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妙峰山

座標39°58′33″N 116°03′01″E / 39.9757°N 116.050239°E / 39.9757; 116.0502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8′33″N 116°03′01″E / 39.9757°N 116.050239°E / 39.9757; 116.050239

妙峰山之一角

妙峰山,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澗溝村,是一座匯集了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的名山。[1][2][3]

歷史

[編輯]

妙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門頭溝區,面積20平方公里,距離北京市區55公里。以「古剎」、「怪石」、「奇松」、「異卉」而著稱。妙峰山屬於太行山余脈,主峰海拔1291米。在妙峰山,遊客可觀賞晚霞、日出、霧凇、山市等景觀。妙峰山還有千畝玫瑰花[2]

唐朝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向全國頒《大雲經》,詔令各州縣興建大雲寺。妙峰山位於幽州西部,官府在妙峰山上興建了一座大雲寺。《大雲經》稱武則天為彌勒佛轉生,大雲寺遂在農曆每年五月初五彌勒佛生日時舉行慶誕法會,幽州各地官員、軍官、僧眾、俗眾雲集妙峰山。[1]

和妙峰山主峰相鄰的仰山有座棲隱寺,始建於唐朝末年,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曾經多次成為皇家香火院。每年四月初八,棲隱寺舉辦「浴佛節」大會,各地僧俗會眾參加。金朝初年,禪宗高僧希辨以「青州和尚」之名聞名天下,在仰山棲隱寺創立了禪院施醫施藥局制度,聘父子二位醫生為僧,在仰山煉神藥,後來在民間傳為「藥王」,由此形成了仰山寺廟會,每年四月初八到二十八日舉辦藥王節,至清朝末年逐漸停辦。金朝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敕令擴建仰山寺,賜名「仰山大棲隱禪寺」。[1]

明朝永樂年間,不少山西移民來到京西山區,將山西的習俗帶來。這些移民在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敬娘娘、鬧社火、演出百戲走會;農曆七月下旬至八月初舉辦「婆婆神會」祭祀娘娘、迎神走會、秋社賽神。一些大村先後興建了天仙廟,供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妙峰山鄰近的村莊也興建了妙峰山娘娘廟,娘娘廟成了各村祀神的中心。妙峰山娘娘廟會因為妙峰山的娘娘「照近不照遠」及「照遠不照近」的傳說而聞名。明朝,妙峰山娘娘廟會春香(春山)會期是農曆正月十五左右,舉行朝山進香、迎神走會,在澗溝村唱大戲,親友相互走訪觀會,出嫁的女兒也會攜帶子女回娘家「趕會」;秋香(秋山)會期是農曆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初一,舉行朝山進香、迎神走會,還舉行「祭麻谷」、「掛地頭」 等祈求年豐的儀式。明朝末年,自京城到妙峰山朝拜娘娘的香客日益增多,且大多數是「借佛遊春」。起初,香客們專程參加仰山寺藥王會,順道來妙峰山朝拜,後來逐漸變為來妙峰山娘娘廟進香為主,順道游仰山寺。外地香客進香一般在四月初一至十八日,傳說這個時段的妙峰山娘娘是「照遠不照近」,所以當地鄉民不參加。此後,妙峰山娘娘廟經過京城香客的修繕,改由道士掌管,成為道教廟宇。[1]

清朝時,康熙帝封妙峰山娘娘廟為「金頂妙峰山」娘娘廟,使其地位居於北京東、西、南、北、中「五頂娘娘廟」以上。自此,妙峰山娘娘廟會成了京城及鄰近各省香火極盛之所。春香會期的香客自外地來,秋香會期由當地鄉民與外來香會共同組織。老北京有歇後語「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即當地鄉民多數參加本地的娘娘廟會,例如九龍山娘娘廟會,莊戶、板橋、千軍台村天仙會(又稱「中幡會」),上清水天仙會,百花山娘娘廟會等等,而不參加妙峰山娘娘廟會。清朝康熙年間,妙峰山娘娘廟改為佛教僧人住持。乾隆二十五年(1750年),香客捐款擴建妙峰山娘娘廟,當地鄉民原來建的天仙廟改名「靈感宮」,作為整個娘娘廟的正殿,娘娘廟的規制自此由「娘娘行宮」升格為「娘娘離宮」。嘉慶帝又賜名「敕建惠濟祠」,並賜御書廟名匾額,使妙峰山娘娘廟的地位達到頂峰。[1]

清朝末年之後,妙峰山香火逐漸低迷。抗日戰爭時期,妙峰山的廟宇受到嚴重損毀,廟會隨之衰落;與此同時,妙峰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游擊區及根據地。1939年、1945年,八路軍挺進劇社先後兩次在妙峰山廟會向香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1946年,在妙峰山娘娘廟舉行了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業績的大型新聞照片展覽。[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廟會停辦。1985年廟宇獲得初步修復,1987年對外開放。1990年,妙峰山娘娘廟會恢復舉辦至今。[4]

