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鯨屬
巨像秘魯鯨 化石時期:中始新世,
| |
---|---|
巨像秘魯鯨的骨骼重建圖 白色區域為模式標本包含的部位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鯨下目 Cetacea |
科: | †龍王鯨科 Basilosauridae |
屬: | †秘魯鯨屬 Perucetus Bianucci et al., 2023 |
模式種 | |
†巨像秘魯鯨 Perucetus colossus Bianucci et al., 2023
|
秘魯鯨屬(學名:Perucetus)是已滅絕的龍王鯨類,也是該類群目前發現體型最大的成員,甚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動物。該屬已知的唯一物種是模式種巨像秘魯鯨(學名:P. colossus,俗稱「秘魯巨鯨」[2][3]),化石發現於秘魯南部的始新世中期地層[1][4]。
巨像秘魯鯨在骨骼密度極高的情況下有著相當大的體型,體重估計介於85–340噸,上限值與現代最重的動物藍鯨相近,但有些學者對此持保留態度。其生活習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能是移動緩慢的淺海物種,並以底棲的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1][5]。
發現與命名
[編輯]秘魯鯨的發現源於2006年起,在秘魯伊卡大區伊卡省開展的一系列考察活動[6]。2010年[註 1],古脊椎動物學家烏爾比納(Mario Urbina)在伊卡省南部的薩馬卡(Zamaca)挖出秘魯鯨的模式標本,由於化石出露部分的形狀相當怪異,考察隊的其他成員起初不認為這是化石,仔細觀察一番後,才確認其確實為動物的骨骼。這批化石後來花了十年才完全從始新世巴爾頓期形成的帕拉卡斯層(Paracas Formation)雅馬奎段(Yumaque Member)出土,並由烏爾比納與比亞努奇(Giovanni Bianucci)等多位古脊椎動物學家鑑定為鯨類的化石,包含13塊椎骨、4根肋骨和骨盆區域的部分骨骼,均屬於同一個體[1][5][7]。
這件化石被列為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編號MUSM 3248),烏爾比納即任職於該博物館。他也在2023年協同比亞努奇等人,在《自然》期刊以新屬、新物種巨像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之地位發表這件化石。屬名由化石發現國秘魯「Peru」與拉丁文中的鯨「cetus」組成,種加詞則來自古希臘語「κολοσσός」(kolossós),本意為巨大的雕像,引申為體型、質量巨大的生物,形容其異常龐大的體型[1]。《自然》期刊在網路上刊出秘魯鯨論文的當天,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自然史博物館也特地向媒體展示了這批化石[7]。
形態描述
[編輯]礙於秘魯鯨的化石材料有限,參考的近親物種不同,估算出的秘魯鯨全長也不同。依據辛西婭鯨(具20節胸椎和17節腰椎)重建的秘魯鯨全長為20.0米,依據伊西斯龍王鯨(共18節胸椎和19節腰椎)和硬齒鯨(共17節胸椎和20節腰椎)重建的秘魯鯨全長則為20.1米,而若參考龍王鯨科中椎骨最少的厚鯨,重建的秘魯鯨全長僅有17.0米[1]。
秘魯鯨的髖骨極度縮小,但和鯨類祖先一樣仍保有發達的髖臼。其髖骨形態有別於龍王鯨,同時髂骨近端明顯比其他大洋鯨類更粗壯。如同龍王鯨亞科和厚鯨亞科,秘魯鯨的腰椎椎體也有延長的現象,但椎體的長寬比並非這三個類群之最。肋骨與龍王鯨相似,末端較大而呈棒狀[1]。
秘魯鯨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是其骨骼肥厚化與骨量增加(bone mass increase,以下簡稱BMI)的現象。厚鯨亞科和海牛等海洋哺乳動物都存在這兩個趨勢,但都不如秘魯鯨來得極端。骨骼肥厚化使秘魯鯨的椎骨具有特大的體積,以一頭長25公尺的藍鯨為例,其最大椎骨的體積僅有秘魯鯨的一半。秘魯鯨的BMI也反映在骨骼的顯微解剖結構上,其肋骨為完全緻密的骨頭,不像其他動物骨骼具有骨髓腔。比亞努奇等人認為,秘魯鯨的BMI程度在已發現的骨骼中一致,且類似的現象也在其近親身上出現,因此這種極端的BMI並不是病變。模式標本具有相當狹窄的血管溝,不僅代表該個體已經成年,也顯示秘魯鯨本就相當緻密的骨骼,到了成年時會變得更加緻密[1]。
比亞努奇等人指出,秘魯鯨的體重相當不易估算,其中一個原因是秘魯鯨可能擁有大量的鯨脂,其密度在羊膜動物的軟組織中是數一數二的低,有助於平衡肥厚而緻密的骨骼所伴隨的浮力減損,因此單憑骨骼重計算體重不見得準確。為此,他們分別參考兩類現生的海洋哺乳動物來重建秘魯鯨的體型:BMI格外顯著,骨骼重占體重比例較大的海牛,以及具有大量鯨脂,導致骨骼重占體重比例較小的鯨豚。依據成年海牛計算,可得秘魯鯨的體重下限為85噸。按骨骼重占體重比例最小的鯨類熱氏中喙鯨估算,可得其體重上限為340噸。若取現生鯨豚骨骼重占體重的平均比例來估算,則秘魯鯨的體重為180噸。他們也計算出秘魯鯨的骨架重5.3–7.6噸,是一頭25公尺長藍鯨的2到3倍重。這也說明,雖然秘魯鯨不比現生的藍鯨長,但可能比藍鯨更重[1]。
