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拨乱反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人主导了中国共产党的拨乱反正,为随后确立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奠定基础。

拨乱反正,是指中国大陆毛泽东等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结束后[1][2][3]邓小平等人为纠正文革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系列平反和社会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4][5][6]。这场变革发生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涉及意识形态、政治法律、科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改革开放奠基[7]。邓小平于1977年9月首次公开提出要进行“拨乱反正”,他也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的核心人物[6][8][9][10][11]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2][12]。此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等人奉行“两个凡是”原则,持续了毛泽东时代的路线[13][14]。1978年5月起,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动了一场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12月13日邓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反对“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次讲话也成为了当时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15][16][17][18],真理大讨论亦促成了八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19][20][21]。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取代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22][23][24],并强调“四个现代化[25][26]

拨乱反正时期起,邓小平、胡耀邦等人大量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后的数年内全国平反的案件达三百多万件,并特别为刘少奇彭德怀陶铸等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举行追悼会、彻底平反、恢复名誉[27][28][29][30]。1979年起,数以千万计的“黑五类”成员及家属获得平反或“摘帽”,消除了身份歧视[31][32][33]。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34][35]。1980年代初,邓小平等人主持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大于1982年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八二宪法》,突出了宪政主义的精神和思想[11][36][37][38]。而在科教领域,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之后主导了对文革期间受迫害并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的平反,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39][40][41]。其中,中共中央特别为姚桐斌赵九章两位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两弹一星元勋”平反,并将姚桐斌追认为为国捐躯的“烈士[9][42][43][44][45]

但另一方面,拨乱反正也存在局限性和诸多争议,例如“四项基本原则”被写入《八二宪法》,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部分毛泽东时代政治运动的受害者未获平反,并且文革中许多屠杀事件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并未受到法律审判或量刑过轻[33][46][47][48]。此外,天安门城楼上依然保留毛泽东像、天安门广场上兴建毛主席纪念堂也备受争议[49][50][51][52]。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上以及在对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反思中,也体现出了他个人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坚持要求对毛作出“功大于过”的评价,并将文革的大部分责任推给四人帮林彪[53][54][55][56][57]。而自拨乱反正时期起,对毛泽东的评价在世界各地就一直存在巨大争议[58][59][60][61][62]

背景

[编辑]

名词释义

[编辑]

原文典故

[编辑]

拨乱反正本指扭转乱象,归于正道。此成语出自《春秋》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63] 意思则是:孔子写《春秋》,是为了扭转乱世,使社会政治回归于正道,因此来看,没有什么比《春秋》更合情理了。

现代定义

[编辑]

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首次公开提出要进行“拨乱反正”,强调:“总之,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过去讲错了的,再讲一下,改过来。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6][64][65]

在1980年10月25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对拨乱反正作了定义性阐述:即“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6][66] 胡耀邦曾评价拨乱反正时期是:“拨乱反正,扭转乾坤”[6]

历史背景

[编辑]
天津延安中学庆祝文化大革命(1968年5月)

1966-76年间,毛泽东等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1][2][3]。文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法治,造成了体制性重创和空前的社会浩劫,国家主席刘少奇被非法罢免、迫害致死,数千万人受到迫害[67][68][69][70]。据各方估计,文革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100多万至2000万不等[71][72][73]

1974-75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病情恶化,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了“1975年整顿”,扭转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经济工作的部分混乱局面,但部分举措遭到了“四人帮”的反对和批判[74][75][76]。1975年11月,毛泽东担心文革之后被翻案,要求邓小平作出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但邓以“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婉拒[74][75][76]。随后,在1975年底的第一次和1976年初的第二次打招呼会议后,在毛泽东、毛远新和四人帮等势力的推动下,全国开启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邓小平在1976年春“四五天安门事件”后第三次下台[76][77][78]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一举粉碎四人帮,终结了文化大革命[12][77]。10月7日,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升任中共中央主席,兼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但其没有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是坚持“两个凡是”来延续毛泽东时代的路线[13][79]。此后,在叶剑英、陈云王震等人的支持下,邓小平获得平反,并于1977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上第三次复出政坛,复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等党政军职务[80][81][82][83]

意识形态

[编辑]

真理标准大讨论

[编辑]
胡耀邦故居内的标语

1976年10月,华国锋接任中共中央主席并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他在领导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但并未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是坚持“两个凡是”来延续毛泽东时代的基本路线[13][22][84][85]。依据此后官方的描述,华国锋曾一度拖延、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并在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继续奉行一些左倾政策[13][22]。但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该描述过于负面[13][83][84]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正式复出前,在同王震邓力群谈话时提到,“前些日子,中央办公厅两位负责同志来看我(指汪东兴李鑫),我对他们讲,‘两个凡是’不行。... 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86][83][87] 7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上第三次复出政坛[80][81]。同年9月,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强调“实事求是”[81][88]

1978年5月起,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动了一场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批评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16][89]。以邓、胡为代表的“求是派”与以华国锋、汪东兴为代表的“凡是派”展开了激烈交锋[90][91][92]。同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9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获得了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共元老的支持[94][95],而同时期北京民间的“西单民主墙”运动萌芽,支持“求是派”、要求民主和自由[90]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96]。这次讲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思想解放、意识形态变更的重要标志[17][18][97][98]。在随后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求是派”压倒“凡是派”,邓小平确认领导地位,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90][92][99]。中国社会迎来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00][101],也被广泛誉为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次“新启蒙运动”,提倡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以及人道主义普世价值,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19][20][21][101][102]。1980年9月,华国锋辞去国务院总理一职,1981年6月,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85][103]

全面否定文革

[编辑]
毛泽东妻子、四人帮成员江青

1978年前后,邓小平及其政治盟友逐渐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此后还强调“四个现代化[24][25][26]。 1980-81年间,华国锋先后辞去了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104][105]。198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特别法庭,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案[106][107]。1981年1月25日,“四人帮”成员等10名被告在最高人民法院接受判决, 其中江青张春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别的主犯则分别判以无期或有期徒刑[106][107][108]。1981年3月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特别法庭庭长江华作了相关报告,认为[108]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发生的特别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以林彪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和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都是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为目的而进行阴谋活动的反革命集团。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有共同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有共谋的犯罪行为,形成了一个反革命联盟。他们凭借当时取得的地位和权力,采取公开的和秘密的,文的和武的各种手段,进行反革命犯罪活动长达十年之久,案情特别重大,牵涉面很广,因而审判这起案件的任务十分繁重。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将文革定性为“是一场由领导者(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34][35][57] 中国官方认为,这份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结束[109][110]

