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人军团
香港华人军团 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 | |
---|---|
存在时期 | 1941年11月-1941年12月 |
国家或地区 | 英属香港 |
种类 | 陆军 |
规模 | 51人 |
格言 | 保卫庐舍 |
参与战役 | 香港保卫战 |
香港华人军团(英语: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缩写:HKCR)是香港政府于1941年11月成立的香港本地军事单位,用以支援驻港英军执行作战任务,但军团在组建时已是香港保卫战爆发的前夕,成立只有一个月便要投入实战[1]。
组建
[编辑]在香港招募华人居民组建一支本地正规军的概念于1930年代已被提出,并已讨论多时[2]。1938年中国广州沦陷,日军开始与保护香港边境的驻港英军对峙。随着二战在1939年9月爆发,大日本帝国又于1940年9月与纳粹德国及意大利王国结成轴心国,日军入侵香港的可能性自1940年起与日俱增,因此香港政府正式筹建华人军团,希望招揽一批有潜质成为士官的香港本地华人作为核心,并交由驻港英军的资深军官进行培训,继而逐步扩展规模,以达至组建第一个约有800人的机枪营为初期目标,然后再视乎情况继续扩充。
华人军团建立的初衷是补充驻港英军正规军的人手不足,首批士兵完成受训后,最初的原计划是会被分派到陆地防线的机枪堡及机枪阵地,负责操作机枪阻击敌军侵入防线。香港政府在组建华人军团时曾经向驻港英军军官征询意见,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认为香港一旦爆发战事,属于正规步兵部队的华人军团将会被派到前线作战,甚至可能要和敌军埋身肉搏,而且第一批获取录的士兵很大机会将来会担任军官,所以莫德庇要求华人军团的取录标准要高于驻港英军中的华人工兵及炮兵。应征的基本体格要求为身高5呎7吋(约170厘米),体重125磅,胸围34吋,所设定的下限以当时华人的体格而言算是颇高的要求,而且要通过智力及学历的考核[3]。在招募第一批新兵时,他们大部分都通过了史克莱芬医生(Dr. Scriven)的医学检查。这批获取录的士兵当中有部分是来自华人精英和中产家庭的子侄[4]。
华人军团在1941年11月4日正式成立,共有新兵46名,由驻港英军派出5位来自米杜息士兵团(Middlesex Regiment)第1营的军官负责训练及担任指挥官,整个单位共51人,在编制上被称为一个连,不过实际上只有半个连的规模,虽然有后续招聘及扩编的计划,但未及实施,战争已经爆发。华人军团不同于早已成立的香港义勇防卫军(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虽然两者都是香港政府组建的本地军团,而防卫军也有招募香港华人居民,但防卫军是兼职性质的后备军[5],在执行任务前须要事先召集,而华人军团是由全职军人组成的正规军[4],可随时执勤。华人军团也不同于驻港英军在香港招募的华人士兵,当时有不少华人在驻港英军的炮兵团中担任炮手[6],而这些华人是受聘于军部而不是香港政府,这与香港华人军团及香港义勇防卫军皆受聘于香港政府有别,纵使后两者实际上都接受驻港英军司令的统一指挥。华人军团的个人装备与一般英军士兵无异,军服与英军同款,使用相同的头盔,同样装备恩菲尔德步枪。
投入实战
[编辑]军团在1941年11月4日成立时的指挥官为委派自驻港英军米杜息士兵团第1营的迈亚(H.W. Mayer)少校,军团驻扎于深水埗军营,并且一边驻防、一边受训,整体训练按进度顺利进行,但军团成立仅有一个月,日本便于12月8日入侵香港,未及完成训练便要投入实战[2]。由于军团的士兵全为受训刚满一个月的新兵,所以在战争期间,主要担任守备仓库及后方防卫。在战争爆发后,华人军团被调派到九龙塘,负责保卫“大陆旅”旅长华里士准将设于窝打老道和歌和老街交界处的大陆旅指挥部,而在12月12日退守香港岛后,部分军团成员被派到深水湾看守军用仓库,也有部分士兵被派到香港岛的山脊防守,包括被视为后方的黄泥涌峡。不过,日军在12月18日晚登陆香港岛后,由于英军布防漏洞等因素,日军第230联队及另外两支联队于12月19日突然闯入黄泥涌峡,原本被认为是后方的山峡却在日军登陆翌日早上爆发激战[7],华人军团因此须要仓促迎战[8],在李树芬医生的府邸迎击日军,但在20日被日军以优势兵力及火力击退,之后在赤柱峡又遭到日军以机枪及手榴弹伏击,华人军团有多人伤亡,残部则撤到深水湾[9]。到香港投降之时,这个仅有51人的步兵连有多达30人死伤。然而有意见认为以百分比来说,比起其他香港主要部队的士兵,香港华人军团中选择逃走或回避再次投入战斗的比例是较高的。不过在战争期间,在香港岛负责指挥英军“东旅”的旅长华里士认为,虽然华人军团的士兵只受过小量训练便要投入实战,但该连队却努力及有效地充实旅部的防务[9],而英国驻港情报主管麦道高亦认同华人军团表现甚佳[9]。
