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斯拉夫民族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斯拉夫人民運動
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и народни покрет Збор
Jugoslovenski narodni pokret Zbor
主席迪米特里耶·廖蒂奇
副主席尤拉·科雷尼克
創始人迪米特里耶·羅蒂奇
成立1935年
解散1945年
總部 南斯拉夫王國貝爾格萊德
黨報Отаџбина / Otadžbina (祖國報)
學生組織白鷹
青年翼勞工服務
準軍事組織塞爾維亞志願軍(1941-1945)
意識形態法西斯主義
 · 民族保守主義[1]
 · 基督教民族主義[2][3]
 · 社團主義[4]
 · 君主主義[2][3]
 · 反共主義
 ·自由主義
 · 反猶太主義
政治立場右翼極右翼
宗教信仰基督教(主要是塞爾維亞正教會
官方色彩綠色、黃色和白色
黨歌Vojska Smene
南斯拉夫政治
政黨 · 選舉

南斯拉夫民族運動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Jugoslavenski narodni pokret/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и народни покрет),又稱聯合戰鬥勞動組織(Združena borbena organizacija rada/Здружена борбена организација рада,縮寫為Zbor/Збор[5]),是由政治家迪米特里耶·廖蒂奇領導的南斯拉夫法西斯運動和組織。[6][7][8][9]它成立於1935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德國相當大的財政和政治援助,並參加了1935年和1938年的南斯拉夫議會選舉,在那兩次選舉中,它從未獲得超過1%的選票。

1941年4月軸心國入侵和占領南斯拉夫後,德國人選擇了幾名民族運動的成員加入米蘭·內迪奇塞爾維亞救國政府塞爾維亞志願軍(SDK)作為民族運動的黨軍成立。1944年末,迪米特里耶·約蒂奇和他的追隨者與德國人一起撤退到斯洛文尼亞。3月,迪米特里耶·約蒂奇和切特尼克領導人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就對抗南斯拉夫游擊隊的最後一搏聯盟達成一致,隨後,民族運動的成員便聽從切特尼克的指揮。不過,迪米特里耶·約蒂奇於1945年4月下旬死於一場車禍,他的追隨者其他切特尼克成員一起逃往意大利。戰爭結束後,西方盟國將許多人引渡回南斯拉夫,其中大部分人被處決。那些沒有被引渡的人移民到西方國家,並建立了旨在促進南斯拉夫民族運動政治化的移民組織。

背景

[編輯]

迪米特里耶·約蒂奇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王國右翼政治家。 作為卡拉喬爾傑維奇王朝的忠實擁護者,1931年2月16日,他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任命為南斯拉夫王國的司法部部長。[10]同年6月,約蒂奇向亞歷山大一世建議,南斯拉夫的政治制度應該按照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來構建。[11]他向他提交了一份憲法草案,其中提出「一個有機的世襲君主立憲制且是非民主和非議會制,以動員民眾力量為基礎,專注於在經濟、專業、文化和慈善組織周圍並且在政治上對國王負責。」[12] 國王拒絕了他的建議,認為其過於獨裁和專制。8月17日,當政府決定在南斯拉夫建立一個由政府支持的單一政黨後,約蒂奇選擇辭去職務。[10]

創立

[編輯]
南斯拉夫民族運動的黨旗

1934年,亞歷山大一世在法國馬賽被暗殺。[12]同年,約蒂奇與三個法西斯運動及其黨報的出版商一起在貝爾格萊德出版了《祖國》(Otadžbina )。同時,他們還在黑塞哥維那出版了月刊《集會》(Zbor) 以及在茲雷尼亞寧出版周刊《覺醒》(Buđenje)。 洛蒂奇為這三份報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並在成為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隨後,他便創立了南斯拉夫民族運動,也稱為聯合積極勞工組織。[12]南斯拉夫民族運動是由三個法西斯組織——貝爾格萊德的南斯拉夫行動英語Yugoslav Action盧布爾雅那「戰士」英語Association of Fighters of Yugoslavia和茲雷尼亞寧的「覺醒」合併而成。1935年1月6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成立,其成員選舉約蒂奇為主席,尤拉伊·科雷尼奇(Juraj Koreni)為副主席,弗蘭·坎達雷(Fran Kandare )為第二副主席,韋利博爾·約尼奇英語Velibor Jonić為秘書長。[13]約蒂奇之所以被選中,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他之前擔任過司法部部長,並且與王室有聯繫。[14]