1997年11月15日,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暨第一屆股東大會召開。[5]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門頭溝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6]1998年1月8日,該公司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簡稱「京西旅遊」。[7][8]1998年3月19日,該公司第一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召開,經過表決,一致通過了該公司總經理王維良所作的報告,決定設立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靈山景區分公司、百花山景區分公司、妙峰山景區分公司、潭柘戒台景區分公司、永定河景區分公司。其中,妙峰山景區分公司即專門負責妙峰山景區的開發及管理工作。[8]2003年8月28日,北京京西新南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是由門頭溝區永定鎮人民政府成立。此後該公司於2004年接手了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從而使妙峰山景區轉入該公司的控制之下。[6]

妙峰山自重新對外開放之後,一直沒有僧人或道士進駐,並非宗教活動場所,只是旅遊景區。2013年3月,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作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出提案,建議將妙峰山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以改變門頭溝區沒有道教活動場所的現狀。[9]

建築

[編輯]
妙峰山娘娘廟及靈官殿
北京市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妙峰山鎮澗溝村
分類古寺廟
時代
編號1-?
認定時間1981年?
娘娘廟喜神殿
娘娘廟藥王殿
  • 靈官殿:始建於清朝。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損毀,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進一步損壞。靈官殿是妙峰山的山門殿,為妙峰山廟、觀的門戶,原有大殿三間,面闊三丈五尺,進深兩丈五尺。殿內供奉王靈官。殿兩邊曾有對聯:「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警醒世間人。」靈官殿因是妙峰山的門戶,所以香客拜山時都先來該殿上香,隨後再入妙峰山朝拜,這一做法在廟會時更受香客謹守。文武各路香會朝頂上香、獻藝之前,都要到靈官殿「報號」,即在該殿向金頂老娘娘(天仙聖母碧霞元君)遙報本香會的名號,隨後才能朝頂上香、獻藝。不這樣做,則朝頂上香會不靈驗。故香客們又送給王靈官一副對聯:「朝神拜佛用我秉,祈福求善保你靈。」[10]該殿由澗溝村重建,獨立於妙峰山景區。
  • 傻佛殿(傻哥哥殿):傳說傻哥哥是個孝子,清朝乾隆年間人稱「啞孝子」。傻哥哥自幼家貧,靠乞討侍奉母親。母親去世後,傻哥哥終身守孝,終成正果,被奉為「傻佛」。傻佛殿建於中華民國時期。傻佛殿內牆上嵌有一塊碑,橫寬四尺,高一尺六寸多,碑文講述了傻哥哥的孝道。殿內供奉傻哥哥像,旁邊有一童牽着一匹矮馬,寓意「馬上盡孝」。京城及華北、東北、內蒙古的信眾多來該殿朝拜,祈求父母長輩長壽、享福、安康。[11]該殿由澗溝村重建,獨立於妙峰山景區。
