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虎I坦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Tiger I

VI号战车 虎I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
驻守于西西里岛,第504重坦克营第2连的虎I(1943年)
1943年驻守于西西里岛第504重坦克营第2连的虎I
类型重坦克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2年至1945年
使用方 纳粹德国
 匈牙利王国
生产历史
研发者亨舍尔
生产商亨舍尔
单位成本250,800RM[1]
制造数量1,347辆、1,350辆或1,355辆
基本规格
重量57吨(战斗重量)[2]
长度8.45米(全长)[2]
6.316米(车身)[2]
宽度3.705米[2]
高度3米[2]
载员5人
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通讯员

装甲前方100毫米
侧面及后方80毫米
车顶25毫米[2]
主武器8.8厘米Kwk 36 L/56炮(炮弹92发)[2]
副武器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 ×2
发动机梅巴赫HL230 P45
水冷4冲程V型12汽缸汽油引擎[2]
700匹
功率/重量12.3匹/吨
悬挂扭力杆[2]
作战范围100公里(平地)、60公里(越野)[3]
速度40公里/小时(平地)[2]
20-25公里/小时(越野)[2]

虎I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国防军武装党卫队所使用的坦克,正式名称为六号战车VI号战车)。一般称为虎式坦克,简称“虎式”或“Tiger”。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是活跃于第一线的重坦克

设计

[编辑]

虎I与早期的德国坦克相比,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设计哲学。[4]在此之前的德国坦克十分重视机动性,而火力与防护相对薄弱。当时德军中拥有最强火力的坦克是装备了50毫米炮的三号战车,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敌方坦克,但是德军的战术优势正好弥补了该缺陷。

至于虎I则舍弃了以往重视机动性的理念[4],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火力与防护上。由此虎I至少57吨的重量,导致机动力低下,且其所配备的悬吊装置、变速箱等系统在运作时经常达到极限。如此一来,虎I的机械需要更多的保养与维护才能保证可靠性。

六号战车开发初期,它的前身原为1937年制作的DW I、翌年的DW II及再后来的VK3001(H),到1941年为止一共试制了3辆。不过这个系列后来被停止,改为优先开发较大型的VK3601(H)。VK3601(H)为亨舍尔自行开发的产物。其设计上的要求,需要拥有在1,400米(4,600英尺)外击穿100毫米装甲的能力,而防御力上则要求前方装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5]。关于这个要求,原因是在进攻法国的西方战役时遇上雷诺B1玛蒂达II步兵坦克盟军的重坦克。在了解到三号战车及四号战车所搭载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无法击毁英国法国的坦克时,对此相当不满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41年5月26日下达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命令。虽与后来德军遭遇T-34时的作战经验无关,但其厚实的装甲,使德军知道必须尽快开发出此重型坦克。该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拥有较以往坦克更强的主炮与装甲,亦被要求能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方阵地[6]

原本亨舍尔正在研发准备搭载在VK3601(H)上的锥膛炮日语ゲルリッヒ砲,但后来以制作弹头的钨不足为理由而终止。而VK3601(H)为了达到要求,因此考虑搭载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实行的话必须将炮塔增大,变相不得不加大车体兼作连串修改。亨舍尔将VK3601(H)的放大版,重新设计成VK4501(H),后来更获得采用成为虎I。而炮塔部分,则使用克虏伯为同时期由保时捷教授设计的VK4501(P)所研发的炮塔。这是为了赶及研发限期,迫于无奈下的做法[7]。此后,VK4501(P)于1942年7月27日,在库斯麦多夫与VK4501(H)进行比较审查期间,由于使用电动马达,在性能上不合格,最后被终止研发,剩余90辆未装备炮塔的车身,则是被改装成象式坦克歼击车[8]

虎I的车体形状与布局虽然与四号战车相似,但战斗重量却是其2倍以上,价钱也是两倍以上。增加的重量来自更厚重的装甲及大口径主炮,为此必然需要更大达540升的油缸与92发炮弹存量的弹药库、更强马力的引擎、更扎实的变速箱以及悬挂系统

装甲

[编辑]
于1943年在突尼斯被美军虏获,原隶属第504重坦克营第1连的初期型
第1SS装甲师的虎式
东部战线的虎式(1943年6月)
隶属SS第101重坦克营的虎式
东部战线稍作修理的虎式(1943年)

四号战车的初期型前方装甲厚度为20毫米,而强化后的F型前方装甲厚度也只不过50毫米[9][10]。而虎I的车体前方装甲厚度为100毫米、铸造炮塔前方为120毫米、侧面与后方的装甲为80毫米、侧面下方为60毫米,而上方与底部的装甲为25毫米。后来炮塔上的天盖装甲增加至40毫米[11][12]

车体多处装甲以锐角形状组成并显得相当平直,完全没有像苏联与美国以铸造方式制造的坦克般拥有圆滑的曲线。而装甲显得相当平直的原因是使用了压延装甲板所致。由于在设计时还未使用斜面(Glacis plate)这个概念,因此在车体前方及侧面完全没有用以应对直击炮弹的倾斜装甲构造。在炮塔侧面因使用了筒状构造而形成了曲面,当被炮弹击中时能发挥不错的防御力。该侧面装甲为使用曲面加工并与其他部分连接。车体及炮塔上的装甲并不使用铆接,而是与同时期的德国坦克一样使用高品质的焊接。四号战车的车体在组合时,是在其基本车架上再作装配,而虎I则不使用基本车架,为在装甲板与装甲板之间作直接的榫接、焊接组成。

内部构造与炮塔

[编辑]

