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斯人
威尔斯人 | |||||||||||||||||||||
---|---|---|---|---|---|---|---|---|---|---|---|---|---|---|---|---|---|---|---|---|---|
分布地区 | |||||||||||||||||||||
威尔士 3,000,000[1][2][3][4] | |||||||||||||||||||||
美国 | 1,750,000–1,810,000[5] | ||||||||||||||||||||
英格兰 | 609,711[6] | ||||||||||||||||||||
加拿大 | 458,705[7] | ||||||||||||||||||||
澳大利亚 | 125,597[8] | ||||||||||||||||||||
阿根廷 | 50,000[9] | ||||||||||||||||||||
苏格兰 | 16,623[10] | ||||||||||||||||||||
新西兰 | 9,966[11][12] | ||||||||||||||||||||
语言 | |||||||||||||||||||||
英语、威尔斯语 | |||||||||||||||||||||
宗教信仰 | |||||||||||||||||||||
主要为 基督教 |
威尔斯人(威尔斯语: Cymro;Cymraes;Cymru;Cymry cymraeg)是西欧英国之一,聚居在不列颠的威尔斯半岛,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威尔斯语﹐属印欧语系克尔特语族﹐现仅为北部山区农业居民常使用的语言﹐大多已通用英语。信仰基督教新教。威尔斯人由在西元初年就住在当地的金姆里人和不列颠人形成﹐二者均为来自欧洲大陆的克尔特部落群。公元5~6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民族来到后﹐威尔斯人被排挤到从维河到底河一线﹐在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斗争中后逐渐联合﹐于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一度建立统一国家。13世纪起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征服。征服者在威尔斯推行英格兰化﹐威尔斯人为维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了斗争﹐于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赢得了将《圣经》译成威尔斯文的权利﹐对保存和发展威尔斯语文起了重要作用。但随著资本主义的发展﹐威尔斯与英格兰共同经济市场的形成﹐威尔斯人英格兰化的趋势仍不断加强。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威尔斯南部由于是重要的煤矿和冶金中心﹐英格兰化程度最深。北部居民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南部居民多在矿山和工厂工作。[13]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由威尔斯政府委托的威尔斯姓氏地理的分析发现,有71.8万人(即威尔斯人口的近35%)拥有威尔斯人的家庭姓氏,而英国其他地区则为5.3%,其中4.7%在纽西兰,4.1%在澳洲,3.8%在美国,估计这些国家拥有部分威尔斯血统的人口至少有1630万人。[1] 超过30万威尔斯人住在伦敦。[14]
年分 | 威尔斯人口 |
---|---|
1536 | 278,000 |
1620 | 360,000 |
1770 | 500,000 |
1801 | 587,000 |
1851 | 1,163,000 |
1911 | 2,421,000 |
1921 | 2,656,000 |
1939 | 2,487,000 |
1961 | 2,644,000 |
1991 | 2,644,000 |
2011 | 3,063,456[15] |
地理环境
[编辑]威尔斯是一个地形多山的国家,也是英国的构成国家之一。威尔斯位于大不列颠岛中南部的西侧,北部临爱尔兰海,南部则临布里斯托尔海峡。威尔斯东部和英格兰接壤,西部则临大西洋、圣乔治海峡和爱尔兰海。威尔斯国土的南北跨度是约274公里,东西最窄处则长约97公里。威尔斯的国土面积是20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00公里。威尔斯沿岸有数个离岛,其中最大的是安格尔西岛。加迪夫是威尔斯的首都,也是威尔斯最大的都市。加迪夫位于威尔斯东南部,形成了一个大都市区,其人口有1,097,000人,并且包括了其东部的纽波特,威尔斯的第二大都市则是斯旺西,同样位于南威尔斯但比加迪夫偏西。威尔斯的土地面积中,3%是耕地;73%是草地;1%是其他农业用地;13%是森林;10%是都市用地[17]。威尔斯管辖有22个单一管理区。威尔斯的大多数人口和工业都集中在南威尔斯。