  • 三仙姑殿:始建於清朝晚期。殿內供奉三霄娘娘: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手中分別執「混元金斗」、「金鉸剪」、「戳目珠」。三霄娘娘是財神趙公明的三位妹妹,曾被姜子牙封為「感應隨世仙姑」,同時賦予她們兩項職責:一是專門管理婦女生育;二是定期巡查人間,若遇到「妒婦」即除掉。來三仙姑殿朝拜的女信眾多求生育子女、保證不做「妒婦」;男信眾則多求娶到賢妻;此外信眾還求三霄娘娘在其兄長趙公明處多說好話,保佑自己財源廣進。[12]該殿由澗溝村重建,獨立於妙峰山景區。
  • 敕建惠濟祠(娘娘廟):位於妙峰山主峰台地(金頂)的一隅。該廟依金頂的地形而偏向東南,面向北京城。該廟以山門殿當作廟門,廟內有殿院、拜台、正殿及東、西配殿。殿後原有的白衣大士殿已被改為後牆與門字形長廊,和東、西配殿構成了娘娘廟殿堂。娘娘廟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殿、正殿、地藏殿、藥王殿、觀音殿、月老殿、財神殿、王三奶奶殿,廟外還有回香閣。以前,廟外還有喜神殿、東嶽廟、關帝廟、法雨寺等建築。1993年恢復廟會,調整了殿堂布置,將喜神殿遷入娘娘廟內。[1]
    • 山門殿:即廟門,共3間。正中一間開有圓拱型門洞,門洞上的漢白玉石額刻有「敕建惠濟祠」,是清朝嘉慶帝御筆。惠濟祠是娘娘廟的正式廟名,也是娘娘廟等級最高的名稱。山門殿內的東、西兩側分別立有孟章神君(青龍)、監兵神君(白虎)像,披甲持械,是護衛山門的神將。
    • 靈感宮(正殿):靈感宮3間,供奉妙峰山娘娘(天仙聖母碧霞元君)。靈感宮兩坡硬山頂,頂覆青灰筒子,綠琉璃瓦剪邊,正脊東西兩端各有鴟吻。殿門上是正搭斜交花棱窗,前出2根廊柱,門檐原懸3方匾額,乃清朝慈禧太后所書,分別是「慈光普照」、「功侔富媼」、「泰雲垂蔭」。其中的「泰雲」指妙峰山娘娘源自泰山。慈禧太后的這3方匾額現已無存。殿門上方石額刻着「靈感宮」3個大字。殿內供奉5尊娘娘塑像,中間的是「泰山頂上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即妙峰山娘娘),兩側分別是眼光娘娘、子孫娘娘、斑疹娘娘、送生娘娘,兩旁塑有女官、衛士共16位護侍。
    • 地藏殿:靈感宮的東配殿,2間。供奉地藏王菩薩。農曆每年七月十五日和七月三十日,即地藏王菩薩生日和成道日,信眾會來此跪拜上供。
    • 藥王殿:靈感宮的西配殿,2間。供奉藥王扁鵲。農曆每年四月藥王生日時,許多地方均舉辦祀典。
    • 觀音殿:位於靈感宮西路殿堂正中。南為喜神殿,北為月老殿。觀音殿原來位於靈感宮以北,1990年代修復時遷至此處,供奉的塑像也從送子觀音改為渡海觀音。
    • 月老殿:位於觀音殿以北。殿內供奉月下老人像。過去青年男女會來月老殿向月下老人求得婚姻。
    • 喜神殿:位於觀音殿以南。殿內供奉喜神像。喜神殿原來位於娘娘廟以外,1990年代修復時遷至此處。
    • 財神殿:位於靈感宮東路殿堂。供奉趙公明像。
    • 王三奶奶殿:位於財神殿之北。供奉王三奶奶像。相傳王三奶奶是香河縣人,為清朝嘉慶年間人士,在天津、北京地區為別人針灸、施藥,醫術高超。傳說王三奶奶最後在妙峰山坐化。王三奶奶過去香火極為興盛,特別是天津人非常信奉她,奉其為菩薩神明。王三奶奶殿內的王三奶奶塑像是華北農村老嫗的形象,手執煙袋,梳髻,尖足,旁邊有侍女牽着一頭黑驢。[1]
  • 回香閣:位於靈感宮以北大約100米處。飛檐脊獸,頂覆黃色琉璃瓦,磚砌圍牆。山門殿額題「回香閣」。這裡原是齊天廟,建有回香亭。香客於娘娘廟內進香之後,再來回香亭燒一遍香,稱為「回香」,燒完回香標誌着朝頂進香功德圓滿。回香亭重建時,和天齊廟合為一處,更名為「回香閣」。回香閣正殿為東嶽殿,主祀「東嶽天齊仁聖大帝」。西廂殿為武聖殿,原名「速報司」,供奉岳飛像,還設有秦檜夫婦向岳飛的跪像。東廂殿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像。[1]
  • 玉皇殿:位於妙峰山玉皇頂上。從回香閣向北有一條向上的山脊,山脊上有花崗岩鋪成的260級石階,通往玉皇頂。相傳,香客每登上一級石階便可保一日平安。玉皇頂的玉皇殿內供奉着玉皇大帝[13]