南斯拉夫民族運動的官方目標是實行計劃經濟和「國家和家庭的種族和生物防禦」。 《祖國報》成為其官方報紙,但是該黨一成立就被宣布為非法,這是因為自1929年亞歷山大國王宣布獨裁以來,南斯拉夫幾乎所有政黨都被取締。[13]1935年9月2日,約蒂奇和律師米蘭·阿奇莫維奇英語Milan Aćimović向南斯拉夫內政部請求將民族運動合法化。 11月8日,內政部承認其為一個合法政黨。德國駐南斯拉夫的外交官很快注意到他們,德國駐南斯拉夫特使維克托·馮·希倫(Viktor von Heeren)向其提供了財政援助,並派遣德國特工滲透其中。[14]一位德國觀察家指出:「南斯拉夫民族運動是一種國家社會主義政黨。其原則是反共濟會、反猶太人反共產黨西方資本主義。」[15]除此以外,德國的工業企業和德國情報部門向他們提供了進一步的財政援助。[15]民族運動在塞爾維亞獲得的大部分支持來自城市中產階級、右翼學生和武裝部隊。他們的大多數成員是塞爾維亞人,還有少量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加入該黨。由於對約蒂奇宣揚的獨裁主義的分歧以及在塞爾維亞缺乏聲望和政治權力,他們的成員流動性很大,同時,又因為約蒂奇的親德情緒和宗教狂熱,這使得他逐漸在塞爾維亞不受歡迎。民族運動獲得的支持有限,是因為塞爾維亞民眾中激進的右翼情緒並不強烈。這是因為極右翼政治與德國有關,由於極端反德,大多數塞爾維亞人完全拒絕法西斯和納粹思想。 [16]南斯拉夫運動從誕生到滅亡,其人數都沒有超過10,000名活躍成員,其大部分支持來自斯梅代雷沃伏伊伏丁那德意志少數民族(Volksdeutsche),這些少數民族自1933年以來一直受到納粹宣傳的影響。[16]

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擔任南斯拉夫首相期間,民族運動的許多成員離開了該黨並加入了斯托亞迪諾維奇的南斯拉夫激進聯盟英語Yugoslav Radical Union(Jugoslovenska radikalna zajednica)。[12]儘管如此,該運動仍然主張放棄個人主義議會民主。約蒂奇呼籲南斯拉夫人應該團結在一個統治者周圍,回歸其宗教和文化傳統,接受基督教教義、南斯拉夫傳統價值觀和法團主義。他主張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並指出南斯拉夫的統一是歷史和政治的必然,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有着「血緣關係和共同的命運」,不過,約蒂奇設想的南斯拉夫將由塞爾維亞統治。[17]除此以外,他們也是南斯拉夫唯一公開宣揚反猶太主義和仇外的政黨。[18][19]

戰間期

[編輯]

