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宪法
德意志国宪法 | |
---|---|
概况 | |
原文标题 | 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s |
司法辖区 |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纳粹德国(1933–1945,法理上)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1945–1949,法理上) |
批准 | 1919年8月11日 |
生效 | 1919年8月14日 |
政体 | 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1919–1930) (名义上至1945年) 事实上: 议会制联邦独裁专政总统制共和国(1930–1933) 纳粹党一党专政的单一制法西斯极权主义独裁国家 (1933–1945) |
国家元首 | 国家总统(1919–1934) 元首(1934–1945) |
立法机关 | 上议院:帝国上议院(直到1934年) 下议院:帝国议会 |
行政机关 | 总理 |
司法机关 |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 |
国家结构 | 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 |
废除 | 西德:1949年5月23日 (第136-139条及第141条除外) 东德:1949年10月7日 |
已取代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全文 | |
维基文库的德意志国宪法 | |
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s在德语维基文库 |
《德意志国宪法》(德语: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s),通称《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为德国魏玛共和时期(1919年—1933年)的宪法,也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实现民主制度的宪法。它建立了一个议会民主制、联邦制的共和国。现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德国基本法》仍保留着魏玛宪法的部分条文。
1919年1月19日,德国举行国民议会选举。1919年2月6日帝国议会举行,由于首都柏林时局动荡,帝国议会改在魏玛召开,共和国的非正式国名和宪法的名称由此而来,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宪法。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以262人支持、75人反对、84人缺席通过魏玛宪法。1919年8月11日魏玛宪法正式生效,8月11日因此被定为魏玛共和国的国庆日,用以纪念“德国民主诞生之日”。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直至纳粹德国战败垮台,虽然法律上《魏玛宪法》依然有效,但事实上《魏玛宪法》的效力已基本被纳粹党的《1933年授权法案》破坏。
起源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的政府在1918年至1919年的德国革命初期瓦解。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力图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极左派政党,被希望建立议会共和国的温和左派击败。由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领导的获胜政党,安排在1919年1月19日举行选举,为女性首次与男性拥有平等投票权的选举[1]——选出一个国民议会,作为德国的临时议会,并起草一部新宪法。[2]由于柏林的情势仍然不稳定,代表们在魏玛会面。艾伯特希望在审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时,提醒协约国想起魏玛古典主义,其中包括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3]
宪法最初草案由律师和自由派政治家胡戈·普罗伊斯撰写,其为时任内政部长。[4]草案很大程度上基于1849年的《法兰克福宪法》,该宪法是在1848年至1849年的德国革命后为统一的德国而制定的,但当时并未实行。受到罗伯特·雷德斯洛伯(Robert Redslob)的议会制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要求在君主或人民作为主权者的情况下,行政和立法部门之间保持平衡。[5]1919年7月,国民议会迅速审议了宪法草案,大多数辩论都在一次会议中结束,且没有公开讨论这些议题。[6]7月31日,议会以262票赞成、75票反对和1票弃权通过了新宪法。[7]德国第一任总统(1919-1945)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于1919年8月11日签署了《魏玛宪法》,并于14日生效。1920年6月6日为新成立的国会(Reichstag)举行了联邦选举。[8]
宪法缺陷
[编辑]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其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将《魏玛宪法》形容为“在纸面上,是二十世纪所见过最自由、最民主的同类文献……充满了巧妙且令人称羡的设计,看似能保证近乎完美的民主制度运作。”[9]然而,魏玛宪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其在德国人民眼中的正当性。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艾伯特从帝国末任总理巴登亲王手中接过总理之位,似于一场政变,而艾伯特领导直至国民议会召开的人民代表委员会,则是凭借“革命法”运作。国民议会将具有长期影响的议题所做的决定,并未经过公开辩论,导致“人民主权再次被证明是为了正当性而杜撰的虚构概念。”[10]