政法领域

[编辑]

政治界

[编辑]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批斗大会

邓小平等人主张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造成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并提出“集体领导”的模式[22][111]。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后,陈云在分组讨论中提出要系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与会者的响应[22][112][113]。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的决定[112][113]。根据1989年6月1日《人民日报》的文章《拨乱反正立丰碑》等官方文献记载,1978年后的数年内,全国范围内共平反了三百多万件冤假错案,至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工作基本结束[22][28][31]。与此同时,在胡耀邦等人的主持下,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依据官方数据,截止1984年全国先后有约440多万人被摘掉地主富农的帽子,结束了对2000多万“四类分子”及家属的身份歧视[31][32][33][114]。而据学者估计,该《决定》实际影响人数上亿[32][114]。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也被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官方数据显示,至1981年11月中国大陆共有70多万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恢复了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31]

文革期间,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遭到多次批斗,被迫害致死。

平反的案件不仅限于文革时期,也包括一些其它政治运动中的受害者,譬如“反右运动”中的绝大多数右派均被平反,但依然有百余人未获平反[33][115]。 此外,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人主导了对一些重大政治案件的平反,为诸多文革时期受到迫害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举行追悼会、恢复名誉[22][27][28][116],其中包括:

  • 刘少奇: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文革期间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被冠以“叛徒、内奸、工贼”进行批斗,1968年被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在放逐、拘禁中病死于河南开封。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全面平反并恢复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切名誉。[29]
  • 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身患结肠癌,于1974年11月29日离世。1978年12月,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并恢复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切名誉。[117]
  • 贺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文革期间,被林彪康生指控为准备推动“二月兵变”(贺龙事件),于1969年6月9日遭迫害致死。1982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118]
  • 习仲勋:1963年在“刘志丹案”中,《刘志丹》被定性为“为高岗翻案”、“吹捧习仲勋”,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因此被打成“习贾刘”反党集团,文革期间习仲勋受到残酷迫害、批斗。198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对习仲勋受到的政治诬陷予以平反。[119]
  • 薄一波:于文革期间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遭受迫害、批斗,其妻子胡明在被批斗送押期间服安眠药自杀未遂。1978年12月,此案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平反。[120]
  • 陶铸:于1967年下台被囚禁,后因身患胆癌,于1969年病逝,死前和死后家人都未被允许探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陶铸平反。[121]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认为,“国内和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开始走上了轨道。民主制度一年比一年健全,民主生活一年比一年扩大。”[122] 同年2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文件《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要求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要求“严格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所谓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123][124] 此外,胡耀邦在“三不主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四不主义”,即加上“不装袋子”,意思是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在学习、讨论中发表的意见等,一律“不准装档案袋子”,对学员们消除顾虑、解放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125][126]

法律界

[编辑]
文革期间,《毛主席语录》受到民众的追捧、被红卫兵奉为“红宝书”,个人崇拜达到顶峰,宪法和法律遭到轻视。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交谈中,提到:“我不怕说错话,我是无法无天,叫‘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没有头发,没有天。”[127][128]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提道[67][129]

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大跃进以来,都搞生产,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时间犯法了。...... 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军队靠军法治人,治不了,实际上是一千四百人的大会治了人,民法刑法那样多条文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韩非子是讲法治的,后来儒家是讲人治的,我们每个决议案都是法,开会也是法,治安条例也靠成了习惯才能遵守,成为社会舆论,都自觉了,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毛泽东进一步认为,“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个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130][131][132][133] 文革期间,1967年谢富治等人提出了“砸烂公检法”的口号,获得毛泽东的支持[134][135]。1975年,中共中央主持重新修订宪法,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部宪法《七五宪法》,并在正文内纳入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内容,将大量中国共产党的机构纳入国家机构运作体系中,废除了“国家主席、副主席”职位,带有浓重的文革色彩,与宪政主义背道而驰[47][136][137][138]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139]。1978年3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等人在“两个凡是”的框架下主持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部宪法《七八宪法》,该版本虽然删除了部分文革语调、恢复了《五四宪法》部分公民权利条款,但依然保留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文革用语,并且没有恢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主要的宪政内容[37][140][141][142][143]。这部宪法的正文保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相关条款,仍将中国共产党的机构纳入国家机构运作体系中,依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文革色彩[141][144]

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俗称“8.18讲话”),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是中国当下官僚主义的“总病根”[145][146][147][148]。邓小平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议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全面修宪建议,强调:1)宪法应当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要体现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4)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36][38][148][149][150][151]

经历2年多的修订,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八二宪法》,该宪法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突出了宪政主义的精神、思想和观点[11][36][37][38]。《八二宪法》收入了许多宪政主义的内容和条款,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其部分内容包括[36][151][152][153][154]

科教领域

[编辑]

学术界

[编辑]
文革期间“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造反派毒打致死,在拨乱反正时期被平反并被追认为“烈士[44][161]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科研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162][163]。仅在青海省的核基地内,截止1971年9月就有四千多名职工受到迫害和审查、310多人伤残、40多名职工自尽、5人遭到枪决[164][165]。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迫害,甚至被贬低为“臭老九[166][167]。1968年“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被毒打致死[161]、“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遭迫害自杀身亡[168][169][170],而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171][172]、 “氢弹之父”于敏[173]等人在内的许多科研工作者及家属受到政治迫害,部分拥有英美留学背景的科研人员被污蔑为间谍特务,只有钱学森等少部分人因为周恩来于1966年特别列出的《一份名单》而受到保护[162][163][174]。数学家熊庆来1969年被迫害致死[175]华罗庚被抄家3次、研究手稿散失[176]陈景润不堪造反派的侮辱曾跳楼自杀未遂[177]。其他著名知识分子,如老舍[178]周作人[179]傅雷[180]熊十力[181]田汉[182]翦伯赞[183]吴晗[184]等等,也受迫害身亡。

截止1968年底,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170余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均是院士)就有131位被打倒,当年即有20位一级研究员自杀,全院在文革中被抄家的达1909户,共有229人被迫害致死[163][166][168][185]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植物生理研究所中,40%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牵连到全国14个单位[163][166]。而截止至1973年,中科院的105个研究所只剩下53个,且只有其中的13个属于中科院直属管理[163]北京大学因各种名义被“隔离”的前后多达1000余人,清华大学遭受立案审查的多达1000多人[166]

