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门妈祖庙
鹿耳门妈祖庙是清朝时位于今台湾台南市安南区境内鹿耳门(现在在土城的城南里境内)一地的妈祖庙,于清朝晚期毁于洪水。该庙后来又有鹿耳门天后宫[注 1]、鹿耳门圣母庙[注 2]等称呼。目前位于土城的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与显宫(妈祖宫)的鹿耳门天后宫皆主张是旧庙法脉的继承者[1]。两庙对于“鹿耳门妈”(开基妈)的下落说法不同,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主张鹿耳门妈寄祀在海安宫,后于日大正七年(1918年)被迎回,而显宫(妈祖宫)的鹿耳门天后宫则主张鹿耳门妈(开基妈)是被供奉在当地民居,由值班炉主祭祀,现存于该庙之中[1]。
为了与现在的鹿耳门天后宫、鹿耳门圣母庙区分,本条目使用“鹿耳门妈祖庙”称呼此庙。
沿革
[编辑]鹿耳门妈祖庙是台湾早期兴建的妈祖庙之一,但建庙年代有数个说法。一说荷兰时期已有渔民在鹿耳门搭建草寮供奉水仙、妈祖与佛祖(各供奉在前、中、后殿)[注 3],郑成功来台后为感谢妈祖庇佑而加以扩建并供奉随舰护军的妈祖神像[注 4][3]:24[1]。另一说则指该庙是郑成功所建,以感谢妈祖显灵令潮水高涨,大军得以从鹿耳门进入台江内海[4]:198[5]:42[1]。至于康熙年间成书的《台湾县志》则记载“鹿耳门妈祖庙,康熙五十八年各官捐俸同建。”[注 5][1]。卢嘉兴认为明郑时期并没有祭祀妈祖,认为应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兴建的说法为是[注 6][6]。《鹿耳门志》一书认为妈祖庙草创于明永历十六年(1661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是官方捐资扩建[4]:198。
《台南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庙志》则认为是明郑前已有庙宇,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是官捐俸禄重建[2]:30、36。然而在比《台湾县志》所载年代更早绘制的〈康熙台湾舆图〉中,于北线(汕)尾岛北端的鹿耳门汛旁绘有“妈宫”[7]:58,显示可能妈祖庙在此前已存在,为民间兴建的小庙[3]:25。
而据《台湾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的鹿耳门妈祖庙前殿供奉妈祖,后殿供奉观音,两旁有僧舍六间供僧人居住[1]。又相传当时妈祖庙纵横各60步,庙前有3棵大榕树,左右两侧建有供官兵住宿的文武馆[4]:201[5]:43。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台湾府知府蒋元枢在该庙附近建“鹿耳门公馆”,正室五进,东西各有耳房,并在该年四月立碑为记[4]:201[5]:43。之后据《续修台湾县志》嘉庆年间[注 7]仍有总镇爱新泰重修[注 8][3]:26。
曾文溪改道与大水毁庙
[编辑]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曾文溪改道,自鹿耳门出海,导致鹿耳门港道淤塞难以通行,妈祖庙的香火也因而不再旺盛[8][4]:202[5]:45。而由于鹿耳门周边出现大量新垦地,府城三郊也设立“万益馆”招佃开垦[3]:26。又为管理近港淤埔地,沿岸设有“三郊鹿耳门界”地碑[3]:26。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文溪洪水泛滥,庙宇也遭水淹,三郊公于与当地居民立“箕水豹”[注 9]神碑以镇水[2]:42。咸丰十年到同治元年(1860年─1862年)这段期间,“天后宫”有重建过一次,立有“重兴天后宫碑记”[4]:202、203。根据碑文上的捐款资料,可知捐款者有官员与郊商,又以“三郊公局”出资最多[4]:203。三郊参与此次重修,进而接手管理庙务{[注 10],将所辖的浮覆地划为祭祀公业(妈祖婆地),并立有“鹿耳门圣母庙界”[注 11]的香田界碑[3]:26
