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雅中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月2日) |
23°08′28″N 113°14′10″E / 23.141°N 113.236°E
广东广雅中学 Guangdong Guangya High School | |
---|---|
地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 本部:荔湾区广雅路1号[1] 花都校区:花都区雅正路1号 |
类型 | 普通公立完全中学 |
隶属 | 广州市教育局 |
创办日期 | 大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
创始人 | 张之洞 |
校长 | 龙国华[2] |
副校长 | 吴新华 |
年级 | 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 |
校训 | 务本求实 |
教育集团 | 广东广雅教育集团 |
学校网址 | www |
广雅书院旧址 | |
---|---|
挂于山长楼的文保牌 | |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广州市荔湾区西增路广东广雅中学内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889年 |
编号 | 4-97 |
认定时间 | 2002年7月17日 |
广东广雅中学(英语:Guangdong Guangya High School),简称广雅中学,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雅路的一间百年老校,亦是广东唯一一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学校,其前身为广雅书院[3],由清末洋务派领袖之一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于1888年6月创立,与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当时中国四大学府[4]。
校史
[编辑]清朝
[编辑]1884年至1889年间就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生平重视兴办教育,且不满于清末被科举功名、八股时文之氛围所笼罩的中国教育。早在1874年任四川学政期间,张就在成都创立了尊经书院,以期改革书院教育。就任两广总督后,张于1886年开始筹备兴办一所以培养“经世致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书院。经近两年的选址与筹备,广雅书院于1888年6月8日在广州西北郊的源头乡正式开馆,校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以示书院的目标是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广雅书院是两广的最高学府,亦是时至当年以来督抚级公办民助用银最多、储备资金最足、占地面积最大、最具民族园林特色、图籍最丰、管理最完善、要求最严格、成效最卓著、有护院河护院墙城堡封闭式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两广总督陶模,承光绪皇帝书院改制钦命,经光绪准奏,于广雅书院原址,改办两广大学堂。定三三学制,即前三年为备斋、中三年为正斋、后三年为专斋。先任姚文倬为总理(堂长、院长)。因姚文倬徙官,改丁仁长继任。由于只办一年,故办备斋而已。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朝议省不立大学,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改两广大学堂为广东高等学堂,以吴道镕为监督(堂长、院长)。循清制,先设预科,以两广大学堂备斋学生充入。授以理、化、图、体各课。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春,开办高等本科,初设理科一班;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春,增文科一班。再开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等课。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设附属中学两班,直至中华民国建政前,但学科之教习(教师),部分由广雅书院学成辞院门生担任,并由他们自编教材(如数学教习潘应祺、国文教习劳植南、地理教习徐致祥等),供门生学习。据不完全统计,连两广大学堂、广东高等学堂在内,自1888年至1912年,培养学子过千,为民国的创立奠定基础。[来源请求]
中华民国
[编辑]1912年(民国元年)10月21日(即10月10日双十国庆节后1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把广东高等学堂改名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自此,清朝省级高等学制彻底废除,民国全新型省级公立中学(含其他公立中学)学制正式确立,同时也是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的诞生日,校方把该日定为该校的建校日,年年庆祝。