1975年初,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政坛,曾开展了文革期间短暂的全面整顿,指示尽快恢复和健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并于9月26日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并通过《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163][186]。期间,胡耀邦曾担任中科院领导职务120天,将800多名科研人员从被迫害或劳动改造中解放出来,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以及邹承鲁、陈景润等[163][186][187]

1977年夏,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政坛,于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八八谈话”,提出“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等观点,与四人帮于1971年提出的“两个估计”的观点对立[41][188][189]。1978年起,邓小平主导了对学术界、思想界的拨乱反正,中共中央为姚桐斌、赵九章等在文革期间受迫害的两弹一星元勋平反,并将姚桐斌追认为“烈士”[9][42][43][44][45]。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39][40][166],在会议闭幕式上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还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190][191][192]。此后,邓进一步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胡耀邦等人为文革期间受迫害的大批知识分子平反并恢复名誉[39][41][187][193]。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还诞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相关文学流派[194][195][196]

教育界

[编辑]
1966年“红八月”期间,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卞仲耘被该校红卫兵打死,成为文革期间在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70][197]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教育工作者遭到批斗和迫害,许多人士被迫害致死或自杀身亡[70][198]。与此同时,文革期间中国的高考停止,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上千万的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统称“知识青年”或“知青”)开展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社会和教育界造成了混乱[199][200][201][202]。1970-1976年,工农兵学员可以通过推荐上大学[203],导致高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学秩序的混乱,而干部子弟通过“走后门”获得推荐和录取的现象普遍,造成教育不公[198][204][205]。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政坛的邓小平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采纳了查全性温元凯等人的建议,决定当年即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拐点,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重建了教育的公平[189][204][206][207]。其中,恢复高考后的77、78、79级大学生被称为“新三届”或“新三级”[208]

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首次公开提出要进行“拨乱反正”,并提议大专院校应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6][64][65]。自1977年10月起,全国近60%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高等学校也恢复了教师职务、职称[209]。1978年4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提道[210][211]

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1978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批驳了四人帮成员之一张春桥的“全国都成了文盲也是一个胜利”的说法[212][213]。拨乱反正期间,“实施义务教育”的口号被提出,1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入新编宪法《八二宪法[214][215][216]

1984年11月,胡耀邦赵紫阳等人组织成立了“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文件起草领导小组”,着手进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并于1985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16][217]。同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提议下,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节[218][219]。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国大陆开始正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20]。此外,1980年代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还曾向邓小平提出要提高教授的待遇、每个教授每月至少100元的建议,该提议获得了邓小平的认可并很快得到落实,全国的教授从那时起,每月都得到了100元的额外补贴[221]

局限性和争议

[编辑]

去毛化以及对毛泽东的评价

[编辑]
毛泽东逝世、文革结束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兴建了毛主席纪念堂,引发争议。
文革结束后,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是否继续悬挂毛泽东头像曾引起争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6-1977年,华国锋等人主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兴建了毛主席纪念堂,此举备受争议[49][50][51][52],而在天安门城楼上依然保留毛泽东头像亦备受争议[49][50]。对此,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在北京对邓小平进行了专访,邓小平回应道:“粉碎‘四人帮’后,建毛主席纪念堂,应该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 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49][51][222] 而对于同样有争议的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邓小平回应法拉奇说:“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49][223][224]

而自拨乱反正时期起,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对毛泽东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58][59][60][61][62]。在中共党内,1980年10月-11月,超过4000名高级干部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讨论,期间出现了诸多批判性的言论和观点,譬如[225][226][227][228]

  • 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误的,连古今中外哪一个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发生的问题也比不下这个严重。
  •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归根到底,他不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是维护自己的地位,这表明他的品质不高尚。
  • 评价毛泽东可以分前后两段,前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后期是极左主义者。
  • 整个建国30年来,中国发生很多次重大错误和失误,所有这些错误都应该由毛泽东一个人负责。
  • 毛泽东同志犯了很多错误,《决议》中就干脆不写毛泽东思想部分。

但邓小平本人在“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坚决不让步,要求《决议》起草小组成员对一些“错误意见”要硬着头皮顶住,并认为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甚至认为“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225][226][227][229] 邓还要求:“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225][230] 中共官方文献认为,当时如果没有邓小平,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将非常困难[225]。而在民间社会中,1978年-1979年,以魏京生等人为代表的异议人士在“西单民主墙”运动中,于北京西单地区张贴标语、大字报,要求民主和自由,批评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甚至批评邓小平本人,但受到了邓小平等人的打压[231][232][233][234]

有学者认为,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体现出了其个人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对毛泽东、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等等的反思和评价上,尤其是在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依然突出毛泽东思想、坚持认为毛“功大于过”(七三开),而将文革的大部分责任推给四人帮林彪[53][54][55][56][57][235]。也有人认为,不否定毛而保留毛作为革命和国家合法性的象征,是出于中共甚至邓小平等人自身的政治需要[92][236]

有限解放和一党专政

[编辑]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在提出并呼吁“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在1979年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政治红线[234],后被写入了《八二宪法》,拒绝否定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46][47][237]。邓小平又在1980年1月《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提出需要认真注意一些社会思潮,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中的思潮,并点名批评西单民主墙以及“迷信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民主”[122];而此前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的人士依然有百余人未获平反[33][115][238],邓在1980年的讲话中认为,“一九五七年就有个‘轮流坐庄’的说法,现在那些所谓‘民主派’,‘西单墙’那批人,也在做这个文章。”[122] 1980年底,邓还提出了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239][240][241]。此后,1983年中共左派保守势力发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批判“新启蒙运动”中倡导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242],而后在1986年底至1987年上半年又发起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但这两次运动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人的干预下迅速结束[243][244]

有学者认为,这些政治运动是继文革之后再次发生的左倾运动,是文革的“回光返照”,而拨乱反正中的“思想解放”也是有限的思想解放[245][246][247]。此外还有人认为,虽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否定了文革,但该决议并未彻底清算文革的罪错,也未能进行深度反思,且随后中共中央只组织清理了三种人,甚至下达了“不准反思、不要讨论”的禁令,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文革彻底清算将会影响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故一直未能开展[248][249][250][251]。另有学者认为,虽然邓小平等中共高层进行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也承认中国共产党犯了很多错、有亏欠人民,但他们的许多行为和言论还是在维护中共的一党专政[252][253][254][255]

法律审判争议

[编辑]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建造于文革时期的“红太阳广场毛泽东塑像”。云南省在文革期间曾发生大规模屠杀事件

