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谢尔盖·布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谢尔盖·布林在2005年Web 2.0会议上
出生 (1973-08-21) 1973年8月21日51岁)
 苏联莫斯科
居住地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思阿图斯山丘
国籍 美国
民族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教育程度大学
马里兰大学理学学士(1993年)西班牙IE商学院荣誉企业管理硕士(2003年)
母校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
斯坦福大学
职业计算机科学家、科技革新者、企业家
知名于Google创建者之一
薪金1美元(2011年)
净资产 475亿美元(2018年3月)[1]
配偶安妮·沃西基(2007-2015)[2][3][4]
妮科尔·沙纳汉(2018-2023)
儿女2
奖项马可尼奖(2004)
网站stanford.edu/~sergey/
签名

谢尔盖·布林(英语:Sergey Brin;1973年8月21日),美国犹太裔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来自苏联。布林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技术闻名、世界最大的网络公司Google[5]。他在福布斯2019年亿万富翁排行榜中名列第14位,资产达到498亿美元[6]。在2019年美国400富豪榜,以535亿美元的资产,排名第7名[7]。在2020年9月公布的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排名第9名,资产达657亿美元[8]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约在6岁时与父母移居至美国,之后于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上学,并沿着其祖父与父亲的脚步学习数学,同时双修了计算机科学。毕业后,谢尔盖进入斯坦福大学。不过,布林在斯坦福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与在斯坦福结识了拉里·佩奇。两人开始使用宿舍里廉价的主机,应用布林所设计的数据挖掘系统为基础,试图编写出一个卓越的搜索引擎。随着这项计划越来越有成功的可能性,两人遂先暂停其在斯坦福的大学学业,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来的车库里持续发展Google[9]

早期生活

[编辑]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苏联莫斯科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两人皆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父亲米哈伊尔·布林当时在莫斯科一所学校任教,并曾经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就职,[10]“试图利用数据来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接受访问时他如此表示。

谢尔盖6岁时(1979年),全家决定自苏联移民至美国居住。[11]移民至美国后,他的父亲成为一位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而母亲叶夫根尼娅·布林则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工作。[5][11][12][13]

在苏联的童年生活

[编辑]

谢尔盖·布林6岁时,他的家人认为他们必须移民到美国。布林一家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中心拥有一栋小公寓,内部共有三间房间(总计约30平方米),并和祖母共同居住在一起。[5][14]在《The Google Story》的作者马克·马尔塞德访问布林家庭中,[11]谢尔盖的父亲曾表示:“在还没上大学时我就已经被迫放弃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在苏联,尽管当时苏联在法律和官方上都声称并没有反犹太主义;但在现实中,苏联共产党却透过拒绝接受犹太人上大学等方式,将其排斥在高层的专业人士外。犹太人也因此被物理学部门排斥,尤其⋯⋯”米哈伊尔因此在报考大学时将其主修科目改为数学。然而虽然在大学的数学这科,他每次都有A的优异成绩,但他说:“在研究所仍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只因为我是一位犹太人。”童年时的布林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无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职业,然而直到在美国才知道这件事的细节,谢尔盖告诉马尔塞德说:“我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我父亲不能追求他所追求的人生⋯⋯”[5][14]

1977年在谢尔盖即将就学前,他父亲参加了位于波兰华沙的一次数学研讨会,在“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相互交流”后,米哈伊尔向他妻子及母亲说现在就应该马上移民。“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米哈伊尔说:“在西方和我同样专业的人并非是怪物。”在对自己和儿子的未来仔细考虑后,谢尔盖的父亲决定移居美国。他于之后的访问中补充说道:“我是当时家里中,唯一认为移民是一重要决定⋯⋯”“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就是考虑到了布林的前途。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产业钜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最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是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5][14][15]