1935年(民国廿四年)8月,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奉中华民国广东省教育厅之命,改称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1937年(民国廿六年)7月,日本侵华。同年秋,广雅奉命迁校到顺德县碧江乡。
1938年(民国廿七年)10月广州沦陷,广雅中学校舍变成飞日军仓库。同月,学校由顺德碧江迁往信宜县水口村,碧江随即沦陷。省教育厅决定把广雅中学改为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以原广雅随迁学生为基础,吸收广州各中学回南路的学生进校学习。1939年2月复课,不足二百人,除原随迁学生外,再招春季生初、高中各一班,利用农村祠堂作校舍坚持办学。以后每年招收秋季生初、高中各两班。
1941年(民国三十年)2月,恢复广东省立广雅中学原名,学校发展到初、高中各三个年级每级两班,共十二个班,并恢复招收女生,学生有五百多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兴瑞校长于10月接掌广雅中学。其时在广州西村的校舍已一片荒凉,广雅书院时代的旧建筑物90%倾塌,仅存大礼堂和无邪堂两座空壳,霍广河任内新建的建筑物也多残破不全,大球场被改作日军的马房和战壕,游泳池被毁,垃圾马粪野草遍布校园,教学用具全部不存。1946年1月,广雅从信宜迁回广州,2月复课,边上课边重建。
1947年(民国卅六年)被评为广东示范中学。1948年,经过两年多复员,校园基本恢复原貌。在1948年10月21日的校庆日,校长王兴瑞将日军遗留在校内的“政木部队阵殁将士碑”改为复员纪念碑,并题写碑文警示师生毋忘国耻校难。
中共领导成立的广州地下学联(地下党)在广雅吸收不少“进步学生”入会,到1949年前夕,广雅的地下学联成员已近七十人,他们大多数在1949年后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地下学联运用读书小组、时事讲座、图书馆阅览、出版刊物、夏令营、冬令营等多种形式宣传“革命道理”。1949年5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下,广雅地下学联奉中共之命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将学校的财产、设备、人事、组织等列出清单上报。9月,中国共产党声称国民政府四处搜捕和滥杀“进步人士”,故广雅地下学联组织护校纠察队进行护校斗争,储备粮水物资,日夜巡逻守卫校园和同学。14日凌晨,校墙外传来多轮冲锋枪声和大队人马急促脚步声,彻夜未眠的广雅师生知道广州解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1949年(民国卅八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广雅,因此当局改11月1日为校庆日。1950年2月党组织派出卢动为中共建政后的第一任校长,也是第一位中共党员校长。1950年6月中共广东省属支部属下的广雅党小组成立,方绍谦是广雅第一任党小组长。1954年9月中共广雅党支部成立,黄桂荣是广雅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60年至1966年,广雅试行中学五年一贯新学制(三、二分段)。1960至1962三年均实行独立招生,全市择优录取的入学试。第一年使用广东师院课本、俄语用华东师大课本。
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教师无书可敎;学校停课搞“阶级斗争”,揭批“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学生分派、武斗、夺权;“革命”大字报贴满校园。8月,北京市101中红卫兵南下到广雅搧风点火,欲破坏4块张之洞的石碑,广雅人用薄水泥将其糊上,使之得到保存[5],但石碑也因此未能恢复原状[6]。1968年,学校复课,更名为红旗中学,不久后再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当时学校被取消校长和校委会,最高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其主任是学校最高行政首长。后来,来自工厂的“工宣队”和来自部队的“军宣队”进驻学校,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虽然在校园“复课闹革命”,但学校已被“读书无用论”的风气笼罩,文化课学习极不规范,老师上课缺教材和讲义,并且文化课经常变成“革命大批判”的政治课。每个学年还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学生去学工、学农、在外地建农村分校。学期结束时学生也无需考试,学习成绩通过自报、同学之间互评,老师通过就可以。这种状况延续到1971年后才有所改变。
1978年2月当局批准恢复“广东广雅中学”校名,重新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中学,其原来从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已使用多年的传统粤式邮政式拼音“Kwong Nga”被当局改为汉语拼音“Guangya”,与其他当局的大部分机构做法相同。
建筑古迹
[编辑]-
琼华楼
-
冠冕楼
-
兰玉楼的“雅·Cafe”
- 中轴线(由南向北)
广雅中轴线的建筑曾多次拆建,但其总体格局得到保留[7]:
- 琼华楼:共六层,目前为高一级教学楼。
- 山长楼:文物,目前作为会议室使用,分为东、西会议室。注意“山长”的“长”应读作“zhǎng”。
- 含英楼:广雅中学图书馆、自修室及教材购买中心,其图书馆规模为广东省中学图书馆之最[7]。
- 无邪堂:目前作为校领导办公处使用。其名称来自原“经正无邪堂”(已拆),注意“邪”在此读作“yú”。
- 冠冕楼:历史文物,广雅历史最久的建筑之一[8],目前为广雅校史馆,平时不对外开放,毕业礼在冠冕楼门前举行[9]。
- 其它
- 昭明楼:学校主要教学楼,目前设高二、高三、国际部教室和实验室。西侧对联“尊其所闻 行其所知 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 互相师友;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 同造圣贤”系张之洞所作,原本位于经正无邪堂[11][12]。
- 漱玉楼:男生宿舍。
- 未雨楼:饭堂。名称取自“未雨绸缪”之意。
- 兰玉楼:女生宿舍,125周年校庆时开设的“雅·cafe”亦设于此[1]。
- 竹轩楼(原名新疆楼):男生宿舍及新疆部。
- 清佳堂:艺术楼,内有音乐、美术室。
- 濂溪祠:百馀年前为纪念濂溪先生(周敦颐)所建,有学生开学时参拜周敦颐的传统,但祠堂于大跃进时期变为工厂,后来更成为禀仓,最终被拆毁。直至2009年,广雅中学重建濂溪祠竣工,并恢复传统[7][13][14]。今位于荷花池岸边。
行政管理
[编辑]历任校长
[编辑]- 梁鼎芬 1888—1889 山长
- 朱一新 1889—1894
- 廖廷相 1894—1898
- 邓蓉镜 1898—1902
- 姚文焯 1902 总理
- 丁仁长 1902 监督
- 吴道镕(吴国镇) 1903—1911
- 黄节 1912.1—1913.2 校长
- 陆锡璜 1913.2—1913.9
- 彭金铭 1913.9—1917.1
- 李伯贤 1917.1—1920.8
- 张景耀 1920.8—1921.1
- 袁振瀛 1921.1—1921.7 校长
- 王仁宇 1921.7—1924.2
- 关素人 1924.2—1924.7
- 邹卓然 1924.7—1925.7
- 陈潘 1925.7—1927.1
- 田家杰 1927.1—1927.4
- 彭德禄 1927.4—1927.7
- 黄佩纶 1927.7—1927.10
- 黎杰 1927.10—1928.2
- 黄希声 1928.2--1928.6
- 梁漱溟 1928.6—1929.7
- 黄庆 1929.7—1931.7
- 霍广河 1931.7—1936.8 校长
- 黄慎之 1936.8—1940.8
- 冯肇光 1940.8—1945.10
- 王兴瑞 1945.10—1949.10
- 石屏 1949.11—1950.2 军管小组长
- 卢动 1950.2—1956.9 校长
- 卢炽辉 1956.9—1968.8
- 熊代茂 1968.11—1969.10 革委会主任
- 黄恒信 1969.11—1974.4
- 高洁泉 1974.4—1975.7
- 马振亭 1977.2—1978.5
- 吴蔚棠 1978.5—1981.1 校长(1980年离职病休)
- 卢炽辉 1980.3—1982.2 校长(兼)
- 李宝辉 1982.2—1984.2
- 王叙伦 1984.9—1986.9
- 孔昭炯 1986.9—1992.7 正式任命时间在1987年2月
- 郭乃正 1992.7—2001.8 校长
- 刘仕森 2001.8--2003.2 校长
- 莫乃文 2003.2--2006.1 校长
- 黄永光 2006.1--2012.11 校长
- 叶丽琳 2012.11--2022.08
- 龙国华 2022.08--现在 校长
现任领导
[编辑]校歌
[编辑]“ | 五岭以南 百粤之东 革命策源地势雄 广雅文化 时雨春风 宏远规模今古崇 知行并进 生活共同 实验先河省一中 扶摇直上 学成致用 许身祖国气如虹 |
” |
这首校歌创作与20世纪30年代,由傅樵父作词,罗广雄作曲,80年代时作过一些修改,至今沿用[16]。 校歌歌词大体与今日相同,然在50年代以前,校歌最后一句许身祖国气如虹,原为许身党国气如虹,此为两版歌词最大差异。自解放之后,校歌原党国一词被指有国民政府色彩,故改为中性且温和的祖国一词。
姊妹学校
[编辑]知名校友
[编辑]- 杨匏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7]
- 朱汝珍:广东清远人,1892年考入广雅书院,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榜眼,香港孔圣会会长、香港大学教师
- 陈怀德,企业家、慈善家
- 林良驹:广雅中学原党委书记,化学教师,现任广雅中学校友会会长[18]
- 曾志毅: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曾参加朝鲜战争
- 区煦东:广东广雅中学1966届毕业生,妇产科医师、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
- 夏纪真:广东广雅中学1965届(五年一贯制)毕业生,航天工程师
- 谭天度:政治家、目前广东省中国共产党党员之最年长者[19]
- 吴冷西:政治家、前任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书记[20]
- 郭仲衡:物理学家[21][22]
- 袁振英: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创始人之一,曾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前身)校长[19]
