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劳伦斯海道
圣劳伦斯海道(英语:St. Lawrence Seaway;法语: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是一系列连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运河、船闸和航道,以圣劳伦斯河为名。海道全长3,700千米(2,300英里),东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和隆格伊,西至威兰运河在伊利湖的出口并包含该运河在内,船只并可从此处一直航行至苏必利尔湖的尽头(即五大湖的极西端)。美加约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1]。
海道的圣劳伦斯河旁分段共设有七个船闸,当中两个由美国方面营运,其余五个则归加拿大方面营运[2];而威兰运河及其沿线的八个船闸则全坐落加拿大境内。海道在加拿大境内的设施由圣劳伦斯海道管理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营运,而美国境内的设施则由圣劳伦斯海道发展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管理。
海道于1959年通航,至今所处理过的货物流达20亿公吨[3],构成五大湖区经济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海道通航后亦为大湖区带来多种入侵物种,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4]。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早于1680年,蒙特利尔传道士卡森(Dollier de Casson)便倡议在该处兴建运河,让圣劳伦斯河上的船只避开拉辛瀑布(Rapides de Lachine)。然而工程艰巨,运河到1701年只得1.6公里长的路段完成,而项目亦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告终。到了18世纪末,美国商人倡议在该国境内兴建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大西洋的呼声渐高。蒙特利尔商界有恐该计划会损害该市经济,因此重提兴建拉辛运河。在英国政府协助下,拉辛运河于1824年完成[1]。
与此同时,上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商人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着手研究在尼亚加拉半岛兴建运河,让尼亚加拉河上的船只避开尼亚加拉瀑布。梅里特得出项目可行的结论后便成立威兰运河公司,于1824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第一代威兰运河[5],并于1829年11月29日落成[6]。然而,威兰运河入不敷支,运河公司遂向上加拿大政府寻求援助,而上加拿大政府亦于1839年购入威兰运河公司, 并将之扩建成第二代威兰运河[7]。
拉辛运河和威兰运河虽然让水路交通来回五大湖和大西洋,但两者的规模简陋,到了19世纪末已不能容纳日益庞大的出海船只。与此同时,北美各地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威胁水路交通的地位[1]。
筹建和工程
[编辑]随着大湖区城市的工业活动日益频繁,各界亦关注水路交通在货物运输所担当的角色。美加两国遂于1909年成立国际联合委员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mmission),以研究五大湖海道方案。委员会建议落实圣劳伦斯海道,但在美国铁路和大西洋沿岸港口业界代表游说下,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外围因素影响,项目迟迟未能动工[3]。
加方对美方的暧昧态度渐感不耐烦,并准备自行在加国境内兴建海道,当中威兰运河扩建工程于1932年完成[8]。另外,魁北克东部和拉布拉多多座新铁矿开业,业界急需水道从该处通往大湖区的钢铁工厂[9]。加上利用圣劳伦斯河河水作水力发电的条件丰厚,最终促成美国国会参议院于1954年通过两国共同兴建海道的计划[3][9]。海道的圣劳伦斯河旁分段于同年10月动工,动员2万2千名工人,耗资4亿7千万美元兴建,当中3亿3620万元由加拿大政府支付[3]。开幕仪式于1959年6月26日举行,由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时任加拿大总理迪芬贝克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礼[3][10]。
海道工程包括在圣劳伦斯河沿线兴建数座堤坝作水力发电之用,导致沿岸部分地区受淹没,当中安大略省内有16000公顷农地受浸,6500名居民需迁离家园[9]。当地政府特别成立两个新聚落—朗苏(Long Sault)和英格尔赛德(Ingleside)—安顿需迁离的居民,并将易洛魁镇(Iroquois)和摩里斯堡镇(Morrisburg)镇址迁离受淹没的地段。纽约州方面受淹没的地区人烟稀少,项目对当地影响相对较低[3]。
参考资料
[编辑]- 脚注
- ^ 1.0 1.1 1.2 Infrastructure Canada, p.1
- ^ Seaway System - The Seaway - Our Locks and Channel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 ^ 3.0 3.1 3.2 3.3 3.4 3.5 Infrastructure Canada, p.2
- ^ Jenish, pp.41, 46
- ^ SLSMC, p.2
- ^ Welland Canal: History. Anthony Raso.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SLSMC, p.3
- ^ SLSMC, p.6
- ^ 9.0 9.1 9.2 Jenish, p.47
- ^ Jenish, p.38
- 引用文献
- Jenish, D'Arcy. Inland Superhighway (PDF). Canadian Geographic: 34–48. 2009-07-08 [2013-08-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22).
- History of the Sain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rastructure Canada. [2013-08-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6-25).
- The Welland Canal section of the S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ormation Service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03-03 [2013-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9).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法文)Seaway System-Réseau de la Voie mari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圣劳伦斯海道管理公司网站