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胤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胤孙[1](?—953年8月17日),字庆先五代十国后唐宰相,后晋后汉后周官员,棣州商河县人。

马胤孙为人懦弱愚昧,年轻时好学,喜欢模仿韩愈作文章。举进士后唐潞王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时,招马胤孙为观察支使、观察判官。李从珂被杨彦温所逐,罢归京师里第,马胤孙跟随他不离去。李从珂为京兆尹,改镇凤翔,马胤孙也一起跟随,担任观察判官。潞王将举兵造反,与将吏韩昭胤等商议已定,召来马胤孙告诉他:“现在,我奉命调任,需要路过京师洛阳,走哪里方便?”马胤孙回答说:“君主有命相召,不能等待。大王应该去京师参加先皇的葬礼,然后去太原的北都留守镇所,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大家给大王出的是极坏主意,可不能听从他们的意见。”谏阻潞王帝自立。大家都笑他不达时变,太迂阔。但是李从珂看重他的忠诚。李从珂起兵成功,即位为帝,以马胤孙为户部郎中、翰林学士、知制诰,赐金紫。次年,太常丞史在德,性格狂放不羁,上书诋毁朝廷内外的文武之士,请求曾遍进行考试,从而黜拙拔能。执政大臣和朝士们非常恼火,卢文纪及补阙刘涛、杨昭俭等都请求皇帝治他的罪。李从珂对马胤孙说:“朕刚刚临御天下,应该开启言路,如果朝士因为说话而获致罪名,还有谁敢说话呢?请你替朕起草诏书,宣示朕的意思。”于是下诏,大意说:“从前魏徵请求太宗皇帝奖赏皇甫德参,现在刘涛等人请求罢黜史在德,事情相同而评价两样,为什么相差这样远,在德的心情是要倾吐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怎能责备他呢。”马胤孙后来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带禁职。清泰三年三月十七日,李从珂任用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马胤孙为相。当时,冯道罢同州匡国军节度使,入朝拜司空。按唐朝末年的旧例,三公为加官,没有单独任命的,朝议轻率任命,制书公布,有人说“三公是正宰相,应当参与大政决策”;又说应该用授予册书的仪式任命。议论纷纷。宰相卢文纪说司空只是祭祀时扫除之职,冯道听说后,说:“司空扫除,也是职责,我没有顾忌。”马胤孙不能决断。既而知道不妥才作罢[2]刘昫罢相为仆射,性情刚直,被人嫉恨,于是这些人赞同右常侍孔昭序提议的行香次序,说:“常侍侍从之臣,行进时应该站在仆射之前。”奏疏上呈后,交给御史台定例。同光年间已来,李琪卢质相继为仆射,卢质性情轻佻,不能保持师长风范体,所以孔昭序这样说。马胤孙也以众人不喜欢刘昫、冯道,想要稍稍抑制他们,于是交付御史台检索之前的成例,御史台官员说:“之前不见旧例,根据现在的南北班位,就是常侍在前。”当时是国家忌辰,官员行礼序列未定,马胤孙在御史台报告上批示:“既有援据,足可遵行,分别通告本官。”刘昫大怒,甩袖子退出。从此后每天责令御史台司定例,崔居俭尚书省的同僚说:“按孔昭序的意见,整个朝廷都不通事理了。仆射是百官之长,中丞、大夫都得排在后面表示礼敬,常侍的地位在六部尚书之下,何况尚书仆射。前人担任散骑常侍多年,想当个六部侍郎,都如仰霄汉。孔昭序这个痴人,就是让人取笑他的。”众人听到崔居俭之言,议论稍息。文士嘲笑马胤孙代表政事堂批示里有“援据”二字。马胤孙性格谨慎懦弱,骤然登上相位,不熟悉朝廷旧事,不能专决,只是署名而已。中书办事往往凝滞不能畅达,又很少接待宾客。马胤孙临事多不能决,“不开口以论议(即不讨论国事),不开印以行事(即不理政务),不开门以延士大夫也(即不接见官员)”,时人称“三不开宰相”[3]。举行贡举时,引进新人,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4]

石敬瑭起兵太原,李从珂至河阳怀州,马胤孙留司在洛阳。赵德钧父子有异谋,官军的晋安寨危急,君臣无计可出。马胤孙自洛阳来朝行在,人们转告说:“马相此来,必有安危之策。”到达后,献绫布三百匹,没有可行性的建议。李从珂自杀,石敬瑭灭后唐,车驾入宫,实行大赦。中书侍郎、平章事马胤孙、枢密使房暠、宣徽使李专美、河中节度使韩昭胤等,虽然居于重要职位,不追求诡诈逢迎,一并予以除名,罢归田里。天福四年,李崧担任宰相,石敬瑭以后唐的大臣罢除官职后仍在东、西两京的都比较清贫困迫,便重新任用李专美为赞善大夫,任命韩昭胤为兵部尚书,马胤孙为太子宾客,房暠为右骁卫大将军,一同以此终官退休。李专美转任少卿,马胤孙得为太子詹事。后晋、后汉公卿以马胤孙好作文章,都乐意结交他。

马胤孙好名,学韩愈的文章,慕韩愈之为人,多斥佛家之说。罢归回乡,追感唐末帝李从珂平昔之遇,于是寄居长寿僧舍读佛书,试图寻求冥报。一年后,沉浸在佛经中,见到《华严经》《楞严经》,有文气哲理,于是及其赞赏,摘录其中的辞义,用在诗词里,取名为《法喜集》;又纂修诸经要言为《佛国记》,共数千字。时人讥诮他:“讨好清泰皇帝还不够,还来讨好佛祖。”有人嘲笑他:“马公生平以傅奕、韩愈为高识,为什么前倨而后恭,是佛祖讨好马公?还是马公讨好佛祖?”马裔孙笑而答道:“佛祖讨好我的地方多。”马胤孙开始为河中从事,因事赴京,住在逻店。其地有上逻神祠,夜间梦到神灵相召,待他优礼,给他两支笔,笔一大一小,醒来后感到很神奇。担任翰林学士,马胤孙以为是应了神笔之兆。后来知贡举,也认为是两支神笔应验。担任宰相时,堂吏进上两支笔,一看和之前梦到的大小一模一样。郭威即位,加授他为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在洛阳。每每闭关养素,只是吟诗著述。喜欢八分书,往来信件,都亲笔书写以炫墨迹。马胤孙临终之前,看见小白蛇攀附在庭中槐树上,一驱赶就不知去向,马胤孙想到贾谊的《鹏鸟赋》之文,作《槐虫赋》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广顺三年七月初六癸未日,在洛阳去世。诏赠太子少傅,辍视朝一日。死后十几天,有侍婢说话像马胤孙的口气,处理家事,很有条理。有人嘲笑他:“生不能言,死而后语”。

注释

[编辑]
  1. ^ 旧五代史》作马裔孙,盖避宋太祖
  2. ^ 旧五代史》卷127 周书十八 列传七
  3. ^ 曾慥:《类说》卷十二引《纪异记》
  4. ^ 张岱:《夜航船》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五代史/卷55》,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