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龙虾

龙虾科
化石时期:110–0 Ma
加州龙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亚门: 甲壳亚门 Crustacea
纲: 软甲纲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亚目: 腹胚亚目 Pleocyemata
下目: 无螯下目 Achelata
总科: 龙虾总科 Palinuroidea
科: 龙虾科 Palinuridae
Latreille, 1802

龙虾科学名Palinuridae)是甲壳亚门十足目腹胚亚目无螯下目中的一个,现存12属。与龙虾科最接近的是蝉虾科,两者同属无螯下目。龙虾肉质鲜美口感绝佳,是十分贵重的海产。龙虾是巴哈马最重要的出口食品。[1]

命名

[编辑]

《尔雅·释鱼》里记载龙虾:“鰝,大虾。虾之大者,长二三丈,须长数尺,若此之类者名鰝。”

“龙虾”一词最早见于明王世懋《闽部疏》:“最奇者龙虾,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许。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中文“龙虾”即源于此。

分类

[编辑]

该科现存12属、约60种生物:[2][3]

特征

[编辑]

虽然从外形上龙虾与海螯虾非常类似,这两个科均有坚硬的盔甲和但前者属于无螯下目,后者属于螯虾下目。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龙虾的触角很长、比较粗并且多刺,而且龙虾没有。海螯虾的触角要小得多,在其前三对足上形成螯,尤其第一对特别大。

分布

[编辑]

龙虾生活在温暖海域之中,比如加勒比海地中海南非,尤其在澳大利亚亚洲附近的海域。它们喜欢生活在岩石和珊瑚礁的缝隙之中[4]

习性

[编辑]

龙虾只在夜间活动,食物包括海螺贝壳螃蟹海胆、残尸等。有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在海底迁徙。它们可以通过触角与外骨骼之间的摩擦发出一种尖锐的摩擦音,以惊吓天敌。[5]

一般龙虾喜欢藏身在岩石和珊瑚丛里,有群聚的习性,有时在一个石洞里能发现十几只大龙虾。有研究发现健康的龙虾会避开被寄生虫侵扰的龙虾。[6]

龙虾在黄昏时离开岩礁洞穴,并在临近礁岩及海草栖地寻觅食物,在接近天亮时回到原本洞穴,白天则躲避在洞穴中,这类的昼伏夜出移动称为“领域性返巢行为”。

此外,龙虾也会进行一种多方向性的移动,称为“漫游”,漫游通常随个体发育的栖地转移有关。例如美国佛罗里达湾眼斑龙虾的幼虾或次成虾,会随其个体发育而逐渐从沿岸栖地移动至外海栖地,目的是增加幼生随海流扩散的范围。在移动过程中,龙虾会选择食物丰沛的地点暂时居住,并在这些相距好几百米远的地点间移动。

另一种单一方向两地间长距离的移动称为“迁徙”,很多种龙虾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例如夏季时栖息在温暖较浅的水域,冬季时则迁徙至较深且平稳的水域。科学家也发现巴哈马比迷尼岛的眼斑龙虾有季节性大规模的迁徙行为,推测与秋季冷峰所导致的海水温度下降及浊度上升有关。

龙虾在迁徙时会以排列有序的长列来进行,迁徙队伍会日夜不停地快速移动,直到找到适合休息的地方。这样排列有序的移动,可以利用群体移动的拖曳效应来减少维持高速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并减少被捕食的机会。科学家也发现龙虾不仅在长距离迁徙时会以队伍方式移动,有时会以3~5只所组成的小队伍,在栖地附近作简单的索饵移动行为。[7]

繁殖

[编辑]

龙虾主要产卵季节是春末及夏季。产卵季节受水温影响,在水温达摄氏24度时会有产卵活动,体型较大的雌虾一年可产卵2或3次,体型较小的一年仅产卵1次。

正在抱卵的一只龙虾

交配前会有简短求偶行为,交配时雄虾胸骨紧贴雌虾胸骨,并把精液射黏在雌虾第四与第五对步足间的基部上,精液表面迅速硬化形成灰黑色物质,即精荚。精荚内的精子可保存一段时间,直到雌虾产卵时用。产卵时雌虾腹部向内弯,尾扇及泳足张开形成一抱卵腔,以步足末端搔抓精荚把精子挤出,卵排出受精后黏系于腹部的抱卵刚毛上,直到孵化为止。

龙虾的抱卵数随体型而变化,以台湾东部海域产密毛龙虾为例,头胸甲长70毫米的龙虾一次产卵约可抱12万粒卵,头胸甲长大于100毫米的约可抱超过50万粒卵。卵粒外观有如成串的葡萄,刚排出的卵呈鲜橙红色,直径约0.5毫米,卵的颜色随其发育转为暗棕色,最后在孵化前呈极淡色,整个抱卵期约3~5周,抱卵天数随水温升高而缩短。

多数雌虾在产卵时会迁徙至深水栖地,卵孵化时,雌虾摆动腹部把孵出的龙虾送出。刚孵化的龙虾外观呈扁平状,颜色透明,具大而凸起的眼,称为“叶状幼体”。叶状幼体具有些微游泳能力,对光线敏感,晚上会迁徙到较浅的水层,白天则沉降到较深的水层,浮游期间随海流漂散,移动距离可达好几百公里。龙虾在这阶段是许多鱼类的食物,死亡率很高。叶状幼体在浮游期间约蜕脱10~12次,每一次蜕脱外形都有些变化,经过约6~12个月浮游期后会变成外形略似龙虾的透明虾苗。

透明虾苗并没有摄食行为,它们配合潮汐从近海游泳至沿岸礁石海藻栖地而沉降,这阶段的龙虾外观仍呈透明,且无钙化的甲壳。一年四季都有透明虾苗加入到沿岸,然而主要的加入季节是春季。

透明虾苗在沉降后会开始变成褐色,以配合栖地颜色做为保护,之后在一周内会蜕脱成长为幼虾,开始过着底栖生活。幼虾为避免敌害会有成群的行为,它们躲在海绵、礁石下,裂缝或藻类密集的地方,之后随着成长需要较大的躲避处,则聚集在较大岩礁裂缝中。龙虾生长成熟后会从沿岸向外移动到离岸较远的栖地,生殖行为也随之展开。[7]

图集

[编辑]

相关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The ‘spiny’ focus of fisheries. InternationalReports.net. 2003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2. ^ Shane T. Ahyong; James K. Lowry; Miguel Alonso; Roger N. Bamber; Geoffrey A. Boxshall; Peter Castro; Sarah Gerken; Gordan S. Karaman; Joseph W. Goy; Diana S. Jones; Kenneth Meland; D. Christopher Rogers & Jörundur Svavarsson. Subphylum Crustacea Brünnich, 1772 (PDF). Z.-Q. Zhang (编). Animal biodiversity: an outline of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survey of taxonomic richness 3148. 2011: 165–191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3. ^ Michael Türkay. Palinuridae. WoRMS. 2011 [January 11, 2012]. 
  4. ^ Sue Wesson. Murni Dhungang Jirrar Living in the Illawarra - Aboriginal people and wild resource use (PDF).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22. 2005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27). 
  5. ^ John Roach. Decoding Spiny Lobsters' Violin-Like Screech.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4年7月28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1月14日). 
  6. ^ Lobsters have innate way to stay healthy, ODU researchers say in Nature article. 欧德·多明尼亚大学新闻. 2006年5月24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9月10日). 
  7. ^ 7.0 7.1 张以杰. 探索海洋生物:穿著盔甲的海武士–龍蝦的生態奧祕. 科技大观园. 2012-09-13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