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摩尔
哈尔·穆尔 Hal Moore | |
---|---|
本名 | 小哈罗德·格雷戈里·穆尔(Harold Gregory Moore, Jr.) |
昵称 | 哈尔(Hal) |
出生 | 美国肯塔基州巴兹敦 | 1922年2月13日
逝世 | 2017年2月10日 美国阿拉巴马州欧本 | (94岁)
军种 | 美国陆军 |
服役年份 | 1945年-1977年 |
军衔 | 中将 |
统率 | 第7骑兵团第1营,营长 第7步兵师,师长 奥德堡陆军训练中心,主任 军职人员档案中心,主任 |
参与战争 |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
获得勋章 | 美国 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陆军杰出服役勋章 功绩勋章 铜星勋章(4) 航空奖章(9) ......等 韩国 韩战服役奖章 总统部队表彰 联合国 联合国韩战奖章 南越 英勇十字勋章 越南共和国战役奖章 |
亲属 | 茱莉亚·康普顿·穆尔(妻) |
其他工作 | 作家 克雷斯特德比特滑雪场执行副总裁 |
小哈罗德·格雷戈里·穆尔(英语:Harold Gregory Moore, Jr.,1922年2月13日—2017年2月10日[1]),昵称为哈尔·穆尔(英语:Hal Moore),中文亦称穆哈尔,是一位美国陆军退役中将,获颁过杰出服役十字勋章(等级第二高的美国陆军颁发奖章),也是西点军校1945年同期毕业生中,第一位升至准将、少将及中将者。最出名的一次作战是他在1965年参加越南战争、担任美国陆军第7骑兵团第1营中校营长时指挥的德浪河谷战役,他也因此战成为该团的“名誉上校”(honorary colonel)。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穆尔于1922年2月13日出生于肯塔基州的巴兹敦,虽然希望能去就读纽约州的西点军校、成为陆军军官,但乡村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让他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因此搬到华盛顿特区念高中,并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读了两年。1942年,经一名乔治亚州的众议员提名推荐而得以进入西点军校,并在1945年毕业。
军旅生涯
[编辑]1945年初,毕业后的穆尔成为步兵少尉,1945至1948年间赴日本,在第187空降步兵团服役。1948被调回美国,前往乔治亚州的布拉格堡陆军基地。在第82空降师期间,穆尔志愿参加空降测试科(Airborne Test Section),一个测试实验性伞兵的特殊部队。他在加入该科后的2年内参加了150次跳伞,结束这些实验项目后,他在整个军旅生涯中的跳伞共计300次,并获得高级伞兵徽章(Master Parachutist Badge)[2]。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编辑]1952年,穆尔加入第7步兵师的第17步兵团,并在韩战中成为上尉。他在韩国曾担任过步枪连连长和重迫炮连连长,之后担任团部和师部的作战与计画助理参谋。
1954年,穆尔以一名少校的身分重返西点军校,担任步兵战术指导教官,他在西点指导的学员中,包括了当时还是官校生的诺曼·史瓦兹柯夫。将穆尔称作“恩人”的他,最后升至陆军四星上将,还在1991年波斯湾战争中任多国部队总司令一职[3]。
当教官之后,穆尔还进入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并在研发主任室任职了3年,在此期间,他的积极和洞察力成为了新型空降作战装备、伞兵/空中突击战术的发展关键。1960年从美国三军参谋学院毕业后,调到挪威奥斯陆的北欧联军指挥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属单位)达3年。
1964年,成为陆军中校的穆尔拿到哈佛大学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也修完了美国国立战争学院的课业。之后因为陆军高层正在替越南战争策划新式空中作战的缘故,派穆尔到班宁堡陆军基地,并在试验性质的单位——第11空中突击师之下当一个营的营长,实施空中突击和空中机动训练项目。1965年7月初,11师由于改组案的关系遭到撤废,所属人员都改归第2步兵师之下,该部队随即又与驻防韩国的第1空中骑兵师互换番号[4],于是穆尔的臂章从第2步兵师的印地安人头章,换成了第1骑兵师的马头章。他也在前往越南作战前,成为第7骑兵团第1营(当时隶属于骑兵1师3旅)的营长。
德浪河谷战役