廟會

[編輯]
廟會
(妙峰山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
分類民俗
序號991
編號項目Ⅹ-84
登錄2008年
2009年妙峰山廟會貼紙。文字為:「太平同樂,秧歌聖會,朝頂進香,會址左安門外紅寺村內,己丑年四月初八日」

農曆每年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日,妙峰山舉辦春香廟會,歷時半個月。妙峰山廟會開始於明朝崇禎年間。清朝,妙峰山廟會上的民間花會發展至四百多檔,包括獻鹽、清茶、開路、開山、地秧歌、舞獅、八卦少林、五虎少林、撣塵、中幡等幾十種民間花會。清朝《燕京歲時記》載:「妙峰山每屬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幅輳,車馬喧鬧,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香火實可甲於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顧頡剛孫伏園容庚容肇祖莊尚嚴調查妙峰山廟會3天,出版《妙峰山進香專號》,該調查開創了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之先河。[2][3][4]

妙峰山以「蓮花金頂」而著稱,山上的廟宇是以主峰上的靈感宮(俗稱娘娘廟)為中心的數十座古建築。妙峰山供奉着天仙聖母碧霞元君,以及眼光娘娘、斑疹娘娘、送生娘娘、子孫娘娘,還供奉有釋迦牟尼觀音關帝王三奶奶等等神靈,各路香客到此均有神可拜、有佛可依,所以妙峰山廟會十分受歡迎。每年有數十萬信眾參加廟會。舉辦廟會時,妙峰山及周邊地區香客雲集,酬山賽會多種多樣,施粥的粥棚、布茶的茶棚林立,場面蔚為壯觀。[2][3]

香道

[編輯]

過去上妙峰山需要經過20餘公里的崎嶇山路,香會期間會有數十萬人上妙峰山進香。山民們將小道拓寬並砌上石頭,闢為可供抬轎、騎行的香道,便於香客進香。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利用香道建成了地下交通線,用以傳遞情報、運送物資。1949年之後,從北京市區到妙峰山下的香道平原段原貌已無存;山路段除個別路段因植樹造林或者興建公路、水庫而遭破壞之外,基本保存完好。從河北省懷來縣涿鹿縣等縣經門頭溝西部到金頂妙峰山有兩條香道,一條自下葦甸經上葦甸到達金頂;另一條自下葦甸經擔禮、桃園到達金頂。從北京市昌平區高崖口經狼兒峪南達金頂的香道為「北道」。自北京城及北京南郊、北郊起始的香道共有5條,依方位和習慣分別稱為「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其中,中南道香客極少,廢圮已很久。《妙峰山瑣記》載,南道的山景十分幽美,中道、老北道的山景也很美,中北道次之;從里程計算,中道最近,中北道稍遠,老北道更遠,南道最遠。現在由於南道改從門頭溝區擔禮村走公路至妙峰山金頂,所以景色已大不如前。[1]

香道平原段的茶棚很多,比如中道在德勝門外即設有公議助善頭道茶棚。香道平原段的茶棚中,知名者有:

  • 德勝門外松林閘公議助善頭道茶棚、德勝門外娘娘廟茶棚、德勝門外與西直門外交匯處萬壽茶亭、西直門外高粱橋護國天仙廟、海淀西北益善同緣茶棚、海淀掛甲屯大樹庵茶棚、海淀北宮門大有莊娘娘廟三村合議茶棚、青龍橋娘娘廟同心合意高山蓮燈茶棚、安河橋北紅山口茶棚、董四墓村茶棚、冷泉村茶棚、白家疃村公立茶棚、溫泉天仙聖母廟子孫萬代茶棚、太舟塢西關帝廟茶棚、西北旺村南茶棚庵茶棚、阜成門外白堆子普興善緣茶棚、阜成門外半壁店清茶老會茶棚、阜成門外八里莊拜席會茶棚、西便門外頭道茶棚、廣安門外同心合意順香茶棚、會城門二道茶棚、冉家村茶棚、田村茶棚、石景山董村茶棚、甄家墳茶棚、天泰山一片石滿井同集合善茶棚、天泰山獅子窩茶棚、天泰山雙泉寺茶棚、門頭溝三家店義善長春茶棚、西河口子孫萬代粥茶路燈會茶棚、永佑平安欄杆繩老會茶棚、琉璃渠萬緣同善茶棚、龍泉務六合茶棚、陳家莊萬誠老會茶棚。

以下列出主要香道,以及香道山路段的茶棚:

  • 西道:又稱「嶺西道」、「後山道」。從門頭溝區下葦甸起始,途經水花峪、上葦甸、清風庵、十八盤、跨拉鞍、大雲寺,到達妙峰山的靈官殿。
    • 西道茶棚:西道茶棚依次是:下葦甸茶棚、上葦甸茶棚、滑石片茶棚。
  • 北道:從北京市昌平區高崖口起始,經過狼兒峪向南到達金頂。[1]
  • 南道:平原段由阜成門沿古京門大路,經過二里溝釣魚臺三虎橋、八里莊(今阜石公路)、田村、西黃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今京門公路),到達門頭溝三家店村,開始進入山路段。三家店是永定河出官廳山峽入平原的門戶,九龍山被永定河截成兩段。過去,三家店村店鋪很多,廟宇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從三家店到妙峰山的香道分為前後二道:老南道、新南道。老南道沿着永定河左岸,走古西山大路的「小北道」,經過軍莊、陳家莊,在西北澗越過仰嶺十八盤,進入妙峰山的櫻桃溝。新南道又名「妙峰山正道」,自三家店過永定河,經永定河河曲階地,渡河走上陳家莊山路,新南道經過平原以及緩坡最多,適於車馬行走。清朝以前,香客走老南道;清朝中葉之後,朝廷官員、富豪及北京城南的香客、遊人多走新南道。清朝末年,北京至門頭溝的京門鐵路建成;中華民國時期,京門公路以及門頭溝至大台鐵路支線開通,香客乘坐火車在三家店站野溪站丁家灘站等站下車後前進,或者乘車、騎馬走京門公路都很方便。南道比其他香道長約一倍,但從清末之後仍然是香客數量最多的香道。1949年之後,隨着公路建成,從阜成門可乘汽車向西行,在擔禮村改走妙峰山公路,僅用1小時便可到達妙峰山娘娘廟山門。這條新的進香「南道」,幾乎完全取代了其他各條香道。[1]
    • 南道茶棚:從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的陳家莊開始,南道上山,途經茶棚依次是:提燈樂善茶棚(西北澗茶棚,設在聖母行宮)、桃園茶棚、南莊茶棚、櫻桃溝茶棚、(龍王廟)、興隆十八盤茶棚、公議樂善茶棚(位於娘娘頂)、水泉降香會茶棚、(陰山)、關帝廟茶棚(公議同善縫綻老會、天津義善路燈會合立)、同興金水玉和茶棚(位於南莊)、合義麵茶會茶棚(位於櫻桃溝村)、(仰山、棲隱寺、完顏窩魯歡塋地)、誠獻白米粥會茶棚、子孫萬代盤香會茶棚(仰山藥王殿香老會茶棚)、同心樂義粥茶棚(設在孟嘗嶺的雲聚寺)、引香亭茶棚、(四平嶺、舍兒嶺)、獻斗香茶棚(位於搶風嶺,又名香風嶺)。[14]
  • 中南道:山路段從三家店或者海淀區寨口村,分別自南、北進入軍莊村。南路自三家店沿永定河向西北,經過搭拉峪、黃崖子,從軍莊村進入軍莊溝向北行至灰峪村,灰峪村有產煤地層。灰峪村西北方向800米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仙人洞」,洞內有塗金觀音大士像。登上仰山東嶺,可見元代尊勝塔殘跡,該塔俗稱「(楊)六郎轉塔」,經過仰山東嶺頂再向上,可抵達蘿蔔地,又名頭道嶺。蘿蔔地是古火山噴口,大約1億年之前噴發,歷時數千萬年,形成了妙峰山頂部的大多數岩層。向西北經過二道嶺、三道嶺、四道嶺、五道嶺,在陽台上頂峰以南50米處,即玉皇頂,地勢比妙峰山金頂還高出大約700米,沿玉皇頂下山即來到澗溝村。中南道從仙人洞至蘿蔔地的山路陡峭險峻,所以香客極少走該香道。[1]
    • 中南道茶棚:中南道茶棚依次是:仙人洞茶棚、大石仔茶棚、城子水茶棚、六郎塔茶棚、興隆萬代茶棚。
  • 中道:山路段自海淀區徐各莊村起始,是各香道中山路最短的一條。過去轎夫大多願意從該道下山,但乘客懼怕道路險峻,所以很少選擇中道。清朝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執政前期的大太監安德海,為了便於慈禧太后朝拜金頂進香,曾經整修中道。慈禧太后進香起初走中道,光緒年間改走中北道。徐各莊村北有遼朝古剎大覺寺,原名清水院,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大覺寺以南有蓮花寺,建於明朝,清朝末年成為出宮的太監養老之所。周邊還有普照寺、觀音庵、西竺寺回香亭、關帝廟舊址。徐各莊村內有億善同仁茶棚,又稱中道的「頭道行宮」。經過該香道向上走,過澗橋,沿着南側有小道可到達九龍山麓的玄同道院,該道院是明朝末年殉國大太監高時明墓。香道經過栗子峪上行,又經過下平台、上平台登山,可到達上平台茶棚,又稱中道的「二道行宮」。此後,山路在懸崖上蜿蜒如同懸梯,稱「三百六十胳膊肘」。登冷風口,向上為陽台山夷平面,即蘿蔔地,從而和中南道匯合。[1]