同治十年(1871年),鹿耳门妈祖庙毁于洪水[注 12],但在庙毁之前庙中神像已被抢救出来,祭祀在同为府城三郊管理的水仙宫与海安宫[1]。据说大水来时,信徒们已将大小神像抢救出庙,唯独妈祖神像因神明指示不能移动,一动则庙倒庄毁,但在水淹至神坛时,庙公林赞与信徒林砚、林白等人决定将妈祖神像抢救出庙,妈祖庙随即被大水淹没[4]:204[5]:47。另有传说说洪水来临前,鹿耳门妈已透过乩童泄漏天机,并颁数张灵符,指示将之绑于竹竿顶端插于宫前,可保地方平安[8]。但是在洪水来袭时,乩童因为心中惊恐而丢下绑有灵符的竹竿,大呼留守的庙公林赞等人抢救神像,之后庙宇因地基掏空往东北倾斜,没入水中[8]。之后鹿耳门妈指示说该符本可定洪水,可惜众人定力不够难逃此劫[8]。而由于泄漏天机,鹿耳门妈因而受罚,此后有近50年的“寄普”岁月[8]。
又有一说冲毁妈祖庙的洪水发生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但在此前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月庙中众神像已经被时任三郊鹿耳门事务总管郭光藩护送到海安宫去[2]:44。
而在《台湾日日新报》大正三年(1914年)〈鹿耳门浮复〉报导中,提到旧庙近来渐渐浮复,附近土城仔的居民前来收拾之事[3]:29。当时旧庙遗迹埋入水中约三四丈深,木材无存,留下砖石部分,而庙中器具似乎没有缺失[3]:29。
位置
[编辑]鹿耳门妈祖庙在古地图的标示情形如下[1]:
地图 | 描绘情形 |
---|---|
康熙台湾舆图[注 13] | 北线尾岛之北段,靠近外海,庙名“妈宫”[1]。 |
《台湾县志‧山川》 | 北线尾岛南端,靠近内海,庙名“妈祖庙”[1]。 |
乾隆台湾舆图 | 北线尾岛中线靠北处,庙名“妈祖宫”,北边有文武馆并列[1]。 |
相关文物
[编辑]名称 | 图片 | 说明 |
---|---|---|
新建鹿耳门公馆碑记 | 现存于鹿耳门天后宫。该石碑是民国70年(1981年)11月17日,台南市政府疏濬鹿耳门溪时所发现[4]:201。立碑时间是乾隆四十二(1777年)年四月[4]:201[5]:43。 | |
重兴天后宫碑记 | 上图为存放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文物馆内的原始石碑[9],下图为镶于鹿耳门天后宫墙上的仿碑[4]:203。该石碑是民国69年(1980年)12月26日疏濬鹿耳门溪时所发现,虽没有落款年代,但根据碑文中的官员任职时间 ,立碑年代大约是咸丰十年到同治元年(1860年─1862年)[4]:203。 |
俗谚
[编辑]- 竹筏港败地理,妈祖宫走大水:道光年间鹿耳门港道淤塞后,府城三郊在国赛港(郭赛港、国寨港)到鹿耳门之间开凿运河“竹筏港”[8]。据说当时“清港官”黄任[注 14]在动工之前曾被鹿耳门妈托梦,说若是开凿竹筏港(竹棑仔港),此地风水必败[8]。但最后竹筏港仍被开凿[注 15],相传鹿耳门龙脉被毁,地灵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最后鹿耳门妈祖庙(天后宫)被洪水冲毁[8]。卢嘉兴《鹿耳门地理演变考》提到根据佳里镇蚶寮人黄琴(73岁)的采访记录,其祖父便是黄任,而因为此事其子孙不得安宁,所以每年都要到妈祖宫烧金赎罪[8][10]:133。另外据涂顺从《北汕尾年节之旅》访问“妈祖宫仔”(显宫)艺术家林中信的田调记录,他认为鹿耳门妈祖庙的毁坏的确与竹筏港的存在有关[4]:204。林中信认为原本当时鹿耳门港已经淤积,大水来时会很快布满,不会继续冲刮[4]:204。但因为有竹筏港水道“疏导”,大水流到鹿耳门一带仍持续冲刮,导致庙宇地基被挖空而往东北倾斜倒塌[4]:204。
- 鹿耳门寄普、海安宫寄佛:“鹿耳门寄普”指妈祖庙毁于洪水后,原本该庙举办的中元普渡由水仙宫代为举行[注 16][8]。“海安宫寄佛”则是指府城三郊三益堂迎走鹿耳门妈祖庙大小神像后,将之寄祀于海安宫[8]。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康熙年间成书的《台湾县志》以妈祖庙称之,而咸丰、同治年间的“重兴天后宫碑记”已改用“天后宫”一词。
- ^ 见府城三郊所立的“鹿耳门圣母庙”界碑。
- ^ 《台南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庙志》〈台南市安南区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发展史〉有写说十二世纪末叶(南宋)天上圣母随着福建沿海渔民来到台湾,驻守在鹿耳门屿[2]:18。
- ^ 土城居民认为当时随舰而来有3尊妈祖,分别是现在土城圣母庙的“文馆妈”、“武馆妈”与“五角头妈”[1]。