与父亲相比,谢尔盖的祖母对于要从莫斯科移民并不甚愿意。而谢尔盖的母亲,马尔塞德在其文章提到:“对于叶夫根尼娅来说,这决定将会影响谢尔盖的未来走向,但谢尔盖的父亲认为他已经思考了更多有关谢尔盖的未来⋯⋯”谢尔盖的母亲亦选择了丈夫的决定,夫妻俩仍最后决定举家迁移至美国。1978年9月,谢尔盖一家正式提出了出境签证英语Refusenik申请,但在此时父亲“立刻被裁员”,而母亲人也毫无理由地被迫辞去工作,两人突然顿失工作。在等待签证的8个月中,谢尔盖的双亲只能做临时工以维持家计,并没有稳定的收入,但也无法确定出境签证能被通过。这段时间两人亦要负责照顾谢尔盖的生活,而父亲也趁机教导其程序设计。1979年5月,他们的出境签证成功获准,布林一家正式离开了苏联。[5][14]

1990年的夏天在谢尔盖即将17岁生日的几个星期前,他父亲带着儿子谢尔盖参与持续两周的苏联高中数学资优学生国际交流计划。“谢尔盖回忆说此次旅行唤起了他童年的恐惧”,他也记起他第一次“一时面对苏联的迫害,冲动地向警车扔石头”。马尔塞德在其文章提到:“在第二天旅行至一家莫斯科市区的疗养院附近,谢尔盖靠近其父亲、直视父亲的眼睛说道:‘谢谢你当初选择带领我们离开苏联。’”[5][14]2000年10月,在一次访谈中布林说:“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时间是一段相当艰苦的时光,我现在也十分感激当时我们仍决定移民至美国。”

美国教育

[编辑]

谢尔盖·布林在马里兰州就读小学,但他从家里学到比学校更多的知识。其身为马里兰大学数学系教授的父亲培养了他在数学上的兴趣,而他的亲属也帮他保有了说俄罗斯语的能力。在就读小学一年级时,谢尔盖就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电脑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而在那时电脑就像黑白电视一样,只有少数人拥有并懂得如何使用。[10]

1990年9月,谢尔盖读完位于绿带城的高中后,进入马里兰大学学习电脑科学数学,并于1993年5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荣誉。[16]而后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学金此时谢尔盖第一次参加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中,就以10门都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来源请求]进入斯坦福大学后,他进入了Wolfram Research参与了Mathematica的编辑。[16]

发展搜索引擎

[编辑]
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进入不久就对搜索引擎产生了兴趣,他曾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许多关于信息收集关键字索引的论文,也曾经写了一些小的测试性程序。1995年3月斯坦福大学的新生欢迎会上,谢尔盖负责带领新来的研究生拉里·佩奇利用周末时间认识校园,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17]。在一次的《经济学人》杂志访问中,谢尔盖开玩笑地说:“我们俩都有些令对方厌恶”。两人似乎在大多数课题项目上都持不同意见,但在共同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两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为了亲密的好友”。当时,布林专注于开发数据挖掘系统而佩奇把重心放在了推广从一篇学术论文在其他论文中的引用量来推断其重要性这一概念。[18]最后两人共同计划编写出一超文本的大规模网络搜索引擎[19][20]

为了让计划实现,他们利用宿舍中的廉价电脑中编写出程序,并于网络上测试这新开发的搜索引擎。这个引擎首先为斯坦福大学内部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并且迅速流行起来,大学的技术认证中心并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然而仅靠斯坦福的硬件的基础设施已让迅速发展的计划趋向极限,但他们俩认为他们已成功创造出一崭新的搜索引擎,遂先暂停有关博士学位的课程与研究,持续开发这系统。[18][21]