    • 中道茶棚:從海淀區蘇家坨鎮徐各莊村開始,中道上山,途經茶棚依次是:億善同仁茶棚(位於徐各莊村)、(大覺寺、蓮花寺、普照寺、西竺寺)、回香亭茶棚下處(觀音庵)、敬善長春茶棚(關帝廟)、(王奶奶墓)、(九龍山玄同道院)、(蹄子峪、大工村、高時明墓)、栗子台茶棚、長清萬古茶棚(寨爾峪茶棚,頭道行宮)、上平台茶棚(二道行宮)、(冷風口)、興隆萬代茶棚(蘿蔔地茶棚)、(二道嶺、三道嶺、四道嶺、五道嶺)、修道路燈茶棚。[14]
  • 中北道:山路段自海淀區北安河村起始,北安河村過去是個規模較大的市鎮,香客大多在這裡食宿。上山的道路雖高,但並不危險,經過整修之後,用石塊砌成的道路寬2米多,是南道的公路、鐵路開通之前香客人數最多的一條香道。中北道自古便是澗溝村地區通往平原的出山道路。清朝末年,是慈禧太后赴妙峰山進香的道路。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鍾粹宮太監范平喜整修中北道,興建金仙庵茶棚。光緒十八年(1892年),太監劉誠印再度維修該道。北安河村原來有長明寺、萬福寺、關帝廟、清福觀等寺廟。出北安河村西北進入山口,經過1.5公里來到鷲峰下,有響塘廟,原名福順寺,慈禧太后赴妙峰山進香時,曾在此廟駐蹕,夜裡聽見溪水聲如鼓樂,遂賜改名響塘廟。香道隨着澗水前行,途中有金仙庵金仙寺,分別為尼姑、僧人住持。金仙寺是 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舊址。此處的金山泉、古銀杏、關帝塑像並稱三絕。中北道上有3塊怪石,分別是駱駝石、瞻雲妙石、石瓜打石。向前走再經過道石、串嶺子、狀元石、飯台子,即可來到嶺頂妙兒窪,此處是門頭溝區海淀區的分界處。自此下山,經過金頂可到澗溝村。如今,中北道保存十分完好,自北安河到金頂的舊路約20公里。[1]
    • 中北道茶棚:從海淀區蘇家坨鎮北安河村開始,中北道上山,途經茶棚依次為:(長明寺、玉皇廟、關帝廟、萬福寺)、天津信義饅首會茶棚(位於清福觀旁邊)、(響塘廟)、響福觀茶棚(原名響牆茶棚)、青龍山朝陽院茶棚、金仙庵茶棚、(金仙寺)、(瞻雲妙、山神堂)、瓜打石玉仙台茶棚、(瓜打石、三瞪眼、快活三、飯台子)、妙兒窪茶棚、(玫瑰谷)。[14]
  • 老北道:清朝康熙年間建成,嘉慶道光年間整修。清朝末年京張鐵路通車,從天津直隸(今河北)及京城來的香客,乘火車出西直門到達昌平縣沙河站,換乘馬車或者騎行來到聶各莊,自此登上老北道的山路段。中華民國時期進香期間,入夜之後,其他山道都點煤油燈或者燈籠,只有老北道點汽燈,汽燈是天津香會捐獻。聶各莊村原來有護國佑觀音院,自該廟向北西行即可上老北道,過車耳營村。車耳營村內的關帝廟原來有老爺殿茶棚,正名為「遙嶺俯暢茶棚」,是京城梨園界香會興建。向西行有一石洞,石洞西北是石佛殿,原殿已廢圮,後人改築為石亭,亭中供奉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的石佛一尊,即魏太和造像,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石佛造像。向上行經過雙水泉、磨鐮石河、雙龍嶺、鮮花石洞,可登上大峰口頂(又稱大風口,海拔1120米)。有的香客來到此處,向正殿娘娘像焚香跪拜之後,便不再前行而返回,稱作「順香」。越過山口向下行,途經磕頭嶺、玉獅嶺,來到貴子嶺,再向西走2.5公里,經回香亭即可來到妙峰山娘娘廟。老北道山路舊里程為30里,實測是21.5公里。[1]
    • 老北道茶棚:從海淀區聶各莊台頭村開始,老北道上山,途經茶棚依次是:護國佑民觀音院茶棚(位於車耳營村南)、老爺殿茶棚(遙吟俯暢茶棚)、車耳營茶棚(位於車耳營村東關帝廟)、石佛殿茶棚、(龍泉寺上方寺妙峰庵)、雙水泉茶棚、磨鐮石河茶棚(原來設有天津磨鏈石河饅首粥茶會)、雙龍嶺茶棚、花兒洞茶棚、大風口茶棚、磕頭嶺茶棚、貴子港茶棚。[14]
  • 金頂香道:西道、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在澗溝村匯合,所以澗溝村成為登妙峰山金頂的起點。如今,澗溝村至妙峰山娘娘廟山門已經建成盤山公路,所以原有的金頂香道除了登山者之外,僅有少數虔誠的老香客攀登。澗溝村內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大街,是主幹道,村內還有一座大戲台,各種民間藝術在此演出,走會的隊伍也各自在場地上表演,商販、攤鋪雲集在澗溝村內。[1]
    • 金頂香道茶棚:金頂香道上的茶棚依次是:松棚行宮(松棚茶棚)、三岔澗茶棚、回香亭茶棚、菩薩殿茶棚;喜神殿茶棚。[14]