南斯拉夫民族運動儘管反對議會民主,但他們還是參加了戰間期的1935年南斯拉夫議會選舉。有超過8,100名候選人參加選舉。1935年5月5日,南斯拉夫

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
迪米特里耶·約蒂奇
弗拉多科·馬切克

政府首次公布選舉結果,72.6%的合格選民共投了2,778,172張選票。[20]博戈柳布·耶夫蒂奇所代表的南斯拉夫激進聯盟獲得了1,738,390票(62.6%)和320個議會席位,弗拉多科·馬切克英語Vladko Maček領導的克羅地亞農民黨一共獲得了983,248票(35.4%)和48個席位,並成為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民族運動在投票中排名墊底,獲得23,814票(0.8%),並且在議會中沒有獲得任何席位。[21]在收到的所有選票中,有13,635張來自多瑙河省,約蒂奇的家鄉斯梅代雷沃就位於該地區。[22]南斯拉夫政府最初公布的選舉結果引起公眾騷亂,這迫使政府重新統計票數並於5月22日公布重新計票後的結果。結果顯示,耶夫蒂奇代表的南斯拉夫激進聯盟獲得了1,746,982票(60.6%)和303個席位,克羅地亞農民黨獲得1,076,345票(37.4%)和67個席位,而南斯拉夫民族運動的得票數有所提高,獲得了 24,008票 (0.8%) ,但仍然沒有席位。[21]

1937年,約蒂奇開始通過黨報批評和攻擊首相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並指控他參與了三年前針對亞歷山大國王的刺殺事件。[20]作為回應,斯托亞迪諾維奇政府揭露約蒂奇受到德國人的資助,以傳播納粹宣傳並幫助德國在南斯拉夫獲取利益。[16]有意思的是,約蒂奇與德國人之間有聯繫的證據正是由斯托亞迪諾維奇的支持者、納粹德國空軍指揮官赫爾曼·戈林交給南斯拉夫當局的。[16][23]斯托亞迪諾維奇在次年的議會選舉中利用這些證據為自己謀取利益,將包括約蒂奇在內的對手描述為「不忠誠的煽動者」。[24]作為回應,洛蒂奇繼續通過《祖國報》的問題攻擊斯托亞迪諾維奇,很快,斯托亞迪諾維奇政府繼續禁止所有民族運動的集會和報紙,沒收了他們宣傳材料,並逮捕了民族運動的領導人。1938年9月,南斯拉夫憲兵向一群民族運動的支持者開槍,造成至少一人死亡同時約蒂奇被捕。[23]由於他經常去教堂,因此他被指控犯有宗教狂熱,並在被釋放之前被送往精神病院。[25][26]10月10日,斯托亞迪諾維奇解散了南斯拉夫議會,宣布舉行新的選舉,並安排逮捕更多的民族運動成員。約蒂奇回應稱,逮捕支持者是為了阻止他們參加即將舉行的選舉。1938年12月的議會選舉產生了三名候選人:斯托亞迪諾維奇、馬切克和洛蒂奇。[27]在投票期間,包括民族運動在內的反對黨成員被逮捕並受到警方恐嚇,而且投票登記冊被篡改成有利於斯托亞迪諾維奇的結果。[24]最終民族運動在選舉中墊底,一共獲得了30,734票(1.01%),但還是沒得到議會席位。[24]投給民族運動的這些票中,有17,573票來自多瑙河省,而來自海濱省的投票從1935年5月的974票增加到1938年12月的2,427票。[22]

二戰

[編輯]