文革期间,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发生了大屠杀事件,而这些事件中的一些直接领导者和主要犯罪分子并未受到法律的审判或者仅受到了轻度的处罚(如有期徒刑或开除出中国共产党),这在部分地区引起民愤,亦有大批民众前往北京上访[48][256][257][258]

  • 广西文革屠杀中,据官方统计有约10万-15万人死亡,并发生了大规模人吃人事件[259][260]。但文革结束后,只有部分屠杀和吃人的参与者受到了惩罚[48],在吃人现象最为严重的武宣县,91人被开除党籍,十五人被起诉、被判处最高14年的有期徒刑[261][262],而全省共有约25,000名党员被开除党籍[256][260]。相反,原广西自治区主席韦国清在文革后升入中央,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韦国清与毛泽东、邓小平有私人交集甚至表现得“竭尽忠诚、百般献媚”[263],善于“揣摩圣意”[264]。也有学者指出,文革后广西地区开展的处理文革遗留问题的工作受到阻碍,直到韦国清调离广西广东,胡耀邦、习仲勋等才于1981年、1983年两次派出相当规模的中央调查组去广西[265],且部分人士的平反因邓小平的直接过问,才恢复了历史的公正,但当时的历史局限决定了“否定文革”仍然是基于当权派利益本位的立场[264]
  • 内蒙古内人党屠杀事件中,据各方估计约有2-10万人死亡,而该事件的总指挥滕海清中共中央认为其“过去有战功”而未受到任何处分或刑事指控[266]
  • 在对湖南道县大屠杀事件的处理中,近1万人死亡,而中共湖南省委提出“宜宽不宜严、宜轻不宜重、宜少不宜多”的指导思想,使得屠杀事件中只有少数人受到法律审判,其中道县本县只有11人获刑、最高10年有期徒刑[267]

文革博物馆受阻

[编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代起,巴金等知名学者曾公开呼吁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教训,防止其重演;该呼吁获得不少民间人士的支持,但一直未得到中共中央的回应[268][269][270][271][272]。巴金等人也在1980年代中共进行的“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受到批判[273][274]

1996年,广东汕头地方政府曾启动兴建地方的文革博物馆,即汕头文革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地方文革博物馆,于2005年对外开放,但在2016年被查封、改用[275][276]