Mark Malseed在文章中写道:“他们俩向全体师生、各自的家人和友人募集研发基金,两人共同度过困境,成功购置了一些服务器,此外还租借了一位于门洛帕克的车库作为基地⋯⋯(不久之后)Sun微系统的公司创办人、副总裁兼斯坦福校友的安迪·贝托尔斯海姆表示愿意签下10万美元的支票来赞助‘Google公司’。但那时有一问题为:Google公司仍未实际存在,也尚未正式申请创办公司。两个礼拜后,当两位创办人仍忙着处理文件资料时,并没有地方可安全放置这笔钱。”[5]1998年9月7日,25岁的拉里和24岁的布林正式创建了Google公司,而当时公司仅提供使用PageRank的搜索引擎的服务。

经济学人》杂志在介绍谢尔盖的生活态度的文章上,总结了Google的最初宗旨:“使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能被普遍和有用的被搜索到。”,并将其与现代印刷术的发明者约翰内斯·谷登堡互做比较:

这样的类似的比较也出现在《The Google Story》的文中:“并不是自从古滕贝格开始⋯⋯任何的发明将会让人改变其早先利用信息的方式,而这当中做的最彻底的就是属于Google了。”[11]

私人生活

[编辑]

2007年5月,谢尔盖·布林在巴哈马娶了安妮·沃西基苏珊·沃西基的妹妹)为妻。[9][23]妻子安妮·沃西基是一位生物技术博士,且于1996年于耶鲁大学荣获生物学理学学士;之后她将重点放在医学信息学上,并与谢尔盖共同希望能找出新方法来改善这方面的课题。[4][24]他们俩亦深深影响医学信息学,并带领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于布林来说,他将遗传学视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和种种数据资料的问题。”他的妻子并以此想法创办了23andMe(23即指人的23对染色体),试图让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18]在一次Google的时代精神会议上,谢尔盖提出他希望总有一天人们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排序,借此来帮助医生、患者、研究人员分析这些数据,来解决身体上的问题。[18]

谢尔盖·布林的母亲叶夫根尼娅之后被诊断有帕金森氏症,2008年谢尔盖决定将她移往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接受治疗。[25]在借由23andMe的研究后,谢尔盖得知帕金森氏症通常并不会直接遗传下来。而当这件事被别人提起,并询问他说不知道这件事是否会比较高兴时,他说他提早知道意味着现在就能够立刻提早抵御此疾病,然而他仍有可能因为与母亲相同的LRRK2基因突变,而在之后几年发病。[18]经济学人》杂志的评论中说道:“布林得知他的LRRK2基因突变将会是他之后的一个身体隐忧后,并没有影响到他对Google搜索引擎程序的改良与调试。他能够借由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到别人,他认为自己算是十分幸运的⋯⋯”[18]

2013年8月,Google发言人向《华尔街日报》旗下科技网站All Things D证实,谢尔盖和安妮·沃西基已分居数月,根据部分媒体报导,谢尔盖和下属阿曼达·罗森堡的婚外情,是导致夫妻俩分居的主因。2015年6月,与安妮·沃西基离婚[26]

谷歌退出中国

[编辑]
谢尔盖·布林作为一神秘嘉宾出现于2010年TED大会上,随后公开发表Google公司中国政府的新态度。[27]

由于童年时因为家庭因素而离开了苏联,谢尔盖对于“Google必须要借由审查搜索引擎的结果,来安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感到不甚愿意,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Google仍决定加入中国市场,[18] 他向《财星》杂志采访时解释其理由:

然而在2010年1月12日,Google在其官方博客发布一篇题为《新的中国策略》(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文章,指出大约在一个月前有大规模针对该公司电脑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其他攻击目标还包括许多Gmail账户资料,并导致其知识产权遭窃。Google宣布不再同意继续审查其搜索引擎,要求获得“在中国境内提供一个不经审查的搜索引擎”权利;甚至如果协商不成,可能会考虑关闭Google.cn乃至于Google中国,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而在这次反对审查制度的决策之前,其实Google早已酝酿了数周,两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均参与了高层讨论。在讨论中以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为首,认为应该继续在中国经营,并尽力改变其政权类型;但谢尔盖反驳说公司已经尽了力,是应该离开了。讨论的结果是谢尔盖的意见占了上风。[14] 而在攻击事件后,Google工程师亦确实追踪到攻击者可能为中国政府或是代理的黑客所为。