香會

[編輯]
妙峰山的西北望皇會碑。碑額題「萬壽無疆」。上款為「金頂妙峰山朝賀」。正文為「西北望皇會,高蹺秧歌一堂,少林五虎棍一堂」。落款為「西北望皇會幼童少林五虎棍會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望村,歲次戊寅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

到妙峰山進香的香客多是獨行、全家行、朋友結伴行。此外,還有許多專門為進香而結成團體,即香會。香會少則二、三人,一般有數十人至上百人,多的則有成千上萬人。京城的香會在妙峰山娘娘廟會舉辦前便已開展行動,直到廟會結束才結束活動。香會的歷史最早可溯至明朝。自妙峰山娘娘廟建廟起,村民便組織香會參加廟會。[1]

香會由村內德高望重、有組織能力的老年人任會頭,名為「都管」。其他村民在會中各自任職。門頭溝區千軍台、莊戶村的「天仙會」,成立於明朝。天仙會走會通常自本村開始,前面有銅鑼開道,後面有手執錘、鐧的壯士,依次前進的有靈官旗、五虎少林會、小車會、秧歌會、地秧歌會、打擊器樂班、大鼓會等等,此外還有若干面神幡、村名幡穿插在隊伍當中。「娘娘神駕」走在隊伍之中,後面跟着「號佛會」,神旗殿後。走會的隊伍通常為400至500人。清朝初年開始,京城及周邊的香客成為妙峰山娘娘廟會的主要參加者。這些香客大多依照各自的村、街、行業、衙門分別組成香會。香會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會首(又稱會頭),正式名稱為「都管」,是香會的最高領導人,其下設有副會頭以及其他負責人。清朝康熙二年(1665年),妙峰山引善老會的職名有:「錢糧都管、請駕都管、車上都管、苦行都管、陳設都管、中軍吵子都管、號上都管、揆子都管、廚房茶房都管、拉麵都管、飯把都管、淨面請茶都管、司房都管、本會香首」。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妙峰山獻供斗香膏藥聖會的職名有:「香首、副香首、都管、中軍上、揆子上、執事上、口號上、吵子都管、錢糧上、廚房都管、司都、信女」。光緒三年(1877年),妙峰山淨道聖會的職名有:「引善都管、催糧都管、錢糧都管、車把都管、司庫都管、中軍把、淨道都管」等等。其他的香會還設有「裱作把、陳設把、大車把、中伙把、神堂把、司事房、承房把、粥茶把、承辦都管、買辦把、值棚都管」等職名。和天仙會不同,上述各香會中的婦女不擔任會中職務,也不參加走會的表演,單列為「信女」一項,隨隊伍前行。妙峰山進香的鼎盛時期,妙峰山的香會有近千個,依照在妙峰山娘娘廟會中自願承擔的任務而形成專業分工,按大類可區分為文會、武會。[1]

  • 文會:又稱善會,負責廟會中的服務性工作,包括為香客提供飲食、住行等方面服務、為廟宇香堂提供服務、為廟會提供物資等等。文會主要有:開山會(闢建香道,修繕廟宇)、修道會(又稱「淨道會」,修整或清掃香道)、清茶會(又稱「粥茶會」、「饅首會」,在香道沿途設立茶棚,提供粥、茶等飲食)、路燈會(又稱「燈燭會」、「洋燈會」、「汽燈會」,為香道及廟宇提供夜間照明,或者為夜行的香客提供火燭、燈籠)、縫紉會(為香客縫補破鞋)、拜席會(為茶棚提供草蓆搭棚,以供香客坐臥、叩拜)、巧爐會(為茶棚修補碗、盤,修補銅、鐵供具及日常用器)、茶葉會、盤香會、拜墊會、獻圓桌會、獻供斗香會、獻袍會、白紙會、鮮花會、檀香會、獻國鮮會、撣塵會、米供會、裱糊神堂佛殿窗戶會等等。此外,欄杆繩絡會為南道渡河船隻及橋提供繩索、橋欄、繩網;惜字會負責撿拾香道上的殘文、香紙、廢紙併集中焚化。文會以「行善」為旨,不收費。文會的經費由募捐以及發起人自籌而來,鄉村的善會則依照地廟分攤。[1]
  • 武會:又稱花會,以演出「酬神」為旨。武會源於「社火」,又稱百戲、雜戲等等,屬於民間表演。武會按照表演種類分為各種會檔,即便表演的是同一種技藝,也因為地區及師承不同,表演出來也有差異。妙峰山的武會分為會規以里(俗稱「井字裡」)、會規以外(俗稱「井字外」)兩種。井字裡的會檔共13種,表演使用的道具及器械均從娘娘廟內的用具、設備演化而來,比如太獅會的太獅源自娘娘廟山門前左、右兩側的大石獅,中幡是娘娘廟門前的高幡竿,高蹺是廟門的木栓,石鎖是廟門的門墩兒或者抱鼓石等等。井字裡武會走會的順序是:「開路、五虎棍、秧歌、中幡、太獅、雙石頭、石鎖、槓子、花壇、吵子、槓箱、天平、太平」。井字外的會檔種類更為豐富,比如太平鼓、龍燈、跑驢、旱船、流星、霸王鞭、假人摔跤、舞索、飛刀、竹馬、豬八戒背媳婦等等。1920年前後,京城的青年組織了「萬里雲程踏車聖會」,表演自行車騎行技巧,也屬於井字外的會檔。[1]

