部保存較好[7]

遂安縣城歷史照片,城牆、牌坊和徽派建築民居是古城最顯著的三個特徵[4]
遂安縣城街景歷史照片
淳安縣城歷史照片

規劃

[編輯]

縣城北依五獅山(因五山聯踞如獅而得名),南臨武強溪(為新安江支流,於縣南合澗水、縣東二里合龍溪水),隔溪南面婺山,民國《遂安縣誌》稱縣城「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後,襟帶武強、龍渡諸溪」[志 4]。城內水系稱為澗水,兩條入城支流在烈橋處匯合,向南流出城外並匯入武強溪[志 5]

城牆依山就勢而築,平面呈「心」字形,周長七百七十八丈(四里又一一六步,約2570米[1]),高二十四尺(因地勢不平,實際高約7-9米,城樓高約10米[8]),下部以方形條石砌築,上部為燒制方磚。共開城門五座、水門三座,五座城門分別為東門興文門、南門向明門(民國時稱獻壽門)、小西門康阜門、大西門靖武門和北門拱極門,其上均建有城樓[志 6]。其中南門為縣城主要入口,城門最寬,南門外有跨溪橋梁鍾義橋[志 7]和民國時沿溪所築的防洪河堤金公堤[志 8][9]

城內的主要街道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和橫街等,其中東街、北街與直街在縣署門前交會,為城內主要的商業街,沿街建有大量民居和店鋪。道路多為以石板、石子和石灰鋪築而成的石板路,路心鋪大塊茶園石[注 5]石板,兩邊為采自武強溪河灘的鵝卵石,間以細沙石灰[10]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嚴州圖經》遂安縣境圖(此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刻),時尚未有城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嚴州府志》遂安縣圖,同時期的嚴州府所轄六縣中除建德縣附郭外,只有遂安縣和壽昌縣築有完整城牆,其它三縣只築城門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遂安縣誌》縣境圖(此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刻)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遂安縣誌》城池圖(此爲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刻)
民國十九年(1930)《遂安縣誌》遂安縣治圖
主要地理要素据左圖重繪

建築

[編輯]

縣署、公署

[編輯]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遂安縣誌》重修縣署圖(此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刻)。

縣署居縣城中心偏西北,北依五獅山,南臨廣場及半月形的池塘勝池(又名太平池),東西有牌坊柱史坊和聚奎坊,東街、北街與直街在縣前交會,其中南側的直街形同縣城中軸線。縣署自唐武德時遷至此地後歷代不斷興修擴建,最後重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民國時又有少量改擴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勝池、照牆、頭門(譙樓)、儀門、大堂(忠愛堂)、川堂(大中堂)、二堂(惠孚堂)和補拙軒,各廳堂均面闊三間,大堂前東西廊房各九間,東路南北為捕廳和知縣內宅,西路南北為獄禁和常平倉[志 9][11]。縣署東側有明代所建布政分司和按察分司[志 10],西側近北門處有清代所建駐防公署[志 11]

儒學、書院

[編輯]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遂安縣誌》儒學圖(此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刻)。

縣學文廟位於縣署以西百餘步儒學前,創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原利用長壽僧院改建,位於縣南二十步澗水南岸,南宋紹熙四年(1193)因火而毀後改建於現址,所存建築亦為經咸豐兵亂後於同治時重建。整體格局呈左廟右學,文廟中軸線上依次為掛榜牆、文林湖、泮池、屏牆、櫺星門、戟門和大成殿,主殿大成殿面闊五間,前有東西廡各三間,櫺星門和戟門面闊均為三間,戟門東西有名宦祠和鄉賢祠各一間。儒學中軸線上依次為儒學門、儀門、明倫堂和教諭署,教諭署面闊一間,其它建築面闊均為三間[志 12]。文廟周圍有狀元坊、豸繡流光坊和龍章褒顯坊等多座牌坊[志 13],其中較大的一座牌坊豸繡流光坊原高約10米,寬約8米,建於明中晚期。文林湖為明萬曆十三年(1585)所鑿,呈長方形,長約400米,與澗水相通,湖內種以荷花[9]。1939年後在文廟內創辦縣立簡易師範和遂安初級中學,1949年8月合併為遂安中學[12]