纽约时报》报导说:“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为拥有Gmail账户的中国人权活跃人士,但也对至少20家分别从事金融、科网、传媒和化工等各方领域的其他大型公司,进行针对性攻击。”[28][29]之后又持续报导此次攻击说:“这次袭击亦可能包含Google最重要的密码系统,而如果遭掌控将可能控制数以百万的世界各地用户。”[30]

2010年3月22日,Google正式将Google中国两域名(google.cn和g.cn)的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和信息(新闻)搜索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并透过位在美国香港的服务器,提供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同样的,域名注册公司Go Daddy也在3月24日一场讨论中国网络自由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宣布将停止办理新的“.cn”域名申请。[31]负责Google对于这次事件发言的谢尔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补充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总是在讨论如何能够争取更多在网络上的公开和自由。我们相信这将是最好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继续维护网络开放性和自由传递信息的原则。”[32]

只有少数大公司声援他们这项举动,不过很多互联网言论自由支持者对这一举动感到欢喜,甚至在美国赢得了多数的赞誉,也广受美国国会议员的认同。[31][33]参议会议员拜伦·多甘称道:“Google这次决定是勇敢的一步,这将有利于人们更能自由的表达和传递信息。”而众议会议员鲍勃·古德拉特则说:“我十分赞赏Google停止对Google.cn搜索结果的审查,所踏出的勇敢第一步⋯⋯”[34]但是从企业远景来看,很多人都意识到该举动将可能会影响Google公司的利润,《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杂志便说道:“Google将因为它撤出中国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拒绝审查的举动,是十分值得赞美的。”

奖项和认可

[编辑]

2009年11月,《福布斯》杂志把谢尔盖和拉里共同列入影响世界的重要人物第五名。而在早些年的2月,谢尔盖由于“领导索引和检索等有关搜索系统的快速发展”,获选进入了美国国家工程学院,这可说是“在工程师中最高的荣誉”。2003年,谢尔盖和拉里因为“具体表现了企业家精神,以及展现创建新公司的动力”,自位于西班牙西班牙IE商学院中得到企业管理硕士名誉学位[35]2004年,两人收到了Marconi Foundation英语Marconi Foundation的“最高工程奖”,并被推举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董事,Marconi Foundation的主席John Jay Iselin英语John Jay Iselin在宣布基金会的获奖人后,祝贺他们两人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倚靠消息检索的今日”。[36]

谢尔盖担任Google董事兼技术总监期间,个人身价曾估计达到175亿美元,这令他一度成为全球排名26美国排名12的富翁[37]2010年根据《福布斯》杂志报导,他与拉里·佩奇在世界富人排行榜上并行为第24名。[38]

其他事项

[编辑]
谢尔盖·布林
  • 谢尔盖·布林在其他事业上,名气甚至可能超越他对Google的贡献。例如他和拉里·佩奇借由Google的慈善机构google.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企图解决世界的能源和气候等问题;并投资可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寻求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Google承认:“我们的创始人企图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真正的麻烦问题。”[39]他们也试图支持企业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且将这项目分享给全球。例如2010年10月,他们投资一座负责协助东海岸电力网络的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厂,[40]而这也可能成为美国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厂”。[41]
  • 2008年6月,谢尔盖·布林投资近450万美元以成为太空游客,并与维吉尼亚州太空探险公司签约。这笔资金将作为预约金,提早预订2011年世界首架专门执行私人任务的航天飞机的座位。布林在一份声明中说他认为这次旅行仅是一项投资:“我对太空的探索和商业开发深信不疑,我期待着进入太空,轨道任务探险家团让我既能保留参与太空游的机会,又能直接进行投资。”[43][44][45]