历史沿革
[编辑]在罗马征服时期时,威尔斯本土有几个部落,分别是奥陶维斯人、德梅泰人、希留莉雅人和得西安格利人的部落。[18]这些原本就居住在威尔斯本土的民族现在并没有从其馀英国南部的人民中被区分出来,他们被统称为凯尔特布立吞人,并讲古布立吞语,属凯尔特语族。[19]凯尔特语和其文化似乎在铁器时代就已传到了英国,虽然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大规模的人在铁器时代迁入英国。[20]也有人声称印欧语言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甚至更早)就被引入了不列颠群岛,且盖尔亚支和布立吞亚支语已有本土化现象。[20][21]遗传证据显示,凯尔特语在英国的变化可能发生了文化转变,但不是透过迁移产生改变。
一些目前的遗传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人们可能主要来自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土著(旧石器时代的猎人采集者)人口(约80%)和新石器时代农民人口的输入(约20%)。[22]旧石器时代的欧洲人似乎都是同一个种族的,可能是由于发生在伊比利半岛的种群瓶颈(或接近灭绝事件),在那时从冰期中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在中石器时代扩张到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外来者被基因证据视为一个渐变群,最强的新石器时代代表在欧洲东部;最强的旧石器时代代表在欧洲西部。[22][23]现今的威尔斯人大多认为自己是现代的凯尔特人,声称自己是铁器时代部落的遗民,根据现代遗传分析研究,他们似乎拥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土著的血统。当罗马军队在西元四百年左右离开英国时,罗马与英国文化的结合依然存在于罗马人定居的地区,而古罗马文化则是存在于其他地区。[24] 在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中,布莱恩·赛克斯的Blood of the isles和史蒂芬·奥本海默的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两位作者皆表示,根据遗传证据,大多数威尔斯人,及大多数的英国人,皆源自伊比利半岛,而他们在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不同的迁徙结果,也为现今不列颠群岛的人口奠定了基础,表明了大西洋欧洲人口之间的关系。[25][26][27]根据史蒂芬·奥本海默的著作,他表示北威尔斯的兰盖夫尼有96%的谱系来自伊比利半岛。而研究Y染色体的遗传证据表明,威尔斯人及爱尔兰人与西班牙北部和西南法国的巴斯克人有相同的血统,尽管威尔斯人认为他们是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人口迁移而非与爱尔兰人和巴斯克人有相同血缘。[28]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遗传学博士表示,威尔斯人是在五世纪罗马撤离之后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推翻的凯尔特人的后裔。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对维京人的一个研究计画显示,凯尔特人和巴斯克人之间的联系可能已存在数千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表明,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有大规模的移民现象。[29]
诺曼征服英格兰之后,有许多人移民至威尔斯,许多诺曼人鼓励移民到他们的新土地;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划分彭布罗克郡 的“使用英语”或“使用威尔斯语” 的界线。[30]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社会
[编辑]威尔斯由伦敦的白厅管辖。自1964年以来,当威尔斯事务大臣的职位成立后,威尔斯的行政自主权增加。英国政党表示,虽然工党的势力在工业南部是最壮大的,但威尔斯党及其他分裂团体仍然有发声的地位。[31]
社会组织