虎I的内部构造与一般的德国坦克近乎相同。引擎设于车体后方,主变速箱、转向变速箱及刹車装置设于车体前方。炮塔设于车体的中央位置。由后方望前,车体的前方左侧为驾驶席、右侧则设有通讯手席,车体中央为战斗室,设有车长、炮手及装填手的座席。战斗室与引擎室之间设有防火壁并将两边完全隔离,不但有效阻隔噪音,亦有利于隔热。将战斗室的地板稍微提高后,就能设置成在炮塔旋转时连动的炮塔摇篮(turret basket、炮塔壁面上有3支连接并吊起圆型地板的支柱),炮塔旋转时相关的物品与乘员也连随转动。车体上重达11吨的炮塔,是由引擎提供动力再通过油压装置来转动[13],若果引擎所运行的转速为1,500转的话,炮塔完整转一圈需时1分钟[13]。由于炮塔旋转速度缓慢这个缺点,经常为靠近的敌方坦克提供了逃走的机会。引擎的转速与炮塔的旋转速度成正比例。除了以引擎的力量旋转外,车长与炮手也可以使用手把来人力旋转[14],不过通常由炮手以脚踏踏板来进行。站立在炮塔摇篮内的装填手,可以相当容易从炮座(履带上边车体侧面突出的地方)取出存放在那里的8.8厘米炮弹。炮塔内部的左侧为炮手席、车长坐在其后面。装填手则站在炮塔右侧与主炮之间进行装填等作业,在车辆行驶时便坐在专用的折叠式座椅上。再者,由地板到炮塔天井的高度为157厘米。炮塔环的直径为1,850毫米。炮塔的侧面设有逃脱用的舱盖。这个舱盖的厚度为80毫米,开关时必须要用相当的力量。另外车长专用的窥视狭缝与指挥官舱盖的圆顶只为单纯的筒型,在防御上相当不利,因此在后期型改良成与豹式同样,为带有斜面并像倒转的碗般的优良形状。

火力

[编辑]

虎I采用的主炮炮尾及点火结构为来自相当有名的德军8.8厘米高射炮。后来的8.8厘米Kwk 36L/56炮就是专为虎I而设的改造版,与虎II所使用的8.8厘米Kwk 43L/71炮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威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为盟军最恐惧的坦克炮。虎I主炮的弹道非常低伸笔直,所配备瞄准器更为极度精确的蔡司TFZ9b瞄准器。炮弹方面,主要使用8.8厘米PzGr39披帽穿甲弹、8.8厘米PzGr40钨芯穿甲弹高爆弹共3种。8.8厘米PzGr39的弹头重量为10.16公斤,初速810米/秒,射程及穿透力为2,000米/84毫米、1,500米/92毫米、1,000米/100毫米、500米/111毫米。而8.8厘米PzGr40的弹头重量为7.5公斤,初速930米/秒,射程及穿透力为2,000米/110毫米、1,500米/125毫米、1,000米/140毫米、500米/156毫米。若果使用8.8厘米HLGr成型炸药弹的话,只要在有效射程内也能发挥出贯穿90毫米装甲的穿透力[15]。关于该炮射击时的精确度,英国曾在战争期间以虏获的兵器进行试射,在记录上为曾在1公里距离外连续5次命中大小为41厘米×46厘米的标靶。虎I亦被指出经常在1.6公里的距离外击毁敌军坦克,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大部分的坦克战斗都只在近距离发生。

机动力

[编辑]

虎I的后部设有引擎室。引擎安放在引擎室中央,而两侧的空间则放置油缸及2座散热器(散热鳍片)连散热风扇。动力输出源自梅巴赫HL230 P45V12型液冷汽油引擎,其排气量达21升,汽缸夹角为60度。虽然最大马力达650匹,但用来推动57吨的沉重车体则略嫌不足。该引擎在虎I生产了250辆后就撤换,改为采用最大马力达700匹,经过改良的HL230 P45。引擎的空气过滤器使用油性湿式。虎式坦克的极速可以达到37公里/小时。[16]不过,配属于非洲战线及俄罗斯南部的车辆却为装备干式的法菲尔型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安装在引擎室后部嵌板外侧的上部,并以导管与冷却用吸气口连接。该干式过滤器在1944年初废止[17]。虽然汽油引擎的燃料较柴油引擎的容易燃烧,不利于防御层面上,但其加速性能对比起同等排气量的柴油引擎却较为优胜。引擎的点火(起动)装置设于车体后部嵌板内,可以使用曲柄穿过设置在那里的小孔来发动,亦可将VW166两栖车后方的传动轴与曲柄连接,抑或使用点火专用的小型外部引擎来发动。在更换引擎方面,只需打开设置在引擎室上面附有格子孔的舱盖,就可将引擎吊起及搬离车体。而为了应付火警,在引擎室内设有自动灭火装置。当设在这里的电子检测式温度探测器测量到温度超过摄氏160度,灭火装置就会自动启动,并在7秒之内放出灭火剂[17]

由于虎I的总重量达到57吨,已远远超过当时大部分桥梁的重量限制。因此虎I设计成可以在深度达4米的水中行驶。在水中行驶期间为了让引擎能正常换气及冷却,所以需在引擎室后上方另外装备3米长的伸缩式吸气筒,以及在舱盖及其他接合部分盖上防水物料。潜水的时限约为2小时30分钟[18]。如果期间车内有漏水的话则由排出污水专用的水泵抽走。而为了达至这潜水功能,所以在生产时必须确保整个车体为完全水密构造。另外在水中行驶之前需要30分钟准备,炮塔与主炮必须固定在正前方,并在开口部分以栓塞塞紧并用防水布料盖好,再在空隙中填上橡胶,最后必须在车体背面竖起呼吸管。具备这潜水结构的虎I只生产了495辆,并全为极初期型,后来有部分的装备停止安装,在之后的生产中更完全废止。而没有潜水装备的虎I只能涉水1.2至1.6米左右[19][20]

