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Latina
- Lietuvių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loven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Mr.Luis Federico Leloir | |
---|---|
出生 | (1906-09-06)1906年9月6日 法国巴黎 |
逝世 | 1987年12月2日(1987岁—12—02)(81岁)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居住地 |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国籍 | 阿根廷, |
民族 | 巴斯克人 |
母校 |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
知名于 | 半乳糖血症 乳糖不耐症 Carbohydrate metabolism(英语:Carbohydrate metabolism) |
奖项 | 卢伊斯莎·格罗斯·霍维茨奖(1967年) 诺贝尔化学奖(1970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2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化学 |
机构 |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圣卢伊斯斯华盛顿大学(1943年-1944年) 哥伦比亚大学(1944年-1945年) Fundación Instituto Campomar(1947年-1981年) 剑桥大学(1936年-1943年) |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西班牙语:Luis Federico Leloir,法语名勒卢瓦尔,1906年9月6日—1987年12月2日),阿根廷籍法裔生物化学家。因研究了核苷酸糖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复杂的糖类分解为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过程)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莱洛伊尔生于巴黎。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曾获巴黎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1949年莱洛伊尔找到了一种糖核苷酸(今日已知的核苷酸糖约100种),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953年分离出尿核苷二磷酸酯乙酰葡萄胺,1959年提出糖原生成机理,1960年提出淀粉生物合成机理,1964年从谷物中分离出腺嘌呤核苷酸,由于这些成就,莱洛伊尔于197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文献
[编辑]- ^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Year Book of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Academy. 1986: 63 [201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英语).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鲍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远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维特、瓦舍尔 / 2014年:贝齐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达特、费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兰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诺德、温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