1939-1941

[編輯]
約蒂奇和「白鷹」成員的合影

1939年8月,約蒂奇的表哥米蘭·內迪奇被任命為南斯拉夫國防大臣。同年晚些時候,所有民族運動出版物都被政府禁止。[28]不過,約蒂奇利用他與內迪奇的關係,使得他們的被禁刊物《Bilten》(公報)可以印刷且允許發給南斯拉夫皇家軍隊的士兵。該雜誌由一家軍事印刷廠非法出版,並通過南斯拉夫的軍隊郵政系統在全國各地分發,約蒂奇是該雜誌的主要撰稿人和主編。從1939年3月到1940年10月,《Bilten》共出版了58期,約蒂奇在雜誌上主張親軸心國的南斯拉夫外交政策,並批評貝爾格萊德對猶太人的寬容。該雜誌後來的各期印刷量多達20,000 份,也使得約蒂奇特別高興能夠在軍隊中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29]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約蒂奇支持南斯拉夫在衝突中採取中立政策,同時主張南斯拉夫外交應重點關注與納粹德國的關係。[22]他強烈反對1939年8月簽訂的的《茨維特科維奇馬切克協議》英語Cvetković–Maček Agreement,並多次寫信給保羅親王,敦促他廢除該協定。[22][30][31]在這些信中,他主張立即根據民族運動的意識形態重組政府,廢除克羅地亞自治,將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劃分為塞族部隊和一些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人組成的支隊,這些支隊不被允許攜帶武器並且只能作為勞工部隊。實際上,約蒂奇提出的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將南斯拉夫的非塞爾維亞人降為二等公民。[32]此時的民族運動已經被德國的蓋世太保阿勃維爾黨衛隊滲透的底朝天。1940年,南斯拉夫皇家軍隊選擇清洗了軍隊中的親德分子,約蒂奇失去了他對武裝部隊的大部分控制。[28]

約蒂奇的追隨者選擇以暴力回應《茨維特科維奇馬切克協議》並且與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青年派發生衝突。[30]這起事件吸引了超過5000人加入民族運動,並且在民族運動的內部形成了一個被稱為「Zbor」的學生組織,也就是在南斯拉夫內戰中的赫赫有名的「白鷹」的前身。[33]1940年7月,約蒂奇強烈反對在外交上承認蘇聯,南斯拉夫政府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在面臨戰爭的情況下加強南斯拉夫的內部力量,而不是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內鬥上。[22]

騷亂期間,被襲擊的民族運動成員

1940年10月23日,白鷹成員在貝爾格萊德大學校園外舉行集會。[34]據稱,貝爾格萊德警察提前預知了騷亂,並在暴力事件爆發前撤離了該地區。[28]隨後,白鷹成員用手槍和刀威脅教師和學生,還刺傷了其中一些人,歡呼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為他們的英雄,並高喊:「打倒猶太人!」[34]其它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運動的成員也參與了約蒂奇策劃的騷亂,希望通過騷亂引發戒嚴,從而幫助他們在大學中吸引更多的學生並建立更加集中的控制體系。塞爾維亞公眾對騷亂表示憤怒。 10月24日,南斯拉夫政府取消了南斯拉夫民族運動的合法地位。11月2日,內政部把所有民族運動的成員的名單交給了塞爾維亞所有市政管理單位,以便政府拘留民族運動成員來鎮壓他們,各種搜捕行動迫使約蒂奇躲藏起來。在此期間,塞爾維亞唯一支持洛蒂奇的公眾人物之一是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尼古拉·維利米羅維奇英語Nikolaj Velimirović,他稱讚洛蒂奇「對上帝忠實」和擁有「良好的品格」。[35]儘管政府調查發現民族運動因接受德國資金而犯有叛國罪,但當局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逮捕約蒂奇,以免激怒德國人。約蒂奇受到政府監視,但當局很快就失去了他的蹤跡。他躲在貝爾格萊德的朋友身邊,並與內迪奇和維利米羅維奇保持聯繫。11月6日,內迪奇辭職以抗議政府對民族運動的鎮壓。儘管民族運動被取締以及約蒂奇辭職,但《Bilten》的仍然繼續印刷。這些人支持親軸心國的外交政策,批評政府對猶太人和共濟會的寬容,並攻擊政府中親英的成員並反對南斯拉夫簽署三方同盟條約。約蒂奇一直躲藏起來,直到1941年4月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36]

1941-1945

[編輯]

1941年4月6日,軸心國軍隊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皇家軍隊裝備落後,訓練不足,很快就被軸心國擊敗了。[37]數十名民族運動籍的南斯拉夫皇家陸軍軍官在入侵期間被國防軍俘虜,但很快被釋放。德國人向約蒂奇發出了一份書面通知,確保他在南斯拉夫能夠自由的行動。[37]德國軍隊占領貝爾格萊德後不久,約蒂奇的追隨者就接到任務,從該市的非猶太人中挑選出大約1200名猶太人。[38]