话语

[编辑]
  • 杨致远相当有天赋,如果他想要在Google工作时,我们将会非常兴奋。”[50]
  • YouTubeDoubleClick要能够大幅度的盈利,至少还得等上一、两年的时间。”[50]
  • “如果微软成功收购雅虎,不但违背了相应的反垄断法,而且将使今后的网络用户面临更少的选择;如果微软收购雅虎计划变成了现实,这将不利于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50]
  • “当一个人太容易赚得金钱时,将会混合多余东西在真正的创新及企业精神。那段艰困的时光,为硅谷带来最美好的日子。”[51]
  • “于是我们想出这概念:并不是所有网页都是相同的;或许人是同一人,但网页并不是。”[52]
  • “科技是含有民主概念的机器。因为随着硬件和软件的进步,几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自行添加,这意味着在我们有生之年都能拥有同样力量的工具。”[52]

电影

[编辑]
年份 片名 角色 注释
2013年 实习大叔 本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ergey Brin. Forbes. 《福布斯》.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英语). 
  2. ^ Mallon, Bridget. Google Co-Founder Confirms Separation. Huffington Post. September 4, 2013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3. ^ Chris Spargo, "Google's Sergey Brin Finalizes Divorce", Daily Mail (June 24, 2015).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4. ^ 4.0 4.1 Amy Argetsinger和Roxanne Roberts. The Reliable Source. 《华盛顿邮报》. 2007年10月20日 [2006年1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12日) (英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Mark Malseed. The Story of Sergey Brin. Moment Magazine. 2007年2月 [200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英语). 
  6. ^ #14 Sergey Brin. Forbes.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英语). 
  7. ^ The Forbes 400: The Definitive Ranking Of The Wealthiest Americans. Forbes. [201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9) (英语). 
  8. ^ 2020福布斯美國富豪榜. 福布斯中文网.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9. ^ 9.0 9.1 李敏 编译. 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结婚. 腾讯QQ. 2007年5月14日 [2010年1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 
  10. ^ 10.0 10.1 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 iteer.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中文(中国大陆)). 
  11. ^ 11.0 11.1 11.2 11.3 David Vise & Mark Malseed. The Google Story (試閱). 2006年 [200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英语). 
  12. ^ Sergey Brin. NNDB英语NNDB.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1) (英语). 
  13. ^ Will Smale. Profile: The Google founders. 英国广播公司. [201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0) (英语).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学渊. 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的故事.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0年1月23日 (中文(中国大陆)). [失效链接]
  15. ^ google创始人布林 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新华网. 2004年10月26日 [2011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4月24日) (中文(中国大陆)). 
  16. ^ 16.0 16.1 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1997年1月7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3月22日) (英语). 
  17. ^ Google.com Google Milestones 请检查|url=值 (帮助). Google. [200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英语).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Enlightenment man. 《经济学人》. 2008年12月4日 [2010年1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27日) (英语). 
  19. ^ Sergey Brin, Lawrence Page.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107–117. [2018-04-02]. doi:10.1016/s0169-7552(98)0011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9). 
  20. ^ 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 (PDF). [2010-1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7) (英语). 
  21. ^ Google创始人佩奇和布林简介. 搜狐. 2004年8月20日 [2010年1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12日) (中文(中国大陆)). 
  22. ^ Arielle Kanedate. Google the Gutenberg. 2009年10月1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月19日) (英语). 
  23. ^ Google创始人布林秘密结婚 新娘是位女企业家. 新华网. 2007年5月18日 [2010年1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1日) (中文(中国大陆)). 
  24. ^ Meg Wilson. Anne Wojcicki Marries the Richest Bachelor. 2007年5月17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28日) (英语). 
  25. ^ Miguel Helft. Google Co-Founder Has Genetic Code Linked to Parkinson. 《纽约时报》. 2008年9月18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13日) (英语). 
  26. ^ Lorenzetti, Laura. Google's Sergey Brin and 23andMe's Anne Wojcicki legally divorced. Fortune. 2015-06-24 [25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27. ^ Aetos. 谷歌总裁谢尔盖·布林在TED上谈中国. 译言. 2010年2月15日 [2010年11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9日) (中文(中国大陆)). 
