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冬氨酸轉氨甲酰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冬氨酸轉氨甲酰酶
識別
符號 CAD
Entrez 790
HUGO 1424
OMIM 114010
RefSeq NM_004341
UniProt P27708
其他資料
EC編號 2.1.3.2
基因座 2 p22-p21

天冬氨酸轉氨甲酰酶(英語:Aspartate carbamoyltransferaseEC 2.1.3.2,簡稱為ATCase)是嘧啶核苷酸從頭合成中很重要的一個,它催化的是天冬氨酸氨甲酰磷酸生成氨甲酰天冬氨酸磷酸的反應。

動力學

[編輯]

作為別構酶的典型例子。v-[S]圖為S型,而不是一般米-門二氏酶的雙曲線形,希爾係數>1。這表明,ATC酶的活性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增加,具有正協同性

ATC酶的活性受嘧啶合成終產物CTP的反饋抑制,這主要發生在反應的最初階段。同時也受到ATP的激活,以調和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結構與別構效應

[編輯]

據William Lipscomb的X線分析結果,大腸桿菌的ATC酶結構為C6R6,共由12個亞基組成。其中催化亞基由兩個三量體C3,調節亞基由三個二量體R2組成。兩個催化三量體構成該酶的兩個主要面,調節二聚體構成酶的幾個角,呈三角形。[1]

經過分離的C3同樣具有活性,且Vmax大於原ATC酶,並顯示出無協同性的飽和曲線。也不受ATP/CTP影響。而分離的R2可與別構調節子結合,但不具有催化作用。這證明了原ATC酶中催化亞基與調節亞基相互作用並控制反應活性。[1]

別構調節假說,活化劑ATP優先與ATC酶的活性型(R),抑制劑CTP則優先與其非活性型(T)結合。


該酶的競爭性抑制劑為N-膦乙酰基-L-天冬氨酸(PALA)。他不具有反應性,但只與活性型結合。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Voet, Donald; Voet, Judith G.; Pratt, Charlotte W.; Tamiya, nobuo; Yagi, tatsuhiko; Endo, toshiya; Yoshihisa, toru; 田宮, 信雄(1922-2011); 八木, 達彥(1933- ). Voto kiso seikagaku.. 基礎生化学第5版. 東京化學同人. 2017: 254–256. ISBN 978-4-8079-0925-4. OCLC 1022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