德國占領塞爾維亞後,禁止除民族運動之外的所有政黨的活動。[39]儘管他們最初打算讓約蒂奇擔任塞爾維亞救國政府的首腦,但他們很快意識到,約蒂奇和德國人不受人們待見,他們很容易會失敗。因此,德國人決定任用米蘭·阿西蒙維奇英語Milan Aćimović作為傀儡政府的領導人,而約蒂奇被任命為經濟專員,但他從未就任,部分原因是他不喜歡在政府中扮演次要角色而且他不受歡迎。[36]他通過他的兩名最親密的戰友,民族運動成員斯特萬·伊萬尼奇 (Stevan Ivanić) 和米洛斯拉夫·瓦西里耶維奇 (Miloslav Vasiljević),間接對塞爾維亞傀儡政府施加影響。[40]儘管約蒂奇不受歡迎,但是德國人比任何其他人更信任約蒂奇。德國占領塞爾維亞後,共產黨發動了1941年塞爾維亞起義英語Uprising in Serbia (1941),德國人意識到他們需要一支可靠的合作主義力量來對抗,他們於1941年9月允許他組建塞爾維亞志願軍。[32]

10月,民族運動在德國的財政支持下,於貝爾格萊德舉辦了盛大的反共集會展覽英語Grand Anti-Masonic Exhibition[41]該展覽試圖通過幾場以反猶太主義、反共濟會和反共產主義宣傳為特色的展覽,宣揚所謂的猶太-共濟會陰謀論和共產主義統治世界的陰謀。[42]12月,塞爾維亞志願軍分隊正式更名為塞爾維亞志願軍(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Srpski dobrovoljački korpus,以下簡稱SDK),並由炮兵將軍保羅-巴德爾英語Paul Bader(Paul Bader)領導。[43]雖然SDK不是德國國防軍的正式部隊,但SDK從德國人那裡獲得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食物和制服等物質資源。[43]不過,塞爾維亞志願軍受到的限制很大,未經德國授權,他們不得離開駐紮地點。[43]與塞爾維亞國民警衛隊一樣,它由高級黨衛軍和警察領導人奧古斯特·梅斯納英語August Meyszner以及塞爾維亞總司令直接指揮。在作戰期間,他們也要接受德國人的戰術部署和指揮。[43]不過,SDK是戰爭期間德國人唯一信任的塞爾維亞武裝團體,他們經常因英勇的行動而受到德國指揮官的讚揚。SDK經常幫助蓋世太保追查和圍捕從逃脫集中營逃跑的猶太平民。[44][45]

1942年7月15日,切特尼克的領導人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向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發出一封電報,要求他們公開譴責約蒂奇、內迪奇和叛逃的切特尼克領導人科斯塔·佩恰納克。南斯拉夫流亡政府通過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回應。[46]1944年10月4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圍攻貝爾格萊德,約蒂奇、內迪奇和大約300名塞爾維亞救國政府官員和德國人一起逃離貝爾格萊德。[47]約蒂奇和SDK於10月底抵達奧西耶克,德國同意安排他們通過斯洛文尼亞海岸的安全通道撤離。[48]1945年初,切特尼克領導人帕夫勒·久里希奇決定不聽從米哈伊洛維奇的命令,獨自帶領部隊轉移到盧布爾雅那,並安排在斯洛文尼亞的約蒂奇和SDK在波斯尼亞西部比哈奇附近與他會合,以協助他的行動。三月至四月期間,約蒂奇和米哈伊洛維奇就結成對抗游擊隊的達成了協議,雙方進入合作狀態。儘管合作協議達成得太晚,沒有任何實際用途,但雙方的部隊於3月27日會合。[49]