相关作品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0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中文).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2. ^ 2.0 2.1 2.2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 ^ 3.0 3.1 高华. 从《七律·有所思》看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运思. 香港中文大学. 《炎黄春秋》. 2004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中文). 
  4. ^ 童青林. 《回首1978——历史在这里转折》. 人民网. 人民日报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中文). 
  5. ^ 李伟. 历史转折:邓小平如何打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新浪. 《三联生活周刊》.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6. ^ 6.0 6.1 6.2 6.3 6.4 6.5 沈宝祥. 《亲历拨乱反正》: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理论网. 201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7. ^ 拨乱反正. 中国网.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8. ^ 吴跃农. 邓小平与科技界的拨乱反正. 人民网. 《党史纵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中文). 
  9. ^ 9.0 9.1 9.2 邓小平与拨乱反正(上篇). 中国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09) (中文). 
  10. ^ 1980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正式起步.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经济时报》. 200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9) (中文). 
  11. ^ 11.0 11.1 11.2 高全喜. 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PDF). 《中外法学》. 2012年, 24 (5): 907-9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9). 
  12. ^ 12.0 12.1 程敏; 建军. 纪念粉碎“四人帮”35周年座谈综述.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韩钢. 对华国锋的争议从何而来. 人民网. 《文史参考》. 201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中文). 
  14. ^ 嵇伟. 学者:一个“改写中国历史的人”华国锋.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2) (中文). 
  15. ^ 15.0 15.1 吴江. 我所经历的真理标准讨论.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中文). 
  16. ^ 16.0 16.1 官雪晖. 亲历真理标准大讨论,沈宝祥:这场讨论造就了历史转折. 澎湃新闻.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7. ^ 17.0 17.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8. ^ 18.0 18.1 祝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科技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9. ^ 19.0 19.1 陈彦. 意识形态的兴衰与知识分子的起落—— “反右”运动与八十年代“新启蒙”的背景分析. 《当代中国研究》. 2007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肇始于70年代末的这场思想运动,是中国自“五四”以来最壮观的知识革命。不仅在推动中国人走出愚昧主义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20. ^ 20.0 20.1 吴伟.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纽约时报》. 201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4) (中文). 1970年代末,在毛派分子“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中国兴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思想启蒙,是此后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和思想准备,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21. ^ 21.0 21.1 80年代:“五四”后第二次启蒙.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中文).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第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中文). 
  23. ^ 龙平平. 邓小平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发动者与领导者. 人民网. 《北京党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24. ^ 24.0 24.1 韩钢. 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人民网. 《学习时报》. 2014-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0) (中文). 
  25. ^ 25.0 25.1 余广人. 邓小平的求实与反思精神.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中文). 
  26. ^ 26.0 26.1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新华网. 新华社.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中文). 
  27. ^ 27.0 27.1 蒋永清. 邓小平亲自批示平反的冤假错案. 人民网. 《人民政协报》.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0) (中文). 
  28. ^ 28.0 28.1 28.2 吴林泉; 彭飞. 撥亂反正立豐碑——胡耀邦同志領導平反「六十一人案」追記.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人民日报》. 198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3) (中文). 
  29. ^ 29.0 29.1 1980年5月17日 为刘少奇举行国葬(组图). 凤凰网. 《百年潮》. 200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30. ^ 邓小平同志在彭德怀、陶铸同志追悼会上,为彭德怀同志致悼词. 祁阳陶铸故乡网.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31. ^ 31.0 31.1 31.2 31.3 叶帆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 《中国青年报》.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32. ^ 32.0 32.1 32.2 杜光. 为胡耀邦辩诬. 爱思想.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平反与“摘帽”. 《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中文). 
  34. ^ 34.0 34.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人民网. 《人民日报》. 198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9) (中文). 
  35. ^ 35.0 35.1 李伟东; 程敏. 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中文). 
  36. ^ 36.0 36.1 36.2 36.3 童之伟. 八二宪法与宪政.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中文). 
  37. ^ 37.0 37.1 37.2 朱国斌; 林来梵; 徐孟洲. 新編中國法.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7-07-01. ISBN 978962937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中文). 
  38. ^ 38.0 38.1 38.2 王汉斌.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起草一九八二年宪法. 人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中文). 
  39. ^ 39.0 39.1 39.2 贺吉元. 邓小平为知识分子正名全过程. 新浪. 海外网. 2014-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40. ^ 40.0 40.1 邓小平.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民网. 《邓小平文选》第2卷. 107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中文). 
  41. ^ 41.0 41.1 41.2 沈谦芳. 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人民网. 广安在线.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42. ^ 42.0 42.1 刘金田. 邓小平推动冤假错案的平反. 人民网.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43. ^ 43.0 43.1 他当之无愧——追授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DF).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22). 
  44. ^ 44.0 44.1 44.2 记“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助推中国火箭上天. 中国网.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45. ^ 45.0 45.1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一生. 中华网. 人民网.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46. ^ 46.0 46.1 杨景宇忆82宪法制定: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入宪存争议. 中国新闻网. 《新京报》. 2014-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1) (中文). 
  47. ^ 47.0 47.1 47.2 金平. “八二宪法”的宪政因素——几部宪草宪法的比较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领导者》. 2009年4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中文). 
  48. ^ 48.0 48.1 48.2 方冰. 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文革活化石. 美国之音.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中文). 广西文革中的杀人食人者,文革后受到法律处置的极少。宋永毅说,这是因为当时中央处理文革的政策是“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严”。...... 军队里面的杀人食人者几乎全未受法律处罚。 
  49. ^ 49.0 49.1 49.2 49.3 49.4 曹宏. 法拉奇直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人民网.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中文). 
  50. ^ 50.0 50.1 50.2 张戎; 乔·哈利戴.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PDF). 开放出版社. 2006年9月.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51. ^ 51.0 51.1 51.2 程映虹. 中共领导人为什么从不参拜“毛主席纪念堂”?. 《纵览中国》. 201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中文). 
  52. ^ 52.0 52.1 惠风. 港媒:毛主席纪念堂名不副实. 多维新闻. 201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 
  53. ^ 53.0 53.1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中国数字时代. 2014-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5) (中文). 
  54. ^ 54.0 54.1 茅于轼. 邓小平的贡献和局限性.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中文). 
  55. ^ 55.0 55.1 陈翰圣. 究竟什么是邓小平的局限性?. 博讯. 200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56. ^ 56.0 56.1 三十年前的《决议》本来就是绊脚石. 德国之声.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中文). 
  57. ^ 57.0 57.1 57.2 文革争议:中共粉碎四人帮 弹指四十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中文). 
  58. ^ 58.0 58.1 狄雨霏. 中国在争议中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纽约时报》.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59. ^ 59.0 59.1 李敦白. 毛泽东对当今中国意味着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中文). 
  60. ^ 60.0 60.1 熊崧策; 胡元. 争议“文革”:毛泽东一人究竟犯了多大的错?. 人民网. 《文史参考》.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中文). 
  61. ^ 61.0 61.1 丁力; 黄耀毅. 世界媒体看中国:说不尽的毛泽东. 美国之音.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62. ^ 62.0 62.1 杜吹剑. 如何安顿毛泽东. 多维新闻. 2017-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63. ^ 春秋公羊傳 : 哀公 : 哀公十四年.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中文). 
  64. ^ 64.0 64.1 邓小平.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清华大学. 197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 
  65. ^ 65.0 65.1 邓小平.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邓小平同志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 
  66. ^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00
  67. ^ 67.0 67.1 荏苒. 毛泽东缘何抛弃1954年宪法 中共修宪史揭秘. 多维新闻. 201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中文). 