未參與發表秘魯鯨的古脊椎動物學家派恩森則認為,儘管秘魯鯨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要斷定其體重凌駕藍鯨仍言之過早。秘魯鯨的前半部骨骼仍未發現,因此無從確知秘魯鯨的體型,加上龍王鯨類的頭身比不同於現代的鯨類,在同等體長下,龍王鯨類可能比現生鯨豚還輕。他對比亞努奇等人計算出的340噸存疑,即便是60至80噸的體重,在他看來都已經是極大的數字[5]。
系統分類
[編輯]秘魯鯨具有相當多節腰椎(至少11節),腰椎及胸椎椎體的接面接近圓形,同時髖骨大幅縮小,這些都是大洋鯨類(Pelagiceti)的特徵。發達的髖臼則與大洋鯨類的龍王鯨類(如龍王鯨、厚鯨、辛西婭鯨和金骨鯨)和雅諾鯨類(如齒鬚鯨)相近,但在髂骨近端的形態、髖骨形狀及閉孔的大小、腰椎椎體的長寬比等方面,都較接近龍王鯨類,因此被歸為龍王鯨科的成員[1]。
古生物學
[編輯]棲息環境
[編輯]秘魯鯨體型巨大、骨密度極高,不可能是陸生動物。秘魯鯨高度緻密化和粗壯化的骨骼有助於控制浮力,說明它可能是生活於淺海中的海洋哺乳動物,如同現代的海牛。又大又重的軀體使秘魯鯨可能像大海牛一樣,能在更洶湧的海域抵禦海浪的衝擊。這也與過去認為龍王鯨類偏好近岸水域的觀點一致[1]。
運動模式
[編輯]儘管現有的化石不足以準確重建出秘魯鯨的運動模式,比亞努奇等人仍提出了一些可能。秘魯鯨具有細長的椎體,可能同海牛一樣通過上下襬動尾部游泳前進,這與其生活在淺海而非遠洋的推論一致。秘魯鯨的巨大的椎骨尺寸和橫突的形狀也限制了其尾部擺動的模式,秘魯鯨的身軀不適合往背側或朝左右兩側彎曲,但適合往腹側彎曲,這可能表示秘魯鯨在游動時,尾部只能緩慢的上下擺動,不及其近親龍王鯨那樣靈活,善於腹向彎曲的身軀可能也有助於推離海床,對於浮上海面呼吸至關重要。骨骼肥厚化與巨型化的關聯尚屬未知,但可能與游動伴隨的能量消耗,以及長時間憋氣有關[1]。
食性
[編輯]秘魯鯨的頭骨化石目前仍未發現,現有化石提供的資訊也十分有限,故其食性仍未可知。雖然秘魯鯨的顱後特徵與海牛類有諸多相似,但鑑於已知的鯨類都不是植食性動物,秘魯鯨不太可能像海牛一樣以植物或藻類為主食。比亞努奇等人認為,秘魯鯨可能像現代的灰鯨一樣,以吸食或濾食的方式取食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底棲生物,或像底層區的大型鯊魚一樣是食腐動物[1]。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Bianucci, G.; Lambert, O.; Urbina, M.; Merella, M.; Collareta, A.; Bennion, R.; Salas-Gismondi, R.; Benites-Palomino, A.; Post, K.; de Muizon, C.; Bosio, G. A heavyweight early whale pushes the boundaries of vertebrate morphology. Nature. 2023, 620 (7975): 824–829. ISSN 1476-4687. PMID 37532931. doi:10.1038/s41586-023-06381-1 (英語).
- ^ 王蕙文. 秘魯巨鯨古化石出土 估340噸可能為史上最重生物. 公視新聞網. 2023-08-03 [2023-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5) (中文(臺灣)).
- ^ 王煥君. 古代巨鲸或为已知最重动物. 光明網. 2023-08-05 [2023-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5) (中文(中國大陸)).
- ^ Dunham, Will. Ancient whale from Peru may be most massive animal ever on Earth. Reuters. 2023-08-02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5) (英語).
- ^ 5.0 5.1 5.2 Black, Riley. The blue whale may no longer be the largest animal ev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23-08-02 [202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5) (英語).
- ^ Rogers, Kristen. A newly discovered colossal whale might be the heaviest animal ever, study finds. CNN. 2023-08-02 [202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6) (英語).
- ^ 7.0 7.1 7.2 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 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 [202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5) (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