[编辑]威尔斯比起英国较无阶级意识。1536年联合法案,当局在伦敦施行中央集权后,贵族渐行渐远,而威尔斯日益成为小农的聚集地,圈地的行为在威尔斯从未出现。大方向的自由主义工人阶级和平等的中产阶级已经出现在工业南部。[31]
政治组织
[编辑]1974年威尔士的内部政治组织进行了简化,而蒙茅斯郡,现在的格温特,被划分到威尔斯。在北部人口稀少的县和中央高地被合并,而格拉摩根被分成三个新的县。八个县被分成37个区,而卡地夫被保留作为威尔斯的首都。每个县跟行政区域都有自己的民选议会。[31]
婚姻
[编辑]传统上,婚姻代表著威尔斯男性变为独立和成年的重要转变。这结束了他们对父母的经济责任。在这个时候,父母会给他们农场、农具及牲畜。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在当地社区内结婚。威尔斯男性平时在他们二十多岁或三十出头结婚,而威尔斯女性则是在二十多岁中期或晚期结婚。单身汉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因为求爱往往是非常漫长的。现今,每个家庭的儿童人数一般为一至三个。[31]
亲属关系
[编辑]威尔斯的亲属关系是双系继嗣。在一组家庭中一等亲(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二等亲(祖父母、叔伯、姑姨、堂、表兄弟姐妹、侄子、孙子)与三等亲(祖父母、表兄妹、侄子、侄女的小孩的兄弟姐妹)是一样重要的。血亲和姻亲关系在追踪一个人与社区的关系中跟表达社会共识、互惠义务是很重要的。理想情况下,人们应该保持忠诚; 否则,他们会有与社会隔离的风险。家系之间的联系往往绑定在一起,变成一个更大的群体,这构成了地方认同的基础。在130-150年前老年人可以追踪每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此亲属关系制度也影响了宗教团体、政治面貌、婚姻和一般的社会互动。近亲通婚是罕见的。在一个家庭中的长子通常以祖父的名字命名,第二个儿子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第一个和第二个女儿以祖母的名字命名。[32]
家庭型态
[编辑]基本单位是核心家庭,其中包括无论是夫妻或父母与子女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往往包括作为无偿农场工人的未婚成年男性,寡妇或鳏夫放弃了耕作后,传统上喜欢与已婚的女儿一起住。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小的儿子会继承父母的农场。[31]
继承制度
[编辑]从中世纪开始到现在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他/她的继承份额。比较年长的孩子通常会在他们结婚的时候收到购置的土地、家具和其他物品, 而大多数威尔斯人所选择的继承人,往往是最小的儿子,他们会继承父母的土地。孩子的性别、对城市的作为、以及其他情况可以影响这些遗传制度。[31]
产业与生活
[编辑]自1830年代后,威尔斯经济发展为在农村高地和南部工业区之间的分叉模式。在高地(威尔斯的中心地带)及北方,自给自足的农业,酪农业和放牧业的生活方式卷入了更大的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网络。农产品包括了小麦、大麦、燕麦、奶制品、牛肉、和羊肉。马铃薯、家禽、蔬菜和水果对家庭使用和当地市场来说非常重要。而现今市场中这些作物大部分由英国生产商提供。除了大多数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在当地进行。
从1830年代开始,威尔斯产业日益转向煤炭开采、钢铁生产和镀锡产业,在工业南部盛行。自1950年以来,这些工业锐减,并被轻工业,塑料、化学品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取代。而最近的深水油港、炼油厂和石化产业在米尔福德港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变化。板岩开采在北方依然是重要的产业。[33]
劳动分工
[编辑]在农村地区的妇女传统上负责食品生产、酪农业生产,以及牛和家禽的照顾,而男性则在田间,牧场,和树篱做较费力的工作。 农民们的合作、农业机械和农场工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随著酪农业和家禽饲养的商业化,妇女的劳动负担有所增加。现代的机器结束了劳动力交流,昂贵的机器由农民们共同购买。[34]
宗教与文化
[编辑]宗教
[编辑]在1536年,英国国教成为威尔斯官方的宗教。在十九世纪初,大多数威尔斯人是新教徒:有加尔文主义者、公理会、浸信会、长老会、一神论者等等。在1914年,英国国教会被宣布不再是威尔斯的官方教会。[35]
礼拜与相关节日
[编辑]最重要的是周日和夜晚的祈祷,另外还有圣诞节前夕及早上、除夕、棕枝主日、复活节、庆祝丰收的节日。圣大卫日(3月1日)已日益成为关系到民族意识的世俗节日,而大卫是威尔斯的守护神。[36]