  68. ^ 向笑楚. 陈小鲁:唯有尊重宪法,才能避免文革重演. 《纽约时报》.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69. ^ 法学专家:“文革”是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十年. 凤凰网. 光明网. 201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70. ^ 70.0 70.1 70.2 王友琴. 文革受难者 ——关于迫害、监禁和杀戮的寻访实录 (PDF). 芝加哥大学. 2015-05-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12) (中文).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的文革受难者,愿你们的惨剧,不再被隐瞒、忽视或遗忘,而成为永远的警示:抵制一切暴行,尤其是以革命名义进行的群体性迫害。 
  71. ^ 宋永毅. 文革中到底“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读苏扬的《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 . 《华夏文摘》.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72. ^ 嵇伟. 文革,中国仍然没有结束的一场革命?.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 
  73. ^ 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塔夫茨大学. World Peace Foundation.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美国英语). 
  74. ^ 74.0 74.1 姜毅然; 霞飞. 1975年邓小平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后的整顿风云.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中文). 
  75. ^ 75.0 75.1 邓小平为何拒绝做肯定“文革”的决议?. 中国新闻网. 《北京日报》.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0) (中文). 
  76. ^ 76.0 76.1 76.2 郑仲兵. 嬗变:从批江青到批邓 (PDF). 《记忆》. 2012-04-16, (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17). 
  77. ^ 77.0 77.1 章立凡. 逮捕“四人帮”是毛泽东的生前部署吗?. 《纽约时报》.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78. ^ 三次被打倒最终东山再起.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新闻午报.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0) (中文). 
  79. ^ 尚清. 分析:“两个凡是”——毛思想的最后堡垒.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5-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80. ^ 80.0 80.1 叶剑英与邓小平的复出:曾三番五次游说华国锋. 凤凰网. 中华网.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中文). 
  81. ^ 81.0 81.1 81.2 陈云1977年发言:强调实事求是 呼吁邓小平复出. 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82. ^ 马立诚; 凌志军.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 中国改革信息库.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83. ^ 83.0 83.1 83.2 韩钢. “两个凡是”的一段公案. 爱思想. 2016-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中文). 
  84. ^ 84.0 84.1 徐庆全. “两个凡是”——漫话中共党史术语系列之四. 德国之声.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4) (中文). 
  85. ^ 85.0 85.1 华国锋. 人民网. 新华社. 200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中文). 
  86. ^ 邓小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7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0). 
  87. ^ 高屹.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24). 人民网. 《广安日报 》.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88. ^ 陈云. 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 中国改革信息库. 《人民日报》. 197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89. ^ 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光明日报》.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90. ^ 90.0 90.1 90.2 冯客.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联经出版. 2024 [2024-04-09]. ISBN 978-957-08-72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中文). 
  91. ^ 钟生. 文革后:“求是派”与“凡是派”孰是孰非(摘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 凤凰网新华网. 人民出版社.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中文). 
  92. ^ 92.0 92.1 92.2 莫里斯·迈斯纳. 第二十二章 邓小平的复出与对毛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库. 《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 2003年(中文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中文). 
  93. ^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7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94. ^ 邓小平等老同志的支持和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的开展(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95. ^ 陈弘君. 叶剑英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96. ^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凤凰网. 新华网. 197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97. ^ 于光远.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年: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2008-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3) (中文). 
  98. ^ 李源正. 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党建网. 《党建》杂志2023年第9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3) (中文). 
  99.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邓小平的领导地位. 搜狐. 新华网.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00. ^ 邓聿文. 中国需要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纽约时报》. 201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 
  101. ^ 101.0 101.1 温元凯:八十年代 思想大解放. 凤凰网.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中文). 温元凯:当时的80年代的景象,我们认为可以相比“五四运动”,可以相比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当然问题就是中国这场运动似乎还短了一些。 
  102. ^ 张海涛. 20 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PDF). 《社会科学家》. 2009-05, (14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18). 8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酝酿着一场类似于五四启蒙运动的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新启蒙运动”。 
  103.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简介.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104. ^ 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内情:陈云建议其“让贤”. 搜狐. 大洋网.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中文). 
  105. ^ 华国锋被迫下台内情:陈云提醒要有自知之明. 博讯. 《陈云传》.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中文). 
  106. ^ 106.0 106.1 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1月25日最高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出判决. 中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107. ^ 107.0 107.1 叶永烈. 审判“四人帮”:认罪态度最好的王洪文为何被重判?. 人民网. 《“四人帮”兴亡》(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5) (中文). 
  108. ^ 108.0 108.1 江华.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关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的情况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中文). 
  109.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新华网.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 
  110.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中文). 
  111. ^ 巴能强. 试论邓小平的集体领导思想.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5 (6): 2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112. ^ 112.0 112.1 吴伟锋. 胡耀邦出席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始末. 人民网. 《湘潮》. 2018-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7) (中文). 
  113. ^ 113.0 113.1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中文). 
  114. ^ 114.0 114.1 盛平. 胡耀邦与600万地富分子摘帽始末. 《华夏文摘》. 《新三届》.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中文). 
  115. ^ 115.0 115.1 1957年反右运动. 北京大学. 新华网. 2009-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中文). 
  116. ^ 陈雪薇. 陈云与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学习时报》. 201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8) (中文). 
  117. ^ 叶永烈. 历史解密:胡耀邦为彭德怀元帅平反的艰难历程(摘自《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新浪. 千龙新闻网. 2005-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18. ^ 回顾:1982年中央为贺龙平反. 搜狐. 人民网.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19. ^ 郭德宏. 中共历史上“反党集团”的命运结局(2). 搜狐. 人民网.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中文). 
  120. ^ 薄一波远行:晚年大部分时间总结人生和历史. 新浪. 《南方周末》. 200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中文). 
  121. ^ 陈鲁豫. 陶铸之女忆父亲:不愿当炮弹 主动站到“刘邓”这边. 凤凰网. 《鲁豫有约·名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22. ^ 122.0 122.1 122.2 邓小平.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改革大数据服务平台.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8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1) (中文). 
  123. ^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2月29日通过). 旗帜网. 共产党员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6). 
  124. ^ 周炜乐. 从赵紫阳到习近平,“胡耀邦”三个字的时代底色. 《纽约时报》.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 
  125. ^ 揭秘省部级干部中央党校生活:宿舍楼像卧铺车厢(7).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环球人物》.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8) (中文). 
  126. ^ 蒙勇鹏. 大哉胡耀邦. 中国改革信息库. 2016-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2) (中文). 
  127. ^ 史海:毛泽东是否说过自己就像个“执伞孤僧”?. 中国新闻网. 《新闻午报》. 200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2) (中文). 
  128. ^ 傅洋; 马国川. 彭真谈文革起因:主席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搜狐. 《财经》杂志. 201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4) (中文). 
  129. ^ 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四). 马克思主义文库. 《毛泽东思想万岁》. 195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130. ^ 邓小平时代建立规则. 凤凰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131. ^ 周大伟. 新中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吊诡和嬗变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15年, (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9)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132. ^ 崔敏. 对“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的再认识.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8-08-13) (中文). 