五獅書院位於縣署東五十步,原為南宋狀元詹騤故宅(一說此為南宋樞密詹大方故宅,書院後狀元台處為詹騤故宅),後為公館,明隆慶時重修並改為獅山書院[志 14],萬曆時改名五獅書院[志 15]。書院後有狀元台,巨石高三,上建亭台,下有二池分列[志 16]

壇廟

[編輯]

縣城外築有先農壇、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和邑厲壇四座主要的祭壇[注 6],除先農壇外的其它三座祭壇均始建於明洪武時,最初社稷壇和風雲雷雨山川壇位於城南半里,萬曆三年(1575)分別改置於城西二百步和城東四百步,壇台高三尺,長寬均二丈五尺,邑厲壇位於城西半里,三座祭壇除壇台外均建有宰牲房三間。先農壇始建於清雍正時,位於東門外,並置有籍田四畝九分[志 17][志 18]

縣城隍廟位於南街中段西側,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所存建築為清同治時重建,主要建築有頭門牌樓、二門、正殿(前有左右廊)和寢宮[志 19],廟左有預備倉。

除此之外主要的祠廟有東嶽廟(位於城西)、關帝廟(位於東街新安會館內)、三聖廟(位於西街,祀北宋時為國戰死的普州景氏三兄弟思忠、思立和思誼)、康王廟(即英烈王廟,位於橫街,祀唐交州都督李壽)和節烈祠(位於儒學前)等[志 20]

寺觀、教堂

[編輯]

無礙寺和洞神宮均位於城西,為城內最主要的寺觀,並分別作為明清時掌縣內佛教和道教的僧會司和道會司[志 21]。清末天主教與新教相繼傳入縣城,至民國時在東門外建有天主教堂,新教則租借東街民房設立教會[志 22]

坊表

[編輯]

至淹沒時縣城內仍存有牌坊21座[4],主要集中在東街、南街和儒學前,分為功德牌坊和節孝牌坊兩類,前者大多採用茶園石建造,跨街和不跨街者均有,四柱三門,用料考究,結構緊密,雕刻精細,多飾以龍鳳、花鳥、花瓶、梅花鹿和錦紋等圖案。後者以磚構為主,有的作為廳堂的門樓,有的則靠壁而建[13]

水下考古

[編輯]

遂安縣城的水下探摸考古活動始於2001年7月,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委託潛水俱樂部潛水員開始尋找古城,9月17日第六次下潛時發現城牆遺址[14]。當年9月至2002年7月,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對古城進行了11個月的水下探摸,探摸結果表明古城內外原有的整體布局沒有改變,一些木構建築的梁架、瓦頂等都還留存[6],一些房內家具還擺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而經歷「文革」的毀壞和房地產開發拆遷之後,當前國內地面上相對完整的古城形態已經罕見[4]。因縣城北高南低,現狀北部水深約有20-30米,南部水深約有50-60米,水溫常年保持在10-20℃左右。北部相對較淺、能見度較好,因此北門一帶為歷次探摸的主要區域[7]

2009年底至2010年底,水下攝影師吳立新潛入湖底拍攝了大量遺址照片,並刊登於《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2月號[10],公開後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4]。隨後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攝製組和《中國國家地理》攝製團隊再次對古城進行了實地探摸,並製作成專題片《神秘的湖底古城》,於2011年7月在《探索發現》欄目播出[15]

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水下攝像機對古城進行了全景式探摸,並由浙江衛視和中央電視台對探摸過程進行直播。探摸的重點包括古城的整體輪廓、北門、儒學前和「悅來行」商號等[7]