生死观及葬礼
[编辑]当家族成员举行葬礼时,整个家族会聚集在一起,表现了家庭的团结。每个地方的家庭将会有一个代表参加葬礼和死者家属事后举办的宴席,在过去,会仔细记录谁有来或没来,在一些地区,葬礼留言簿名单会被公布在当地报纸上。死后灵魂会去天堂或地狱的观念是威尔斯普遍新教徒的信仰。[36]
爱勺
[编辑]从前,在威尔斯,男性要得到心仪女子的好感,必须献上做工精致的勺子。这种勺因此被称为爱勺,在很久以前,爱勺的做工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娶到心上人以及能否赢得丈母娘的好感。爱勺早在16世纪就在威尔斯广为流行了。当时,还没有电灯,长夜里百无聊赖的小伙子们通过在木头上雕刻勺子,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今日,爱勺已经成了威尔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是欧洲最古老、今天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木文化遗产。向心爱的人送爱勺的习俗盛行了好几百年,已经沉淀在威尔斯人的生活和传统之中,虽然今天这样的做法已不太普及,但许多男子仍然向喜欢的女孩赠送爱勺作为礼物;而如果自己能够亲手雕刻出一把爱勺,则无疑更能收获爱情。据介绍,在订婚、结婚仪式上,在庆祝结婚纪念日甚至过生日时,今天威尔斯人仍有赠送爱勺的习惯。“爱勺”甚至成了威尔斯的象征。1989年,威尔斯著名木雕家哈里森创作出世界最大的“爱勺”,长达22英尺。18年后,2007年他雕刻出更大的作品,长达44英尺,创下吉尼斯木制爱勺世界纪录。 此外,威尔斯橄榄球队每次到国外参加比赛时,最年少的队员必将“爱勺”佩戴在自己的身上,以突出球队的“威尔斯元素”。[37]
威尔斯诗歌音乐节
[编辑]可追溯至 12 世纪吟游诗人文化的威尔斯诗歌音乐节,每年都可看到年轻族人流利且自信地以族语创作、吟唱诗歌。许多奇幻文学的元素如德鲁伊文化、红龙与精灵,也都是威尔斯文化与传统的一部分。[38]
艺术
[编辑]工艺品
[编辑]爱勺是威尔斯的一种木质勺子工艺品,也是表达爱意的礼物。在威尔斯,爱勺是爱情的象征,也十分考验雕工的功力。爱勺设计图案复杂,每个花纹都有不同的寓意。如马蹄象征幸运,十字架则象征信仰。爱勺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在东欧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也有类似的工艺品。[39]
现况
[编辑]语言政策
[编辑]在威尔斯,大部分公立学校学生均接受威尔斯语教学,1993年《威尔斯语法案》和1998年《威尔斯政府法案》规定英语和威尔斯语在公部门拥有同等的地位。[40]
足球代表队
[编辑]2016年,威尔斯首次参加欧洲国家杯决赛周,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奇迹式的晋级至准决赛,才输给该届的冠军葡萄牙,最终排名第3名,优于另外两支英伦球队英格兰与北爱尔兰,也是队史在国际赛最佳的成绩。[4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Richard Webber. The Welsh diaspora :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y of Welsh names (PDF). Welsh Assembly. [26 June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27).
- ^ 2011 Census - Population and Household Estimates for Wales, March 2011 (PDF). ons.gov.uk. 16 July 2012 [20 May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05).
- ^ 2011 Census - Population and Household Estimates for Wales (PD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6. March 2011 [13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05).
- ^ 2011 Census: Key Statistics for Wales, March 2011 (PD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11 December 2012 [6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11).