[编辑]1965年8月16日,载著穆尔和部队的军舰从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港出发,经过巴拿马运河后横越太平洋,并在9月中旬开抵越南共和国(南越)中北部的沿海城市归仁。之后为了到越南及柬埔寨边界搜索敌踪,第3旅旅长布朗上校(Thomas "Tim" Brown)派遣了穆尔的营前往行动。
11月14日,1营在“X光著陆区”(LZ X-Ray,13°35′N 107°43′E / 13.583°N 107.717°E)降落后,误入了越南人民军陆军驻扎的山头附近。这支曾在奠边府战役中挫败法军的北越部队,很快以优势兵力包围了1营,而雪上加霜的是,1营官兵们立刻发现自己缺乏明确的降落区可供撤离。敌众我寡的事态让穆尔和下属试图坚守阵地,也使同属7团的姊妹部队——2营在隔日、距离1营仅2.5英里(4.0千米)的地方惨遭围歼。穆尔的格言“你总是有些事情可以做,来增加自己的胜算并获得成功。”(there is always one more thing you can do to increase your odds of success)和指挥作战的勇气最后使1营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尽管该战中越南人民军的伤亡总数几乎是美军的4倍,穆尔仍认为两方是打成了平手,因为美军最终还是撤出了河谷,让北越军重掌这块区域。因此次战斗,穆尔得了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也使许多人认为德浪河谷一战可说是之后美越战争的缩影,而西贡的美军援越司令部上将司令威廉·魏摩兰则是对穆尔以寡敌众的战绩表示赞赏,并想用之当成向华府要求增兵的依据。
德浪河谷战役是7团1营继隔了89年的小大角战役后,另一次著名的行动。穆尔在德浪河谷的部下们,因为穆尔的金发而半开玩笑地称他为“黄毛”,而小大角战役时期的7团1营营长乔治·阿姆斯壮·卡斯特也有同样的绰号[5]。
后期生涯
[编辑]穆尔在指挥德浪河谷的战斗后,升为上校,并接任了第3骑兵旅旅长的职位。在越南服役后,赴韩国汉城(今首尔)的驻韩美军第八军团司令部担任作战与计画助理参谋、以及第7步兵师师长。调回美国后,1971年-1973年间至加州担任奥德堡的陆军训练中心主任,并于“志愿役陆军计画”(Project VOLAR)之下负责监督各项实验的密集进行,以准备停办征兵、进而使美国陆军成功过渡为一支全志愿役的军种[6]。他在部队内晚期担任的职务,是密苏里州的军职人员档案中心主任、及之后的美国陆军部人事副参谋长。
退役
[编辑]1977年以中将之阶退役后,穆尔担任科罗拉多州克雷斯特德比特的滑雪场执行副总裁。2009年6月,87岁的他至乔治亚州的哥伦布参加了美国国立步兵博物馆的正式开幕典礼,而馆中的一项展览正是按原比例打造的德浪河谷X光著陆区[7]。
家庭
[编辑]穆尔与其妻,茱莉亚·康普顿·穆尔,在1949年结婚[8],共育有5个孩子,其下又有12个孙儿女[2],其中两名儿子像他一样就读西点军校,之后成为职业陆军军官,分别以中校和上校之阶退役,其中一人还随第82空降师参加过巴拿马入侵作战和波斯湾战争[9]。
相关作品
[编辑]1975年,穆尔将军和杰夫·徒顿中校(Lt Col Jeff M. Tuten)撰写的《打造志愿役陆军:奥德堡的贡献》(Building a Volunteer Army: The Fort Ord Contribution)发行了,这本篇幅139页、由美国陆军军史中心出版的平装书是两人对1971至1973年,穆尔任奥德堡训练中心主任期间,在该基地替VOLAR计画执行的系列性实验所著的专题论文。
1992年,穆尔与同经历过德浪河谷战役、当年为合众国际社(UPI)记者的乔瑟夫·盖洛威合著了《越战忠魂》(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一书来描述当年作战的始末。该书后来被改编成2002年电影“勇士们”,在班宁堡和亨特-利格特堡两座陆军基地拍摄。穆尔中校一角由梅尔·吉勃逊演出。同样由两人共写的越战著作《We Are Soldiers Still》于2008年出版[10]。之后两人重聚,并于9月17日在普利兹克军事图书馆对此书接受访谈[11]。
麦克·瓜迪亚(Mike Guardia)描述穆尔生平的著作《Hal Moore: A Soldier Once...and Always》将于2013年10月出版[12]。
获颁勋章
[编辑]注:未特别说明者均为美国颁发的勋章。
战斗步兵徽章第二等 | |
初级陆军飞行员徽章 | |
高级伞兵徽章 | |
旧版空中突击徽章 | |
越南伞兵徽章 | |
国防部长办公室识别徽章 | |
陆军参谋长识别徽章 | |
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配章 |
杰出服役十字勋章[3] | |
陆军杰出服役勋章 | |
功绩勋章(附两枚桐质橡叶章) | |