虎I所采用的扭力杆悬挂系统为与现代坦克相同的先进构造,在车底由16组横置的扭力杆英语Torsion bar suspension构成。为这组扭力杆作缓冲及避震则由棒状弹簧所负责。其直径为58毫米至55毫米,长度则为1,890毫米。为了节省车底空间,棒状弹簧与负重轮连接的摇臂配置为左侧向前、右侧向后。因希望减轻这组扭力杆的前后颠簸,所以另外加装了用以统一摇摆方向的缓冲器。这组缓冲器为设置于车体内部[21]。一组摇臂为配有三个负重轮,就算在越野时也能发挥出良好的行车性能,不过其生产成本则相当高昂。插入式负重轮直径为80厘米。亦为了分散对地面的压力所以采用前后交错的配置,但是负重轮与负重轮互相重叠的配置却产生另外的问题。若果内侧的负重轮上的橡胶损耗(此事经常发生),这时必须将负重轮拆除并修理,但因负重轮是互相重叠的关系,拆除内侧的负重轮时不得不将外侧的负重轮一拼拆除,成为修理时的沉重负担。另外,负重轮有时会与附着的泥和雪冻结在一起而动弹不得,为此有些车辆会暂时将车体最前方及最外侧的第一负重轮拆除。而苏联军就利用轮轴冻结这个缺点,屡屡在严冬期间的清晨突击无法移动的虎式。再者,由于橡胶本身的耐久度很低,所以必须经常更换[22]。在虎I的后期型开始,开始采用内藏橡胶的钢制轮辋车轮(钢制负重轮),并在后来为仍然残存的初期、中期生产型替换。钢制负重轮对比起之前的负重轮减低消耗了不少橡胶。

履带的动力来自设置于车体最前方的起动轮。虎I所使用的履带阔度为史无前例的725毫米,用以将巨大的车体重量分散及平衡对地面的压力。不过使用这宽阔的履带亦引伸出其他问题。使用铁路运输有阔度限制,如果就此运输虎I,会有部分车体会突出货运列车之外,所以这个做法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其解决方法,是先将最外侧位置的负重轮拆除,并装上阔度为520毫米专为铁路运输而设的履带。履带为干式,并使用单栓为连结。左右两边各由96块,共重3吨的铁片组成。对地面的压力为1.05公斤/平方厘米[23]。而替换履带的过程,再熟练的乘员也需要花25分钟才能完成[24]

在虎I上亦可以看到其它新颖的结构,包括有油压式的预选变速箱(Preselector gearbox)与半自动变速箱。虎I的驱动力为来自后部的引擎,再透过车底的万向接头传动轴传到主变速箱,经减速后再分配到用来操作转向的转向变速箱。该转向变速箱是用来调节动力的分配藉以改变坦克的行驶方向,亦可用来切换转弯和前进后退。而从转向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再会传送到最终减速机,并在减速后传到起动轮。起动轮则为直接驱动履带。由于虎I巨大的重量,所以使用不到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及刹車系统,为此使用了英国梅利特·布朗式(Merritt-Brown)单半径结构的改造版。而虎I所使用转向变速箱为拥有2个半径,由亨舍尔制造的L600C。这样就能分别以不同的齿轮来作出两种一定半径的旋转,以一档的话最小旋转半径是4米,所以能够结构式原地旋转。梅巴赫制造的“OLVAR”OG40-12-16变速箱为拥有前进8档,而转向变速箱在转向时则有16种旋转半径,如果想将旋转半径减至最小可配合刹車来实行。后退的4档正是为此而设。这些齿轮为透过手动的控制杆来选择段数,与控制杆连动的油压回路就能闭锁及解开,因油压的关系就能自动变速。主离合器为使用湿式多板离合器。至于转向时的操作并不是使用控制杆,而是使用把手(方向盘),由于附有转向助力装置的关系,所以操作并不费力。行驶时的刹車与转向变速箱用的刹車同样是使用碟式[25]。虎I的操纵结构在操作上算是十分简单,在当时使用的坦克中亦为最先进,不过就全体而言很难说没有机械上的缺陷。

缺点

[编辑]
Sd.Kfz.9拖曳中的虎I

由于重达57吨,虎I在机械上的可靠度大打折扣。虽然悬挂系统方面还能负担这过大的重量,但构造过于复杂的关系令维修十分困难。其复杂的变速器与转向装置在实战中因承担极大负荷,十分容易损坏。为此,基本移动全由铁路运输进行。如果确实需要靠自力行军就必需低速,不然会损耗刹車系统及变速箱,导致不能参与战斗。若然有虎I没有接受适当检查及修理,随时可能因极小的故障而导致不能使用。

另外,负责承担巨大重量的履带、负重轮、起动轮及变速箱亦会因此严重损耗。巨大的重量令履带很容易破损,若加上粗暴的驾驶及在不适合的地形上行驶,更会令履带有屈曲及断裂等问题。过大重量也使负责驱动的引擎会有严重损耗,亦不时因过热而起火。后来只好在引擎室内装上能感知温度上升的自动灭火装置。

种种的故障,使到乘员及维修营需付出不少时间及体力修理,从而带来不少麻烦。若然遇上虎I因无法动弹需回收时(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将会是场恶梦。虎I抛锚是禁止僚车拖曳的,因为负责拖曳的虎I随时会因引擎过热而故障及甚至起火。而驱动轮的位置由于比较低,所以有机会不能越过比较高的障碍物。如果驾驶员以粗暴的手法驾驶,随时会使履带脱离驱动轮,直接令车辆无法移动。在履带脱离的情况下,必须要以2辆虎I拖曳。而被缠住并高度绷紧的履带如果不能移除履带插销,就有可能需要用爆破方式,或者不得不使用火焰切割(氧乙炔或是瓦斯配和高压氧)来将其切割[26]