- 林为干:微波理论专家[21]
- 曾德超:农业工程及农业机械化专家[21]
- 薛社普:细胞生物学家[21][23]
- 叶恒强:材料科学家[21][24]
- 李衍达: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21][25]
- 黄龙云:政治家,曾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政协主席、佛山,珠海两地市委书记等职[21]
- 胡廷积:政治家、小麦栽培专家,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广雅庆生 道路改名. 广州日报.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2.0 2.1 广州多所市属学校调整校领导. 广州日报. 2022-07-16.
- ^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 人民日报. 201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 ^ 中國書院攬勝. 加利福尼亚大学: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260页. ISBN 7-81053-292-8.
- ^ “扎根海南”成中学生榜样. 信息时报. 200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周汉光. 出版說明. 《張之洞與廣雅書院》.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07396-5 (中文(繁体)).
碑刻文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人抹上水泥,至今仍未恢复
- ^ 7.0 7.1 7.2 说雅言,走雅道,育雅人. 南方都市报. 2010-03-25.[永久失效链接]
- ^ 为广雅选址,张之洞踏遍广州. 信息时报. 200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毕业了,冠冕礼!. 信息时报.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 ^ 宋徽宗碑刻多遭后人毀壞 全國僅存兩座. 广州日报.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中文(繁体)).
- ^ 周汉光. 《張之洞與廣雅書院》.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07396-5 (中文(繁体)).
- ^ 广州高三“二模”开考 广雅书院对联成考题. 广州日报. 200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广雅重修濂溪祠堂新生礼拜周敦颐像. 羊城晚报. 2009-11-02.[永久失效链接]
- ^ 百年广雅复建百年濂溪祠. 新快网. 200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 ^ 存档副本.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 ^ 广雅校歌. 信息时报. 200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杨匏安. 杨匏安文集. 密歇根大学: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210页.
- ^ 天南地北阳江人——林良驹:服务广雅50年. 阳江广播电视台.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 ^ 19.0 19.1 任建树. 陳獨秀大傳. 密歇根大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256页. ISBN 7-20802-884-2.
- ^ 吴冷西. 吴冷西新闻文选. 北京市: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第5页. ISBN 7-50434-163-0.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瞭望新聞周刊第 9-17 期. 弗吉尼亚大学: 瞭望出版社. 2004年: 第75页.
- ^ 路甬祥. 科學的道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295页. ISBN 7-54440-123-5.
- ^ 路甬祥. 科學的道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945页. ISBN 7-54440-123-5.
- ^ 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广州百科全书. 密歇根大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 第797页. ISBN 7-50005-240-5.
- ^ 路甬祥. 科學的道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1520页. ISBN 7-5444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