約蒂奇沒能活着看到戰爭結束,1945年4月23日,他在斯洛文尼亞的一場車禍中喪生。[50]5月初,SDK在指揮官米奧德拉格·達米亞諾維奇英語Miodrag Damjanović率領下,進入意大利西北部,在那裡向英國投降,並被關進拘留營。許多人被遣返回南斯拉夫,據估計,有1,500-3,100人被游擊隊處決。[50][51]其他民族運動的成員逃到西方國家,在那裡建立了重新建立了民族運動相關的政治和移民機構。[50]約蒂奇的許多追隨者定居在慕尼黑,他們在那裡經營自己的一家出版社並印刷一份名為《火星報》的報紙。1974年,約蒂奇的兄弟被南斯拉夫國家安全局(Uprava državne bezbednosti,UDBA)特工槍殺。[52]不過流亡期間,親約蒂奇團體和切特尼克人附屬團體之間的對抗仍在繼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uljić, Todor. Post-Yugoslav Memory Culture. Lambert. 2017: 14. 
  2. ^ 2.0 2.1 Rebecca Haynes; Martyn Rady.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B.Tauris. 30 November 2013: 300 [2021-02-21]. ISBN 978-1-78076-80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3. ^ 3.0 3.1 Jovan Byford. Denial and Repression of Antisemitism: Post-communist Remembrance of the Serbian Bishop Nikolaj Velimirović.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52 [2021-02-21]. ISBN 978-963-9776-1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4. ^ Christian Kurzydlowski.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Dimitrije Ljotić and the ZBOR Movement. Semantic Scholar. 2017: 96. 
  5. ^ 注意:zbor字面意思是「軍」或「國民議會」
  6. ^ Skutsch, Carl.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inorities, Volume 3. Routledge. 2005: 1083. 
  7. ^ Megargee, Geoffrey P.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Volume III.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8: 839. 
  8. ^ Newman, John. Yugoslavia in the Shadow of War: Veterans and the Limits of State Building, 1903–194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27. 
  9. ^ Cohen 1996,第37頁.
  10. ^ 10.0 10.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4. ISBN 978-0-89096-760-7. 
  11. ^ Ramet, Sabrina Petra. The three Yugoslavias: State-building and legitimation 1918-2005.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1. ISBN 978-0-253-34656-8. 
  12. ^ 12.0 12.1 12.2 12.3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297. ISBN 978-1-84511-697-2. 
  13. ^ 13.0 13.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4–15. ISBN 978-0-89096-760-7. 
  14. ^ 14.0 14.1 Kranjc, Gregor Joseph. To walk with the devil: Slovene collaboration and Axis occupation, 1941-1945. Toronto (Ont.) Buffalo (N.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3: 39–40. ISBN 978-1-4426-1330-0. 
  15. ^ 15.0 15.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5. ISBN 978-0-89096-760-7. 
  16. ^ 16.0 16.1 16.2 16.3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299. ISBN 978-1-84511-697-2. 
  17. ^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298. ISBN 978-1-84511-697-2. 
  18. ^ Vucinich, Wayne S. 1. Interwar Yugoslavia. Contemporary Yugoslav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12-31: 3–58. ISBN 978-0-520-33111-2. 
  19. ^ Roth, Klaus; Brunnbauer, Ulf; Vučinić-Nešković, Vesna. Region, regional identity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ern Europe. Berlin: Lit. 2007: 207. ISBN 978-3-8258-1387-1. 
  20. ^ 20.0 20.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6. ISBN 978-0-89096-760-7. 
  21. ^ 21.0 21.1 Rothschild, Joseph. East Central Europe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249. ISBN 978-0-295-80364-7.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Tomasevich, Jozo.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2: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 Pr. 2001: 187. ISBN 978-0-8047-3615-2. 
  23. ^ 23.0 23.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7. ISBN 978-0-89096-760-7. 
  24. ^ 24.0 24.1 24.2 Vucinich, Wayne S. 1. Interwar Yugoslavia. Contemporary Yugoslav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12-31: 26. ISBN 978-0-520-33111-2. 
  25. ^ Payne, Stanley G. A history of fascism, 1914 - 1945. Madison, Wis.: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95: 326. ISBN 978-0-299-14874-4. 
  26. ^ Crampton, R.J. Eastern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And After (2 ed.). London: Routledge. 1997: 163. ISBN 0-203-44546-5. 