有时也会使用18吨半履式牵引车(制式编号:Sd Kfz 9FAMO英语FAMO)拖曳虎I,虽然是德军中最大的重型牵引车,但是使用1辆是拉不动虎I的,只能使用钢缆将3辆连结在一起来拖曳。在一线部队中,因以这种方式回收车辆实在太过麻烦,或者战斗状况十分紧迫,所以就算是明文禁止,有时也会出现以虎I拖曳的情况。在平地还好,但如果在难以行驶的洼地或泥泞中回收虎I,有可能需要多辆的牵引车。更有机会需要以起重机与2辆较牵引车自身拥有更大重量及更强刹车系统的虎I连结在一起,否则会有覆转的危险。

行程同样也是一个问题。在载油120加仑的情况下,虎式坦克的行程(公路行驶)仅有120公里,越野时则只有67公里了。[16]

虽然虎I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盟军坦克的强敌,但是其设计过于保守并且有不少严重问题。比如:

  • 由于车体的装甲板在设计时斜面的概念还未广泛采用,所以并没有像苏联的T-34与豹式一样使用倾斜装甲,而是仍旧采用近乎垂直的构造。因而虽然拥有充分的防御力,但却过于厚重。
  • 在产量方面,对比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接近50,000辆的美国雪曼坦克及58,000辆的苏联T-34坦克,虎I仅为1,350辆,而虎II也不超过480辆(到1945年1月为止是417辆)[27]
  • 因德国坦克的设计较为复杂,在哪一方面上的生产成本也远高于盟军坦克,虎I的成本为豹式约2倍、三号战车约3倍及三号突击炮约4倍的高价。而与虎I性能相近的敌军坦克,为有美国的M26潘兴与苏联的IS-2斯大林。在战争期间,前者生产了约700辆(实际参战仅为20辆,最终生产了约2,200辆),后者则为3,600辆(搭载85毫米炮的为105辆)。

设计历史

[编辑]
DW及VK的试作型设计图

在战前,德国人就意识到需要一款新型坦克来完全取代四号坦克[28]在1937年,德军希望发展一款30-35吨左右的重型坦克。而研发工作由亨舍尔公司进行,原型车称之为“突破坦克”德语:Durchbruckswagen。之后,亨舍尔先后制造出了D.W.IA后,亨舍尔公司又制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战斗全重达32吨的坦克,乘员5人,主炮为7.5cm L/24坦克炮[29]在1940年,德军统帅部要求研发一款新式的30吨重型坦克。之后,保时捷猛狮戴姆勒-奔驰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30]而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方案则是以先前的D.W.2为基础,该原型车编号为VK3001(H)。在军方的要求下,制造了4辆用于测试。[30]同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VK3001(P)也得到认可,并被要求制造原型车。[30]之后,亨舍尔在次年的3月和9月制造了2到4辆原型车。[31]但在当年11月俘获了一辆T-34/76坦克后,对比下该坦克显得乏善可陈,因此项目取消。而同类的36吨坦克项目VK3601(H)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取消。[30]

1941年,德军开始研制虎式坦克。[28]1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cm KwK36 L/56。有证据显示它们都使用了先前研制的30吨级坦克上的一些成果。[30]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虎式坦克的两种原型车展示了其性能。[32]尽管保时捷的设计采用了汽油机,纵向扭力杆等很有特色的设计,但是在测试过后因为达不到要求[33],最后被亨舍尔公司较为常规的设计打败。[30]不过军方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让保时捷公司生产了90辆VK4501(P)的底盘(后来均改装为象式歼击车)。[30]

值得注意的是,虎I与所谓的T-34冲击毫无关系[34]

其后,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为此亨舍尔内的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英语Erwin Aders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由于虎I的设计只是以当时为止的试作重坦克基础上扩大而成,与汲取了遭遇T-34后的作战经验及经过机械比较作为设计基础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等革新的设计。不过却使用厚重的装甲以作弥补。

正在生产虎I的亨舍尔工厂

保时捷与亨舍尔后来提交了试作车的设计方案,而实际上完成制造的车辆是于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辰,并在肯琴于希特勒面前进行比较。保时捷方案的VK4501(P)因希望省略了故障频频的变速箱,所以使用了由引擎作为发电机并和马达提供电力的电动方式,而悬排系统与扭力杆也是使用较为简易的设计。虽然希特勒对此十分有兴趣,但因马达需要大量德国国内存量不足的铜,以及亨舍尔的方案较为扎实,所以最终使用了亨舍尔的方案。虎I以正式名称六号战车E型于1942年8月正式开始生产。而因配合保时捷方案而先行完成生产的90台车体,则被改造成斐迪南及后来经改良的象式重歼击车。

保时捷虎式(Porsche Tiger、即VK4501(P))与较为人熟悉的虎I(亨舍尔型)存在不少差异。保时捷虎式的炮塔设置于车身前半部分略前的地方,其形状亦与亨舍尔的制品有所不同,为了在操炮时取得俯角,因为在中央部分设有突起的缓冲间隔。另外,与亨舍尔的相比,其车身长了近1米,这是由于安装了马达的关系,不过在阔度及高度上则较为窄及矮。亦因为使用了会有动力损失的马达驱动,所以其极速较亨舍尔型慢了3公里/小时。而使用电力驱动的后果,为必须扩大引擎室,再者风冷引发的动力亦为不足。推动这庞大的车体需要相当大的电力,而结果就是在平地上作行车试验时,用作供电的电缆有起火、引擎冒烟等问题。在稍作改良后,在下坡的行车试验中,供电的电缆再次起火,连换上用作炮塔旋转时供电的的大电流电缆也没有用,为此只好立即终止试验。就算暂时移除了炮塔以减低重量也没有多大帮助。保时捷虎式的交货期限为于1942年4月20日,而当天亦会受到希特勒检阅,因此所有工程必须在之前完成。但是引擎的完成及交货日期却在4月10,为此只好在铁路运送途中拼命地在列车进行溶接工程,并仅仅在到达前完成,不过仍然不能够最得满意的结果。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最后选定使用亨舍尔的车辆。后来,配属于东部战线的重歼击车部队内,在数辆指挥坦克当中就配备了保时捷虎式。

