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天后宫
荃湾天后宫或蕙荃路天后宫,古称荃湾庙岗天后宫,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区蕙荃路。 1995年被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二级历史建筑,并于2009年12月18日获确认评级[1]
历史
[编辑]荃湾天后宫位于石围角以南昔日名为乌石岗的地方,建于清康熙廿六年(1721年),由乡人集资兴建,建庙之初分为三间,中为正殿奉祀天后神像,旁为东西两厢设置太岁祠。乾隆八年(1743年)信士黎卿上敬送重逾百斤铜钟一个,至今仍悬庙内。
道光丙午(1864年)首次重修;至光绪庚子(1900年)因庙宇历时既久,又遭白蚁风雨侵蚀,经乡中父老发起再次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第三次重修,同年9月15日进行开光。经历60年后庙貌复见颓废,发起四次重修,于1976年11月兴工至翌年2月间竣工。
1978年香港政府建造地下铁路荃湾线伸展至荃湾,须在庙前挖掘一道深坑以建筑护土墙,严重影响庙宇地基,当时地方乡绅组成“重修天后宫委员会”专责与理民府及地下铁路公司会议并监督修建工程,于1983年开始兴工重建,并在庙前加建一座牌楼及东西两廊,至翌年秋季全部工程完竣,择吉于1984年12月12日举行重修开光大典。
建筑概述
[编辑]门额有“天后宫”三字,保存乾隆九年(1744年)铸造的大钟及光绪廿六年(1900年)碑石一块。门联:“圣德宏深敷海国,母仪敦厚载苍生”。
义勇祠
[编辑]荃湾古称浅湾,清初康熙展界后鼓励内陆移民南来,人口骤增,但当时匪患未靖,海盗猖獗,乡民为避侵扰,纷纷靠向山区建村聚居,务农为生,并施行保甲制度以求自保,分为十二甲。逐渐发展成一个农村社会贸易市集,市场中设有一公秤提供衡量服务,并从中收取秤佣,拨作天后宫香油及乡村事务费用。有小部份外来村民对征收佣金不满,又或因平时在田野间之宿怨成仇,偶然小故激起私斗。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城门八乡村民与荃湾村民因积怨发生械斗,双方激战长达三年,直至邻近川龙耆老出面调停才寝息斗争,各有17人战死,荃湾村民念各人功在乡井,乃于天后宫偏殿设立义勇祠以崇德报功。而城门一方亦在家庙设置神位恭奉,直到搬村后一同迁移到锦田城门新村的协天宫[2]。
用途
[编辑]荃湾天后宫除崇奉天后外,荃湾乡事委员会之前身“全安局”于战前已借天后宫处理乡中之日常事务,调解乡民纠纷。每年春秋二祭和天后诞期,各村村民云集许福酬神,并公演木偶戏娱宾。而前“荃湾市集”认可之公秤,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天后宫公开竞投,投标所得之秤佣,除用作庙宇维修、司祝薪金及酬神之用外,馀额则用作办理乡中各项福利经费。天后宫两旁偏厢及左边之两座屋宇曾用作校舍,创办“荃湾公学”,直至年前乡中适龄学童增加,校舍不敷用,当时绅商才成立“筹建荃湾公学新校委员会”,最终建立具有小学及中学的校舍,其后发展成荃湾公立学校和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
参考资料
[编辑]- ^ List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s in Building Assessment (as of 22 March 2011, #366) (PDF). amo.gov.hk. 2011-03-22 [2011-06-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May 2011) (中文(香港)).
- ^ 周树佳. 「荃灣兩村血戰三年成大恨」.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 香港: 天地图书. 2005年: 第130–133页. ISBN 988211171-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