其中首日探摸到北門及附近城牆、周邊建築遺蹟和姚文浚妻王氏節烈坊,因清庫時為保護航道對大部分高大建築做了拆除處理,發現的城牆高低參差不齊,多見殘垣斷壁和碎石堆。姚文浚妻王氏節烈坊位於北門內約30米處,水深約24米,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為三層磚石結構、四柱三門,保存完好[16]。第二日探摸到保存較為完好的小西門,並找到距小西門約50米處的烈橋(又名忠烈橋,為小型石質拱橋),此處為唐交州都督李壽逐寇殉難處[志 23],但附近紀念李壽而建的康王廟並未發現[17]。第三日探摸到東門、周邊建築遺蹟和旴江循良坊,旴江循良坊約建於明末清初,紀念鄉賢余學文[志 24],但清庫時已被拉倒,探摸時找到堆在一起的牌坊構件[8]。第四日對南門和大西門進行了探摸,其中大西門在水庫蓄水前已經坍塌,僅存城牆和城門洞,探摸時未能找到城樓所在,在大西門內的儒學前區域探摸到大量牌坊構件以及文林湖的護欄,其上雕有蓮花花紋。在南門外探摸到鍾義橋橋墩,但未發現金公堤遺蹟[9]。最後一日繼續對孔廟進行了探摸,發現大量條石、房屋廢墟和帶有花紋的石構件,並找到位於孔廟前的倒種龍柏[18]

保護與開發

[編輯]

手繪地圖《淳安老縣城賀城示意圖》、《遂安老縣城獅城示意圖》、《新安江水庫淹沒村落圖》、《淳安、遂安縣水系圖》由退休愛好者餘年春於2005年發表,他走訪老街坊把老城佈局還原出來。2007年起藏於淳安縣檔案館[19]

對於開發古城的水下觀光已提出的設想包括普通潛水遊覽、使用潛水艇和建造水下懸浮隧道(阿基米德橋)等,其中水下懸浮隧道以纜索或其他方式固定於水底和兩岸,並藉助浮力浮於水中,遊客可通過隧道步入水底,通過兩側的玻璃幕牆近距離欣賞古城,對古城可能的破壞最小,是目前仍在進行研究、最有可能繼續的旅遊開發方式[20]

甚至也有人提出因新安江水電站已退居為華東後備發電站,其發電功能已基本廢棄,可將千島湖的水位下降30米、水落城出[20][注 7],或將古城整體搬遷到陸地上重建[4]。但多數專家認為古城當前最好的保護就是維持原樣[6],開發利用為時尚早。理由在於根據以往經驗,木質建築浸泡於相對靜止的水中、與空氣隔絕時往往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一旦脫離水體,水分蒸發後很容易縮水乾枯變形,當前並沒有成熟的技術將長期浸泡於水中的文物在離水環境下妥善保存。但城牆和建築牆體因採用稀泥、石灰作為粘結材料,這些材料被水長期浸泡後容易流失,因此可能因為大的水流衝擊而垮塌[21]

為有效保護古城,淳安縣在千島湖五獅島東南方向設立了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900米的千島湖水下古城保護區,使用浮筒定位,其間系上浮標,以在水面上標出保護區範圍,並設立了警示牌禁止船隻駛入或捕魚、采沙[4]

為了使遊客在地面上也能感知和了解古城,2011年10月,位於姜家鎮龍川灣碼頭附近,展示古城風貌、風土人情和記錄移民歷史的千島湖獅城博物館正式開館[22]。後又修築了「文淵獅城」景區復原古時獅城,於2016年開放[23]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淳安縣城又名賀城,現址位於千島湖水下約60米處,兩座縣城相距大約30公里。
  2. ^ 即庫區蓄水前的推平建築、清除垃圾和文物搬遷保護等工作。
  3. ^ 1958年大規模動遷開始後即遇上「大躍進」,盲目突破移民計劃,並提出「少帶舊家具,多帶新思想」等一系列口號。
  4. ^ 搬遷時規定遷移路程在200公里以內的全部依靠人力運送,200公里外方使用汽車,但汽車少,運量不大。
  5. ^ 茶園石因產自淳安縣東南部的茶園鎮而得名,為凝灰岩的一種,質地韌柔而均勻,采前石質較軟,采後逐漸變硬,且不易風化,為當地重要的傳統建築材料。
  6. ^ 先農壇祭先農神,並由縣令率農官耕籍田如古大夫禮。社稷壇祭一縣社、稷之神,風雲雷雨山川壇祭一縣風雲雷雨、山川和城隍之神,邑厲壇祭城隍之神和無祀鬼神。
  7. ^ 或用類似圍牆的建築將古城圍起來,再抽取中間的水。