在最初开发时其名称为Pzkw VI Ausf. H,后来更改为Ausf. E。而制式编号刚为Sd.Kfz.181。至于“虎”这个昵称是由斐迪南·保时捷博士命名的。

由于在实际上仍在试作阶段的虎I急急忙忙就投入实战,所以在生产期间的大小改良从未间断。首先为了减低成本,就将在初期型独有,用作潜水用的法菲尔型过滤器省略。 而使用较为安全,以间接视认方式的潜望镜来取代装有防制玻璃,设于车长专用舱盖圆顶上的窥视狭缝就为中期型,至于改为使用内藏缓冲橡胶钢制负重轮的就为后期型,不过这只是后来的研究者所使用的分类[35]。另外,有一部分被送返修理的车辆,后来被改造成突击虎式

为了教导坦克兵等兵士适当地运用车辆,为此特别制作了一本名为《Tigerfibel英语Tigerfibel[36]的说明书,并将虎I拟人化成名为“艾薇拉·甜嘉(Elvira Tiger)”[37]的女性(附有插图),在书中作为角色之一的兵士除了照顾她外,也会跟她谈情说爱,就像图文并茂的恋爱入门书般的方式来说明虎I的使用方法。

生产

[编辑]

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38],直到1944年8月停产为止共生产了1,355辆。刚开始时的生产速度为每月25辆,到1944年4月增加至每月104辆。而拥有最大数量的时间为1944年7月1日达到671辆。通常,1辆虎I的生产时间是其他德国坦克的2倍以上。其改良型的虎II由1944年1月开始生产,而虎I则慢慢退出生产线。

运用

[编辑]

虎I在面对主要的敌方坦克,包括T-34M4中型坦克丘吉尔步兵坦克时均能在1,600米以上的远距离外将其击毁。反过来说,装备76.2毫米炮的T-34使用APBC却无法在零距离贯穿虎I的前方装甲,同样也不能击穿虎I的侧面装甲。只有使用BR-350P HVAP弹才能在500米以内贯穿虎I的侧面装甲,在300米击穿炮盾装甲。而T-34/85中型坦克的85毫米炮使用BR-365P HVAP弹也要在500米以内才能射穿虎I的侧面,在300米击穿炮盾。而IS-2的122毫米炮能在1000米内以任何方位击毁虎式。但实战中也有IS-2坦克在100米内开火被虎I的前方装甲弹开的记载(有一定倾斜角度)。

M4雪曼M3 75毫米炮只有在100米内才有机会贯穿车体的垂直装甲,以及在1250米以内才可以贯穿侧面装甲(以M61 AP versus FH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雪曼的后期型号装备了反坦克能力更强的M1 76mm毫米炮,使用M62 APC时可在600米至800米击穿虎式的首上装甲,炮盾则需迫近到200米;使用M93 HVAP时可在1000米以上击破虎式,不过此弹种大多发配给歼击车单位,一般装备76毫米炮的雪曼单位每车只有2~5发以内。英军改造的雪曼萤火虫装备了英制17磅炮,使用普通的APCBC时便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有效击毁虎式,使用APDS弹理论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但此弹种在超过500米后命中率大幅降低。

但是,熟练的乘员亦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增加虎I的装甲。在面对敌方坦克时,可以故意打侧车体的前方,从而取得与倾斜装甲同样的效果。如在面对敌方时将正面装甲打斜45度,可以将装甲增加至141毫米,使得敌弹无法贯穿其装甲。使用这个方法亦会增加敌弹的减衰效果,令贯穿其装甲难上加难。

通常,穿甲弹是以存速来得到穿透能力。因而能在短的战斗距离贯穿厚重的装甲(于第二次大战中单兵反坦克武器常见的HEAT弹是以化学能穿透装甲,穿透力基本无视距离)。由于虎I的主炮拥有强大的穿透力,这意味着可以在敌方坦克无法还击的远距离外将其击毁。在俄罗斯等平地多且十分开阔的地形上就成为战术优势。而敌方坦克为了击毁虎I只能被迫集中攻击其侧面。

1942年8月29日虎I在列宁格勒近郊姆格内初次上场。基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压力,虎I较原定计划提早了数个月将投入使用,因此发现了在初期型上各式各样在机械上的问题。而在1942年9月23日的战斗中,4辆投入作战的虎I全部被困于湿地之中,最后就被安放在碉堡内反坦克炮全数击毁。当中有3辆成功回收,1辆无法回收。剩下的那1辆就在爆破处分后被苏联虏获,这样就给予苏联研究虎I及准备应对方法的机会[39]

突出部战役波卡基村战役中,虎式坦克凭借优异的战果树立了日后的威名。[40]

而在北非战场上的第一次战斗中,虎I在开阔地形上成功压倒所有盟军坦克。但是在机械上的缺陷,导致同时能参与战斗的虎I在数量上相当少。这再度重演了在列宁格勒时的经验,最少有一辆虎I被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击毁。

诺曼底登陆战中,据记载德军虎式坦克歼敌率达到25以上。[41]

有记载称,德军一辆虎式坦克一次就击毁了25辆以上英军第七装甲师的装甲车辆。[40]

被击中侧面但还没有贯穿的炮弹痕

由于虎I过大的重量对使用桥梁出现不少限制,而越过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残骸亦相当危险。另外一个弱点,就是炮塔使用油压旋转时的速度非常慢。虽然炮塔也能使用手动来旋转,但通常仅作为瞄准时用作略微调整的辅助。

