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香港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香港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选举委员会界别

[编辑]

选举委员会界别有没有需要用图片来显示呢?改用表格显示应该更合乎维基百科的习惯。--沙田友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14:36 (UTC)[回复]

政制面对的问题

[编辑]

“政制面对的问题”这一节所提到的内容并非本次选举特有的问题。建议移动到其他条目(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Kevin (留言) 2011年11月15日 (二) 02:37 (UTC)[回复]

本次选举“特有”的问题在于,某一候选人民调一路领先,直到当选,而民调一路落后惨不忍睹的人,居然跳出来说“不民主”,似乎只有自己当上了才民主。文章中不妨指指明这一点。

关于“2012年双普选”的争议

[编辑]

关于“2012年双普选”的争议,建议独立成为一节“背景”。 因为本条目主要是关于本次选举期间的事件内容,“争议”一节,也应该是关于本次选举期间的事件争议。而当本次选举办法被确定为非普选时,双普选事实上已经成为本次选举的“历史背景”。所以放入“背景”一节似乎更有条理。Kevin (留言) 2011年11月18日 (五) 09:54 (UTC)[回复]

“网民力量”的网上调查应否收录?

[编辑]

有人将“网民力量”的网上调查收录在“民意调查”一节。观乎其他正式调查,唐英年最高只取得不足两成支持率,唯独“网民力量”的网上调查却指他有四成一支持,与其他正式调查有明显偏差,加上网上调查容易出现一人多票造马,公信力存疑,“网民力量”的网上调查应否收录?--Horaceho (留言) 2011年12月5日 (一) 15:37 (UTC)[回复]

  • 虽然我也认同相比港大的民调机构,“网民力量”的调查显得不太专业,调查的对象也有局限性。然而这并不妨碍把他们的调查结果放在这一节供读者参考。就如同之前教联会的调查一样,虽然调查都有局限性,但他们都是被媒体广泛报导的,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也让大家听到不同的声音。Kevin (留言) 2011年12月6日 (二) 03:41 (UTC)[回复]
  • 虽然数据与其他调查有偏差,但我仍倾向收录,因为我相信读者会懂得自行判断各调查机构的可信性。--AngusSuen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10:36 (UTC)[回复]

何为诚信

[编辑]

特首选战至今,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到的是,从两位候选人到新界乡议会的部分代表,乃至香港大学学生会所说所做,都有诚信的问题。这我就要问一问,为何香港人如此捍卫的价值观会就这么轻易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歪曲!


棋高一局:唐梁之外的第三种猜测

[编辑]

  香港特首选举越来越有趣。说的不是西九档案、地下唐宫、沙发情缘、私子生下、贪曾舞(中)剑、江湖饭局等娱乐头条,更不是“你唔识!”、“我识多过你!”、“你讲过!”、“我冇讲过!”等的小孩吵架式辩论。笔者深感有趣的是,整个棋局的形、势、虚实不断变化,却始终难以确定中央的真实意图。作为完全无关亦没有任何内幕消息的局外人,笔者愿就这棋局的战略解读,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先后作出的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唐   开始时,我相信肯定是唐,梁是陪跑,毫无疑问。 根据很简单,中央“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一向以来高度偏重港澳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见,大资产者也总是与中央和谐合作、立场一致。 港澳特区以往历届的行政长官选举都是这样,当事人还未参选,“肥到著唔到袜”的大资产者已经知道选举结果。同样的剧本上演了多次,所以,预期是一出闷戏,不看也罢。

第二种猜测:梁   然而,当唐的丑闻接连爆出,我想:哈!难道梁才是中央属意的真命天子?   完全无关民意和民望。我想到的问题是:假如唐获中央、大资产阶级、政务官僚三大势力共同支持,谁能够“搞”他?谁敢? 个人相信,谁搞事,中央一定知道,如果有人企图用小聪明去破坏中央的重大部署,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但惩罚没有发生。如此,可以反过来推论:有些事至少是在中央容许之下发生的,而中央属意唐的前提应不成立。 不是唐,便是梁,那么,故事的情节应是:大资产阶级和政务官僚利益集团拥唐,要求中央钦点;中央有所顾忌又不便坚拒,于是虚与逶迤,回应唐、梁都是中央可以接受的人,同时暗中发功,使唐落败。如此,则如李柱铭所说的,唐背后的利益集团以及唐本人都不知道自己陪跑。 若反诘,如梁是中央的人,那么“搞”梁的人,又是否受到惩罚?我个人猜测,西九档案和贪曾中剑两事未必没有因果关系。试问,有谁能够完全掌握香港特首的动态?