參考資料

[編輯]
  • 方志
  1. ^ 羅柏麓修、姚恆等纂,《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沿革》:建安十三年,吳大帝使賀齊平黟、歙,分歙縣南鄉安定里,置新定縣,隸新都郡。晉太康元年,改縣名遂安,郡名新安。宋齊梁陳並屬新安郡。隋開皇九年,廢郡並縣,入新安縣。據府志隸婺州。仁壽二年,即新安故城置睦州,遂安縣隸焉。大業三年,州改遂安郡。唐武德元年,仍改睦州。神功元年,徙州治於建德,縣亦隸之。五代不改。宋宣和三年,平方臘亂,改嚴州遂安軍,縣仍舊。元至元十二年,州改建德路。明改嚴州府,縣仍焉。清因之。民國廢府制,縣屬金華道。十六年復廢道制,縣仍舊。縣治在五獅山之南。又名遂陽縣。
  2. ^ 《民國遂安縣誌·卷四·職官志·宦績》:容九霄,知縣,字子升,廣東陽朔人,舉人,有文武才。歲癸酉,流寇侵開化,官兵集遂境者數萬人,諜報旁午賊逼馬金,眾望風奔潰。九霄率民兵結寨高喬山,殲其先驅,賊鋒挫,遁去。隨力請設險,遂邑有城自此始。
  3. ^ 明·楊守仁、徐楚纂修,《萬曆嚴州府志·卷三·經略志·城郭》:遂安縣城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徙今治,然未有城。國朝正德癸酉,流賊王浩八逼近地方,知縣容九霄始申築為城以御之。萬曆二年知縣吳撝謙預備礦寇,申借郡帑銀二千八百三十五兩,縣帑銀若干,江山縣往年所貸銀一千六百三十四兩,其丁夫征之,槩縣城遂成。
  4. ^ 《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形勝》:遂安當嚴陵上游,東望臨安,西通姑蔑,南連寶婺,北接新都。其縣治則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後,襟帶武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浙東勝壤也。
  5. ^ 《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水》:幹流為武強溪,源出十三都白漈嶺,至中洲過武強山達縣治南,合遂安源水,繞郭而東四十里,入淳安境,又二十里,入新安江。龍溪,在縣東北,自淳安縣境發源,南流至縣東二里許,經龍渡橋入武強溪。縣城澗水一自語石山發源,東流折向南,由十畝坵水門入城,經姚家、太平橋、西街至黃家田。一自大西門外長淮源發源,東流至水門入城,經儒學前,至黃家田會流,經烈橋出小西門水門,折向南,從勸農橋入武強溪。
  6. ^ 《民國遂安縣誌·卷十·藝文志·縣城記》:遂故有城,前令容侯曾創之。兵旅倉卒,石不暇擇,墉不及崇,餘六十年而泐者半矣。隆慶辛未,臨川吳侯蒞茲土,一日進亨謂曰:遂之形勢,背歙面衢,限以崇山,而中通一徑,其西浙之襟喉乎?亨曰:然。遂固浙要地也。勝國時,高千戶兵破賊長垓。正德癸酉,容侯以鄉兵遏賊境上。皆能捍蔽全浙。且嘉靖壬戍丙寅寇兩入境,恣焚掠,部司陳大成提兵斬級數千,民始寧帖。是城之改築,殆不容已。會邑父老合辭請如亨言。侯曰:吾志也。具邑宜繕城之狀白於撫按兩台。兩台重其事,集守巡兵道諸公,議且諮之。郡伯陳公僉曰:城之便遂報可。侯乃請財於郡帑,與昔嘗協濟江山者,合銀五千三百五十七兩有奇。又於闔邑田每畮征銀七厘以佐之。力取諸保甲籍土著流寓,合丁壯四萬二千五百名,以從事焉。舊城土石存者不革其故,而外礱方石,鼎而新之,使相倚為堅。高厚視舊各加其三之一。先斥邑帑羨銀八百十九兩,拓北郭,包山臨崖,以益嚴險。余則俱仍舊址,廣袤以丈計,凡七百七十有八。高並雉堞,以尺計,凡二十有四。為門五,東曰興文,西曰靖武,南曰向明,北曰拱極,視舊加崇廣焉。靖武迤南為小西門,以便農作。而各弁以樓。城之上築以灰,其內疊以巨石,而復護以砌。堞之上覆以全石,分地布舍凡十有五,使巡警者有所憩。經始於仲冬八日,三閱月而功告成。
  7. ^ 《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交通》:鍾義橋一名南韓橋,在縣治南。宋邑士王總得捐田五十畝,永濟庵僧掌之,隨圮即修。及庵廢橋毀,返其田。仍為浮橋,夏溥記。尋復圮。嘉靖間,邑民王思洪倡義建橋,墩十一,駕屋覆之。知縣胡仲謨記。十八年大水,墩屋盡壞。隆慶間,知縣周恪建木橋,邑人陸應龍記。尋又壞。萬曆辛亥,知縣韓晟修復石墩,駕板成橋,督工耆民王世鱗、世鳳貲助焉。邑人毛雲程記。晟自製南橋賦,紀其盛。見藝文。壬子大水復壞。嗣後仍用板橋,歲修為常。