虎I在路上的最高速度是38公里/小时,与最大的对手IS-2的37公里/小时差不多,不过对比起中型坦克算是低速。但是在操纵上来说因虎I为十分容易而占优,在两军的报告书中亦有提及。虎I初期型的最高速度是更达45公里/小时,不过于1943年秋天在接受引擎改造期间被减低至38公里/小时。虎I恒常的可靠度不足令人相当苦恼。虎I的部队亦往往因故障而经常在指定车辆数目不足的情况下参与战斗,而部队在路上行军期间也常常出现因故障掉队的车辆。另外其耗油量亦十分惊人、续航距离也相当短。不过,托使用阔身的履带的福,虽然作为重坦克,但是对比起苏联T-34以外的大部分坦克,在相同的接地面积中拥有较低的压力。

在防御战斗中低机动力不会构成任何问题,因此虎I的装甲与火力为所有敌人所畏惧。虽然经常遇到的豹式威胁实为更大,但是虎I的存在却严重影响盟军兵士的心理,更引起了“虎式恐惧症(Tiger phobia)”。盟军兵士在看到虎I时不作抵抗并溃散不足为奇,但遇到外观与虎式有点相似,加挂了护板四号战车时仍然出现相同的情况。在诺曼底作战期间,盟军必须动用4至5辆雪曼,才能以由诱饵车吸引其注意后集中射击侧面与背面装甲的方式击毁一辆虎式。而苏联的T-34坦克亦相当恐惧虎I。就像当年三号战车面对苏联的重坦克的情况一样。盟军方面在面对虎式的战术,是以群体合作的方式。首先是以一辆去吸引虎式的注意,然后其他的坦克则集中攻击其侧面与背面。由于虎I上所搭载的弹药与燃料存放在两边的炮座之内,所以能够击穿侧面的话就可以击毁虎I。不过这为风险相当高的战术,随时要损失多辆坦克才能得手。固此要歼灭虎式部队确实需要极巧妙的的战术。

第501重坦克营进入突尼斯时的极初期型

虎I多数为配备在直属军的独立重坦克营。这个营主要投入于突破作战,甚至反击战等激战地域之中。而陆军中最为精锐的大德意志师、与武装SS师内几个使用细编号的精锐师,亦会装备一定数量的虎I。

库尔斯克之战中,于1943年7月7日,隶属SS第1坦克团第13连第2排的弗林茨·斯道德格英语Franz Staudegger小队领袖(中士)所指挥的1辆虎I在别尔哥罗德附近与约50辆T-34发生遭遇战,当中有22辆T-34被击毁。直至斯道德格将所有的弹药用光后,敌方残存的车辆才能撤退。由于这个战果,斯道德格于7月10日被颁发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8月8日,隶属SS第102重坦克营第1连的威尔·菲(Will Fey)上级小队领袖(上士)所指挥的虎I,遇上英军第11装甲师。威尔在弹药用尽之前,一共击毁了14辆雪曼坦克、12辆装甲车及一门反坦克炮。威尔在补给了弹药后,再于同日击毁了另一辆雪曼,合计当日总共击毁了15辆雪曼。虽然第102重坦克营在诺曼底战役中损失了全部车辆,但是却在这6周之内击毁了227辆盟军坦克。另外,该坦克营作最后的移动时为威尔所指挥,于8月28日在鲁昂因渡河失败而沉于塞纳河。

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说是虎I王牌中最著名的坦克长。魏特曼曾乘坐过各式各样的车辆参与战斗,最后则为乘搭虎I。在维莱博卡日战斗中,魏特曼在1日之内破坏20辆以上的的敌方车辆,当中更包括了坦克,为此被颁发了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不过后来在1944年8月8日战死。

总共有10名以上的坦克长拥有破坏100辆以上敌方坦克记录。约翰内斯·汉斯·鲍尔特英语Johannes Bölter为139辆以上[42]奥托·卡利乌斯为150辆以上[42]坎特·柯尼斯佩尔英语Kurt Knispel为168辆以上[42]米歇尔·魏特曼为138辆以上[42]瓦尔特·施罗伊夫为161辆以上[42],而阿尔博特·科舍尔则为击毁100辆以上[42]

被盟军俘获的虎式

[编辑]
炮塔编号131的虎I
伏罗希洛夫朱可夫在红军陪同下正在视察被俘获的虎式,设置在炮塔侧面的置物箱显示该车属于最早投入战场的几批虎式之一

1943年4月21日,隶属于第504重坦克营炮塔编号131的虎I突尼斯嘉发山与英军丘吉尔步兵坦克交战中被击中炮塔环导致卡死失去战斗力被俘获[43]。该坦克经修理后,便立即在突尼斯进行展览,之后再送回英国本国作彻底的调查。尽管美英等西方盟军很了解德国坦克较自军的坦克优秀,不过几乎没有为此作出什么对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正确推断了虎I不可能被大量生产。另外,在美国陆军的战术教条中,指出坦克这种东西的重点并不是在坦克对坦克的战斗上,对坦克战斗应该由歼击车负责。另一方面,英国陆军在对虎I进行调查后,投入了搭载17磅炮的雪曼萤火虫彗星巡航坦克参与战斗,不过由于后者的出现时间为在强渡莱茵河作战之后,所以几乎没有机会遇到德国坦克。

1951年9月25日,这辆被俘获的虎I正式由英国军需部英语Ministry of Supply赠送给伯维顿坦克博物馆英语Bovington Tank Museum。于1990年6月,为了使该车能重新行驶而开始进行修复工程。到了2003年12月,ABRO英语Army Base Repair Organisation(陆军基地修理组织)在这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完成前,把运作正常的引擎安装到131号车上,之后再131号车送回博物馆。时至今日,伯维顿坦克博物馆内仍然举行着虎I的动态展示,以供访客一睹其行驶时的情形[44][45]