宪法条文本身而言,总统权力的范围被证明是个严重问题。政府架构为“半总统制”,结合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由一位强势总统取代“君主”,其用意是凌驾于各政党之上,制衡国会,并对抗普鲁斯所担忧的“议会专制主义”(parliamentary absolutism)。[11][12]宪法允许总统开除总理,即使该总理仍保有国会的信任票。总统也能任命一位未获国会支持的总理。《魏玛宪法》第48条,即所谓的紧急状态命令条款,赋予总统广泛的权力中止公民自由,而其中的制衡机制在实践中证明是不够的。第48条也允许总统罢免地方政府,该权力曾四次用于针对左翼部长。[13][14]尽管最初的用意是让条款仅在发生国家紧急情况时,谨慎地用于恢复宪政秩序,但在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之前,该法就已被援引了205次。[15]希特勒抓住机会利用该条款的权力,在上任仅一个月后就开始巩固独裁统治。使用没有门槛的比例代表制选举制度也被认为是重大缺陷。该制度旨在避免“浪费选票”,却导致众多政党崛起,使得任何政党都难以建立和维持国会多数。派系林立导致政府频繁更迭。[16]1932年7月的国会选举中,共有14个政党获得足够的选票赢得至少一个席位(在总共62个获得选票的政党中)。仅需0.1%的选票就有可能赢得议会席位。例如,在1932年7月的选举中,人民正义党仅在超过3700万张选票中获得约4万张选票,即取得了一个席位。[17]然而,纳粹党在1932年选举中崛起成为最大党,只能归因于选民的意愿。对于选举门槛的批评者反驳了一种论点,即纳粹党在1920年代国会中象征性的存在,明显帮助其崛起掌权,并且《魏玛宪法》中存在门槛实际上并不会阻碍希特勒的野心。[18]
在总统选举中,《魏玛宪法》仅规定总统将由“全体德国人民”选举产生,详细的规范将由国家法律制定。1920年5月4日的《国家总统选举法》建立了两轮制制度,若无候选人在第一轮取得过半数选票,则需要进行第二轮选举,但第二轮选举不限于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而是由所有选择参选的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获胜。[19]1925年德国总统选举的第二轮非德国人民党的卡尔·雅雷斯(第一名)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奥托·布劳恩(第二名)之间的竞争,两者属于接受魏玛共和国政治体系的政党,而是在中央党的威廉·马克思(第一轮第三名;魏玛联盟的候选人)、共产党领导人恩斯特·台尔曼(第一轮第四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意志帝国陆军司令保罗·冯·兴登堡之间的三角竞争,后者是君主主义极右派的候选人,尽管没有参加第一轮选举,但仍以48%的选票赢得选举。[20]
在德国革命初期,人民代表委员会的温和派领导层出于稳定的考量,决定保留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而不是试图更换数千名经验丰富的官员,其大多数仍然效忠于君主制。当魏玛宪法起草时,德国公务员联合会(Deutscher Beamtenbund)得以施加压力,在第128条至131条中加入了对政府官员的特殊保护,尽管普鲁斯原本并无意纳入此类措辞。除了赋予政治观点自由的自由主义条款外,这些条款还保证了政府官员的终身职位以及养老金和遗属抚恤金。宪法中纳入这些特殊条款,对共和国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因为使官僚机构难以进行改革,难以清除许多反对民主的高官,尤其是司法部门。[21]即使没有这些问题,《魏玛宪法》也是在艰难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建立并生效的。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在著作《第三帝国的到来》中指出,《魏玛宪法》本身并非完美,但其缺陷并不足以单独导致共和国的崩溃。真正致命的是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合法性缺失”,这种缺失使得宪法的缺陷被放大,导致了民主制度的失败。[22]
希特勒通过授权法
[编辑]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后不到一个月,国会纵火案法令援引了《魏玛宪法》第48条,中止了数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受到影响的条款包括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居住不可侵犯权(inviolability of residence)、通信隐私权 (correspondence privacy)、言论自由/审查制度(freedom of expression/censorship)、集会自由(assembly)、结社自由(associations)和征收权(expropriation)。[23]
1933年3月23日,国会通过《授权法》规定,除了国会通过立法的一贯方法之外,德国政府(总理和内阁)也可以制定法律。甚至规定,国会、联邦参议院和总统的权力不受影响。《魏玛宪法》第68条至第77条概述的正常立法程序并不适用于由德国政府颁布的法条。[24]
授权法以441票赞成、9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表面上符合修宪的规定(国会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并且出席的三分之二的成员投票赞成这项措施),但前提是必须强行排除共产党的所有81名成员。法律并没有明确修改魏玛宪法,但它确实规定了宪法改革所需的程序已经完成。1919年的宪法从未被正式废除,但授权法意味着其所有其它法律都变成了废纸。[25]
希特勒在1934年巩固权力所采取的行动中有两次违反了《授权法》。第2条规定,“德国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偏离宪法,只要它们不影响国会和联邦参议院的机构即可。以保障总统的权利不受影响”。1934年2月14日,《关于废除联邦参议院的法律》完全解散了联邦参议院,尽管《授权法》明确规定了联邦参议院的存在不受影响。[26]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去世后,希特勒根据前一天通过的法律夺取权力。[27]
参考文献
[编辑]- ^ Blume, Dorlis; Wichmann, Manfred. Chronik 1919 [Historical Chronicle 1919].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2014-08-31 [2024-10-16] (德语).