  8. ^ 《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水利》:南河堤,縣治南門外。一名金公堤。民國十年募築,知事金乃光有記,見藝文。
  9.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建置志·縣署》:縣治舊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遷五獅山之麓。……至咸豐間,迭遭兵燹,縣署及典史署悉毀。同治七年,知縣李春龢倡建,中為大堂,進為川堂,川堂左為科房,右為耳訪。又進為二堂(又名惠孚堂)。二堂東為翼室、為花廳(又名退思軒),相對為幕房,外有柏柳亭。民國十七年,縣長羅柏麓闢地築草亭以供清賞,亭旁舊有柏柳因以名亭。又東為內宅,有愛日堂。舊有叢蘭館,夢篆齋,孔昭堂,思補亭,玉照軒,甘松亭,鳧憩亭,今皆無存。後為補拙軒,為書房。西為常平倉址,為監獄員署(民國新建),為監獄(遷善所改設),大堂外東西為吏廊,前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東為典史廨。儀門西為獄禁。入民國移設二堂西遷善所。縣治前有勝池,左右有親賢館、旌善亭、申明亭、榜房,今俱圮。東為柱史坊,西為聚奎坊。入民國為縣知事公署,今為縣政府。列屋變更,不盡如舊。
  10.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建置志·公署》:布政分司,縣治東五十步。明宣德時,布政始設分守官,出行部,以察吏治,因建是司。正統五年,知縣謝棨即稅課司故址建。……(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詹爾達重修。今圮。按察分司,縣治東八十步。明初即有之,後改名察院行台。凡憲臣行部察吏治,詢民瘼,聽民訟,皆居於是。巡按御史有所按治,亦居焉。今廢。
  11. ^ 《民國遂安縣誌·卷八·武備志·防署》:駐防公署,在縣治西。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錢周鼐建。嚴協鎮標分防駐此。久廢。今址改建習藝所。
  12.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五·文治·學宮》:按舊志:儒學在縣南二十步,宋嘉佑間,知州趙抃允、知縣李廷芝議廢水南長壽僧院以易之。……紹興八年,邑人詹至請於知縣林待問,為葺其圮。癸丑,居民徐嘉師火延廟學,因獻地縣西建焉,即今址也。……隆慶四年,知縣周恪見泮池湫隘,更於文廟前拓地鑿焉,護以石蘭,引東水西注於池,以迎巽氣,建青雲樓於池東。六年,知縣吳撝謙復葺廟廡及尊經閣,重建啟聖祠,泮池左右闢為通衢。……(萬曆)十三年,知縣林大柱、訓導蔣大祿,於泮池外鑿文林湖,廣十數畝,汪洋浩淼,規制浸宏遠矣。……先師廟五間,東西廡各三間,戟門三間,角門二座(在戟門左右),檽星門三座,土地祠一間(稍圮),文昌祠三間(圮),名宦祠一間(路敬潛以下十五人,又清通行崇祠浙江總督朱昌祚、李之芳、李衛,巡撫范承謨,提督李塞白理,布政司馬如龍六人),鄉賢祠一間(詹至以下三十三人),泮池文林湖(萬曆十三年,知縣林大柱辟,邑人詹理記),崇聖祠三間,大門二間,尊經閣(久廢),明倫堂三間,儀門三間,儒學門三間,教諭署(在明倫堂後)、訓導署二所(久廢,乾隆十六年建一所,在尊經閣舊址東),忠義孝友祠(今圮),節烈祠(圮),元封諡碑一座,明臥碑一座,敬一箴、心箴注、四箴注、諭輔臣詔旨碑共七座,呂東萊學校碑、王石潭心圖碑、泮池碑、文林湖碑共四座,重修文廟碑、狀元碑亭一座,清制訓飭士子碑二座。……咸豐元年,經兵燹大成殿悉成焦土。同治間,邑紳毛仁麟、余士鎣等勸捐重建,其間如牆右門頂待換之橫梁,右正堂上下門窗,兩廡檽星等門並配享神廚神主,因窘於資一時未能修竣。至光緒間,知縣唐濟捐廉籌款,次第興修,並於下首添設衢道,規模始燦然大備。琅川余燮又樂捐銀一百三十元,為塗丹雘以壯觀瞻。惟教諭訓導二學署,則由教諭都國梁、訓導趙漣先後募捐興建。
