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湖画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湖画派指的是民国时代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六位有师承关系的艺术家,分别是林风眠(1900-1991)、吴大羽(1903-1984)、方干民(1906-1984)、吴冠中(1919-2010)、朱德群(1920-2014)、赵无极(1921-2013)。[1]

简介

[编辑]

刘钺在《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一书中首次将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六人作为一个画派——西湖画派分别为之立传。刘钺将此六人合而记之,立为画派,一方面是鉴于他们六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但更多的是考虑他们在调和中西道路上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呼应。

林风眠于1928年年创立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兼教授。在西湖艺专方干民曾担任教务长及油画系教授,吴大羽则任西画系主任。

1935至1936年间,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进入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就读,师从吴大羽、方干民和潘天寿等老师,并于1941-1943年间先后毕业。

1966年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三人都遭受了残酷的对待,被抄家、批判。吴大羽写给林文铮的信写到:“吾人已入乱邦矣!惟忍与慎,庶足以应付之……阿波罗未曾巡游地狱,尔我当代策并辔,放万丈光”。[2]

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六人都在调和中西艺术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

展览

[编辑]

1945年,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和赵无极举办并参加重庆“现代绘画联展”,展出作品83件,提倡“现代中国绘画艺术与现代世界艺术合流”,其他参展者包括关良丁衍庸庞薰琴等人,多为杭州艺专教授。

1946年,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朱德群和赵无极参加了重庆“独立美展”,除原“现代绘画联展”成员外,另加入朱德群 、胡善余李可染等人。[4]

评价

[编辑]
  • 王承昊在《传统之根——试论赵无极、 朱德群、 吴冠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一文中写到:“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先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正值学校的鼎盛时期。校长林风眠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广纳贤才,这里既有像潘天寿这样传统功力深厚的国画大师,也有像吴大羽方干民这样深通西方现代绘画艺理的著名画家,这使得他们在校的学习能在一个容纳中西、开阔视野的学术环境下,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方干民等艺术教育的形式与思想更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朱德群、 赵无极、吴冠中。探寻西方艺术之源成为三人共同的梦想。”[5]
  • 庄华岳先生回忆道,当年杭州艺专的教授中,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是最有才气的三位,他们三人都是留学法国,林风眠与吴大羽多继承了表现主义的艺术观,而方干民带回的则是立体主义的。[4]
  • 朱德群:“杭州艺专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之贡献与影响很大,这些应归功于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方干民等几位老师的高识远见,他们是杭州艺专的灵魂,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在他们领导教育下,造就了一些现代名画家及理论家,如李可染、李霖灿、赵无极、吴冠中等等。他们自身不幸,没有得到发展的好环境,但是他们确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播种人,获得国人的尊敬与钦佩。”[6]
  • 吴冠中:“中国创办西方模式的美术学校了,教什么样的美术呢,见仁见智,于是展开了大论战,我的中学时代,就经常在报纸上见到刘海粟和徐悲鸿的笔战,几乎成为一桩社会公案。我学艺于林风眠创办的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对欧洲现代艺术采取开放、吸取的方针,但他是重视造型基础训练,学生必须经过三年预科严格的素描锻炼。与现实社会有着较大的隔膜,校内师生一位陶醉于现代艺术的研讨,校图书馆里莫奈(Monet)、塞尚(Cézanne)、梵高(Van Gogh)、高更(Gauguin)、马谛斯(Matisse)、毕加索(Picasso)……的画册永远被学生抢越,这些为一般中国人全不知晓的洋画家,却落户在西湖之滨的象牙塔里,受到一群赤子之心的学生们的共鸣和崇拜。林风眠是校长,须掌舵,忙于校务,直接授课不多,西画教授主要有蔡威廉、方干民、李超士、法国画家克罗多(Kelodow)等等,而威望最高的则是吴大羽,他是杭州艺专的旗帜,杭州艺专则是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旗帜,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功绩。”[7]
  • 刘钺在《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8]中道:
    • “西湖画派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等人在巴黎留学时期接受了现代艺术,正是由于艺术上的共识促使他们走到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 -- 复兴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二奋斗。共同的认识与共同的目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林风眠吴大羽的大师地位今天已经不再有人怀疑,方干民在当时的影响也不小,所以西湖画派有精神上的领袖。”。
    • 杭州艺专创立的头十年是该画派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十年里,老师授学,学生受学,不但林、吴、方等人的艺术观更加成熟系统,一批继承现代艺术精神的青年也茁壮成长起来。抗战战争爆发后,杭州艺专内迁并与北平艺专合并,他们受北平艺专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的排挤,境况大不如前。林风眠与吴大羽相继被迫辞职,那批青年艺术家却没有停止他们的追求。抗战胜利后,吴冠中赵无极相继赴法留学,朱德群最终由台湾转赴巴黎。”
    • “当我知道赵、朱两人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而吴冠中是该院的通讯院士时,我心里确实大吃一惊-- 他们都是杭州艺专走出来的学生,而且同时出现在我这本书的构思中。从生命个体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巧合,但这又不是一种巧合。我想,或者正是一个画派内在的凝聚力与生命力,促使这三位杭州艺专的同窗在经历近半个世纪之后,共同步进法兰西艺术院的殿堂,获得广泛的世界声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刘钺. 左杭州 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 9787515401409. 
  2. ^ 吴大羽: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 艺术中国. 
  3. ^ 温岭日报. wldaily.zjol.com.cn.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4. ^ 4.0 4.1 刘, 钺. 左杭州 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 7-1. ISBN 9787515401409. 
  5. ^ 王承昊. 传统之根 ——试论赵无极、 朱德群、 吴冠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00-102. 
  6. ^ press. 耿画廊 Tina Keng Gallery.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英语). 
  7. ^ press. 耿画廊 Tina Keng Gallery. [2023-10-09] (英语). 
  8. ^ 刘钺. 《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畫派六人集論》.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39–40. ISBN 978-7-5154-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