131的虎I直到二十一世纪的2013年,还商借给好莱坞拍摄战争片《怒火特攻队》,在距离被俘获时间七十年后尚能威风上阵,一时传为佳话。

此外,其他为官方或民间收藏的虎式坦克尚有英国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Collegeof Science, Shrivenham)收藏的编号104虎II、英国伯维顿坦克博物馆收藏的编号300虎II、德国蒙斯坦博物馆编号321虎II,以及由法国Saumur博物馆收藏的编号233虎II等,其中后者还在近年完成修护后,向大众进行动态展示,与131虎I为目前唯二能正常行驶的虎式系列坦克。

苏联的反应

[编辑]

虎I的出现,可以说是用来回应并对抗成功压制轻装甲德国坦克的苏联重坦克KV-1及中型坦克T-34。虎I在东部战线初次出现为于1942年12月。苏联在翌年1月成功虏获了虎I后便开始进行对抗的策略。在虎I出现之前,苏联一直只是重视生产数量,不会因改良品质而减慢生产。

苏联亦开始进行若干的对抗的策略。其中为下达紧急开发装备152毫米炮自走炮的命令。SU-152自走炮在记录上以25日的短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并开始了实地试验。在苏联时代的记录中,装备了该车的一个团在指定车辆数目不足的情况下于5月就被送到库尔斯克,并声称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破坏了12辆虎I及7辆象式。但在苏联解体时的资料中证实,与事实不符。关于受损的数量,在这场战争中因各种理由原全受损的虎式是10至11辆。另外,苏联再开始了新型重坦克的计划,装备85毫米炮的IS-85(后来IS-1)于1943年末服役、装备122毫米炮的IS-122(后来IS-2)则于1944年初开始服役。更甚的是,使用相同底盘的ISU-152ISU-122自走炮亦陆续完成。T-34也于1944年装备全新85毫米主炮及能供3人乘坐的炮塔。而在战争结束时,开始供给全新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这些新武器实为现役车辆与火炮的扩大改良型,所以能立即大量生产。

与德国重坦克相比,苏联坦克拥有的最大威力就是压倒性的生产数量。德国只生产了1,350辆虎I及不足500辆虎II,而苏联却生产了58,000辆T-34、4,600辆KV-1、3,500輌IS-2,合计起来是66,000辆苏联坦克对1,850辆虎I及虎II。就算加上生产了约6,000辆的豹式及合计生产了约8,200辆各型的四号战车,德国的坦克总数也是约15,000辆左右(在这里没有计算被当作坦克使用的德国突击炮),如将美英坦克加入苏联坦克的总数内,会变成德国坦克4倍的数量优势。

成为反坦克兵器的虎I

[编辑]
以树荫来隐藏的虎式,前方的乘员正在清除履带的痕迹

虎I原来是设计用作为突破阵地的攻击用兵器,不过在投入实战后军事情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成为阻止敌方坦克队突破的“消防员”及主要用作机动防御战斗。

虎I对比起其他德国坦克,是否作为杰出的反坦克兵器确实存在疑问。因对比起各种车辆的战果,豹式坦克留下击毁盟军坦克的实绩确为能够与虎I匹敌。综合装甲、火力、机动力而言,在此看来确实有较虎I性能为佳的德国坦克存在。但是,如再考虑投入时间与互相的性能、以及以战果来考虑,虎I确实是杰出的反坦克兵器。作为一件优良的兵器必须为在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及能适时投入,也要拥有良好的性能及可以进行量产,再者不适合战场的兵器是无法取得该资格的。在德苏战争开始后种类众多坦克与自走炮开始大量被生产,而战局的分水岭即为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在此之前出现的坦克由于已成为战时设计的兵器,可说是适合的兵器的代表例子。

总括来说在东部战线与西部战线上德国坦克的战果都是较盟军坦克优异。举个例子,在8月时的诺曼底虽然盟军是以6,000辆坦克与1,400辆德国坦克互相对峙,但在装甲、兵装及机动性来说却是处于劣势,为此其损失率是德军坦克的3倍。但是这个劣势已被航空优势所抵销。盟军为了阻止德国坦克取得更佳战果,己使用航空优势来使其不能结集行动,亦很大限制了其日间的行动、铁路输送、整备与补给。

考虑到苏联红军与西方盟军坦克生产的数量,虎I必须要取得较敌方10倍以上的战果,但实际上少数的重坦克营已取得更大的战果,例如大德意志师的所属队部的歼敌率为16.67倍、党卫军第103重坦克营的歼敌率为12.82倍、第502重坦克营歼敌率为13.08倍 。

衍生型及变种

[编辑]
虎II
虎II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ührung B "Tiger II" (Sd.Kfz.182)
虎I的发展型。拥有更强的重装甲及重武装。并作为虎I的后继车輌继续生产。
猎虎式
Jagdtiger (Sd.Kfz.186)
以虎II作为基础来开发,并搭载128毫米炮歼击车
蟋蟀17
蟋蟀17
以虎II作为基础的反坦克自走炮。搭载17厘米K72(Sf)加农炮。
只制作了1辆实物大模型,并没有进行过量产。
突击虎式
突击虎式
38cm RW61 auf Sturm(panzer)mörser Tiger
而受损的虎I改造而成,搭载38厘米臼炮并成为突击炮
虎式坦克回收车英语Bergetiger
Bergetiger
以虎I作为基础的坦克回收车。将虎I的炮身部分换装成绞车
为了对虎式等多种的超重量级坦克进行牵引,所以利用受损的虎I经由野战修理连于现地改装成独有的车辆,而并非军方制式采用的物品。

使用国

[编辑]

主要使用国

[编辑]