  13.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坊表》:狀元坊,舊儒學西,為龍圖閣學士詹騤。豸繡流光坊,舊儒學西,為副使餘思寬,知縣余乾亨,御史余乾貞。龍章褒顯坊,舊儒學東,為恩封御史余惟賓、余仕洪。
  14. ^ 《萬曆嚴州府志·卷三·經略志·書院》:獅山書院在遂安縣東五十步,宋狀元詹騤之故居也,今為公館,隆慶六年知縣周恪重修為書院。
  15.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五·文治·書院》:明隆慶五年,由知縣吳撝謙即府館舊基創獅山書院。……萬曆三十九年,知縣韓晟改名五獅書院。
  16.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台榭》:狀元台,五獅書院後,巨石聳踞,高三仞,二池分列。宋樞密詹大方故宅也。從孫騤,淳熙二年第一名及第,故名。明嘉靖間,知縣錢籍修治,建亭其上。萬曆間,知縣吳撝謙修。三十八年,知縣韓晟重葺四圍並磴道,護以石欄,額曰云梯。學博朱長庚有詩。民國十七年,縣長羅柏麓擬建獅山公園,由文化委員會撥款二百金,建五角亭於舊址,名曰醒獅亭。
  17. ^ 《萬曆嚴州府志·卷五·經略志·壇壝》:社稷壇在縣南半里,洪武十五年建,壇高三尺,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四陛各三級,繚以崇垣。山川壇在縣南半里,洪武二年建,壇制一如社稷,南向。邑厲壇在縣西半里,洪武六年定式,築土為壇,中道立碑,刻以祭文。
  18.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壇廟》:先農壇在縣東門外。清雍正七年奉文建,置籍田四畝九分。社稷壇舊在縣南,明洪武初建。萬曆三年,知縣吳撝謙改置城西二百步,並建宰牲房三間。邑人陸應龍記。風雲雷雨山川壇舊在縣南,明洪武初建。萬曆三年,知縣吳撝謙改置城東四百步,並建宰牲房三間。邑人余乾貞記。邑厲壇,城西。明知縣吳撝謙建宰牲房三間。久圮。
  19.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壇廟》:城隍廟,城南。明洪武四年,知縣凌暹建。……咸豐辛酉,經兵燹毀,僅存正殿及後宮。同治間,知縣彭謨,會同紳董毛仁麟、余士鎣、徐永稠、方大均、姜寶書、黃榮等,詳准在南門外設埠收捐,新建正堂,左右兩廊暨二門、頭門牌樓。光緒初,知縣易鏡清倡捐修理,規模始備。
  20.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壇廟》:東嶽廟,城西。宋祥符間建。……咸豐辛酉,毀於兵。光緒癸已,知縣童德輝募建。關帝廟一在縣治東,即新安會館。明天啟間,知縣陳光東招徽商胡應鐄、汪士永、朱光祥等建。……乾隆十四年,徽商金成瑞、金元俊、鮑學棟、金成志、戴如玉、孫永昌、金元功、程兆鳳、金成瓚、程兆駿、鮑永齡、孫聯裕捐貲重建殿宇,並造後殿。三聖廟,縣南一十步。宋建炎間建。按神即普州三景兄弟,以死國列祀典。神名思忠、思立、思誼。……清乾隆十六年,壇民捐貲重建,知縣周世恩記。康王廟,縣治南。唐交州都督李壽逐寇死此,因祀焉。《名勝志》真宗褒封賜廟英烈,今鎮基山有壽墓碑,現有廟左烈橋可據,廟額英烈平章康顯真君。節烈祠,泮池西。清乾隆十七年,闔邑改建,經兵燹毀。光緒間,知縣韓聞南倡捐移地重建。知縣唐濟重修,改稱貞孝節烈祠。
  21.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建置志·公署》:僧會司在無礙寺。明初置僧錄司掌佛教。又於各縣置僧會司。清因之。今廢,址存。道會司在洞神宮。舊制掌縣屬道教,恪守戒律清規。今廢,宮存。
  22.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五·文治·宗教》:天主教始設於清光緒間,租借民房設堂禮拜。今信徒日眾,已設分堂於九都楊村,並在縣東門外新建教堂。傳教者,昔為一司鐸,今以神父充之。基督教清末英人來縣傳教,去住無定。民國十九年,租借縣東街民房設立教會,以英人女教士充布道員,為時甚暫,入教者尚少。
  23. ^ 《民國遂安縣誌·卷一·方輿志·交通》:烈橋,縣治西南百步。唐交州都督李壽逐寇殉節處。民國十八年重修立碑,縣長羅柏麓記。
  24. ^ 《民國遂安縣誌·卷二·營建志·坊表》:旴江循良坊,縣治東,為建昌同知余學文。