铜星勋章(获奖4次)[3] | |
航空奖章(获奖9次,附1枚银橡叶章和3枚铜橡叶章代替) | |
跨军种嘉奖勋章 | |
陆军嘉奖勋章(附2枚铜橡叶章) | |
美国战役奖章 | |
太平洋战争奖章 | |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奖章 | |
陆军占领军奖章 | |
国防部服役奖章(附1枚铜星) | |
韩国服役奖章(附3枚铜质参战星章) | |
越南服役奖章(附3枚铜质参战星章) | |
武装部队远征奖章 | |
英勇十字勋章镶边棕榈叶(获奖3次),南越颁发 | |
联合国韩战奖章,联合国颁发 | |
越南共和国战役奖章,南越颁发 | |
韩战服役奖章,韩国颁发 | |
美国总统部队嘉许奖 | |
大韩民国总统部队嘉许奖,韩国颁发 | |
英勇十字勋章部队嘉许奖镶边棕榈叶(获奖2次),南越颁发 |
相关条目
[编辑]- 阮友安(德浪河谷战役中的北越指挥官)
注释
[编辑]- ^ Johnson, Chevel. Lt. Gen. Hal Moore dies; depicted in film 'We Were Soldiers'. 美联社. 2017-02-11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英语).
- ^ 2.0 2.1 Gathering of Eagles biography.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 ^ 3.0 3.1 3.2 West Point AOG - DGA Harold Moore, Jr. '45.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 ^ 王执中、徐舟涛译,1998,《越战忠魂》,台北:星光出版社。译自Moore, Harold Gregory., and Joseph L. Galloway. We Were Soldiers Once ... And You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2.
- ^ Moore, Harold ("Yellow Hair"), LTG.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 Building a Volunteer Army: The Fort Ord Contribution, Lieutenant General Harold G. Moore and Lieutenant Colonel Jeff M. Tuten, Washington: The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75).
- ^ Williams, Chuck, "Infantry Museum's '100 Yards' Exhibit Touches Veter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us Ledger-Enquirer, June 19, 2009.
- ^ Galloway, Joseph L. Vietnam story: The word was the Ia Drang would be a walk. The word was wrong. U.S. News & World Report. 1990-10-29 [200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9-11).
- ^ Julia Compton Moore. obit (Columbus Ledger-Enquirer). 2004-04-21 [200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Moore, Harold; Joseph L. Galloway. We Are Soldiers Still: A Journey Back to the Battlefields of Vietnam. Harper. 2008 [29 September 2009]. ISBN 0-06-114776-1.
- ^ Webcast Int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Pritzker Military Library on September 17, 2008
- ^ Hal Moore: A Soldier Once...and Always Hardcover – November 1, 2013 by Mike Guar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