- ^ Nohlen, Dieter; Stöver, Philip.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Baden-Baden: Nomos. 2010: 762. ISBN 978-3-832-95609-7.
- ^ Holste, Heiko. Die Nationalversammlung gehört hierher! [The National Assembly belongs here!]. Frankfurther Allgemeine Zeitung, Bilder und Zeiten Nr. 8, 10. 2009-09 (德语).
- ^ Michaelis, Andreas. Hugo Preuß.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2014-09-14 [2024-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2) (德语).
- ^ Mommsen, Wolfgang J. 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 [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 1890–1920] 2nd. Tübingen: Mohr. 1974: 372–375. ISBN 9783165358612 (德语).
- ^ Wehler, Hans-Ulrich.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 [German Social History] 4. Munich: C. H. Beck. 2003: 350. ISBN 978-3-406-32264-8 (德语).
- ^ Vor 100 Jahren: Weimarer Reichsverfassung verabschiedet [100 Years Ago: The Weimar Constitution Adopted]. Deutscher Bundestag. [2024-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德语).
- ^ Nohlen, Dieter; Nohlen, Dieter; Stöver, Philip (编).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1. Auflage. Baden-Baden: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 Co. KG. 2010: 762. ISBN 978-3-8329-5609-7.
- ^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0: 56. ISBN 978-0-671-72868-7.
- ^ Wehler(2003年),第348、350页
- ^ Wehler(2003年),第350–351页
- ^ Stolleis, Michael. Dunlap, Thomas , 编. A History of Public Law in Germany 1914–1945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2004-03-18. ISBN 978-0-19-926936-5.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69365.001.0001 (英语).
- ^ Stolleis(2004年),第99页
- ^ Wallner, Florian. Der Artikel 48 der Weimarer Reichsverfassung und seine Anwendung unter der Reichspräsidentschaft Friedrich Eberts im Vergleich zur Reichspräsidentschaft Paul von Hindenburgs [Article 48 of the Weimar Constit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under the presidency of Friedrich Ebert in comparison to the presidency of Paul von Hindenburg]. Norderstedt, Germany: Books on Demand. 2023: 60–61 [2025-01-23]. ISBN 978-3-757-8496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27) (德语).
- ^ Moestrup, Sophia. Semi-Presidentialism and Democracy. Springer. 2011-02-01: 233. ISBN 978-0-230-30642-4 (英语).
- ^ The Weimar Republic. Holocaust Encyclopedia. [2024-10-24].
- ^ Reichstagswahl Juli 1932 [Reichstag Election July 1932]. gonschior.de. [202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2) (德语).
- ^ 汤绍成. 希特勒以公民投票崛起. 《海峡评论》. 2003-07 [202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3) (中文(台湾)).
- ^ Gesetz über die Wahl des Reichspräsidenten. Vom 4. Mai 1920 [Law on the Election of the Reich President of 4 May 1920]. documentArchiv.de. [202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德语).
- ^ Die Reichspräsidenten 1919–1934 [The Reich Presidents 1919–1934]. gonschior.de. [202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2) (德语).
- ^ Wehler(2003年),第361–364页
- ^ Fritzsche, Peter.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 By Richard J. Evans. New York: Penguin, 2004. Pp. xxxiv+622. $34.95..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005-12, 77 (4). ISSN 0022-2801. doi:10.1086/499887 (英语).
- ^ Reichstag Fire Decre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24-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 ^ The Enabling Act. Holocaust Encyclopedia.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Enabling Act.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4-04-26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 ^ Wells, Roger H. The Liquidation of the German Länd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36-04, 30 (2): 355. ISSN 0003-0554. JSTOR 1947263. doi:10.2307/1947263 (英语).
- ^ Gesetz über das Staatsoberhaupt des Deutschen Reichs und Erlass des Reichskanzlers zu dessen Vollzug [Law on the Head of State of the German Reich and the Decree of the Chancellor for its Execution]. 1000 Schlüsseldokumente zur deutschen Geschichte im 20. Jahrhundert. [2024-10-26] (德语).
参考书目
[编辑]- Walter Jellinek: Insbesondere: Entstehung und Ausbau der Weimarer Reichsverfassung, in: Gerhard Anschütz/Richard Thoma (Hrsg.): Handbuch des Deutschen Staatsrechts, Bd. I, Tübingen 1930, § 12.
参见
[编辑]- 《保罗教堂宪法》
-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1919年)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西德及现今德国宪法)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魏玛宪法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 (1919)(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