第三种猜测:二零一七 然而,有两个理由使我再质疑第二种猜测。 其一,唐坚持不退选,挺唐集团先是鼓吹投白票和流选,再在辩论上出其不意作出“自杀式袭击”,表明集团目的已不在唐当选,而在全力阻止梁当选。挺唐集团的核心是利益,不是理念或意气,所以,即使中央不钦点他们推出的人选,难以想像他们会因此而与中央为敌,坚拒中央属意的人选。更重要的是,中央对这玉石俱焚的做法未予遏止。   其二,当香港某报说温总在新闻发布会上竖起一只手指暗示中央挺梁,我明白到我们大多数人都作了太浅薄的猜测。有九十年党政、六十年治国经验的中央,又怎会像我们一样,用电视连续剧、争产闹剧的思维,去看特首选举?   因此,我猜想,这次选举,中央的重点不在唐、梁,而在某些更深层的目标,不在个人,而在系统。当大家都迷失在估领袖的游戏中,中央不只棋高一著,而是棋高一局,正处理著另一层次的问题。 要有目标才有策略,而目标来自问题和需要。那么,中央究竟有些什么需要?面对什么问题?显然,中央根本没有需要担心二零一二谁做特首的问题。唐当选或梁当选,谁会对中央构成妨碍?所以,中央所说唐和梁都可以接受,简单、直接和坦诚,只是大家偏不相信而已。   为一国两制的继续成功(当然是按中央的标准),中央似乎有需要使香港本身的系统有能力应对未来的一些重大挑战,其中,二零一七年及以后朝向双普选的政制发展,应是已知的重大挑战之一。   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看到,二零一二年特首选举,与以往不同,是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检阅,也很可能是一次在完全可控情况下进行的实验。在这检阅中,香港所有重要社会力量各自的特质和彼此之间的互动展露无遗,为中央未来推动香港的系统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也说明了为何中央坐视建制派进行泥浆摔角和任由泛民从中抽水。

鲶鱼效应   说是实验,因为其中可能已包含了中央的干预。有一社会规律叫鲶鱼效应。据说在运送沙丁鱼的水槽中加入其天敌鲶鱼,会激发沙丁鱼的活力,使存活率提高。梁可能就是故意加入建制派水槽中的(其中一条)鲶鱼。   假如这猜测接近事实,我相信对于实验中所见的以下情况,中央应感到安心:泛民在政治领袖、组织力量、群众基础三个层次均远未足以冲击执政权;何的参选,没有在任何意义上提升泛民争取执政权的机会,反明显加强了泛民支持者的无力感和进一步内化了评论员的角色;传媒、泛民和一般民众无能力突破框框,只能随波逐流,随别人创造的议题起舞,事实上具有高度的可操控性。   然而,中央亦应为以下情况感到担心:建制派高度依赖中央,欠缺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中央的指示,参选人和助选人不知如何竞争,选委不知如何投票;建制派三大势力板块,各自在政治领袖、组织力量、群众基础三个层次都不完整、不成熟;板块之间既不能协调合作,又不能互相制衡。

艾文180.94.137.234留言2012年3月23日 (五) 14:54 (UTC)[回复]

高调插手香港选举

[编辑]

忽发奇想,近来有指中央(特别是透过中联办)高调插手香港选举,例如公开表态甚至批评某一候选人,锺庭耀民调被批评不专业等等,这些是不是也可以记录一下呢?——天真傻子 §⇈ 你呃人!唔好讲大话!2012年3月22日 (四) 16:12 (UTC)[回复]

得票率

[编辑]

Infobox内写梁振英的得票率为57.42%(应该是以选委有1200席为基数算出),而#选举结果就写为57.75%(应该是以选委中5人是双重界别和2席出缺,故实际有1193人为基数算出),可是两个数字均没有WP:可靠来源支持,似是有编者自行推算,可能有WP:原创研究之嫌,更造成条目前后不一。
后来我找到一些新闻来源有提供得票率,太阳报指梁的得票率为五成七(不肯定是以1200还是1193为基数算出),明报信报am730等指得票率为60.9%(应该是以总票数1132为基数算出),亦有其他报章以大约六成之类的说法。若然没有充分理由使用57.42%或57.75%,建议用60.9%。--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0:11 (UTC)[回复]

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先等会儿。——天真傻子 §⇈ 狼来了!狼来了!2012年3月26日 (一) 10:56 (UTC)[回复]
2007年选举所示的得票率的依据是?一时无法找到2007年的新闻可供参考。--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3:56 (UTC)[回复]
理论上,得票率的分母应该只计算真正有效票,投票总票数与选举人总数用投票率表示。若按1200或1193为基数,则其他地区的公投或大选没人有可能有超过50%的得票率。--yangzhe1991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3:26 (UTC)[回复]
的确如果用总人数的算法,奥巴马在2008年选举的“得票率”也只是。不过分母应否将无效票计入呢?总票数1132是包括82张无效票和1050张有效票,若以1050为基数,则梁的得票率为65.6%,与60.9%相差约5个百分点。其他地区的公投或大选没有如此高比例的无效票,例如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无效票只占不足1%,故此无论如何马英九的得票率一样是58%。既然主流媒体使用包括无效票的总票数1132为基数,维基百科也应该跟从。--Quest for Truth留言2012年3月26日 (一) 14:24 (UTC)[回复]

以我的理解,得票率应以总投票数1132为基数计算,1193为选委总数,1132/1193为投票率,因而需要统计得票率分别有1、2、3号候选人及弃权票、废票Fjqz留言2012年4月1日 (日) 03:1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