  28. ^ Ndrew Jacobs & Miguel Helft. Google, Citing Attack, Threatens to Exit China. 《纽约时报》. 2010年1月12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3日) (英语). 
  29. ^ David Drummond.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月12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3日) (英语). 
  30. ^ John Markoff. Cyberattack on Google Said to Hit Password System. 《纽约时报》. 2010年4月19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22日) (英语). 
  31. ^ 31.0 31.1 Jessica E. Vascellaro. Brin Drove Google to Pull Back in China. 《华尔街日报》. 2010年3月24日 [2010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7日) (英语). 
  32. ^ Philip Bethge. Google Co-Founder on Pulling out of China "It Was a Real Step Backward". 《明镜》. 2010年3月30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1日) (英语). 
  33. ^ David Goldman. Congress slams China and Microsoft, praises Google.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10年3月24日 [2010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3日) (英语). 
  34. ^ 鲍勃·古德拉特. GOODLATTE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GOOGLE'S DECISION TO STOP CENSORING IN CHINA. 2010年3月23日 [2010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1日) (英语). 
  35. ^ Madrid.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the founders of Google, awarded MBAs Honoris Causa by Instituto de Empresa. 西班牙皇家研究院. 2003年9月25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26日) (英语). 
  36. ^ Business Wire. Google Founders Sergey Brin and Larry Page to Receive Marconi Foundation's Highest Honor. 2004年9月23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9日) (英语). 
  37. ^ 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 #12 Sergey Brin. 《福布斯》. 2009年6月21日 [2006年1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1月11日) (英语). 
  38. ^ Sergey Brin. 《福布斯》. [201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2) (英语). 
  39. ^ Cecilia Kang. Cars and Wind: What's next for Google as it pushes beyond the Web?. 《华盛顿邮报》. 2010年10月12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2月19日) (英语). 
  40. ^ Rick Needham. The wind cries transmission.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0月11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8日) (英语). 
  41. ^ Scott Malone. Google joins $5 billion U.S. offshore wind grid project. 路透社. 2010年10月12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23日) (英语). 
  42. ^ Broken Arrows (2007) - Full cast and crew. IMDB. [201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5). 
  43. ^ John Schwartz. Google Co-Founder Books a Space Flight. 《纽约时报》. 2008年6月11日 [2010年1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6日) (英语). 
  44. ^ SA社、新計画発表。グーグル創業者が宇宙へ?. 2008年6月12日 [2010年1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0日) (日语). 
  45. ^ 谷歌创始人布林花5百万预计太空旅行. 新唐人电视台.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中文). 
  46. ^ Kevin J. Delaney. Lawsuits Fly Over Google Founders' Big Private Plane. 《华尔街日报》. 2006年7月7日 [2006年1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0月28日) (英语). 
  47. ^ Miguel Helft. Google Founders' Ultimate Perk: A NASA Runway. 《纽约时报》. 2007年9月13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29日) (英语). 
  48. ^ Verne Kopytoff. Google founders pay NASA $1.3 million to land at Moffett Airfield. 《旧金山纪事报》. 2010年9月13日 [2020年9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16日) (英语). 
  49. ^ 维基百科获谷歌创始人布林捐款. 新浪科技. 2011-11-19 [201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中文(中国大陆)). 
  50. ^ 50.0 50.1 50.2 谢尔盖·布林(谷歌联合创始人)经典语录. 大学生创业网. 2009年9月9日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6) (中文(中国大陆)). 
  51. ^ Jessica Guynn. Google's Schmidt, Page and Brin hold court at Zeitgeist. 《洛杉矶时报》. 2008年9月17日 [2010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0日) (英语). 
  52. ^ 52.0 52.1 Sergey Brin Speaks with UC Berkeley Class. 2005年10月5日 [2006年1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9日)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媒体报道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