  27.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8. ISBN 978-0-89096-760-7. 
  28. ^ 28.0 28.1 28.2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300-301. ISBN 978-1-84511-697-2. 
  29.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17–21. ISBN 978-0-89096-760-7. 
  30. ^ 30.0 30.1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300-301. ISBN 978-1-84511-697-2. 
  31.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21. ISBN 978-0-89096-760-7. 
  32. ^ 32.0 32.1 Tomasevich, Jozo.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2: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 Pr. 2001: 188. ISBN 978-0-8047-3615-2. 
  33. ^ Lampe, John R. Yugoslavia as history: twice there was a country 2. ed., transf. to dig. print. 20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3: 195. ISBN 978-0-521-77401-7. 
  34. ^ 34.0 34.1 Israeli, Raphael. The death camps of Croatia: visions and revisions, 1941-45.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3: 13. ISBN 978-1-4128-4975-3. 
  35. ^ Byford, Jovan T. Denial and repression of antisemitism: post-communist remembrance of the Serbian bishop Nikolaj Velimirović.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51. ISBN 978-963-9776-15-9. 
  36. ^ 36.0 36.1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301. ISBN 978-1-84511-697-2. 
  37. ^ 37.0 37.1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28–29. ISBN 978-0-89096-760-7. 
  38. ^ Israeli, Raphael. The death camps of Croatia: visions and revisions, 1941-45.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3: 23. ISBN 978-1-4128-4975-3. 
  39. ^ Tomasevich, Jozo.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2: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 Pr. 2001: 230. ISBN 978-0-8047-3615-2. 
  40.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31. ISBN 978-0-89096-760-7. 
  41. ^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I. B. Tauris. 2011: 302. ISBN 978-1-84511-697-2. 
  42. ^ Israeli, Raphael. The death camps of Croatia: visions and revisions, 1941-45.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3: 24. ISBN 978-1-4128-4975-3. 
  43. ^ 43.0 43.1 43.2 43.3 Tomasevich, Jozo. 2: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 Pr. 2001: 183–191. ISBN 978-0-8047-3615-2. 
  44. ^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305. ISBN 978-1-84511-697-2. 
  45.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48. ISBN 978-0-89096-760-7. 
  46. ^ Roberts, Walter R. Tito, Mihailović and the allies, 1941 - 1945 Reprint, orig. publ. New Brunswick, NJ 1973. Durham: Duke Univ. Press. 1987: 63. ISBN 978-0-8223-0773-0. 
  47. ^ Portmann, Michael. Communist Retaliation and Persecution on Yugoslav Territory During and After WWII (1943–1950). Munich: GRIN Verlag. 2004: 13–14. ISBN 978-3-638-66048-8. 
  48. ^ Cohen, Philip J. Serbia's secret war: propaganda and the deceit of history.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4. printing. College Station, Tex: Texas A & M Univ. Press. 1999: 59. ISBN 978-0-89096-760-7. 
  49. ^ Tomasevich, Jozo. 1: The Chetniks.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 Press. 1975: 447–448. ISBN 978-0-8047-0857-9. 
  50. ^ 50.0 50.1 50.2 Haynes, Rebecca; Rady, Martyn.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personalities of the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I. B. Tauris. 2011: 307. ISBN 978-1-84511-697-2. 
  51. ^ Mojzes, Paul. Balkan genocides: holocaust and ethnic cleans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udies in genocid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 2011: 127. ISBN 978-1-4422-0663-2. 
  52. ^ Hockenos, Paul. Homeland calling: exile patriotism & the Balkan war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9. ISBN 978-0-8014-4158-5.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