- ^ 2012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6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 ^ Neighbourhood Statistics. Welsh people in England. Neighbourhood.statistics.gov.uk.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Statistics Canada. 2011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tables. [19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Welsh Australians. [20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3).
- ^ Wales and Argentina. Wales.com website. Welsh Government. 2008 [8 October 2010].[永久失效链接]
- ^ City of Aberdeen: Census Stats and Facts page 25, section 18, Country of birth (PDF). City of Aberdeen. 2003 [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8).
- ^ The 2001 New Zealand census reports 3,342 people stating they belong to the Welsh ethnic group..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0).
- ^ The 1996 census, which used a slightly different question, reported 9,966 people belonging to the Welsh ethnic group..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8).
- ^ [1][失效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威尔士人。
- ^ Canolfan i 300,000 o Gymry [Centre for 300,000 Welsh]. BBC. 5 November 2014 [6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1) (威尔士语).
- ^ John Davies. A History of Wales. Penguin. 1993: 258–59, 319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3).; Census 2001, 200 Years of the Census in ... Wales (2001) 2011 Census,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UK
- ^ [2][失效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威尔士语。
- ^ National Statistics. UK 2005. The 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4: 279. ISBN 0-11-621738-3.
- ^ Cunliffe, B. Iron Age communities in Britainpp. 115–118
- ^ BBC History – Ancient History in-depth:Native Tribes of Britain. BBC website “The Deceangli, the Ordovices and the Silures were the three main tribe groups who lived in the mountains of what is today called Wales. However, in prehistory Wales, England and Scotland did not exist in anyway as distinctive entities in the ways they have done so for the last 1000 years. “. BBC. 2010 [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7).
- ^ 20.0 20.1 Iron Age Britain by Barry Cunliffe. Batsford. ISBN 0-7134-8839-5.
- ^ Britain BC: Life in Britain and Ireland Before the Romans by Francis Pryor, pp. 121–122. Harper Perennial. ISBN 0-00-712693-X.
- ^ 22.0 22.1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Prehistoric Admixture on the Genome of Europeans by Isabelle Dupanloup, Giorgio Bertorelle, Lounès Chikhi and Guido Barbujani (2004).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1(7):1361–1372. Retrieved 10 July 2006. Mbe.oxfordjournals.org. [17 October 2009]. doi:10.1093/molbev/msh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4).
- ^ del Giorgio, J.F. 2006. The Oldest Europeans. A.J. Place, ISBN 980-6898-00-1
- ^ What happened after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BBC.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9).
- ^ Special report: 'Myths of British ancestry' by Stephen Oppenheimer. Prospect-magazine.co.uk. 21 October 2006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6).
- ^ Adams, Guy. 'Celts descended from Spanish fishermen, study finds'-This Britain, UK-The Independent 20 September 2006.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 September 2006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7月24日).
- ^ Wilson, JF; Weiss, DA; Richards, M; Thomas, MG; Bradman, N; Goldstein, DB. From the Cover: Genetic evidence for different male and female roles during cultural transitions in the British Is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98 (9): 5078–5083. PMC 33166 . PMID 11287634. doi:10.1073/pnas.071036898.
- ^ Genes link Celts to Basques 3 April 2001. BBC News. 3 April 2001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 ^ BBC News|Wales English and Welsh are races ap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June 2002.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1
- ^ The Flemish colonists in Wales: ''BBC'' website. Retrieved 17 August 2006. BBC. [17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3).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存档副本.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elsh - Kinship。
- ^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Welsh Economy。
- ^ 存档副本.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 ^ [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elsh - Religion and Expressive Culture。
- ^ 36.0 36.1 存档副本.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国威尔斯人用爱勺定姻缘。
- ^ [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苏格兰想公投独立,他兄弟威尔斯却不想,到底是发生什么事?。
- ^ [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ymbols & Meanings of Welsh Love Spoons。
- ^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国的民族现况 - 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 ^ [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威尔斯足球代表队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