后续活动
[编辑]香港在12月25日投降时,英国军官下令华裔士兵换上便服及混入平民之中,避免一同成为日军俘虏,但仍有部分成员在香港投降时被捕并沦为战俘,连同香港守军其他单位的华裔战俘共有约100人,主要被羁押在深水埗战俘营及北角战俘营[10]。不过占领地政府在强硬打压反抗力量之时,又采取怀柔政策,意图软化民间反日势情绪及企图造成民间分化,借此推广大日本帝国提倡之“大东亚共荣圈”。在香港保卫战中被捕的华裔战俘,占领地政府将他们定义为被英国人蒙蔽的“香港本地华人”,未有如欧洲裔战俘般被拘留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当中有部分在协助清理尸体等工作后获释,余下大部分华裔战俘,亦于1942年8月至9月间,在承认悔过及签署不再与日本的敌人合作的承诺书后,获得提前释放,占领地政府刻意作此差别安排,目的是要将日本对香港的侵略美化为将香港从英国统治中解放。
在香港沦陷后,有部分曾在英军服役的华人参与从事敌后任务的英军服务团(British Army Aid Group)[11],为英国构建情报网络,协助英军收集日军情报,并秘密救助被拘禁于战俘营的英军战俘,日军因此从1943年起搜捕曾于香港守军服役的华裔士兵[12]。虽然华人军团无法挽救香港被日军攻占的命运,但当中有不少积极进取的团员,在香港沦陷后转到中国或加入香港志愿连前往英属缅甸等地继续与日军战斗[13]。虽然华人军团在1941年12月26日已随香港沦陷而没有实际运作,但是其编制至1946年才由香港重光后的港府正式撤销。不过在二战结束不久,香港因应亚洲时局再度招募华人居民参军,在1948年成立“香港华人训练分队”[11],即后来的香港军事服务团。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89. ISBN 9789888254347.
- ^ 2.0 2.1 揭秘:華人在英軍服役的百年滄桑. BBC. 2017-07-06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邝智文; 张少强、陈嘉铭、梁启智.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 2016: 24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0 4.1 邝智文; 张少强、陈嘉铭、梁启智.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 2016: 16–17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場新聞:香港重光 75 周年90後歷史迷傳承二戰香港保衛史. 立场新闻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08-31 [202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蔡晓颖. 香港保衛戰:華人英兵二戰回憶. BBC. 2015-08-15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增訂版). 香港: 三联书店 (香港). 2018-07: 94 [2020-03-21]. ISBN 9789620443589.
- ^ 穿上軍服闖鬧市,他們要打一場香港歷史保衛戰. 端传媒科技.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9.0 9.1 9.2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304-305. ISBN 9789888254347.
- ^ 邝智文. 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增訂版. 香港: 三联书店 (香港). 2018-07: 104. ISBN 9789620443589.
- ^ 11.0 11.1 海防博物館展示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曾雪雯. 最後一代華籍英兵的「秘密基地」 老兵俱樂部的棋局與封存的歷史. 香港01. 2018-09-02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邝智文; 张少强、陈嘉铭、梁启智.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 2016: 19–20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