  133. ^ 李丹阳. 从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下篇)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续). 《当代中国研究》. 200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中文). 
  134. ^ 王海光. “砸烂公检法”的一个典型样本分析.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东方历史评论.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中文). 
  135. ^ 尹曙生.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要支持砸烂公检法(原文《毛泽东与砸烂公检法》). 新浪. 《炎黄春秋》. 201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0) (中文). 
  136. ^ 共和国辞典42期:“七五宪法”. 腾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137. ^ 郭道晖. 走出集权人治 发展宪政法治的现代公民社会. 凤凰网. 《环球时报》.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中文). 
  138. ^ 彭涛. 大家谈中国:“帝王师”与反宪政和文革思潮.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中文). 
  139. ^ 包德甫. 毛泽东之后,谁执掌中国?. 《纽约时报》.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140. ^ 丁东. 宪法与双百方针.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中文). 
  141. ^ 141.0 141.1 王宏英. 中国式民主的类型学意义——一种宪法学视角的阐释: 一种宪法学视角的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01-01. ISBN 9787516181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中文). 
  142. ^ 共和国辞典43期:“七八宪法”. 腾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143. ^ 戴耀廷. 憲政‧中國: 從現代化及文化轉變看中國憲政發展.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1-12-01. ISBN 9789888083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中文). 
  144. ^ 朱国斌; 林来梵; 徐孟洲. 新編中國法.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7-07-01. ISBN 978962937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中文). 
  145. ^ 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人民网. 198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中文). 
  146. ^ 田国强. 陈旭东. 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PDF). 《学术月刊》. 2014, 46 (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10). 
  147. ^ 王钦双.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重要思想述论. 人民网. 《北京党史》. 2015-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中文). 
  148. ^ 148.0 148.1 吴伟.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纽约时报》. 201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149. ^ 凯文. 纪念邓小平8.18讲话三十周年 政商学界呼吁重启政改.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中文). 
  150. ^ 邓小平完善民主集中制 三项重要建议.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151. ^ 151.0 151.1 河中舟. 邓小平实指宪政. 多维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152. ^ 田雷. 重读八二宪法:中国宪政的真问题. 观察者网.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153. ^ 论邓小平宪政思想. 中国知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154. ^ 刘山鹰. 四项基本原则有两个版本. 博讯. 《炎黄春秋》. 2013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155. ^ 此说法开始于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的政治报告,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156. ^ 例如宪法正文不再直接出现“中国共产党”字样,参见1982年宪法原文
  157. ^ 157.0 157.1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等领导同志分别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分组审议. 新华网.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2) (中文). 
  158. ^ 158.0 158.1 共和国辞典第44期:八二宪法. 腾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中文). 
  1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4年1月1日第一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03-14. ISBN 97875093580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中文(中国大陆)). 
  160. ^ 储百亮; Steven Lee Myers. 中国通过修宪草案,习近平“终身主席”时代来临. 《纽约时报》.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 
  161. ^ 161.0 161.1 彭洁清. “两弹元勋”姚桐斌文革被造反派用钢棍砸死. 凤凰网. 人民网.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162. ^ 162.0 162.1 华新民. 文革中的钱学森. 二闲堂文库. 《记忆》. 201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中文). 
  163. ^ 163.0 163.1 163.2 163.3 163.4 163.5 163.6 胡耀邦主持中科院工作“百日维新”120天. 中国改革信息库. 凤凰网. 200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7) (中文). 
  164. ^ 王菁珩. 青海核武基地的劫难.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中文). 
  165. ^ 王菁珩. 文革对中国核基地的损害:4000人被审查 40人自尽. 凤凰网. 《炎黄春秋》. 201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166. ^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王扬宗. 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 《科学时报》.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 
  167. ^ 余广人; 冀一兵. 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定的艰难历程.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68. ^ 168.0 168.1 蔡恒胜; 柳怀祖. 中关村回忆(第二部分 我楼上的赵九章伯伯) (PDF).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05–309. ISBN 978731307389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04). 
  169. ^ 丁佳. 赵九章:最是那一抹东方红.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1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中文). 
  170. ^ 文革惨案之赵九章之死. 传奇人物网.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171. ^ 文革时的遭遇—生平故事. 邓稼先网.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172. ^ 史嘉年. 两弹一星元勋、九三学社成员邓稼先. 上海统一战线. 九三学社. 201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173. ^ 陈海波; 齐芳. 身为一叶无轻重 愿将一生献宏谋.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174. ^ 杨明伟. 周恩来与中央专门委员会. 人民网. 2018-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175. ^ 惠风(原作者:智效民). 华罗庚恩师因周恩来文革惨遭整死. 多维新闻. 《教师博览》. 2017-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中文). 
  176. ^ 华罗庚一生经历的三次劫难!. 中国科普博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77. ^ 王恩山. 数学家陈景润在文革中曾不堪造反派侮辱跳楼. 凤凰网.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78. ^ 肖军. 老舍为什么投太平湖自杀?. 搜狐. 2015-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79. ^ 周作人反对鲁迅偶像化 文革中恳请“安乐死”.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12-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9) (中文). 
  180. ^ 1966年,傅雷夫妇自杀,三个人的命运随之改变. 搜狐. 《中国新闻周刊》.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中文). 
  181. ^ 周为筠. 文革时期国学大师熊十力痛苦悲吟:中国文化亡了. 凤凰网. 201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82. ^ 国歌词作者文革中被逼死:生前被迫喝下自己小便. 凤凰网. 201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83. ^ 震惊中南海 翦伯赞自杀之谜. 凤凰网. 中国台湾网.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1) (中文). 
  184. ^ 吴翠(口述); 李明柳(笔录). 外甥女回忆吴晗. 清华校友总会. 200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中文). 
  185. ^ 曹普. 文革中的中科院:131位科学家被打倒,229人遭迫害致死.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186. ^ 186.0 186.1 编年史——1975. 中国科学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中文). 
  187. ^ 187.0 187.1 王明远. 胡耀邦与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202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188. ^ 程中原; 李正华;张金才. 推倒“两个估计”与恢复高考. 光明网. 《中华读书报》.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中文). 
  189. ^ 189.0 189.1 罗平汉. 引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 人民网. 《党史文苑》. 201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9) (中文). 
  190. ^ 郭沫若. 《科学的春天》. 中国科学院. 197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中文). 
  191. ^ 刘钝. 谁在 “科学的春天” 里?. 知识分子.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中文). 
  192. ^ 胡平:《科学的春天》是怎样写成的——访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 中国改革信息库. 《人民日报》.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中文). 
  193. ^ 纪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提出20周年. 新华网. 200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194. ^ 文革结束后 “伤痕文学”展露伤痕. 凤凰网. 《文汇报》. 2008-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195. ^ 蒙克. 透视中国:海外伤痕文学与高大全.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中文). 
  196. ^ 郑惠; 林蕴晖. 六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 2009-09-01. ISBN 97875438602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197. ^ 储百亮. 宋彬彬為文革中校長被打致死道歉. 《纽约时报》. 201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中文). 
  198. ^ 198.0 198.1 李肃. 回首文革(22):毛式教育革命. 美国之音. 200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中文). 
  199. ^ 中国千万青年“三下乡”钩起文革知青记忆.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9-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中文). 
  200. ^ 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原因何在 是否达到了预定目的?. 凤凰网. 《东方早报》.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201. ^ 李肃. 回首文革(19):上山下乡骗局. 美国之音.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202. ^ 唐燕. 上山下乡运动是罪恶还是伟业?. 独立中文笔会. 201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203. ^ 郝志东. 改革开放40年: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求学历程. 中国网. 《新京报》.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 
