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盐水武庙

坐标23°19′26″N 120°15′57″E / 23.323898°N 120.265822°E / 23.323898; 120.2658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19′26″N 120°15′57″E / 23.323898°N 120.265822°E / 23.323898; 120.265822

盐水武庙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盐水区武庙路87号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关圣帝君
建立时间1668年或1715年
地图
地图
盐水武庙正殿

盐水武庙位于台湾台南市盐水区,主祀关圣帝君,为盐水的重要庙宇之一[1][2][3]。该庙是盐水护庇宫“七境四角头”[注 1]之一的“二妈角新街”角头庙,但由于该庙举行的关圣帝君绕境与盐水蜂炮知名度高,使得其信仰圈不输给盐水公庙护庇宫[5][4]

盐水武庙相传建于永历年间,永历廿二年(1668年)扩建,但另有一说认为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所建[1][2][3]

沿革

[编辑]
盐水武庙林文濬捐银梁签
重修武庙碑记(庙左)
重修武庙碑记(庙右)

立庙由来

[编辑]

盐水武庙确切的创立年代不明[注 2][6]。有一传说是过去在麻豆曾有一信女供奉关圣帝君的画像,但这幅画像某天于屋外曝晒时却被风吹走,最后发现被吹到咸水港[注 3]新街(今武庙路)尾端的大榕树上[1][2]。但当她打算将画像取下时,却无法请回,这时有人想说是否是关圣帝君打算移驾到咸水港街,掷筊得到肯定答复后,当地居女与该位信女遂集资搭建了临时的小庙予以供奉[1][2]。这座小庙,即是盐水武庙的起源[1]。后来据说这座小庙在明永历廿二年(1668年),由郑成功部将何积善、范文章与陈永华之子陈汉光[注 4]所扩建[注 5][1][8]

又有一说该庙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注 6]台厦道梁文科倡建[2][3],但也有认为梁文科只是进行了修建[注 7][6]

发展

[编辑]
古香炉
严禁奸棍藉冒差役酷索碑记
盐水武庙前广场之关公像

盐水武庙后来在乾隆年间曾经整修过,之后在嘉庆八年(1803年)由鹿港日茂行林文濬捐款重修[1][5][2]。关于林文濬捐款修建武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说法[1][5][2]。一是据说林文濬在嘉庆四年(1799年)因案被召到台湾府城,路经盐水武庙时向神明祈求保佑他平安无事,而事后他案消无事,遂派人送了银4100元进行整修[1][5][6][2]。另一说则是林文濬经商时,因故被账目弄得一团乱,理不出头绪[1][5][2]。后来有位书生造访,帮他整理了账目,告别时此书生只说他姓关,住在嘉义县盐水港[1][5][2]。事后林文濬欲上门答谢,却找不到人,偶然进了盐水武庙才发现那位书生就是庙里的关圣帝君,遂捐款修庙[1][5][2]。此次重修奠定了武庙大致规模,此外还增建了后殿佛祖厅(玉莲寺)[1][5]

道光八年(1828年),董事李怡成、曾长源、陈学古、苏春山、林协泰、谢源美、黄长顺、林源兴、曾肇期发起募款重修[1]。而后在光绪元年(1875年)又再次重修[1][5]

日治时期,武庙在大正六年(1917年)由翁应贤倡修[1][5]。二次大战后,民国卅五年(1946年)李春波、翁应贤再次倡修[1][5]。而到了民国六十年(1971年),时任武庙里里长与盐水武庙管理人的李春波等人再次集资重修,此外还购置庙地,辟建后花园,次年(1972年)完工[1][5]。民国六十四年(1974年)成立管理委员会,两年一选,采“管理人”与主任委员合一制[注 8][5]。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拆除后殿玉莲寺,将之改建成三层楼高的后殿[1][5]。该次工程于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完工,一楼仍为玉莲寺,二楼为五恩主殿、三楼则是凌霄宝殿[1][5]。此外该年(1987年)管理委员会由二年一选改成四年[5]。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成立“蜂炮文物馆”[5]

民国一百零七年(2018年)7月27日到8月5日举办2018年关公文化国际艺术节,7月28、29日举办岁次戊戌年武庙建庙350周年北巡会香巡礼(鹿草、布袋、义竹、盐水街内),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嘉年华会,8月2日武庙会馆庆成谢土大典。

祀神

[编辑]

