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心理学 |
---|
神经心理学 |
---|
记忆(Memory)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的能力,关于记忆的研究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
基于现在我们对于记忆形成机制的认识,广为接受的模型将记忆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记忆系统的三个阶段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将进入的刺激资讯流转变为能够被存储和回忆的有意义模式。这个三阶段模型最早是由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查德·谢弗林(Richard Shiffrin)于1968年提出的,该模型在一定的加工和修改后被广泛接受。
人类记忆的过程,目前被认为和电脑处理资讯存取的过程类似。通过对电脑数据输入输出原理的了解可以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记忆这个复杂的过程。
按照新的记忆产生的时间长短,目前将记忆分为工作记忆(以前也称之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按照记忆的内容特性,研究者又将其分为两类,分别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可以意识到的过往经历,有时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包括我们的运动能力,行为习惯这一类,是我们没有意识,但又确实是因过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看法是,能长期存在的外显记忆是被存储在大脑皮层中的,不过其产生却绝对依赖脑中一个被称为海马体的结构。然而关于记忆存储位置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是有些类型的记忆是在其他位置被储存的-如运动模式,行走,游泳和骑自行车-它们可以被储存在小脑或脊髓。
记忆过程
[编辑]下面有四种记忆过程:
与记忆有关的解剖结构
[编辑]与语言不同,脑部并没有特定局限的记忆中心区域专司记忆一职。但人们还是能够找到与记忆有关的解剖结构。 寻找记忆的痕迹,其与记忆相关的几个主要的大脑组织是:
- 小脑,主要负责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制约 (古典制约、操作制约) 相关之记忆。
- 纹状体,是前脑的一个复杂结构,是形成制约的基础。
- 大脑皮层,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
- 杏仁核,负责情绪记忆。[1]
- 海马回,负责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的组成
[编辑]- 填充
- 从一无所知到建立新的关联
- 例如树叶-树
- 主要发生在顶叶(Lobus parietalis)
- 在情感层面上的度量和输入到记忆
- 程序性记忆
- 事件记忆
- 个人经历的储存,自身历史
- 例如与女朋友的首次见面
- 例如被狗咬
- 在颞叶(Lobus temporalis)和顶叶进行
- 内容记忆
- 有意识的学习所得的数据和事实
- 例如:"俄罗斯的首都是哪里?"
- 在颞叶进行
疾病
[编辑]一些外部刺激也可能恢复记忆。例如新发现的电极刺激脑下丘的一个特殊区域可能有助于恢复记忆[2]。
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编辑]对记忆最基本的、也是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是根据记忆持续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
[编辑]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很短,大约在0.25秒到4秒之间。
短期记忆
[编辑]短期记忆模型在过去25年里面为“工作记忆”所取代,有三个系统组成:空间视觉形成的短期视觉印象。声音回路储存声音资讯,这可以通过内在不断重复长时间存在。中央执行系统管理这两个系统并且将资讯与长期记忆的内容建立联系。
在未经复述的条件下,大部分资讯在短期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通常在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长期记忆
[编辑]记忆的内容不但是按主题,而且按时间被组织管理。一个新的经验,一种通过训练得到的运动模式,首先去到工作记忆作短期记录,在此资讯可以被快速读取,但容量有限。出于经济原因考虑,这些资讯必须作一定清理。重要的或者通过“关联”作用被联想在一起的资讯会被输送到中长期记忆。不重要的资讯会被删除。
记忆内容越是被频繁读取,或是一种运动被频繁重复进行,回馈就越是精细,内容所得的评价会提高,或是运动被优化。后面一点的意思是,不重要的资讯会被删除,或是另存到其他位置。记忆的深度一方面和该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连接数目,另一方面与情感对之的评价有关。
根据资讯类型分类
[编辑]与记忆有关的名人
[编辑]- 托尼·巴赞记忆专家和记忆术的研究者
- 克莱门茨·迈耶目前记忆运动的世界冠军
- 金·匹克,自闭学者,《雨人》
- 林良实,马来西亚脑力认知协会(MMLM)主席[3]
- 双侧颞中叶损毁的病人
- 神经学家(大脑研究者)阿洛伊斯·阿兹海默
- 英国士兵Adrian Mills,因一次创伤失去了部分记忆。(Der Spiegel. Hamburg 2002, 42)
记忆训练与运动
[编辑]记忆训练很有实现的可能。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和专家。大部分是建立在记忆术的基础上。时至今天还有记忆运动员,记忆运动冠军赛和世界排名。世界记录是,在5分钟内能成功背诵333位数字。德国记录由贡特尔·卡斯滕博士保持,304位数字。克莱门茨·迈耶在2005年成为德国首位世界记忆冠军。
使用记忆术的又一秘诀就是;要善于使记忆材料形象化,所谓形象化的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抽象的赋予人为的想象,使之具有生动鲜明奇特的形象,抽象事物也变得容易记忆了
形象记忆不仅在记忆速度上要远远超过符号记忆,而且其记忆容量也是符号记忆所望尘莫及的。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P220
- ^ Robert Adler. Artificial letters added to life's alphabet. NewScientist.com. 30 January 2008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1).
- ^ 林良实:久不见也能唤出名字 记忆力好结交更多朋友. www.enanyang.my. 2017-06-30 [2021-10-20] (中文(简体)).
- Alan Baddeley: 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 Psychology Press, ISBN 0-86377-545-4
- Frederic Bartlett: Remembe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8356-5
- Jürgen Bredenkamp: Lernen, Erinnern, Vergessen, ISBN 3-406-43296-4
- Christoph Clases: Das Erinnern einer anderen Zukunft, Münster: Waxmann, 2002, ISBN 3-8309-1269-2
- Hermann Ebbinghaus: Über das Gedächtnis; ISBN 90-6031-007-1
- John Kotre: Der Strom der Erinnerung. Wie das Gedächtnis Lebensgeschichten schreibt. dtv, 1995. ISBN 3-423-36089-5
- Guy Lefrançois: Psychologie des Lernens, ISBN 3-540-16192-9
- Manfred Spitzer: Lernen, Spektrum Verlag, ISBN 3-8274-1396-6
- Larry Squire, Eric Richard Kandel: Gedächtnis, Spektrum Verlag, ISBN 3-8274-0522-X
- Fritz Süllwold: Das unmittelbare Behalten und seine denkpsychologische Bedeutung, Göttingen: Hogrefe 1964
-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Gedächtnis, Spezial Nr. 2002/1, ISBN 3-936278-08-3
- Harald Welzer: Das kommunikative Gedächtnis Eine Theorie der Erinnerung,C.H.Beck ISBN 3-406-49336-X
- Jan Born, Ulrich Kraft: Lernen im Schlaf - kein Traum.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November 2004, S. 44 - 51, ISSN 0170-2971
外部链接
[编辑]- Das Gedächtn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ine Einführung von Werner Stangl
- Gedächtnis-Newslet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ticker ist offen für Texte von Lesern
- Draaisma D(2005)Why Life Speeds Up As You Get Older: how memory shapes our past (CUP, Cambridge).
- Tulving E and Craik F (eds). (200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m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Jung, Carl Gustave. Synchronicity --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195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Wieman C and Perkins K, Transforming Physics Education[永久失效链接], Physics Today, November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