  204. ^ 204.0 204.1 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始末. 新浪. 中国网.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 
  205. ^ 文革中大学生为反对走后门退学:40年后称无悔. 新浪. 《中国新闻周刊》.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206. ^ 口述历史:亲历1977年的那场高考.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中文). 
  207. ^ 高考40年:揭秘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内幕. 中新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208. ^ “新三届”毕业20年专题报道:“新三届”名人同题反思. 新浪. 《新快报》. 200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06) (中文). 
  209. ^ 清崛. 尊师重教———百废待兴中的重大举措. 清华大学. 《新清华》.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中文). 
  210. ^ 邓小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7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中文). 
  211. ^ 4月22日~5月16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中文). 
  212. ^ 路甬祥. 文革中张春桥宣扬:全国都成了文盲也是一个胜利. 凤凰网. 中国科学院.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 
  213. ^ 强国必先强教—贯彻胡锦涛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新华社.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 
  214. ^ [教育奠基中国]1986年 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 
  2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23). 
  216. ^ 216.0 216.1 杨瑞敏.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制订纪实. 中国网. 200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 
  217. ^ 郝怀明. 我参与起草《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 
  218. ^ 赵紫阳.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建立“教师节”的议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中文). 
  219. ^ 新中国教师节30年忆往:习仲勋、万里圈阅报告. 搜狐. 2014-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中文). 
  2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新华社.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 
  221. ^ 陈省身回忆邓小平. 新浪. 《今晚报》. 2004-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222. ^ 高屹.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47).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中文). 
  223. ^ 1980年8月23日 邓小平说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人民网. 《人民日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中文). 
  224. ^ 访廖盖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 人民网. 《说不尽的毛泽东》. 199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中文). 
  225. ^ 225.0 225.1 225.2 225.3 姜淑萍. “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争论中.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4-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中文). 
  226. ^ 226.0 226.1 蒋永清. 邓小平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人民网. 《湘潮》. 2014-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227. ^ 227.0 227.1 1980年四千名高级干部评议毛泽东功过始末. 人民网. 《湘潮》杂志.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中文). 
  228. ^ 郭道晖. 四千老干部对党史的一次民主评议——《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草案)》大讨论记略. 《华夏文摘》. 《炎黄春秋》. 2016-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229. ^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8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4) (中文). 
  230. ^ 高屹.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50).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31. ^ 民主墙运动四十年纪念(魏京生). 自由亚洲电台.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1) (中文). 
  232. ^ 陈彦. “民主墙运动”及其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中文). 
  233. ^ 萧雨. 要民主还是新独裁,40年后,叩问犹在. 美国之音. 2019-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中文). 
  234. ^ 234.0 234.1 陈岩. 改革开放40年:邓小平究竟给今日中国留下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2) (中文). 
  235. ^ 文革五十周年----世纪教训(魏京生). 自由亚洲电台.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36. ^ 王丹. 邓小平为甚么否定“文革”不否定毛?───“文革”反思之一. 自由亚洲电台.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中文). 
  237. ^ 周林刚. 我国宪法上的专政概念与平等原则 (第3页). 爱思想.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238. ^ 中国五位终生不予改正的中央级“右派”. 光传媒. 中外历史趣谈.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中文). 
  239. ^ 李强. 邓小平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中文). 
  240. ^ 邓小平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自由化. 历史上的今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241. ^ 李强. 邓小平为什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新浪.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中文). 
  242. ^ 董健; 王彬彬; 张光芒. 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PDF). 《炎黄春秋》. 2008年, (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22) –通过歌德学院. 
  243. ^ 徐庆全. “清除精神污染”——漫话中共党史术语系列之十. 德国之声.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中文). 
  244. ^ 吴伟. 围绕“反自由化”进行的博弈. 《纽约时报》.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1) (中文). 
  245. ^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革的回光返照. 凤凰网. 新华网. 200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中文). 
  246. ^ 顾骧. 周扬与清除精神污染.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47. ^ 郭罗基. 新启蒙的首要目标对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论新启蒙》之四. 博讯. 独立中文笔会. 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48. ^ 洪振快. 「新文革」使中國人不安. 《纽约时报》. 2016-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中文). 
  249. ^ 港报社评:文革50年,中共左右为难--明报5月16日. 路透社(Reuters). 201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50. ^ 韩湘子. 共产党为什么不肯彻底否定文革?. 《北京之春》. 201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3) (中文). 
  251. ^ 章立凡. 观点:警惕“文革” 我们仍然相信文明和理性.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6-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 
  252. ^ 胡平. 从邓小平的一句惊人之语谈起. 自由亚洲电台.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53. ^ 习近平:不能否定前30年历史. 德国之声.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54. ^ 吴伟. 赵紫阳与邓小平的两条政改路线. 《纽约时报》.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中文). 
  255. ^ 纪念邓之否定毛及习将从何超越. 多维新闻. 2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56. ^ 256.0 256.1 宋永毅. 广西文革绝密档案中的大屠杀和性暴力. 《华夏文摘》. 2017-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中文). 
  257. ^ 索菲. 广西机密档案续编揭露文革反人类罪行.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7) (中文). 
  258. ^ 谢承年. 道县“文革”杀人遗留问题处理经过.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中文). 
  259. ^ 晏乐斌. 我参与处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260. ^ 260.0 260.1 宋永毅. 广西文革中的吃人狂潮 (PDF).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7) (中文). 
  261. ^ Donald S. Sutton. Consuming Counterrevolution: The Ritual and Culture of Cannibalism in Wuxuan, Guangxi, China, May to July 1968.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95, 37 (1): 136–172. ISSN 0010-41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Names are also supplied of those punished for eating people. Fifteen were prosecuted, receiving terms of imprisonment up to fourteen years; 27 Party cadres, 5 worker Party members, and 59 peasant Party members were expelled from the Party; 18 non-Party cadres were dismissed; and 21 workers had their work points reduced (Zheng 1993; 100). 
  262. ^ Kristof, Nicholas D. A Tale of Red Guards and Cannibals.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93-01-0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2) (美国英语). 
  263. ^ 徐勇. 韦国清屠杀广西“四二二”派. 《华夏文摘》增刊. 200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264. ^ 264.0 264.1 秦晖.  “否定”并未彻底,“真相”仍待揭示——从文革中的清华与广西谈起(下). 爱思想.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中文). 
  265. ^ 宋永毅. 广西文革中的吃人风潮. 《华夏文摘》. 2017-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266. ^ 杨海英. 沒有墓碑的草原: 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八旗文化. 2014. ISBN 9789865842406 (中文). 
  267. ^ 程鹤; 宋永毅. 《湖南道县及周边地区文革大屠杀机密档案》. 国史出版社. 2017-11-13. ISBN 978-1-63032-78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台湾)). 
  268. ^ 李辉. “文革博物馆”:巴金晚年的痛与梦. 中国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 
  269. ^ 罗四鸰. 习近平欲为文革翻案?解读新版历史教科书争议. 《纽约时报》.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70. ^ 朱健国. 文革博物馆筹建的现状与趋势——将“文革文化”视为“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 独立中文笔会. 201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71. ^ 周俊生. 巴金纪念馆里应有“文革”博物馆. 人民网. 《学习时报》.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72. ^ 周俊生. 巴金的心愿:建立“文革”博物馆 铭记黑暗历史. 凤凰网. 《学习时报》. 2011-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73. ^ 高勇. 从来历史非钦定 自有实践验伪真——纪念胡耀邦逝世二十周年.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共识网. 200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中文). 
  274. ^ 李锐. 耀邦去世前的谈话. 当代中国研究. 200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275. ^ 狄雨霏. 中国一座文革博物馆被围栏遮掩. 《纽约时报》. 2016-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276. ^ 任琛. 中国“首座文革博物馆”被封. 德国之声.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