- ^ 该段文字为鹿耳门妈祖庙最早的文献记载[1][5]:43。
- ^ 《台湾县志》对于庙宇的兴建年代,对于明郑时期已建者会用“伪时建”一词,如“大上帝庙,伪时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蒋毓英捐俸重修……”。
- ^ 《鹿耳门志》写说是在嘉庆五年(1800年)[4]:202。
- ^ 《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 坛庙:“海安宫……官建者尚有鹿耳门庙;康熙五十八年,文武官公建,经历王士勷董其事。今总镇爱新泰重修。”
- ^ 碑上之字为上“竹”下“淇”[2]:45。
- ^ 另有看法认为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庙务就逐渐从官方移转给府城三郊主持[4]:202。
- ^ 妈祖历代敕封未有“天上圣母”,但在北港朝天宫、台南大天后宫整修神像时发现的文物,以及《台湾采访册》、《彰化县志》等书可知,清代民间便有用天上圣母称呼妈祖之事[3]:27。
- ^ 根据卢嘉兴〈曾文溪与国赛港〉一文采访显宫(妈祖宫)耆老林黄瑞所得到的资讯,洪水是发生在七月廿八日[4]:203。
- ^ 约在康熙卅八年到四十三年(1699年─1704年)之间绘制[3]:25。
- ^ 蚶西港人[4]:204。
- ^ 据说为顺利开凿港道,还以“铜针乌狗血”来祭溪港[4]:204。
- ^ 台湾府城昔日中元普渡,为避免抢购祭品抬高物价,各境庙宇从初一到月底轮流普渡[8]。鹿耳门妈祖庙(天后宫)在农历七月十四普渡,“寄普”后鹿耳门居民会挑载祭品前往水仙宫参加普渡[8]。
参考来源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张耘书.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109、110、142、143、310-317页. ISBN 978-986-03-9415-3.
- ^ 2.0 2.1 2.2 2.3 2.4 刘采妮 (主编). 《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廟誌》.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 2013-09. ISBN 978-986-89964-0-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周宗杨、吴明勋. 《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12. ISBN 978-986-05-0949-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黄文博、吴建昇、陈桂兰. 《鹿耳門志》. 财团法人鹿耳门天后宫文教公益基金会. 2011-09. ISBN 978-986-87632-0-3.
- ^ 5.0 5.1 5.2 5.3 5.4 5.5 5.6 黄文博.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12. ISBN 978-986-05-0947-2.
- ^ 卢嘉兴. 〈明鄭有無奉祀媽祖考〉. 《台湾文献》. 1983-12-31, 34 (4): 45-57页.
- ^ 高贤治、黄光瀛(总编辑). 《綜覽台江 大員四百年地輿圖》. 台江公园管理处. 2010-12. ISBN 978-986-03-4023-5.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李仙锦、洪郁程、洪传凯、周茂钦、简辰全、许耿肇、林佳蕙. 《大臺南的河川》.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03: 页140─147. ISBN 978-986-03-5190-3.
- ^ 重興天后宮碑記. 台湾记忆. [201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 ^ 卢嘉兴. 《鹿耳門地理演變考》.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19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