潜在客户

[编辑]
  •  大日本帝国,1943年,日本驻德国大使出席了亨舍尔的虎式坦克实地测试。在那之后,被下令要将所有的坦克文件转交给日本。一辆拆卸好的虎式在1943年十月 14 日送往波尔多,要经由潜艇交付给日本。然而,因为运送经费的问题,再加上盟军的海上封锁,该车至战争结束为止从未被交付[47],它去了东线苏联战场。

虏获

[编辑]
于1943年在突尼斯被美军虏获的虎I

流行文化

[编辑]
  • 由日本漫画家小林源文绘画的漫画“福字号虎坦克”,当中话这辆由日本人购买的虎式坦克在德国投降之前成功坐上一艘U艇离开,最后去了缅甸战场并由那里的日军接收,日军用这辆虎式坦克和一批先进的步兵武器(例如:防空铁拳)重创英军,最后这辆虎式坦克在弹药用尽后驶入一条河中放弃。
  • 1998年,美国二战电影雷霆救兵,当中出现了一辆由剧组人员用T-34坦克改装的虎式坦克。
  • 2014年,美国二战电影怒火特攻队,当中出现了一辆虎式坦克本尊,它是在二战时被英军掳获的虎式131坦克。
  • 2002年,电脑射击游戏战地1942,当中德军玩家能驾驶虎式坦克。
  • 2012年,日本动漫少女与坦克,虎式坦克作为黑森峰高中的坦克出现。
  • 2018年,电脑射击游戏战地5,当中德军玩家能驾驶虎式坦克。
  • 2021年,游戏蔚蓝档案,由伊吕波使用,为游戏中仅有的三辆坦克之一。
  • 2022年,由Gaijin发行的军事载具模拟游戏战争雷霆War Thunder中,玩家可在德系驾驶虎式坦克与虎王坦克,包括虎H1型,虎E型,虎王(P),虎王(H),虎王(105)以及猎虎坦克。
  • 2022年,网络游戏Enlisted中,玩家可以在柏林战役中驾驶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型号包括虎E型,虎王(P)。
  • 2022年,二战军事战略游戏战争之人Men Of War中,玩家可以驾驶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包含所有型号。
  • 2022年,二战军事战略游戏地狱之门 Gates Of Hell: Ostfront中,玩家可以驾驶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包含所有型号。

相关人物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Zetterling 2000, p. 6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ティーガー戦车’付录1、“ティーガーE型(初期型炮塔)の诸元”222から224页。
  3. ^ ‘ティーガー戦车’付录9、“试作型および派生型の诸元表”243页。
  4. ^ 4.0 4.1 《阿登反击战:第一个24小时 pp.108-109》
  5. ^ 『ティーガー戦車』39頁。(日语)
  6. ^ 『PANZER』98年2月号、「ティーガー重戦車Part1 その開発経緯とバリエーション」47頁。(日语)
  7. ^ 『ティーガー戦車』40から41頁。(日语)
  8. ^ 『ティーガー戦車』94頁。(日语)
  9. ^ Perrett 1999, p. 8.
  10. ^ Hart 2007, p. 17.
  11. ^ Jentz 1993, pp. 8, 16.
  12. ^ Fabio Prado. Pzkpfw Vi Tiger I. Armorsite. [201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13. ^ 13.0 13.1 『ティーガー戦車』68頁。(日语)
  14. ^ 『ティーガー戦車』69頁。(日语)
  15. ^ 『ティーガー戦車』235頁。(日语)
  16. ^ 16.0 16.1 《坦克》 罗杰·福特 pp.80
  17. ^ 17.0 17.1 『ティーガー戦車』42頁。(日语)
  18. ^ 『ティーガー戦車』81頁。(日语)
  19. ^ 『ティーガー戦車』222頁。(日语)
  20. ^ 『ティーガー戦車』付録9 試作型および派生形の諸元表。245頁。(日语)
  21. ^ 『ティーガー戦車』58頁。(日语)
  22. ^ 『ティーガー戦車』56頁。(日语)
  23. ^ 『ティーガー戦車』60頁。(日语)
  24. ^ 『ティーガー戦車』118頁。(日语)
  25. ^ 『ティーガー戦車』50頁から53頁。(日语)
  26. ^ 『ティーガー戦車』67頁。(日语)
  27. ^ 『ティーガー戦車』107頁、128頁。(日语)
  28. ^ 28.0 28.1 《阿登反击战:第一个24小时》pp.158
  29. ^ 《坦克》罗杰·福特 pp.74-75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坦克》罗杰·福特 pp.75
  31. ^ 《坦克》罗杰·福特 pp.75中称是2辆,但是在VK3001H条目中却称是4辆,故取2-4辆。
  32. ^ 《坦克》罗杰·福特 pp.74
  33. ^ 可参考VK4051(P)条目,此处不再赘述
  34. ^ ドイツ戦车発达史 128页
  35. ^ ‘PANZER’98年2月号、“ティーガー重戦车Part1 その开発経纬とバリエーション”54页から55页。
  36. ^ The Tigerfib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anhamby.com
  37. ^ Tigerfibel p.8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anhamby.com
  38. ^ ‘ティーガー戦车’、107页。
  39. ^ ‘ティーガー戦车’108页。
  40. ^ 40.0 40.1 《坦克》罗杰·福特 pp.81
  41. ^ 《阿登反击战:第一个24小时》 pp.108-109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Tiger Ac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anhamby.com
  43. ^ Carruthers, Bob (2000). German Tanks at War. London: Cassell. ISBN 978-0-304-35394-1.
  44. ^ The Tank Museum. Tiger Day 2013. The Tank Museum.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45. ^ The Tank Museum. Tiger Day 2014. The Tank Museum. [201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46. ^ Kliment, C.K. and Bernád, D. (2007). Maďarská armáda 1919–1945 (n.b.- The source mentions that perhaps 15 vehicles had been delivered but only 13 are accounted for in the Hungarian Army sources.)
  47. ^ 存档副本.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