 

  • 期刊和網站(語言均為簡體中文)
  1. ^ 1.0 1.1 1.2 季靖. 《狮城——沉睡千年的水下古城》. 環境. 2012年6月: 40–43. [失效連結]
  2. ^ 《狮城纪》. 鄒倜然. 人民網.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3. ^ 《建设新安江水电站》. 浙江檔案. 2009年8月: 7–9. [失效連結]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 何玉新. 天津日報.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6). 
  5. ^ 水下的故鄉,《時代教育·國家歷史》2009年第11期,毛劍傑。轉載於:毛劍傑. 水下的故乡.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民間歷史」網. [2020-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6. ^ 6.0 6.1 6.2 《这是怎样一座城 狮城人的记忆:五个城门八座碉楼》. 莊小蕾. 錢江晚報.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7. ^ 7.0 7.1 7.2 《狮城,你在水下还好吗?》. 董沛文. 杭州日報.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8.0 8.1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第三日 成功找到狮城东门探摸目标》. 郭楠. 千島湖新聞網.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9. ^ 9.0 9.1 9.2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第四日 南门、大西门均有重大发现》. 王筱倩. 千島湖新聞網.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0. ^ 10.0 10.1 《千岛湖下有座城》. 左凌仁. 中國國家地理網.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11. ^ 《千年古衙——狮城遂安县署》. 汪永明. 姜家產業區塊管委會.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2. ^ 《千年斯文觅学宫》. 汪永明. 姜家產業區塊管委會.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3. ^ 《千年狮城古迹多——亭台·牌坊·庙宇·祠堂》. 汪永明. 姜家產業區塊管委會.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4. ^ 江宣之. 《历史在这里凝聚——谈千岛湖水下千年古城》. 浙江檔案. 2004年1月: 29. [失效連結]
  15. ^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回顾历次探摸过程》. 新藍網. [2014-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6. ^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首日进展顺利》. 郭楠. 千島湖新聞網.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7. ^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第二日小西门区域拍摄珍贵影像》. 郭楠. 千島湖新聞網.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8. ^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最后一日——重点探索儒学前区域》. 王筱倩. 千島湖新聞網.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9. ^ 方青. 余年春:手绘地图找回老淳安记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 2019-09-02 [2020-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20. ^ 20.0 20.1 《千岛湖下藏古城》. 朱晨. 解放日報.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21. ^ 《神秘的湖底古城》. 梁國瑞. 合肥晚報.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22. ^ 《千岛湖水下千年古城——狮城博物馆正式开馆》. 程海波、江建新. 杭州日報.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23. ^ 杭州文渊狮城,再现了沉没千岛湖底的千年古城,耗资6亿复建而来. 新浪網.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