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县城墙
嵊县古城墙 | |
---|---|
原南门应台门东段城墙,2017年3月 |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绍兴市嵊州市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清 |
编号 | 5-115 |
认定时间 | 2005年3月 |
嵊县城墙为旧嵊县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现存原南侧长约1001.2米的墙段,其外侧以条石叠砌,内侧用块石垒筑,中间填土,高约3.30-4.80米,上宽4.90-6.50米[1]。2003年对嵊州文化广场段城墙进行修缮,恢复城堞、城台和南门拱券[2]。
嵊县建置源于西汉景帝四年(前153)所置剡县,县治本在剡溪东岸(今县城东北),三国东吴时县令贺齐迁县治于今址并始筑城墙,另唐初曾在今址西南建剡州城,后废。元代时已有五门,分别为东门东曦门、南门望仙门、西门西城门、北门通越门以及西门与南门之间的化龙门。明洪武时信国公汤和拆除城墙以筑临山卫城,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防倭寇侵扰,知县吴三畏按故址重筑城墙。城墙北跨鹿胎山,南临剡溪(1978年剡溪城关段改道,向南另辟新江[3],故道改为内湖,即剡湖),其沿江部分兼可防御水患。城周一千三百丈余(约4160米,至20世纪50年代时建成区面积约0.6平方公里[4]),厚一丈余(约3.2米),高二丈余(约6.4米),最初设城门四座,均外有瓮城、上有城楼,分别为东门拱明门、凝翠楼;南门应台门、可远楼;西门来白门、长青楼;北门望越门、迥峰楼,设窝铺二十四座,敌台四座。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万民纪重开化龙门[5][2]。民国二十四年(1935)增开襟带门,二十七年(1938)拆除北侧沿山城墙,三十五年(1946)拆除南门瓮城。1950年增开解放门,1959年拆除自东门经北门至百道岭的城墙,移建为自东门起与东圃堤相接的防洪墙[4]。
原城内主要街道有市心街、东前街、东后街、西前街、西后街和司前街等,以连接应台门与县署的市心街为主街。城南西门与南门外分别有跨河桥梁西桥与南桥,分别建于明弘治年间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民国五年(1916)又在东门外建东桥[4]。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位于市心街北端,民国三十年(1941)毁于日机轰炸[4],今址为越剧艺术中心)、学宫(嵊县县学文庙,位于继锦坊,今孝子坊西端,民国后为嵊县中学,20世纪60年代初拆除[6])、城隍庙与溪山第一楼(位于百步街,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惠安寺及应天塔(文革时拆除,今迁至城隍庙西侧原关帝庙处重建)和剡山书院(位于学宫泮池右侧,今址为剡山小学)等。
参考文献
[编辑]- ^ 《绍兴市志·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绍兴市政府.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 2.0 2.1 《古城墙》. 嵊州市政府.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 ^ 《1989年嵊县志·第四编水利电力·第二章 防洪治涝》. 嵊县春秋.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 ^ 4.0 4.1 4.2 4.3 《1989年嵊县志·第八编城乡建设·第一章县城建设》. 嵊县春秋.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 ^ 民国·牛荫麐等修,丁谦等纂,《民国嵊县志·卷二·建置志》:县城不知昉自何代。《剡录》汉剡县城在今县东北,引孔晔《会稽记》云县治在江东,吴贺齐为剡令,始移今治。《剡录》又云贺齐为剡长吏,斯从为奸,斩之,从族党纠合千余人攻县,齐开城门击破之,则今城为齐所创建。《嘉泰志》剡城在县西一十五里。《一统志》剡州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唐武德四年置八年废。……元制禁民无完城,城日圮,近东者强半僦为民居,仅存五门,东曰东曦(一名迎春)、南曰望仙、西曰西城(一名继锦)、北曰通越、西南间曰化龙。明洪武初信国公汤和毁嵊城移砖石筑临山卫城,由是城益无余。……嘉靖三十四年倭患作,知县吴三畏力请筑县城,寻其故址,临溪跨山筑。高二丈有奇,厚一丈有奇,周围共一千三百丈有奇,内外俱甃以石。为门四,东曰拱明、西曰来白、南曰应台、北曰望越,门外有瓮城,门上各有楼颜,其楼东曰凝翠、南曰可远、西曰长青、北曰迥峰,东北间有陡门,陡门上有亭,颜曰溪山襟带。北门右有瞻宿亭,一称四山阁,东门右有亭曰腾蛟,西门左有亭曰起凤。为儆铺(万历府志作窝铺)二十四所,敌台四所。……万历十二年知县万民纪重开化龙门。
- ^ 《1989年嵊县志·第十七编教育·第一章旧学》. 嵊县春秋.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