盐水武庙正殿除关圣帝君之外,还供奉有关平太子、周仓将军[1]。后殿一楼“玉莲寺”主祀观音佛祖,另供奉注生娘娘与福德正神[1][5]。二楼“五恩主殿”则主祀关圣帝君、吕纯阳祖师岳府千岁文昌帝君司命真君,配祀关平帝君、周仓将军[1][5]。三楼“凌霄宝殿”则供奉有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1][5]

盐水蜂炮

[编辑]

盐水蜂炮的由来据说与盐水武庙有密切的关系[注 9],清末由于瘟疫蔓延的关系[注 10],盐水没落,当地人是遂祈求关圣帝君出巡绕境[1][5][2]。当时决定从关圣帝君飞升日的正月十三开始到元宵节期间绕境,而神轿经过之处,居民便燃放烟火鞭炮[1][5][2]。而盐水在经过三天的绕境后满是烟硝硫磺味,据说后来瘟疫疫情果真减缓,日后几乎每年居民便都在此时举行绕境与施放蜂炮[注 11][1][5][2]

注释

[编辑]
  1. ^ 七境是指盐水的七个街境:过桥境、妈祖庙境、半街境、后街境、伽蓝庙境、布街境、竹仔街境[4][5]。三角头则是将这些街境画分而成的角头,分别有大妈角(水秀里、福得里、三生里)、二妈角(水正里、水仙里、中境里、武庙里)、三妈角(桥南里),而后来护庇宫本身一带则又称“太子爷角”,故后来护庇宫有四角头[5][4]
  2. ^ 《台南州祠庙名鉴》(1933年)只写说“约二百年前”[6]
  3. ^ 盐水地区古地名有“大奎璧”、“大龟肉”、“咸水港”等称呼,又学者陈鸿献认为《诸罗县志》以前盐水应作“咸水港”或“大奎璧”,在《诸罗县志》以后的方志均将“咸水港”误作“‘盐’水港”,而成为今天的地名[7]
  4. ^ 何积善与范文张乃奉命到今盐水一带垦殖,所率部属多为泉州人[7]。陈汉光则据说也带了600多人到“释仔寺”(朝琴路牛墟南方)一带屯垦[7]
  5. ^ 《南瀛古庙志》与《恋慕台19:从盐水到六甲顶》则在这三位外,还加上了“台澎兵备道梁文科”,但梁文科是康熙年间的台厦道,为清朝官员,应不会在明郑时期就到台湾与这三位明郑人士共同扩庙,故删去之。
  6. ^ 约是康熙五十四年到五十七年(1715年─1718年)的这段时间[5],也就梁文科担任台厦道一职的期间。
  7. ^ 道光八年(1828年)的〈重修武庙碑记〉写说“月港名区文衡圣殿,增其华者,提宪梁公之懋绩”[9]
  8. ^ 过去盐水武庙采“管理人”制度[5]。该庙管理人照例通常由武庙里里长兼任[1]
  9. ^ 除了“驱逐瘟疫”说之外,盐水蜂炮的由来尚有“反清复明”、“欢迎嘉庆”、“戏斗烟火”等说法[5]
  10. ^ 根据台北帝国大学教授富田芳郎〈盐水〉一文,盐水地区在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屡发瘟疫,尤其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八月时造成的伤害最为惨重,死者达上千人[5]
  11. ^ 1934年的元宵节在盐水商工会会长陈宗能的提议下,只有绕境与艺阁,没有放烟火鞭炮[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凃顺从. 《南瀛古廟誌》.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04: 页230-247. ISBN 957-00-3357-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许书铭、简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台南县政府. 2010-06: 页39─43. ISBN 978-986-02-3581-4. 
  3. ^ 3.0 3.1 3.2 邱滢儒. 〈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2003. 
  4. ^ 4.0 4.1 4.2 张耘书.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244-246. ISBN 978-986-03-9415-3.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黄文博. 《鹽水蜂炮》.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08: 页27、38─47、49─53. ISBN 978-986-03-7581-7. 
  6. ^ 6.0 6.1 6.2 6.3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庙2002年3月再版. 台南市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台湾日日新报社台南支局. 1933-08-18: 页123 (日语). 
  7. ^ 7.0 7.1 7.2 张溪南. 《南瀛老街誌》. 台南县政府. 2007年8月: 页86─93. ISBN 978-986-00-9689-7. 
  8. ^ 陈桂兰. 《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3-3. 
  9. ^ 〈重修武廟碑記〉. 台湾记忆. 国家图书馆. [201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