香會各有會名,例如「懸燈靈丹聖會」、「萬善長青嫌鮮聖會」、「公議重整拜席老會」、「聖水長青秧歌老會」等等,從會名也能略知香會的服務性質或者表演項目。有的文會兼有多項服務項目,例如「老南道桃園義善汽燈籠燈路燈話茶聖會」、「子孫萬代誠獻粥茶盤香聖會」 等。有的武會也兼有多項表演項目,例如「義順同祥正虎打路藤牌少林」等等。[1]

香會又分為老會、聖會。老會指立會已近一百年的香會;聖會在京西山鄉又稱「盛會」,指立會時間較短的香會。歷史最久的老會是門頭溝區下葦甸村的開山老會,自妙峰山娘娘廟建廟時便已成立。1996年妙峰山娘娘廟會上,有百餘檔香會,其中不少都是老會,例如西城區的「萬福順義太獅老會」、「地安門開路老會」,東城區的「東安門開路老會」、 「聖水長春秧歌老會」,海淀區的「善緣撣塵修道老會」,崇文區的「萬里雲程踏車老會」等等。[1]

香會中有一種叫「皇會」,指曾經受到「御賞」或「御賜」的香會。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每逢廟會期間,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常坐在頤和園北宮門的門樓上觀看過會的武會表演,兩宮太后覺得演得好的,便下令召入頤和園內表演,或加以賞賜。受召或受賞的香會自此便可改稱「皇會」,在會名前加「萬壽」、「萬壽無疆」等字樣,會旗也從藍色改為黃色,旗上可繡龍,箱籠上可畫龍。海淀區西北旺的高蹺秧歌會曾被傳進頤和園表演,獲慈禧太后賞給龍旗、黃幌、白銀,封為「天下第一會」。1996年妙峰山廟會時,這支「奉懿旨高蹺皇會」也上妙峰山表演。又如,「萬壽善緣縫綻會」創立於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慶十八年(1813年)內務府奉旨賜該會黃旗。[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妙峰山娘娘庙会,佛缘网站,2011-2-16.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2. ^ 2.0 2.1 2.2 2.3 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新华网,2007年05月18日. [2013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22日). 
  3. ^ 3.0 3.1 3.2 金顶妙峰山春香庙会,妙峰山信息网,于2013-09-14查阅.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9). 
  4. ^ 4.0 4.1 妙峰山庙会,京郊日报,2011年08月10日. [2013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月28日). 
  5. ^ 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公告,新浪,1997-11-17.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6.0 6.1 北京京西新南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网易,2004年12月14日. [2013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7. ^ 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界,于2013-09-14查阅.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5). 
  8. ^ 8.0 8.1 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搜狐,1998-12-31.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9. ^ 黄信阳道长在2013年两会政协会议上,道教之音,2013-03-08. [2013-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 
  10. ^ 妙峰山靈官殿,妙峰山門戶(妙峰山下的宣傳牌),於2012-01-27查閱
  11. ^ 妙峰山「傻佛」殿,妙峰山門戶(妙峰山下的宣傳牌),於2012-01-27查閱
  12. ^ 妙峰山「三仙姑」殿,妙峰山門戶(妙峰山下的宣傳牌),於2012-01-27查閱
  13. ^ 独上古韵妙峰山,人民网,2004年08月30日. [2013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年12月5日).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常華 等,妙峰香道考察記,1997年[永久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

[編輯]
  • 京報·副刊第147號-妙峰山進香專號(一),1925年5月13日
  • 京報·副刊第157號-妙峰山進香專號(二),1925年5月23日
  • 京報·副刊第163號-妙峰山進香專號(三),1925年5月29日
  • 京報·副刊第171號-妙峰山進香專號(四),1925年6月6日
  • 京報·副刊第210號-妙峰山進香專號(五),1925年7月17日
  • 京報·副刊第251號-妙峰山進香專號(六),1925年8月27日
  • 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 奉寬,妙峰山瑣記(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9年
  • 金勛,妙峰山志(民國二十四年手抄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 中國旅遊文化學會旅遊民俗專業委員會,妙峰山:世紀之交的中國民俗流變,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
  • 吳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間社會的歷史變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吳效群,歷史上北京地區的碧霞元君信仰,北京檔案2005年第3期
  • 羅名成,妙峰山香會的世俗價值,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 社會調查集刊——妙峰山田野採風專刊,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2006年
  • 孫慶忠,妙峰山:民間文化的記憶與傳承,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